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和在家修行人各自都有怎样的责任? 达真堪布解答:学佛修行不是必须要出家,也不是必须要在家,这要看缘分。

出家人和在家修行人各自都有怎样的责任? 达真堪布解答:学佛修行不是必须要出家,也不是必须要在家,这要看缘分。

身体中成佛,法界中成佛很多修行者把“无我”的概念搞得很高深,可惜并不实用,无法用来修行。我执是否越来越轻,不以理论为准,而以境界为准。首先,物欲追求变淡。其次,精神追求提升。以健康长寿为目标的价值观,依然会被身体疾病所困扰,明天会更好不过是安慰而已;而以提升境界为追求,明天会更好..
关于精进修行,外道都很强调这一点。有一个修仙道的,拜了一个老师。老师先给他一个木钻子,然后有一块很大的石头,让他用这个木钻子把石头钻通才教他修仙的方法。那个人很老实啊,就在那儿钻。用木钻子钻一块巨大的石头,这是什么样的工作啊!但是他锲而不舍,钻钻钻……,终于钻了四十七年才把这块石..
人生有什么理由可以开心呢?没理由,怎么样,我就不能开心吗?一定要找个理由。“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什么意思?心里没事啊!所以才开心。你看那开心很快乐的人,一定就是忘掉什么事了。他一想到,不行了,我还有事。脸马上拉下来。所以若无闲事挂心头,我..
我们都知道修行是能够为我们带来很多的功德利益,而且作为修行人是有很多的好处的,我们也能够得到作为修行的快乐,那么修行能够享受的快乐是什么呢?第一种快乐修行人能够离苦得乐,快乐在那里呢?身体的苦无人能够避免,就连佛陀自己也要忍受。因此我们每一个人,不论是凡夫,或是圣人,我们一生下来就..
相信人们都是知道在家居士是可以娶妻生子的,但是对于修行中的人们来说,爱情就变得不一样了,而且关于爱情也是有了不一样的解读。每天在公园里散步的男人,瘦,黑,衣着朴素。他每天清早就到了,手里还提着一台老旧的收音机,走完两圈后就坐在一排石凳上坐下,或听听收音机,或拿出纸笔,写写诗歌。他的身后,..
第一,对人生宇宙的真理越来越明了,并且去遵循它。表现在对因果法则的日益深信,对戒律的日益尊重。因为没有因果与戒律就没有佛法。第二,恶念、妄想、欲望、抱怨减少,内心越来越宽容、安定与安详,越来越看清人生的方向与希望。第三,智慧越来越大。看待一切问题一目了然,直抵根本。表现在自身烦恼越来越少..
道悟的发心出家,是在他十四岁时(公元七六二年)。他在萌发了出尘之想时,便恳求父母能遂其心愿,但他的父母因为爱子心切,却没有答应他的请求。由于道悟“谨愿”的性格所决定,他没有离家出走,但更没有放弃出家的弘愿,而是采取了减少每天饮食的作法来改变他父母的主张。《宋高僧传》载他“日唯一食,..
我们的生命也像一种投资。生命的能量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不要盲目投资。要把我们生命的能量和精力投注到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那就是修道了生脱死。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命无常,所以要常行精进。“常”就是不间断,“行”就是行持,“精”就是专心致志、一门深入,“进”就是有进无退。我们每个人是..
人做人的时候,是由第八识先来的。这个第八识,就是这个“想”,这个第八识是去后来先──死的时候,第八识最后走,识一走了,身上就凉了,就冻了;识没有走,身上还不会凉的。来的时候,它是最先来的;走的时候,它是最后走;所以叫“去后来先做主公”,它在你身体里头,就是做一个主人。这个中有身(中..
要想生个福德智慧的孩子,首先要培养福德,德行厚重了,自然感召圣人来投胎。像虚云长老,弘一法师,他们的父母在当地,都被称为善人。善人的善报,不仅报在自己,也报在子孙。那如果行恶呢?就会感召到不孝的子孙,甚至破财的子孙来破败财产。以前有几个案例,有的人通过投机倒把,或者经营杀业而赚钱..
修持天台宗的止观法门,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事业,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每天给自己几分钟时间,安静下来,检讨一天的所作所为。一星期之中,能有半天独处的机会,让身心安静下来,对工作做一整体的计画。一个月,乃至一年,能拨出几天的时间,实践止观法门,使我们的生命层次更上轨道。在生活中,不怕面..
达真堪布:遇见问题时如何从轮回和因果的角度看问题?佛讲轮回,就是让我们明白自己的命运;佛讲因果,就是让我们掌握自己的命运。人的壹生当中,既有快乐也有痛苦,既有顺利也有不顺利。遇见问题了,能够从因果轮回的角度看待,知道怎样面对事情,怎样解决问题,就不会患得患失、提心吊胆,心就稳定下..
佛教修行法门总说有五乘,即: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细说则有八万四千法门之众,这是释迦牟尼佛为因应众生根机,宣说的种种方便行法。好比一个人生病了,病因、病理不同,用的药也就不一样。同样的药用在甲身上会药到病除,用到乙身上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次第而设五乘教法。乘是车..
达真堪布:这样你就大自在了为什么说轮回苦?你的心总是随境转,这是一种苦,因为不自由、不自在。顺境来了就高兴,同时怕失去;逆境来了就害怕,同时想摆脱——总是因为外境而动心,这些患得患失都是痛苦。认清这些缘聚缘散,不患得患失,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没有什么,都当成正常现象去面对,这样..
达真堪布:这样容易变丑陋 上师说 这样容易变丑陋希望自己高于别人,总想高高在上;若有人服从了,有人伺候了,就很得意,希望越多越好。人都有这种毛病,只是严重不严重的差别。这不是小事啊!这都是堕落的因!将来很难再次得到人身,即使得到人身了,也是种姓低贱、相貌丑陋、愚蠢的人。..
若以六根入门,外易离境,内可观心,可说是居于中介地位;不必有深定,也可身心安定,不必有深慧,也可以观察到根、境、识的依存缘起,颇为善巧。修行的法门很多,各有偏重:有些重信愿,有些重智能,有些重慈悲,有些重禅定。但佛法的宗旨不外离苦得乐、自觉觉他;无论任何法门,都要能达到心灵品质的..
四念处又称为四念住,是早期的佛教的修行方法,在北传汉译的念处经及南传巴利文第二十二经均有叙述。四念处的要义为如实观,即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但是在后期佛教,四念处被窄化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在解脱烦恼的力道和效果上,减弱很多,其中的原因很微妙..
达真堪布:这个故事对我启发很大 以前听过一个故事,对我的启发很大。说有一位颇具盛名的法师,有很多弟子。有个女人陷害他,说自己怀了那个法师的孩子,但是那个法师一句话也没说。孩子生下来了,那个女人把孩子送到法师那里,法师还是没有说一句话,接受并抚养了孩子。孩子渐渐长大了,那个女人心里..
达真堪布:过年了如何饶益家人?菩萨戒里有一类是“饶益有情戒”。快过年了,全家团圆,你的这些家人也是有情。你去饶益他们,让他们满意,多做家务、多干活,让他们高兴,这也是一种菩萨行。 修行上很多的违缘都来自于家庭内部。与家人相处好了,他们也不会给你制造麻烦,甚至还会帮助你、支持你;如果..
修行,最重要的是,发现、利用和使用自然智、清净智或无分别智。自然智、清净智和无分别智,三个词是对同一本体的不同的描述,它们所指的都是同一颗心——我们原始的心、本来的心、本体的心——那颗被称为真心、妙心或佛心的心。自然智,是说在你的思维意识发动或进来之前,某种知已经存在,它是一种自..
圣者的智慧叫无分别智,方便说法,可分三种:加行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加行无分别智为地前加行位菩萨所修,根本无分别智和后得无分别智为见道时证得,若以根本无分别智为体,后得无分别智即为其用。无分别智,无的是凡夫的分别,生起来的是圣者的智慧,后得无分别智是有圣者的如实现..
佛教中的戒,因有出家与在家的分别,而有繁简不同的要求,对在家居士而言,有五戒: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三、..
五戒十善,大家都知道不需要讲解,可是“三岁孩童都道得,八十公公行不得”。纵然有人行得,但要做得圆圆满满,却是很难办到。佛法,是重修证的,不是知道一些就算数的,如能依教奉行,则功德无量,知而不行,则等于无知。 就五戒来说,数字虽小,分量很重。在家出家,如能守持五戒,可以称为清净居士..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们每一个人在修行道路上会不会取得成就,都取决于五加行修得怎么样!我们知道如果不断除和摧毁阿赖耶识,永远不可能证悟空性。那么依靠何种特殊力量,我们可以断除阿赖耶识,开启心的本性?所有这些问题的唯一答案,我们要证悟唯一的办法是:一、修五加行,让自己的根基成熟;二、找..
达真堪布:等待开悟的因缘到来 现在我们修加行,就是争取有壹天因缘到来,通过上师的引导和窍诀,立刻豁然开朗,见到自性。因缘不到的时候,妳再着急也没用,求再多的灌顶和加持,也不会开悟。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如果我们平时念经念佛念咒,口中非常熟练地就念了出来,可是心里照样妄想纷飞,这样就得不到法益。为什么是这样,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种状况就是意识心对于所念诵和背诵的内容已经很熟练,记忆力也非常好,可以不经过意根的深细思量就可以流利地诵出来。这样意根闲着无事,就..
当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发现有妄念的出现,是要及时解决的,这样对我们的感悟才会更加的有好处,但是大家也是要知道解决妄念的步骤都有什么,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消除。首先,是对妄念的识别。如果不能意识到妄念,那就谈不上消除它。但是,妄念如同心猿意马,很难捕捉到它的影子。或者说,我们根本就没有想..
菩提道依一切种智别于通教之外建立五十二阶位:十信心,即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十心住,即发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贵心住、方便心住、正心住、不退心住、童真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顶心住。十行心,即欢喜心行、饶益心行、无嗔恨心行、无尽心行..
问:末学一天念一万声佛号,但感觉念后比较累。我已经是小声念佛了,也很轻,但几个小时念下来,感觉很伤气。 我想如果精进念佛,如一昼夜或十天百万佛号,我的气力肯定不够用。请问怎样念佛才能不伤气,且越念越欢喜。答:这是你的观念问题。你怎么会想到念佛会伤气呢?一定要转变这个观念。念佛一点都..
1、名寻思是指“于名唯见名”,因为一切事物的名称都是为起想见言说而假名安立的,并没有实性。名称虽以呼召事物为用,但却不是事物本身,比如说火不焦唇,说水不解渴。故《肇论》有言“以物求名,名无当物之功。”2、义寻思又称事寻思,是指“于事唯见事”。即色等事的本质是离于言说的,并没有一个真..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