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轻易评论陌生的上师善知识吗?达真堪布解答:对一些不太了解的上师、善知识,若是进行赞叹或者诽谤,都不是很好。因为你不了解他,也看不出来他是个具德的上师,还是邪师,或者是魔师。

可以轻易评论陌生的上师善知识吗?达真堪布解答:对一些不太了解的上师、善知识,若是进行赞叹或者诽谤,都不是很好。因为你不了解他,也看不出来他是个具德的上师,还是邪师,或者是魔师。

涅槃经云四善法:一、近善知识 谓善知识常谈善法,若人亲近,则得灭除一切恶法,增长一切善根也。二、能听受法 谓既亲近善知识,又能听受正法,生长善根。三、能思惟义 谓既闻正法,即当思惟微妙之义,而契会于心也。四、如说修行 谓既能思惟正法之义,当如所说而修其行,则能脱烦恼生死之苦,证真空寂..
大乘四法经云菩萨修行有四法:一、不舍菩提心。二、不舍善知识。三、不舍堪忍爱乐。四、不舍阿练若。
【量】量的诠释有广狭二义,狭义而言,量是认识,是知识,亦是测量之意。量有量果,即认识作用的结果。亦可说是知识或知识的内容;广义而言,则指认识作用的形式、过程、结果,及判断知识真伪之标准等。印度自古以来,在认知范畴中,一般皆将量知对象加以认识论证,泛称为量。此量知的主体,称为能量;..
一、令住于菩提心之善知识,二、令生善根之善知识,三、令行诸波罗蜜之善知识,四、令解脱一切法之善知识,五、令成熟一切众生之善知识,六、令得决定辩才之善知识,七、令不著一切世间之善知识,八、令于一切劫修行无厌倦之善知识,九、令安住于普贤行之善知识,十、令入一切佛智所入之善知识。..
三种善知识,即教授善知识、同行善知识、外护善知识。教授善知识就是教授我们知识的老师;同行善知识就是和我一同修行及互相策励的同学或朋友;外护善知识就是给予我修道时费用的施主。
华严经入法界品说善财童子次第南游,参见五十三位善知识。
指供给我衣食所须以使我安心修道的善友,为三善知识之一。
(名数)善财童子以福城为起点,次第南行而求善知识之城数。八十华严经七十八曰:此长者子,曩于福城,受文殊教,展转南行,求善知识。经由一百一十善知识已,然后而来,至于我所。六十华严五十九曰:弥勒说曰:此童子者,昔于频陀伽罗城,受文殊师利教,求善知识。展转经由一百一十诸善知识,闻菩萨行..
(名数)善财童子所值之一百一十城善知识也。经之结文,虽言经由一百一十诸善知识,而实际所说者,祇有五十四处,遇五十五知识也(德生与有德遇于同处)。然结为一百一十知识者,在五十五知识之下,以修行有当分与胜进二者,二倍之故,故有此数也。又常曰五十三参者,谓五十五人中,文殊前后参两度。又..
胆巴金刚上师。师名功嘉葛刺思。此云普喜名闻。又名胆巴。此云微妙。西番突甘斯旦麻人。幼孤依季父。闻经止啼。知其非凡。遣侍法王上师。试以梵咒。随诵如流。曰此子宿积聪惠异。日当与众生作大饶益。年十二训以前名。自是经科哭式坛法明方。靡不洞贯。年二十四讲演大喜乐本续等文。四众悦服。上师令巴..
子题:善知识、含识戒本疏·九十单提法:“(波逸提)拒劝学戒七十一。凡行不自成,必须训导,方能策进修善,有趣道之益。善知识者,梵行正缘,若不依仰,无由自励。然含识有心,略分三位。上达不假缘成,堪为物轨;下流劝亦难从,为存俗习;中品之徒,事须友接,率则清升,任之鄙吝。然今痴心懒惰,不..
【三行杂染安住心】 p0210显扬十八卷三页云:三行杂染安住心,谓识,随色而住,缘色而住,依色而住。如是乃至随行而住,缘行而住,依行而住。此中随色而住者:谓执受所依故。缘色而住者:谓取境界故。依色而住者:谓由麁重故。如是乃至随行等三。当知识,非识住。缘自心心,能尽爱故。..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起自福城,后次第南行,所走访善知识之城数,共计一百一十城。八十华严经卷七十八(大一○·四二八下):“此长者子,曩于福城受文殊教,展转南行,求善知识,经由一百一十善知识已,然后而来,至于我所。”[六十华严经卷五十九] p41 ..
指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值一百一十城所遇之一百一十位善知识。但经文实际所记仅有五十四处,遇五十五知识。所说之一百一十者,盖以修行有当分与胜进二种,因此在五十五知识下得二倍之数,而谓一百一十知识。此外,一般所谓五十三参者,即以五十五人中,前后两度参文殊,又在同一处参见德生与有德,故各省..
【耶输陀罗】此云华色,亦云名闻。悉达次妃,天人知识,出家为尼众之主。
[出止观]知识者。闻名钦德曰知。睹形敬奉曰识。谓修行之人。欲得道果。必由教授知识以训诲。同行知识以策励。外护知识以资养。三者俱备。方能其功。故名善知识也。一教授善知识宣传圣言曰教。训诲于我曰授。即教授之师也。谓其人内外方便。通塞障碍。皆能决了。是名教授善知识。二同行善知识谓修观行之..
[出涅槃经]一近善知识谓善知识常谈善法。若人亲近。则得灭除一切恶法。增长一切善根也。二能听受法谓既亲近善知识。又能听受正法。生长善根也。三能思惟义谓既闻正法。即当思惟微妙之义而契会于心也。四如说修行谓既能思惟正法之义。当如所说而修其行。则能脱烦恼生死之苦。证真空寂灭之道也。..
忠曰:“罗,犹如罗欲之罗也。《品字笺》云:‘包罗,若网罗之无不包。’今罗斋,乞食于四方,无遗余之义。”《破庵先禅师录》:“上堂,举普化大悲院里有斋,云:‘者风颠汉,不妨令人疑着。及至被人穷诘将来,却只道得个罗斋打供,也似熟处难忘。’又举临济同普化赴斋踢倒饭床因缘云:‘世谛门中,罗..
忠曰:“或称师家,或称道友,或师家呼学者,皆为善知识。知识者,友之义,谓知识其面也,非博知博识之谓也。《维摩经》什法师注云:‘众生利钝有五品:第一、但见他无常,其心便悟;第二、见知识无常,其心乃悟云云。’《正法念处经》云:‘诸凡夫若见知识,若见妇女,心则生贪。’《僧祇律》云:‘阿..
忠曰:“供养《华严经·入法界品》五十三善知识也。”《北涧简禅师续集》:“灵隐散知识会,首求颂云:‘无识无知五十三,劳他童子遍咨参。朝来灵隐罗斋去,添得从前满面惭。’”
共同修行佛道的人,为三善知识之一。
摩诃般若经云。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法。及一切种智。令人心入欢喜信乐。是名善知识○华首经云。有四法是善知识一能令人入善法中。二能障碍诸不善法。三能令人住于正法。四常能随顺教化○瑜伽论云善知识具十功德。一调伏。二寂静。三惑除。四德增。五有勇。六经富。七觉真。八善说。九悲深。十..
任何佛号都可以念,药师佛可以念,释迦牟尼佛可以念,弥勒佛也可以念。就是不念佛,念菩萨也可以,例如念观世音菩萨、念大势至菩萨、念地藏菩萨、念文殊菩萨。念佛、念菩萨都是一样的,只要不起分别心,心中了无挂碍,诸佛菩萨也都有阿弥陀佛的慈悲。又如观世音菩萨说:「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
问:请问师父,在家人可以讲经说法吗?答:在家人不是说不能讲法,以交流的形式跟大家谈一谈也是可以的。佛陀在世的时候,作为居士的给孤独长者,虽然都已证到初果,但他在讲法之前也要先向比丘顶礼,也不升大座,就坐在旁边的座位上来说一说他修学佛法的体会、佛法的精要。这样的形式是可以的。所以能..
问题:我每天一有时间就会抄经,抄了很多《心经》。书写不美观、自己写的不满意的经书怎么处理呢?可以把它烧掉吗?明海法师:烧掉是不可以的。因为烧掉就是毁经,就会有毁经、破坏经典的业。事实上焚烧经典真的不可以,因为很多人不知道,所以抄完经后就把它烧掉了。有一个最好的方法:你去打听哪个寺..
问:老人痴呆了可以往生吗?请法师开示。答:如果他平时有真信切愿,持名念佛,不妨碍往生。因为我们认为的所谓痴呆,都是属于心意识的范围:或者反应迟钝,或者认不出人,或者思维紊乱,或者语言有障碍等,这些都是生理上、业力上的问题。在我们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会来加持,他的加持力能一直深入到我..
苏频陀尊者驻山王布赫拉。双手握经。生于竹叶地,父为富有长者。刚生下来时,全身长满毒痈,尽管父亲全力医治,但仍未痊愈。全家人因此感到羞愧,用衣服遮盖,故名掩藏。一天,听说舍卫城有许多名医,与友同往,正好遇到世尊,从其出家,并受具足戒。从此,不要说疾病,就连三毒彻底根绝,得阿罗汉果。..
达真堪布:遇见问题时如何从轮回和因果的角度看问题?佛讲轮回,就是让我们明白自己的命运;佛讲因果,就是让我们掌握自己的命运。人的壹生当中,既有快乐也有痛苦,既有顺利也有不顺利。遇见问题了,能够从因果轮回的角度看待,知道怎样面对事情,怎样解决问题,就不会患得患失、提心吊胆,心就稳定下..
达真堪布:这样你就大自在了为什么说轮回苦?你的心总是随境转,这是一种苦,因为不自由、不自在。顺境来了就高兴,同时怕失去;逆境来了就害怕,同时想摆脱——总是因为外境而动心,这些患得患失都是痛苦。认清这些缘聚缘散,不患得患失,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没有什么,都当成正常现象去面对,这样..
达真堪布:这样容易变丑陋 上师说 这样容易变丑陋希望自己高于别人,总想高高在上;若有人服从了,有人伺候了,就很得意,希望越多越好。人都有这种毛病,只是严重不严重的差别。这不是小事啊!这都是堕落的因!将来很难再次得到人身,即使得到人身了,也是种姓低贱、相貌丑陋、愚蠢的人。..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