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修行的过程中了缘了债的关键是什么?
达真堪布解答:我们度化众生的时候,要从家庭做起,但是不要认为这是我的家人、我的孩子,然后去付出,去关心。而要认为这是与我们最有缘分、最需要我们的众生,然后去关心,去照顾。不求回报、没有要求地去为他们付出,这就是菩萨行,这样才能了缘,才能还债。
在生活中、修行的过程中了缘了债的关键是什么?
达真堪布解答:我们度化众生的时候,要从家庭做起,但是不要认为这是我的家人、我的孩子,然后去付出,去关心。而要认为这是与我们最有缘分、最需要我们的众生,然后去关心,去照顾。不求回报、没有要求地去为他们付出,这就是菩萨行,这样才能了缘,才能还债。
子题:六度必戒为本、毗尼藏即大乘学、戒为佛阶梯、四分兼通大小二戒戒本疏·序:“四分戒本者,斯乃统万行之关键,实三乘之阶辙者也。”行宗记释云:“言万行等者,谓此戒文,通收善恶事法。对恶事恶法以明止行,对善事善法而成作行。止行断恶,作行修善;行虽多途,无出斯二。又解,约境而言,戒则无..
修行和生活、性格、学习的关系明海法师修行通常容易被理解成修炼。修炼跟修行有什么不同呢?可能有的同修第一个反应是:修炼是不是道教的词啊?差不多吧。道教用修炼这个词比较多,有炼丹,炼丹有内丹和外丹,外丹是一种药品,内丹是身体里面的,但是佛教所说的修行跟修炼不一样。我们理解,修炼就像炼..
修行一法易则容易,难则实难虚云和尚修行一法,易则容易,难则实难。易者,只要你放得下,信得实,发坚固心和长远心,就可成功。难者,就是你我怕吃苦,要图安乐,不知世间上的一切有为法,尚且要经过一番学习,才能成功,何况我们要学圣贤,要成佛作祖,岂能马马虎虎就可成功?所以第一要有坚固心,因..
◎ 慧 律法爱,简单的定义就是:自己认为自己的法很了不起,生贪着心,法爱就是自己认为自己很有修行,或者是自己的法门最殊胜,对法的爱的执着。在座诸位!一定要用佛的心性修行,就是说:我今天修什么法门,那是我自己的事情,千万不可以去抨击任何一个法师,或者道场、一个法门,这个也是法爱的另外..
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这是真正的福报!有机缘天天听经、念佛,是天下最有福报的人!真正修道人,生活朴实节俭、随缘自在,诸佛护念,所以要知道,能放下的人,真正有福! 一天到晚背好多包袱,那人可怜,没有福!定是真正的福报,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不被境界转,在境界中如如不动,这种人有福!一心清净,..
◎ 净 慧从佛教的立场来看,人的内心要和谐,必须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做起;家庭要和谐,必须从慈悲孝敬、友爱尊重做起;社会要和谐,必须从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做起。处理烦恼的方法:第一,要求自己;第二,学会谅解他人;第三,晓得感恩和奉献;第四,惜缘惜福。优化自身素质靠智慧;和谐自他关..
修行贵在正知见◎果如佛法的修行,当然需要长远恒续的用功,但修行能否得力,并不在于用功时间的长短。修行若要得力,必须建筑在正确的知见之上。唯有在正确的认知基础上,你才会了解如何去发心、如何落实用功的法门、如何按照次第安住你的身心,以及在这些过程之中,又有哪些是需要注意、需要用心之处..
生活:生下来,活下去◎ 谢东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唐白居易《观刈麦》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多为感叹时世、反映民间疾苦之作,这首《观刈麦》就是他观看农民刈麦时有感而发所作。诗人慨叹道:那些老百姓终年忙碌,最终还..
我们到这个世间来,目的何在?意义何在?价值何在?如果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把这三桩事情疏忽了,我们这一次到人间就白来一趟,古人所讲的醉生梦死,糊里糊涂来到世间,糊里糊涂死掉,死了之后又糊里糊涂搞轮回,你说多可惜!我们这一次到这个世间,究竟是来干什么的?目的何在?这个问题很难答复。你看看这个社..
今天我们就来分辨一下,夏天哪些水果可以帮助降火,而哪些水果又会引起虚火上升,然后挑对水果吃出好身体。夏天并不是什么水果吃了都好,要分清哪些是容易上火的水果是,哪些是解热的水果。寒凉水果解燥热夏天的水果多属于寒凉性的,比如梨、苹果和各种瓜类。一般来说,实热体质的人夏天代谢旺盛,交感..
第一:一切放下,死心塌地。恋著世间事物放不下,有什么用呢?这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缘合成,无有实体,犹如过眼云烟,虚而不实,求不得,拿不走。即连各位自己的身体也是假有,留不住,不可得,身外的东西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认事物为真,抓牢不放,是不值达者一笑的愚痴之事,学佛修道是大智大慧的..
第一步:念起不随能作到念起不随就能于生死当中做得主,不为业牵,得大自在。第二步:亲证无为一切事情尽管来,我心不动。这是真正随顺,而不是压住它不动。尽管应酬各种事情,随顺一切事缘,没有什么好的,没有什么坏的差别感,好的不喜,坏的不厌,这样我们的心才能平静,而达到平等无为之境。作到这个地步就能变..
我们总是埋怨周围的人,让自己烦恼。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的错误,因为没有智慧!没有人能够让你烦恼、痛苦,都是自找的。若你真有智慧,事事都是好事,人人都是好人,一切都是你的助缘;若没有智慧,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违缘和障碍。难道不是吗?成家带来了那么多的压力;有了孩子,随之而来那么多的烦恼,这还..
虽有中阴,所向自由,天上人间,随意寄托。真正悟道的人没有中阴身,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也没有中阴身。什么叫中阴呢? 就是前身已坏,后身未起。前面一个躯壳已经坏了,还没有投胎到后面一个躯壳,当中的这个阴界之身,就是中阴身。这个中阴身是以风大为主,所以它有五通。六通当中他没有漏尽通,他只..
什么是心中心法?心中心法,唐密、藏密红教、东密各有传承。心中心法在西藏和日本都是不轻传之密法,不经过一番艰苦的修习,不具备相当的密法基础,是很难得到的。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重新崛起的无相密乘心中心法,既不是来自东密,也非来自藏密,而是我们汉地独有之传承,远在唐密中就有的。如何修行心..
在修行途中除了神通以求外,还有许多常见的误解,今择其要略述于后:一、重奇特玄妙不重正知见时人学佛往往只循颠倒见,不重正知见,所以成就者少。大慧杲禅师云:学人如问:如何是佛?答他:即心即佛。却以为寻常,不予重视。及至问:如何是佛?云:灯笼缘壁上天台。便道是奇特。岂不是循颠倒?于此可..
恒河大手印和禅宗一模一样,它也不讲用什么法修,而是讲无修无得无证,直指人心成佛。但无修无得无证这是真如本性的自然智,我们要证到这种境地,才谈得上无修无得无证,而不是空口说白话的。如果仅懂得一些义理,而没有做到心境一如,顺逆无拘,纵横自在,就说无修无得无证,那就完全失去意义了!所以..
明心见性一词简约总括地解释起来,就是:从究明人们的心(本心)的形相与作用,而彻见、领悟、神会生命的根源性(本性)之妙体与真理,以觉醒迷梦,而了生脱死,证大涅槃。它的意义详细分析起来,至为深广,因为它是这一代时教的精髓所在,可以说三藏十二部都是它的注脚。一、明心见性者,明心虚妄不可..
心的状态好不好,决定我们能否成功,因此,正确的心态是圆满解决问题的关键。让我们来做个算术题,看看心态的重要性。英语当中有二十六个字母: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如果把英文中的二十六个字母,分别和1到26的数字进行对等。比如:a代表1..
问:我心中没有妄念,与西方净土有什么两样?元音老人答:心体没有两样。因为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但有人说大话,心不肯空。事情来了他还著相,著相了就不是净土。。著相生西方,只能是生凡圣同居土。西方有四土的不同,一者,一心用功念佛了但不知一切皆幻现,执为实有,而生事相的净土,亦得极乐庄严的受用。二者心..
问:请谈谈心与境的关系,什么是内境、外境?元音老人答:境,就是我们思想起的幻境。一个念头起,就有一个影子。心就是境,境就是心。没有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没境了。果能把心境消光了,就好了。心境顿消溶就是一下子心和境都消光了。打坐时,能念所念一起脱落,心与境都没有了。内境是我们的身心世界、思..
问: 既然佛性不在修,却又何必要修法呢?不如在生活中时时返照,尤其是烦恼现前透不过去时。元音老人答:因为你有无明在,遇事执相,不得自在,故须修行。修,不是修佛性,而是消除无明习气。你能时时处处常摄在定,不随境转,这即是修。修到圆熟,定也不可得,那才不用修了。..
问:什么叫观自在?元音老人答:观照自己在本位上不动摇。这个自己不是肉身的自己,了了灵知才是自己。但又不住了了灵知。
问:我们修法的人该看什么书?元音老人答:在修法前,显教的书都可以看。但重点应看明白正知见,开发菩提悲愿,建立正确身心行为的书。在师父传你法后,应该看有关修这个法的经论和其他参考书。
问:成佛资粮是什么?元音老人答:成佛的资粮:(一)打坐入定,除障开智慧;(二)广做善事,积累福德。因佛是二足尊,即。
达真堪布:自他之利现在好多父母都在拼命地挣钱,无论遭受过多少坚信也心甘情愿。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儿女。其实,若是这些儿女自己有福报,根本不用你给他攒钱,他就一定有。若是他自己没有这个福报,即使你给他攒再多的钱,安排得再好,几个月、几年后也会变得一无所有。佛利益众生的时候,不会采用..
断一切恶,行一切善,饶益一切众生,这是大乘行者的三条戒律。戒律很重要,总的来说就是以正知正见守护自己的三门,三门清净就是戒。大家既然都想自度度他,尤其想利益众生,帮助他人,那么,受持戒律是根本。有些人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很多理论,也会讲很多佛理,应该可以利益众生,帮助他人了。不一定..
达真堪布:自在显现自在心 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怎样修行?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修行。你必须要转念,不转念不是修行,都是造业,都是在搞轮回。若是你会转念,把佛法运用到生活和工作里,生活本身就是修行,工作本身就是修行,不矛盾。现在很多人都找借口,我工作忙,我要照顾家..
说起烦恼,人人在所难免。虽不希望,却很难摆脱。烦恼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同时也是各宗教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然而对烦恼的认识决定了能否真正解决烦恼。所以剖析烦恼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烦恼。抛砖引玉,欢迎指正。解决烦恼问题,就是要解决人心空虚、不安、恐惧、混乱、无奈等等..
达真堪布:短暂的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们在学法修法的过程中,如果体力衰退,身心疲惫不堪而不具备成办此事的能力时,可以暂时先放一放。 你们有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若体力实在不行就先放一放,体力恢复后再说。当内心特别疲惫不堪的时候也先放一放,调节一下,缓解一下心态,这都是有必要的。这样做..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