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娑婆与涅盘,全凭你一念无明或一念明觉。
若由究竟义观之,两者本质实在无所分别。
每当内在的心境有所改变,感受到的外境也随之变迁,
因此,你所见的一切,只是心性的流露。六道众生都是依照自己的业报而认取外境的。
《无染觉性直观解脱之道》莲花生大士
所谓娑婆与涅盘,全凭你一念无明或一念明觉。
若由究竟义观之,两者本质实在无所分别。
每当内在的心境有所改变,感受到的外境也随之变迁,
因此,你所见的一切,只是心性的流露。六道众生都是依照自己的业报而认取外境的。
《无染觉性直观解脱之道》莲花生大士
刹土无量,名称亦可无量。若就释尊应化本生刹土而言,则所谓娑婆世界也。娑婆又作沙诃,堪忍之义,故译作忍土。此界众生,甚能堪忍,故名。又作杂恶杂会者,谓三恶五趣杂会也。娑婆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是一佛摄化之境土也。..
就娑婆世界,而说邻近之十方世界。一、东方 密洲。六、西南方 鲜少。二、西方 离垢。七、东北方 摄取。三、南方 丰溢。八、西北方 欢喜。四、北方 丰乐。九、上方 振音。五、东南方 饶益。 十、下方 关籥。..
吾人现居之大地,为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中之一小世界内之南瞻部洲。
娑婆世界所在之一浮幢佛刹,此佛刹之名。如:一、无边妙花光香水海。二、一切香摩尼王庄严莲花。三、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四、种上二十重世界。 第一重 最胜光世界 离垢灯佛 第十二重 光明照耀世界 超释梵佛 第十三重 娑婆世界 毗卢遮那佛 第十四重 寂静离尘光世界 遍法界胜音佛 第二十重 妙宝焰..
【忍土】忍土即娑婆世界。娑婆译曰忍,又云堪忍世界。
利先。居新城法慧。日诵法华课咒念佛。至中夜其声哀切。仰诉娑婆极苦。愿佛早垂接引得遂往生。如是十年。晚岁屡感祥梦。忽示疾。命众念佛。西向凝望端坐而逝 。
释僧明者。不知何人。在五台娑婆古寺。所营屋宇二十余间。守一切经。禅诵为业。自云。年十七时从师上五台。东礼花林山访文殊师利。至一石谷。渐深见有石臼木杵。又见两人形大无影眉长披发眼睑上掩。师便顶礼请救。其人曰汝谷臭小远从何来。答昭果寺僧。习禅乐道。隐在娑婆已数十年。然食五谷愿真人救苦..
【索诃】西域记云:索诃世界三千大千国土,为一佛之化摄也。旧曰娑婆,又曰娑诃,皆讹。楞伽翻能忍。悲华云:何名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能忍斯恶,故名忍土;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云:沙诃,汉言忍界。真谛三藏云:劫初梵王名忍,梵王是世界主,故名忍土。一云杂会世界。长水云:大千界..
【娑婆诃】或莎诃。此翻善说,又云散去。
【婆阇尼娑婆啉】此云声音。法界次第云:音者,诠理之声谓之音。佛所出声,凡有诠辩,言辞清雅,闻者无厌,听之无足。能为一切,作与乐拔苦因缘。莫若闻声之益,即是以慈修口。故有八音:一、极好音,二、柔软音,三、和适音,四、尊慧音,五、不女音,六、不误音,七、深远音,八、不竭音。楞严经云:..
[出天传]自古列十六天像。各有所主。以其有呵护之功也。增日月及娑竭龙王阎摩罗王者。谓日则破闇。月则照夜。龙则秘藏法宝。阎摩则掌于幽冥。故加此四天。通为二十天也。一梵天王梵。梵语具云梵囕摩。华言离欲。又云清净。谓此天王。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统领梵众。即法华经称娑婆..
涅盘经云。有一人渡海。假于浮囊。有一罗剎随渡者乞其浮囊。乃至一针眼许。渡者不得。此喻持戒人。守护戒法。如渡海浮囊。不得少许穿漏。方渡生死大海。
正云索诃。又自誓三昧经云。沙诃。汉言忍或云堪忍谓此土刚强难忍故即事立名也。
指如娑婆世界一样,有天、人、畜生、饿鬼、地狱等五趣杂居之世界。
娑婆世界的简称。娑婆华译为堪忍,因此世界的众生,堪能忍受十恶三毒及诸烦恼而不肯出离,故名堪忍世界,或简称忍土。
即娑婆世界,亦即我们现在所住的世界。
(杂语)西方要决通三阶行者对于净土念佛门之五疑。五疑者:一、厌娑婆欣净土者,凡夫取舍之迷情也,岂得生于净土耶?二、业道如秤,善恶必酬,云何一生造恶不得其果,直得生于净土耶?三、治末世凡夫之曲情,宜以普行普解为宗,别念弥陀,益助长凡情之偏执。岂得免轮回耶?四、三乘之圣众,垂化而应现..
(界名)台家所立四土之一。如娑婆世界为凡夫圣者同居之国土也。
一切都要靠自己,靠自觉,佛向自心求,一切都要返求诸己,不要向外驰求。外面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自己的方寸之地才是宝藏,只有打开自己这个宝藏才会有受用。打开自己这个宝藏,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快乐和财富。..
《 宗 镜 录 略 讲 》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所以啊,应该发大悲心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露出真如本来的清净光明,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如。所以叫作客尘,这是中国文学加上去的。本性的光明是主体,外界的染污叫作客尘,靠修行才能把主体显示出来。为什..
我深深的觉得,我这十几年来带放生,我就觉得感触很多。像我家兄,我刚开始成立「放生会」,是因为他儿子结婚。他说,结婚办了几十桌,吃了很多猪肉、鸡肉,不好意思,觉得很惭愧。惭愧心就有好处,惭愧心一出来,善念就出来;惭愧心不出来,善念就发不出来。他说,「老弟,你可不可以帮我儿子放个生?」..
一诚开示大家平时都知道如来佛祖这个称呼,佛祖就是如来。那么如来是什么意思?《金刚经》上面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无来也无去,如《心经》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佛法就是这个道理。佛永远在这里,在每一个人面前,我们看不见它,是因为被外在的欲求迷得太深,只要一念悟..
憨山大师无明生死的根源就是当前的一念,就如同有人周游十方,尽了一辈子的力,说已经跋涉了千山万水,其实他没有离开过他的脚跟一步。所以说历劫妄想变化流转生死轮转,实际上没有离开过当下一念。如果能在平时的见闻觉知念头生起的地方用力看破,生妄念的地方不再生起,那么历劫的生死情根就会当下顿..
一诚法师大家平时都知道如来佛祖这个称呼,佛祖就是如来。那么如来是什么意思?《金刚经》上面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无来也无去,如《心经》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佛法就是这个道理。佛永远在这里,在每一个人面前,我们看不见它,是因为被外在的欲求迷得太深,只要一念悟..
乃至十念显口称之行,乃至一念表内受之信,信行皆缘本愿名号,是一非二。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言:「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此往生之业事,非由称念之数目决定,乃是名号决定机之往生,名号具本愿力故。无论众生称念多少、定心散心,皆由名号决定其往生,非众生称念之功而生,十声与一声之称念,功..
一诚法师大家平时都知道如来佛祖这个称呼,佛祖就是如来。那么如来是什么意思?《金刚经》上面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无来也无去,如《心经》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佛法就是这个道理。佛永远在这里,在每一个人面前,我们看不见它,是因为被外在的欲求迷得太深,只要一念悟..
净宗愿门的核心内涵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然娑婆世界众生欲生起厌离心,殊为不易,是故释尊详陈西方净土依正庄严,极乐圣众种种功德,意在由此参照系,反衬出娑婆世界的秽浊与败坏,激活厌离娑婆、欣慕极乐之心。对娑婆世界五欲六尘的厌离,需要甚深般若智慧的观照。或借助苦缘的逼迫,激扬娑婆众生厌..
道证法师满天霁月光风,尽入一方水中;如来无量功德,尽入一念心中。我们无法要求环境都顺我们的心,但是要练习把一切都当作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一切都帮助我们忆佛念佛--周围环境越是吵,我心念佛念越好。各种声音都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各种声音都提醒我们念佛。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和一个弟子一起各处去游历。走到这么一个地方,几百里地也没有一个人;这徒弟就问佛:「世尊!这地方怎么一个人也没有呢?」「唉!」释迦牟尼佛就叹了一口气说:「这种事情,说起来是太痛心了!」徒弟问:「怎么一回事呀?我想要听一听啊!」释迦牟尼佛就说了这个因缘。 以前在这个..
「一念」之道「一念」之道,就是佛经里所说的:「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这个事实,说明宇宙万法都从心而生,并且随时随地在变迁,每秒钟都有变化,没有不变的事。经中告诉我们,世事都是相对而立,所谓有正面必有反面,有好必有坏,有快乐时,就必有痛苦。下面试举佛门经常听到的几个名词为例:(一)快乐与苦..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