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悲心广如虚空。。。
你所修的法门,就可成就一切!
当大悲心广如虚空。。。
你所修的法门,就可成就一切!
初禅者,行人先须趺坐调息,从粗住细住,阶欲界定。次后身心泯然虚豁,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见头手。床敷犹若虚空,是为未到地定。此定能生初禅,即是初禅方便,亦名未来禅。得此相已,初勿惊恐,亦勿欢喜(惊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说(说则永失不可复得,譬如种树,不可露根)。若于未到地中,入定渐深..
行人得第四禅已,深思色法过罪,作意灭除一切色法,一心缘空,念空不舍,即色定谢而空定未发,亦有中间禅。尔时勤加精进,一心念空不舍,则其心泯然任运,自住空缘,亦名未到地相。于后豁然与空相应,其心明净,不苦不乐,益受增长。于深定中,唯见虚空,无诸色相,虽缘无边虚空,心无分散,既无色缚,..
无色四天:一、空无边处天 谓此天厌于色身系缚,不得自在,心缘虚空,与无色相应,住空处定。故不论人中天上,初二三四禅中,但除无想五不还天。余修空处定者,若得成就,则命终便生此天。既无色阴,不可说有方隅处所,唯有微细第六意识,所缘无边虚空,为其处也。寿二万大劫。二、色无边处天 谓此天厌..
一阐提迦的简称,是极难成佛的意思,有二种:起大邪见,断一切善根者,名断善阐提;大悲菩萨,发愿众生度尽,方成佛道,而众生至多,故亦成佛无期者,名大悲阐提。
(术语)称大日如来所入南方灌顶智大福德门之大宝三昧也。由此而出生宝生如来。见摄真实经上。
一虚空处定 二识处定 三无所有处定 四非有想非无想处定次无量心而。辨四空处定者。四无量心中。虽有大功德。而未免形质之患累。若行人厌色如牢狱者。则心心乐欲出离色笼。故次无量以明四空处定。通言空者。此四定体无形色。故名为空。各依所证之境。为处境法持心。心无分散。故名定也一空处定 若灭三种..
Zhenru佛教术语。一般解释为不变的最高真理或本体。《成唯识论》卷九称: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异。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诸经论列有许多异名。《大般若经》卷一百六十称有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等..
【一切法等于虚空】 p0011瑜伽七十三卷十一页云:问:世尊依何密意,说一切法,等于虚空?答:亦依相无自性性,说如是言。
“句”为住处之意,“一切智句”即指佛之住处。大日经卷六(大一八·四二中):“于彼常勤修,求一切智句。”盖真言之性,皆离世间分别之见,若了知此而如实修真言之行,即是一切智句。大日经义释卷十四(卍续三六·四七九上):“句是住处义,一切智之住处即是佛住也;当知菩提性等于虚空,虚空等于菩..
指一切智慧之舟,乃喻佛为舟筏,度人达彼一切智之地。教行信证文类卷二(大八三·五九九下):“能竭愚痴海,能流入愿海;乘一切智船,浮诸群生海。”此乃赞叹弥陀之悲愿如虚空,诸妙功德广阔无边,导引群生至清净土。 p16 ..
梵语 sarvaja-jāna。指佛陀之智慧是一切智中之最殊胜者。音译作萨婆若那。一切智通于声闻、缘觉、佛三者,今为区别佛智与前二者,故称佛智为一切智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大八·八三七上):“自性清净,名本觉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大日经卷六(大一八·四一中):“离一切分别及无分别..
依坐禅而得不动的境地。于禅宗是认为坐禅可入安心的境地,又以此为佛道的发心。中,引用妙乐大师的第一卷之四(大正第四十六卷第一七○页)予以破折云:“世人多以坐禅安心,名为发心,此人都未识所缘境。无所期果,全无上求。不识大悲,全无下化。是故发心,从大悲起”(第六八一页)。御书释迦一代五..
七祖婆须蜜尊者,北天竺国人也。姓颇罗堕,常服净衣,执酒器,游行里闬,或吟或啸,人谓之狂。及遇弥遮迦尊者,宣如来往志,自省前缘,投器出家,受法行化。至迦摩罗国,广兴佛事。于法座前,忽有智者自称:「我名佛陀难提,今与师论义。」祖曰:「仁者论即不义,义即不论。若拟论义,终非义论。」难提..
亮座主,蜀人也。颇讲经论,因参马祖。祖问:「见说座主大讲得经论,是否?」师曰:「不敢!」祖曰:「将甚么讲?」师曰:「将心讲。」祖曰:「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争解讲得!」师抗声曰:「心既讲不得,虚空莫讲得么?祖曰:「却是虚空讲得。」师不肯,便出。将下阶,祖召曰:「座主!」师回首。..
[出普贤行愿品疏]谓如来真身无形无相。犹若虚空。虽同一虚。万像森然。虽含万像。一相不立。疏云。寂寥于万化之域。动用于一虚之中。是也。
[出地藏十轮经]一护持佛种佛种者。佛之种性也。谓诸佛菩萨以大悲心。绍隆佛种。令诸众生舍俗出家。剃发染衣。修行圣道。使无断绝也。二护持正法正法者。即四谛等真正之法也。谓诸佛菩萨以大悲心。护持如来正法。使一切邪魔外道。无能恼乱。令诸众生正信乐闻。弘通流布。利益无穷也。(四谛者。苦谛。集..
瑜伽论云。在家。烦挠若居尘宇。出家。閑旷犹处虚空。是故应舍一切于善说。毗奈耶中正信舍家趣于非家○毗婆沙论云。家者是烦恼因缘。夫出家者。为灭垢累故。宜远离也。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上之四种,色心假实,皆是生灭之法,名有为性。无此有为,假名无为,非更别有一个无为之法,在于有为法外,而与有为相对待也。故云但是四所显示。然为既无矣,尚不名一,云何有六..
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一、依此法身,说名本觉,何以故?本觉义者,对始觉说,以始觉者,即同本觉。二、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三、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四、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五、如凡夫人觉知前念..
如如智等五法身:一、如如智法身 证如如之理之实智也。二、功德法身 十力四无畏等一切之功德也。三、自法身 地上菩萨应现之应身也。天台谓之为胜应身,法相谓为报身中之他受用身。四、变化法身 台家所谓劣应,法相家所谓变化身也。五、虚空法身 如虚空离诸相之如如理也。..
融三世间之十身:一、众生身 六道之众生也。二、国土身 六道众生之依处也。三、业报身 生上二身之业因也。四、声闻身 观四谛而求涅槃者。五、独觉身 观十二因缘而求涅槃者。六、菩萨身 修六度而求菩提者。七、如来身 因圆果满之妙体,即佛当分之身也。八、智身 佛身所具能证之十智也。九、法身 佛身所..
佛之法身,其量等于一切有为无为之诸法,今统收之为十三,但存大数,以显无应,故云十也。一、一切众生量等身八、法界量等身二、一切法量等身 九、虚空界量等身三、一切刹界量等身十、无等界量等身四、一切三世量等身十一、一切愿量等身五、一切佛量等身 十二、一切行者量等身六、一切语言量等身十三、..
三句密教宗纲不外三句:一、菩提心为因 依菩提起大悲,故菩提心为因。二、大慈悲为根本 依大悲起妙行,故大慈悲为根本。三、方便为究竟 有妙行圆果德,故方便为究竟。
大日经住心品云:佛言,菩提心为因,大慈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此三句大日经之大宗也。 依菩提心起大悲,故菩提心为因。 依大悲起妙行,故大悲为根本。 有妙行圆果德,故方便为究竟。又以三句配三部:一、菩提心坚固不动,有如金刚,曰金刚部,配金刚台也。二、大悲救济众生,如莲华出淤泥不染,曰莲..
四身者,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流身也。一、自性身 十法界万有诸法自然体性之身,云自性身,即理法身也。二、受用身 有自受用,他受用之二: 一、自受用身 自受用身,虽不离大悲,而本大智,而自受用,过恒沙之万德,自受法乐之身也。 二、他受用身 他受用身,虽不离大智,而本大悲,为初地之菩萨..
唯识论云:如何实我不可得耶?诸所执我,略有三种:一者、执我体常周遍量同虚空随处造业受苦乐故 此执非理,所以者何?执我常遍,量同虚空,应不随身受苦乐等。又常遍故,应无动转,如何随身能造诸业?又所执我,一切有情为同为异?若言同者,一作业时,一切应作;一受果时,一切应受;一得解脱时,一..
执非自他生者,亦有四辈,云何四辈?一、计虚空生 即口力外道说。虚空是万物,因虚空生诸法,其生相如下: 一、最初唯有虚空。 二、从虚空生风。 三、从虚空有风生火。 四、从虚空风火生煗。 五、从火煗生水。 六、从水冻凝冰作地。 七、从地生种种药草。 八、从药草生谷。 九、从谷生命生诸有情。二、..
大乘起信论云发三心:一者、直心 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 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 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不住大涅槃】为四种涅槃之一,谓断所知障所显现之真理。即断智之障,则得生死、涅槃无差别的深智,于二者无有欣厌,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唯常与大智大悲相辅,穷未来际,利乐有情,然虽起悲智二用而体性恒寂。..
【四无记】无记,为善性、恶性、无记性等三性之一,此又称善、不善、非善非不善就是无记。唯识宗对色、心等五位法中之无记分为四种,如《成唯识论》卷三所载,一、能变无记,指无记之心、心所法。二、所变无记,又作所缘无记。指无记之色法及种子。三、分位无记,指名、句、文等无记性之不相应法。四、..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