有一位侍者叫会通,有一天忽然要辞别禅师
禅师问他:“汝今何往?”
会通答道:“会通为法出家,和尚不垂慈诲,今往诸方学佛法去!”
道林禅师说道:“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
会通问道:“如何是和尚佛法?”
道林禅师从身上拈起布毛吹了一下,会通当下领悟。
有一位侍者叫会通,有一天忽然要辞别禅师
禅师问他:“汝今何往?”
会通答道:“会通为法出家,和尚不垂慈诲,今往诸方学佛法去!”
道林禅师说道:“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
会通问道:“如何是和尚佛法?”
道林禅师从身上拈起布毛吹了一下,会通当下领悟。
最好就是行慈悲法。慈悲是不瞋的,跟瞋恚相对的。你自己见这个小动物,一个蚂蚁、一个畜生,你可怜它。它为什么堕到畜生道去,你在那儿给它念经念佛、替它忏悔,这是一般的。在任何的事物当中,看见别人有一点点好事,你赞叹随喜,这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随喜功德”;前头第四大愿“忏悔业障”。当你拜..
善士问:请问院长,阿弥陀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能常常保持著惭愧忏悔心?法藏法师答:是的,这不容易,这确实是不容易。我刚刚要休息的时候,我挂上海青的那一刹那,我听到了辉师父跟暘师父的对话,对话是这样子的。我跟他们讲说:「欸,等一下45分准备啊」,是这样。暘师父就说:「好,那我们45分准备..
发心出家应如何选择依止之善知识与道场对一位有心想出家修行的行者而言,选择契机而如法的出家道场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应遵循世尊的嘱咐:男众当前往纯一男众的道场亲近,同理,女众则应该前往纯一女众的道场亲近,现在有一些女众特别「喜欢」找男众师父剃度,甚至还住在有男众的道场,其实是非常违背佛陀所制..
为什么我今天要来这里?因为庙里的执事多少有些变化,要变化一下,所以要讲讲话。但是我今天要讲话,讲些什么话呢?首先我要讲:事物是不断地发展,情况也是不断地变化,我们弘法寺2006年做了6件大事,那么这6件大事是什么呢,第一件大事,五月初一开始念《华严经》念了21天,这是一件大事;第二件大事..
修持佛法须具足的条件修持佛法,要走得踏实、不入岔路,有几点条件是必须具足的:1.发菩提心——要有自利利他的心。2.恒持心——学佛必须持之以恒。3.不求速成的心——修学佛法必须踏实不可躐等。4.恭敬心——古德云:要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必须从恭敬三宝中求。..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起贪嗔痴慢,诸不善心;贪财为我受用;贪色为我娱乐;贪名为我荣耀;贪食为我滋养;贪睡..
◎怀 海问:如何是大乘入道顿悟法要?师云:你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并皆放却,莫记莫忆,莫缘莫念,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但歇一切攀缘,贪嗔爱取,垢净情尽。对五欲八风不动,不被见闻觉知所阂,不被诸..
◎ 宣 道 阿底峡尊者在西藏的时候,头部时常疼痛,于是请他的大弟子仲敦巴用手抚触他的头,果然头痛就没有了,阿底峡尊者对着仲敦巴说:这是因为您的心意非常的善良(指菩提心),所以用手抚触我的头部,我就没有头疼了。在后藏有一位国王,突然患了严重的疾病,到处延请高僧来修法,都没办法治愈。后..
问:如何快速地对阿弥陀佛产生坚固的信心,内心深处潜意识对阿弥陀佛不再有一丝一毫的怀疑?在凡夫位,能够完全断除疑根吗?大安法师答:没有多生多劫的净土的善根,你想对念佛法门产生坚定的信心,还是不容易的。我们仔细地拷问自己,其实我们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有意识和无意识里面都会产生怀疑。这个..
◎丰子恺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十分像样。好比全能的优伶:起老生像个老生,起小生像个小生,起大面又很像个大面都是认真的原故,说明了李先生人格上的第一特点。李先生人格上的第二特点是多才多艺。西洋文艺批评家评价德国的歌剧..
1933年,42岁的广钦老和尚决定闭关修行,他向转尘法师辞别,独自来到泉州城北的清源山,这座山里荒草丛生,人迹罕至,经常还有野兽出没。老和尚觉得越是这样的环境,越没有红尘俗世的打扰,越有利于修行。于是,他就在山上找到一个不大不小的洞,正好能容纳一人,在里面参禅打坐甚好。山里没有任何粮食..
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保持正念?答:一、试试把左手握紧拳头,这代表紧张的身体状态。而我们的右手是张开放松的,这代表正念的能量。右手代表的正念能量可以觉察到左手的紧张,右手代表的正念能量可以包容左手的紧张。其实,正念的能量可以穿透左手的紧张,帮助释放左手的紧张,就像含苞待放的莲..
如何看待并调理自己的疾病因缘果报如影随形,这是佛弟子应该坚信的!然而生命中的因果关系,并非单纯机械性地〝单因生单果〞,而是多因多缘的因果表现。因此身体的多病,依经说,除了少数的其它原因外,往往与前世伤害人类或动物的生命有关。以此为主因再以「饮食不当」、「运动不足」、「环境污染」、「精神..
不管外境如何,求生西方之心总是不变我们都是娑婆过客。既是过客,则敦伦尽份之余,不妨学着放下:「有工作就做,做完了就放下,也不必去分别它们是多是少、是坏是好」,总是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不管外境如何变,心中那一念念佛、求生之心总是不变。大家在工作、家庭烦忙之中,最好还是将定课保持。但是,定..
(鱼篮观音:一切有情,同归觉路)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上面这段经..
杀业是人类行为当中非常深重的一种恶劣的冲动。众生都是以强凌弱,如果没有文化、宗教的熏陶,大多数都是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则。杀业有多种多样:或者自己亲自去杀;或者是口头发布指令去杀;或者他念头当中谋划种种的手段去杀——这叫心杀。从杀业来看,不管杀那一类众生(胎卵湿化)都能招感罪业,障碍..
净土行者如何修持「礼敬门」《往生论》中所示的「礼敬门」,对念佛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一门,其内容简单的说,就是五体投地来礼敬、仰祈弥陀佛的悲愿不舍摄受往生。由于我们过去愚痴,只知追求名利、财色、我执、我爱、贡高、我慢、贪爱娑婆,因此这辈子又来轮回了,所以今生我们要诚心礼佛求忏悔。「礼敬门」中..
问:破戒后,有补救的办法吗?破戒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真诚忏悔,也得下地狱吗?请师父开示!答:杀、盗、淫、妄、酒,前四戒为性戒,又为根本戒。毁破根本戒,称断头罪,意为头被砍下来,无法接上去,不可救了。在戒律中,称不通忏悔,必下地狱。所以,对受戒、持戒,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受戒是在佛菩萨..
问:遇到假和尚化缘怎么办?一个出家师父开示,说碰到假和尚也要恭敬他,因为他穿着出家人的衣服,还说假和尚也是一种外护,就好比一颗大树,它根部周围必定会有杂草,如果把杂草除掉了,那大树也活不成了。请问,这种回答有道理吗?居士遇到假和尚应该怎么办?答:假和尚是目前中国社会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们常听人说,“业障”太重。生活中遭遇了各种不顺、阻碍,也会听到他们感叹到“业障”现前。那么,“业障”究竟是什么?它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又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从根本上消除自身的业障呢?佛法修行的终极目的就是了脱生死,脱离轮回之苦,最终渐修无上,直至成佛。那么从这个最根本的目的上来..
眼耳鼻舌身意这五根是色法,顽钝无知,依心而转,故皆以心为主,所以欲制五根,莫如制心,通过清净我们的心,来制伏我们的五根。此心有三种三昧相,有三种障法:一者、心性差别障,能障无二念三昧。我们的心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形象,它能障碍没有杂念的禅定。二者、轻动不调障,能障调柔不动三昧。我们..
问:感觉爱情的痛苦,但又舍不得,该怎么面对?答:你感觉到爱情就是痛苦之源,男女的欲望就是我们轮回的根本。看透这一点,你还能去昏头昏脑吗?还能去舍不得吗?你舍不得爱情就等于舍不得三界六道,就是这么一个关系!你一定要彻底舍,你才能得到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所以修净土法门,他要有一点大人..
圣严法师玄沙师备禅师与韦监军吃果子。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起果子说:吃。韦监军吃了果子,再问同一个问题。玄沙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这则公案呈现了一个事实:人们恍恍惚惚度日,生活中有太多的不知不觉,弄不清当下此刻过的是什么生活?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讲什么?做什么?自己是..
有人发心念经典,欲度群迷超彼岸,虽立是愿不思议,旋读旋忘多废失,斯人有业障惑故,于大乘经不能记。供养地藏以香华,衣服饮食诸玩具,以净水安大士前,一日一夜求服之。发殷重心慎五辛,酒肉邪淫及妄语,三七日内勿杀害,至心思念大士名,即于梦中见无边,觉来便得利耳根。应是经教历耳闻,千万生中..
◎ 体 光农历九月十二日,至十二时半,公唤侍者一起进来,举目遍视,有顷曰:你等侍我有年,辛劳有感。从前的事不必说了。我近十年来,含辛茹苦,日在危疑震憾之中,受谤受屈,我都甘心,只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为寺院守祖德清规,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领大衣。即此一领大衣,我是拼命争回的,你各人..
《法句经》是法救尊者集录诸经中佛陀所说的偈颂而成的经典其行文平易简洁,间杂巧妙譬喻是佛道入门的指南本寺将以单向历形式陆续刊载其中经句供大众诵读思惟、依教修行译文:于与己有怨的敌对者生起愠怒,这未尝能化解彼此的宿怼而无复怨恼;倒不如不生愠怒,而平心静气地去探求自己招来怨恼的因缘,并..
问:有人说,得知真实佛法的人不可以贪图金钱和财物,而要尽量淡泊处之。可是我虽然知道靠金钱物质不能得到真实的幸福,却还是无法去掉对钱财执着的心。请问,对待金钱和物质,我们该持什么样的心态呢?答:正如你所说,人对金钱物质的执着是不可能去除的。虽然我们都说钱财不过是身外之物,死的时候连..
“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又称为万德洪名,要二六时中,时时刻刻,不要忘记这句名号。把这句佛号系在自己的心里,二六时中都是这句佛号,在我们内心的念头当中占主导地位,无令暂忘。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大家扪心自问,你一天到晚这个佛号放在你的心里有多长时间?你五欲六尘的念头占多长时..
自在步红尘 第五集[ 88.06.04华视播出 ]如果能够知足,会对每个人都怀着知恩、感恩、报恩的心,生活就会充满了希望,充满了快乐。【生活小故事】:一份快餐【 惟觉谈禅 】:如何过知足常乐的人生?问题一佛说:「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请示老和尚,如何在平时长养慈悲心?如何过知足常乐的人生?老和尚开示:人若..
佛法与儒家对中道思想之探讨老和尚开示于中小学校长禅修班儒家的中道实相和佛法所说的中道实相,其精神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深浅。把这条路找到了,日常生活、闲忙动静之中,始终是不离当念,即禅宗所说「随处作主、立地皆真」,儒家之说即为「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涵虚空纳两极这念心,超越了时间、空间..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扫码后自动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