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方便语和恶语?
答:什么叫方便语?

恶语也是,为了调伏众生可以说。比如父母打骂儿女,完全是为了儿女好。但是现在父母也不敢说儿女了,其实儿女是要从小严格管教的。现在的儿女,在家里都不是儿女了,都是皇帝、公主了,其实这样对孩子是没有好处的。父母训斥儿女不叫恶语,因为他没有恶意,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对方。总之是不是恶语,还是要看发心动机。
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方便语和恶语?
答:什么叫方便语?

恶语也是,为了调伏众生可以说。比如父母打骂儿女,完全是为了儿女好。但是现在父母也不敢说儿女了,其实儿女是要从小严格管教的。现在的儿女,在家里都不是儿女了,都是皇帝、公主了,其实这样对孩子是没有好处的。父母训斥儿女不叫恶语,因为他没有恶意,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对方。总之是不是恶语,还是要看发心动机。
Hong'anzang约在日本弘安10年至乾元元年(1287~1302)间雕造。仅有极少数印本流传,是否刻完全藏,情况不详。
恶语者,谓恶之言语。修行之人,凡有所说,当说善语,不应恶语。
【三业】业为造作、行为,行为有身、语、意三行,此三种行为对未来的影响,就称为三业。一、身业,指身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杀生、偷盗、邪淫等为身恶业;若不杀、不盗、不淫,即为身善业。二、 语业,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两舌、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
【口业】身、口、意三业之一,口业又作语业,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见三业条。
【不恶口】恶口为十恶业之一,即口出粗恶语,毁訾他人。不恶口为恶口相反,为十善业之一。参阅‘十善业’条。
【恶口】十恶业之一,即口出粗恶语毁訾他人。据《大乘义章》卷七载,言辞粗鄙,故视为恶;其恶从口而生,故称之为恶口。
法相宗所修的观行,从浅至深,共有五重,名五重唯识观。第一重是遣虚存实,即遣除遍计所执的虚妄计度,而存依他起性及圆成实性的实体。第二重是舍滥留纯,即舍除杂滥的外境,而存留纯粹的内识。第三重是摄末归本,即从见相二分的枝末作用上,摄归自证分的本体。第四重是隐劣显胜,即隐心所的劣,而显心..
(术语)十恶业之一。旧译曰恶口,以恶诽谤他之言语也。俱舍论十六曰:若以染心,发非爱语,毁誉于他,名粗恶语。
【粗恶语者相】 p1474瑜伽八卷十二页云:此中毒螫语者:谓毁摩他言。纵瞋毒故。麁犷语者:谓恼乱他言。发苦触故。所余麁恶语,翻前白品,应知。
【粗恶语有三种】 p1474大毗婆沙论一百十六卷十七页云:云何麁恶语从贪生?如以名利、于他有情,骂詈毁辱。若为己,若为他。如国王等,委酷法人,令主辞狱,及令军佐、制造书檄。由此等缘,作麁恶语。是名从贪生。云何从瞋生?谓如于他、有损恼心,怨嫌恶意乐心,便骂辱彼,或彼亲友。若为己,若为他。..
【粗恶语增上果】 p1474瑜伽六十卷五页云:若器世间、其地处所、多诸株杌荆棘毒刺凡石沙砾,枯槁无润,无有池沼,河泉干竭,土田咸卤,丘陵坑险,饶诸怖畏恐惧因缘;如是一切,是麁恶语增上果。
【六轻蔑】 p0296瑜伽十四卷十八页云:又于宝学,有六轻懱;能令善法,或未得退,或已得退。舍佛圣教,乃至微信,亦皆退失。谓于佛法僧宝,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由恶友故;于增上心、慧,令得邪僻教诫教授。由恶语故;全无所得。彼由邪僻及无所得故;退失一切所有善法。与此相违,当知即是白..
据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载,诸菩萨欲听闻法时,对于说法之法师不应产生五种异意,而当以纯净之心倾耳谛听;否则,若对说法师心生嫌鄙,而不欲从其听闻正法,则必将退失殊胜之智慧。即:(一)于坏戒不作异意,谓不可起念计量此说法师之破戒犯律。(二)于坏族不作异意,谓不可起念计量此说法师之种姓卑微。(..
云何烦恼增上所生诸业?谓若思业若思已业,总名业相。又有五种业,一取受业,二作用业,三加行业,四转变业,五证得业,今此义中意多分别加行业。何等思业?谓福业非福业不动业。何等思已业?谓身业语业意业。又此身语意三业,或善或不善,不善者即十不善业道,谓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虚诳语、离间语..
成就十法。身坏命终。堕险恶趣。生地狱中。何等为十?一杀生。二不与取。三欲邪行。四虚诳语。五离间语。六粗恶语。七杂秽语。八贪欲。九瞋恚。十邪见。若有成就如是十法。身坏命终。堕险恶趣。生地狱中。成就十法。身坏命终。升安善趣。生于天中。何等为十?一离杀生。二离不与取。三离欲邪行。四离虚..
复次若欲自求利益安乐,于诸论轨应善通达,不应与他而兴诤论,如薄伽梵于大乘阿毗达磨经中说如是言。若诸菩萨欲勤精进修诸善品,欲行贞实法随法行,欲善摄益一切有情,欲得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正观察十二处法,不应与他共兴诤论。何等十二?一者宣说证无上义微妙法时,其信解者甚为难得。二者..
三业之一,即口之所语,如妄语、绮语等是恶语业,如爱语、实语等是善语业。
有一位信徒很想学习打坐,但总是不得其门而入,有一天,他鼓起勇气到寺院去拜访无相禅师,并非常诚恳地说道:“老师!我很笨,自知非参禅法器,但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能否请您告诉我,禅像什么?”无相禅师回答道:“五祖山的法演禅师,曾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偷,他的儿子对他道:‘爹!您..
赞曰无心可用 大用现前 廓通佛理 舍尽第筌按剑引颈 海口难宣 芦花白雪 秋水长天或说偈曰 ◎宣公上人作师子尊者志非凡 求法问道愿心坚应无所住离诸相 如有功能即落边五蕴皆空破迷执 万缘放下了真诠王剑斩头白乳现 右臂堕地始服甘赞曰无心可用,大用现前:无心可用到极点了,到「无功用道」这种的境界,无用..
《护生画集》蚂蚁搬家墙根有群蚁,乔迁向南冈,元首为向导,民众扛糇粮,浩荡复迤逦,横断路中央。我为取小凳,临时筑长廊,大队廊下过,不怕飞来殃。(子恺补题)
问:今生脾气大,这前生做什么来的呢? 宣化:前生杀业重。你前生种了杀业、杀因、杀缘—杀的因缘,或者教人杀的方法—因为你杀生杀得多,所以今生冤孽很重,所以就很大的脾气,很刚强,还有杀性。 问:为什么有人很自私,做什么事情都自私自利,不愿意利益他人? 宣化:这在前生也就种过偷的因。偷的..
对佛教而言,世界的本质也就是佛法的本质,佛教以曼陀罗的形式,用佛法来解释世界。一个曼荼罗就是一个佛教化的宇宙,曼荼罗中的每一个形象都象征着佛教的含义。他们彼此之间的组合和从属关系,则体现了佛法中修行的次第和境界。金胎两界曼荼罗,作为最根本的曼荼罗,就相当于是密宗思想的百科全书、大..
胎藏界,密教对本具理性(五大或净菩提心)的喻称。谓佛性隐藏于众生身中,或理性摄一切诸法,具一切佛功德,犹如子藏母胎,故名。密宗视宇宙中一切皆为大日如来所显现,表现其智德方面者称为金刚界;表现其理性(本来存在这永恒悟性)方面者称为胎藏界。金胎两部之区别,是由观察的方面和立场不同而表法因..
胎藏界,密教对本具理性(五大或净菩提心)的喻称。谓佛性隐藏于众生身中,或理性摄一切诸法,具一切佛功德,犹如子藏母胎,故名。密宗视宇宙中一切皆为大日如来所显现,表现其智德方面者称为金刚界;表现其理性(本来存在这永恒悟性)方面者称为胎藏界。金胎两部之所以有区别,是由观察的方面和立场不同而..
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巴山乡有个光德寺庙宇位于什么地方? 有个佛教神人名叫覃运寿在吗?京ICP证030173号-1京网文【2013】0934-983号 2019Baidu使用百度前必读|知道协议
从轮回的眼光看,我们和父母、孩子属于不同的生命个体,只是因为业缘才走到一起。其中有善缘,也有恶缘。 如果是善缘,就会相互增上,给彼此带来利益和快乐,应该心怀感恩和珍惜,继续营造善缘。如果是恶缘,就会相互折磨,给彼此带来损恼和痛苦,要在接纳的前提下,努力化解并改变对立,不让这种恶缘..
任何佛号都可以念,药师佛可以念,释迦牟尼佛可以念,弥勒佛也可以念。就是不念佛,念菩萨也可以,例如念观世音菩萨、念大势至菩萨、念地藏菩萨、念文殊菩萨。念佛、念菩萨都是一样的,只要不起分别心,心中了无挂碍,诸佛菩萨也都有阿弥陀佛的慈悲。又如观世音菩萨说:「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
虚空,在佛教中是指一切万物本体不存在,但能感觉到。就像本来只是反射的蓝天,我们认为是实有一样。因为任何物体都是由许多的微尘组成,就像原子,一直往下分……到极小微尘……再分就没了,虽然心里想可以无限分下去,但物质最终就不能再分了。也就是说极小微尘不存在,一个微尘不存在,由微尘组成的..
唯识宗的基本思想,可以用“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句话来概括。在一般人的认识中,认为人对事物的了知共有六识,也即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而唯识宗在一般人的认识上更进一层,认为人对事物的了知作用共有八识,也就是在前面所说的六识之后,认为还有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
甚至,我们从佛陀,再说到凡夫众生。根据《大乘起信论》说,我们的心,它的本体、相状、作用,广大无限,所以称为体大、相大、用大。心的「体大」,大如虚空,甚至比虚空还要大,所以佛经裡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一个人如果有容纳宇宙虚空的心量,必定能做大事。在我认为,心的「体大」就是生命,..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