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修行过程中,有时懈怠懒惰,不想修了,应该怎么办
达真堪布答:不想修了,你是不是不想解脱啊?这说明了你的出离心还是不强烈。你若是真感觉到了苦,还能懈怠懒惰吗?轮回就像个火坑一样,甚至比火坑还严重。你真正懂得了这些道理,还能呆得住吗?还能不着急吗?希求正法的心还是不强烈,对轮回的认知、领悟还是不深,所以有时候就懈怠了,不想学,不想修了。希望大家反复地学修四外加行,这是生起出离心的方法。不管你的修行层次是高还是低,都要学,都要修。
这些对你的修行没有障碍,没有冲突,一定会有帮助的。
问:修行过程中,有时懈怠懒惰,不想修了,应该怎么办
达真堪布答:不想修了,你是不是不想解脱啊?这说明了你的出离心还是不强烈。你若是真感觉到了苦,还能懈怠懒惰吗?轮回就像个火坑一样,甚至比火坑还严重。你真正懂得了这些道理,还能呆得住吗?还能不着急吗?希求正法的心还是不强烈,对轮回的认知、领悟还是不深,所以有时候就懈怠了,不想学,不想修了。希望大家反复地学修四外加行,这是生起出离心的方法。不管你的修行层次是高还是低,都要学,都要修。
这些对你的修行没有障碍,没有冲突,一定会有帮助的。
不信者,谓愚癡分,于诸善法心不忍可,心不清净,心不悕望为体,懈怠所依为业。懈怠所依者,由不信故无有方便加行乐欲。
五力者谓信、进、念、定、慧之五根增长,有治五障之势力也。止观辅行问云:名同于根。何须更立?答:善根虽生,恶犹未破,更须修习,令根增长。根成恶破,复名为力。一、信 信力,谓信根增长破诸邪信也,又谓信正道及助道法。若信根增长,则能遮诸烦恼,不为偏小诸疑所动,故名信力。二、进 进力,谓精..
四威仪中,坐为第一。食易消化,气息调和,可以入道。若懈怠睡眠,诸烦恼贼,常伺其便。若行若立,心动难摄,是故常当安坐。
二烦恼者:一、根本烦恼 贪、嗔、痴、慢、疑、恶见之六大烦恼为一切诸烦恼生起之本。二、随烦恼 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惛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等二十之烦恼,以前之根本烦恼为体,或为由此流出者,故名为随烦恼。..
六方礼经曰妇事夫有五事: 一者、夫从外来,当起迎之。 二者、夫出不在,当炊蒸扫除待之。 三者、不得有淫心于外夫,虽被骂詈,亦不作色还骂。 四者、当用夫教诫,所有什物,不得藏匿。 五者、待夫休息,盖藏乃卧。优婆塞戒经说妻对于夫,有十四事: 一、所作须尽心。 八、爱怜奴婢。 二、常作不懈怠。..
已说十波罗提木叉竟,四十八轻今当说。第一、不轻师友戒。第二、饮酒戒。第三、食肉戒。第四、食五辛戒。第五、不教悔罪戒。第六、不供给请法戒。第七、懈怠不听法界。第八、背大向小戒。第九、不看病戒。第十、畜杀众生具戒。第十一、国使戒。第十二、贩卖戒。第十三、谤毁戒。第十四、放火梵烧戒。第..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密中。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波罗密。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罗波罗密。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密。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应具足毗梨耶波罗密。不乱不昧故,应具足禅波罗密。于一切法不着故,应具足般若波罗密。..
【大随烦恼】随著根本烦恼生起的烦恼,曰随烦恼心所,分大随、中随、小随三类。大随烦恼有八种,曰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其发生作用范围最广,遍行于一切染心,故曰大随烦恼。..
【不信心所】唯识宗立五位百法,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大随烦恼心所之一。不信者谓无诚信,既无真实之信,则于一切实事实理不能认可。《成唯识论》曰:‘云何不信?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信,堕依为业,谓不信者多懈怠故。’..
【懈怠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大随烦恼心所之一。懈怠与精进相反,既不修善,亦不断恶,甚而对恶业勤奋。《成唯识论》曰:‘云何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见《成唯识论》卷六。..
【精进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十一善心所之。此又名勤,即对修道、为善勤劬不懈。《成唯识论》曰:‘勤为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精者不杂,进者不退;勇而无惰,悍而无惧。精进是修善断恶,勤于为恶者正是颠倒,不名精进。见《成唯识论》卷六。..
指小乘修道的过程,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叫做七方便。七方便者,即是三贤四善根。合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三者,名三贤。合暖、顶、忍、世第一法四者,名四善根。
即无明、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举。因此六法常与恶心相应,故名。
五根坚固发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长,能破诸邪信;精进力是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慧力是慧根增长,能破三界之诸惑。..
蔽是覆蔽之义,能覆蔽静心者,有六种,名为六蔽。一、悭贪能蔽布施,使之不生;二、破戒能蔽戒行,使之不生;三、嗔恚能蔽忍辱,使之不生;四、懈怠能蔽精进,使之不生。五、散乱能蔽禅定,使之不生;六、愚痴能蔽智慧,使之不生。观此可知六蔽乃是六度的反面。..
大乘修道的过程,在三贤和十圣(即十地)的中间,尚须经过四加行,作为晋入初地的准备。所谓四加行,即修四寻思观,可得四如实智。所谓加行,即欲入修道正位时,须加一段之力而修行的意思。
又名懈慢国,此国位于我们此世界的西方十二亿那由他之处,正好是去极乐世界的中途,生活在那里的人,因贪恋其国土的快乐,人人生起一种懈怠憍慢的心理,不想再进一步的往生到极乐世界去。
(名数)有八法。菩萨,声闻,缘觉之大力量人所觉悟,故名八大人觉。一世间无常觉,二多欲为苦觉,三心无厌足觉,四懈怠堕落觉,五愚痴生死觉,六贫苦多怨觉,七五欲过患觉,八生死炽然苦恼无量觉。见八大人觉经。..
思照。受业钱唐净住。刺血书法华经一字一礼。如是十过。诵十六观经五藏。弥陀经十藏。法华一千部。礼华严梵网净土七经等。凡二百七十卷。每夜四更即起念佛。懈怠之人闻声悚愧。又于月二十三日。率道俗系念三圣。常及千众。终师之世凡三十年。一夕语其徒曰。夜梦佛金身丈六。岂非往生有兆乎。乃日请七僧..
羯磨疏·诸戒受法篇:“乞食非法者,谓择富去贫;离难从易;弃恶取好。皆非次第,越威仪也。五分,佛未立二师故,威仪改常。自手取食,不从人受;就他手中抄拨而取;手捻钵缘,不擎受食。斯之妄法,往往盛行,可通改也。”济缘记释云:“择富去贫,是分别过;离难从易,是懈怠过;弃恶取好,即贪嗜过。..
【七非妙法】 p0060集异门论十七卷一页云:七非妙法者:云何为七?答:一、不信,二、无惭,三、无愧,四、懈怠,五、失念,六、不定,七、恶慧。云何不信?答:诸不信、不信性、不现前信性、不随顺、不印可、不已忍乐、不当忍乐、不现忍乐、心不清净、是名不信。云何无惭?答:诸无惭,乃至广说。是名..
【八种过患】 p0077瑜伽九十七卷十页云:又此诸学,及诸学果,能证资粮,当知对治八种过患,修习九想。云何名为八种过患?所谓耽着利养恭敬;爱藏一切后有诸行;懈怠懒惰;萨迦耶见;贪着美味;于诸世间种种妙事,欣欲贪爱;依止放逸恶行方便;依止邪愿,修习梵行。..
【二种所对治义】 p0033显扬二十卷六页云:复有二种所对治义。一、解脱门所对治。谓分别相愿。二、到彼岸所对治。谓悭悋、犯戒、忿恚、懈怠、散乱、恶慧。
【二种施八相差别】 p0040瑜伽十五卷一页云:又有二种施,八相差别。一、有过失施,二、无过失施。前七种施,名有过失。最后一种,名无过失。谓有布施,懈怠所损,故有过失。或有布施,不随所欲,故有过失。谓有染心者,怖畏贫穷,悕求富乐,而行布施。或有布施,顾恋过去,故有过失。或有布施,悕望未..
【二十一种想俱行修诸觉支差别】 p0049瑜伽九十八卷十五页云:复次二十一种想俱行修诸觉支者,当知略由二因缘故。一、据相应俱行义,二、据无间俱行义。无常等想俱行修,乃至死想俱行修者,据相应义。不净等想俱行修,乃至观空想俱行修者,据无间义。悲等俱行修,应知亦尔。又于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行中,..
【八懈怠事】 p0080 集异门论十八卷三页云:八懈怠事者:云何为八?具寿当知;如有一类,依止城邑,或聚落住。于日初分,着衣持钵,入城邑等,巡行乞食。彼乞食时,作如是念:愿得美妙众多饮食。若不遂心;便作是念:我食既少;身力羸劣;不能进修所修胜行。且应偃卧,以自将息。作是念已;遂不精勤求..
【八时趣入懈怠不发精进】 p0087瑜伽十五卷一页云:又依四处,于八时中,趣入懈怠,不发精进。当知如是补特伽罗,是懈怠类;非精进类。谓依乞食处,依所作处,依游行处,依界不平等处。依此四处。八时差别。多食精美,身沉重时。少食麁恶,身劣顿时。将欲所作,护惜力时。已有所作,身疲倦时。将欲游行..
【十二种障】 p0114瑜伽六十四卷十二页云:复次障者:有十二种。一、业障。谓作五无间业故。二、习气障。谓先数习诸恶业故。三、放逸障。谓大兴盛现在前,时受用诸欲。四、盖障。谓五种盖,随一现前,覆蔽其心。五、懈怠障。谓由懈怠,少分烦恼,缠扰其心。六、障碍障。谓十二种障碍,随一现前。七、生..
【下心与举心】 p0236大毗婆沙论一百五十一卷五页云:下心者:谓染污心。懈怠相应故。举心者:谓善心。精进相应故。
【不信】 p0316瑜伽六十二卷一页云:云何不信?谓于佛法僧,心不清净;于苦集灭道,生不顺解。二解显扬一卷九页云:不信者:谓于有体、有德、有能,心不净信为体。障信为业。乃至增长不信为业。如经说。若人不住不净信心;终无退失所有善法。乃至广说。三解杂集论一卷十七页云:不信者:谓愚痴分,于诸..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