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道忘山似不曾–清珙禅师
道在人弘孰可凭,发言须与行相应。贪心似海何时足,妄念如苗逐日增。几树梅花清处士,一园芋子乐间僧。而今随例庵居者,见道忘山似不曾。
见道忘山似不曾–清珙禅师
道在人弘孰可凭,发言须与行相应。贪心似海何时足,妄念如苗逐日增。几树梅花清处士,一园芋子乐间僧。而今随例庵居者,见道忘山似不曾。
【灭法忍】灭,即灭无之义。谓观欲界灭谛,灭前苦集,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灭法忍。参阅‘见道’条。
【灭法智】观三界之四谛而发的十六心‘八智八忍’之一。即缘欲界之灭谛所得之无漏智;亦即照了欲界灭谛之解脱道智。参阅‘见道’条。
道生律仪即无漏戒,是无漏法得到之后,同时生起的道共戒。见了道得了无漏法之后,他对三宝的信心不会被破坏了,对戒的信心也不会被破坏了,法尔,能够有些坏事不做。凡夫在没有见道之前,总是感到戒麻烦,束缚人的,甚至于说过时了,要现代化,把它改掉,这个就是没有见道的表现。如果你见了道之后,对..
《千与千寻》里说,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准备下车时,即使心里不舍得,也该挥手道别。人生就好像一场结伴的旅行,来到分岔路口,他说要去河边吹风,你说要去树林打猎,就此分道扬镳。但你也别太难过,有些事情,过去就让它过去吧..
问:不忘失本来,就是要在觉知上用功。做事时知是本性的妙用,无事时灵知觉性并不曾减少,自然就随时间因缘而成大道吗?元音老人答:不对!古人云: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你时时执在灵知性上,就是有所住著。须不著一切相,随缘起用才是。灵知觉性亦不可著。在觉知上用功更是大错。..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