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如果想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想成佛,这种想法是不是一种执着?

答:所谓“以妄治妄,以毒攻毒”,刚开始要执着善、对治恶,最后对善的执着也要放下,它是有次第的。刚开始什么都不执着,一般凡夫是做不到的。先执着善然后去对治恶,最后对善的执着也要放下,这个时侯已经要成菩萨了、成佛了,境界很高了。
问:如果想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想成佛,这种想法是不是一种执着?

答:所谓“以妄治妄,以毒攻毒”,刚开始要执着善、对治恶,最后对善的执着也要放下,它是有次第的。刚开始什么都不执着,一般凡夫是做不到的。先执着善然后去对治恶,最后对善的执着也要放下,这个时侯已经要成菩萨了、成佛了,境界很高了。
【一阐提】一阐提,梵语 icchantika 之音译,其原意是‘有欲求之人’,意译为无种性、断善根、不能成佛的众生。《大庄严论经》卷一载有二说:一者有性阐提,借助佛力,终可成佛;二者无性阐提,无论至何时皆不得成佛。《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立有断善阐提,大悲阐提,无性阐提。其中断善阐提乃属有..
是赞叹法华经教旨的话,法华经所说的一实之理,具有圆顿的功德,圆顿就是圆满顿速,功德既然圆满,成佛自然顿超迅速。
只要一念坚信阿弥陀佛的本愿,就可以成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业。
是指定与慧相应之一念,亦即理与智相应之一念,这是人快要成佛时的智慧。
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乘是车乘,以喻佛的教法,教法能乘载人至涅槃的彼岸,所以叫做乘。
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
一佛的净土。通常是指阿弥陀佛的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
菩提心的德名,因为发大菩提心的人,决定成佛。
一阐提迦的简称,是极难成佛的意思,有二种:起大邪见,断一切善根者,名断善阐提;大悲菩萨,发愿众生度尽,方成佛道,而众生至多,故亦成佛无期者,名大悲阐提。
(术语)谓一切众生皆悉成佛也。对于五性各别而言。盖三乘家有无性有情之一类,为定性二乘不成佛之说,立无余界永灭之计。而一乘家则唱悉有佛性之义,明二乘开会之旨,为无余界回心之说。故谓一切众生无不成佛者。今举三五经说证之。法华经方便品曰: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
Dunwu佛教教义。佛教关于证悟成佛的步骤和方法。与渐悟相对,指无须长期按次第修习,一旦把握住佛教真理,即可突然觉悟而成佛。顿悟之说,在佛教经典中早有记载。《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即有速疾解脱顿悟涅槃之语。《菩萨珞璎本业经》卷下佛母品也称听等觉如来说珞璎法藏,是故无渐觉世尊,唯有..
Foshen佛教术语。原指释迦牟尼之生身。释迦入灭后,其弟子们认为佛陀的特质不止在于觉悟,还应具备多种理想的品质,遂以佛陀能证能显诸法实相之智和所显所证的法理及其所修福德等为佛身;亦有以佛陀所说教法和所制律仪称为佛身。佛身理论的实质是如何评价成佛的意义。历史上的释迦牟尼成佛之后,同样要..
Foxing佛教术语。佛指觉悟,性,意为不变。大乘佛教的一些经典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众生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另外一些经典主张,并非一切有情都有佛性,有一部分人,由于他们的根器,即使勤修也不能成佛。佛性一词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内涵。诸家依《涅槃经》一般说有三因佛性:1、正因佛性,..
指一切众生皆能成佛之意;系一乘家所倡之说。又作一切皆成佛、一性皆成。与五性各别对称。法相宗等三乘家倡五性各别之说,主张无性有情、定性声闻、定性独觉等三者不能成佛。然大乘宗如天台、华严等,皆主张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悉能成佛。如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一(大一二·四八七上):“一切..
云何不染污?几是不染污?为何义故观不染污耶?谓善及无覆无记法,是不染污义。八界八处全,诸蕴及余界处一分是不染污。为舍执着离烦恼我故,观察不染污。
【提洹竭】或云提和竭罗。此云燃灯。大论云:太子生时,一切身边,光如灯故,故云燃灯,以至成佛,亦名燃灯。镫字,说文从金。徐铉云:锭中置烛,故谓之灯。声类云:有足曰锭,无足曰灯。故瑞应经翻为锭光。摭华云:锭音定,灯属也。古来翻译,回文不同,或云燃灯,或云锭光,语异义同,故须从金。释尊..
[出楞伽经]种即能生之种。性即数习之性。非理性之性也。一圣种性谓声闻观五阴苦空。厌恶生死。忻求涅槃。则成声闻种性。缘觉观五阴缘起。修远离行。则成缘觉种性。佛即觉了五阴等法。本来空寂。无生无灭。三惑俱遣。众德悉备。则成佛种性。经中不言菩萨种性者。菩萨所修之行。即成佛之种性。故不言也。..
[出地藏十轮经]一世间方便谓诸菩萨。或为自利。或为利他。示现种种善巧方便。此之方便。依有所得。有秘执着。是名世间方便。二出世间方便谓诸菩萨。但为利他。不为自利。示现种种善巧方便。此之方便。依无所得。无所执着。是名出世间方便。..
[出金光明经文句记]一人执谓众生于五阴等法中。强立主宰。计我为人。妄生执着。是名人执。(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二法执谓众生不了五阴等法从因缘生。如幻如化。计为我身。妄生执着。是名法执。..
十诵律云七财,财者信等七种出世间之法财也。一切众生,行此七法,资成道果,故谓之财。一、信财 信即信心,谓信能决定受持正法,以为成佛之资,故名信财。二、进财 进即精进,谓未能见真谛理,而一心精进,求出离道,以为成佛之资,故名进财。三、戒财 戒即戒律,谓戒为解脱之本,能防身口意之非,止..
宗镜录中,辨二我执二法执。一、二我执者: 一、俱生我执 谓于五阴等法中,强立主宰,妄执为我,与身俱生,是名俱生我执。 二、分别我执 谓于计我法中,分别我能行善行恶等事,而起执着,是名分别我执。二、二法执者: 一、俱生法执 谓无始时来,虚妄熏习,于一切法,妄生执着,恒与身俱,故名俱生法执..
一、即身成佛的语义即身成佛的简单解释是:不须改变现在的肉体,能够成为正知正觉的佛。成佛是学佛的人所期望的唯一目的,无论是学显教或者密教,都希望从生死的凡夫转入到佛果的圣位,不过因为显教和密教在开始发心和修行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不同,因此达到这一目的的时间就有迟速不同,而肉体和..
三藏法数云十行者:谓由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自得己利,而利他之行未成,是故广行饶益,随顺众生,令其欢喜。然行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至真实,而成十种也:一、欢喜行 谓由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具佛妙德,能于十方刹土,随顺饶益众生,自他俱喜。经云: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
成佛时期依教义各不相同:一、依法相所论成菩提道,定满三祇。二、在缘起论,则为不定。三、在法性所论,惟在一念,无时可说。四、就圆融论,一切时分,悉皆不定,念劫圆融,自在无碍。
信即身成佛。
三密相应,速得成佛,密教之独义也。一、身密 手结印契也。二、语密 口诵真言也。三、意密 心作观也。就于真言行者之大途而说,虽当以身口意三密具行而成佛,然根机万差,或行二密,行一密而成佛。
【五种性】又作五种性、五种种性。唯识宗立论,谓一切众生之机类,有先天具足五种不同的性质与素性,此系由阿赖耶识中本有的种子所决定,而无法改变者,故立五性各别之说。此五性即:一、声闻乘种性:乃具有可证阿罗汉果的无漏种子者。二、独觉乘种性:乃具有可证辟支佛果的无漏种子者。声闻、独觉二种..
【自受用土】唯识宗所立的四种佛土之一,又称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即实报土,谓佛以相应净识所修成就,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四土’条。..
一个怀著疑惑的心去念佛,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边地懈慢界的人,将于五百岁间不得见佛闻法,这种情形正好像一个人被关在由七宝所成的牢狱里一样,所以称为七宝狱。
观无量寿经中所说的下品下生者的往生法,就是造诸恶业的凡夫,在临命终时,若遇到善缘的相助,急念十声的阿弥陀佛,就能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