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鸠摩罗伽
【鸠摩罗伽】或云鸠摩罗[馬*犬]。或云究磨罗浮多。此云童真,亦云毫童,亦云童子。熏闻云:内证真常,而无取着,如世童子,心无染爱,即法王子之号也。大论云:复次又如王子,名鸠摩罗伽。佛为法王,菩萨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故,悉名王子,皆任为佛。如文殊师利,十力四无所畏等,悉具佛事故,住鸠摩罗..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东印度人也。既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度。彼王名香至,崇奉佛乘,尊重供养,度越伦等,又施无价宝珠。时王有三子:曰月净多罗,曰功德多罗,曰菩提多罗。其季开士也。祖欲试其所得,乃以所施珠问三王子曰:「此珠圆明,有能及否?」第一王子、第二王子皆曰:「此珠七宝中尊,固无逾..
八王子
(杂名)法华经序品曰:其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
十劫
(术语)阿弥陀佛往昔为法藏比丘时,立四十八愿,以期成佛,自成就而为阿弥陀佛,至今已经十劫。无量寿经上曰:阿难又问:其佛成道已来。为经几时?佛言:成佛已来凡历十劫。然言十劫者,不过举其为众生济度而成就四十八愿之时而止,其实为久远之古佛。故弥陀为法华经化城喻品所说十六王子之第九王子,..
十六王子
(名数)法华经,化城喻品所说。往昔三千尘点劫有大通智胜佛,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王子,大通智胜佛成道后,十六王子皆出家为沙弥,从佛闻三乘教,初发大乘心,更请说大乘之妙法,闻佛说法华经,佛于八千劫。说法华经,即入静室。八万四千劫间,寂然入定。此时十六王子各上法座。八万四千劫间为四部众..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释氏稽古略》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东印度人也。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度。王名香至。崇奉佛乘。迎祖尊重供养。施以宝珠。王有三子。曰月净多罗。曰功德多罗。曰菩提多罗。祖以施珠问三王子。此珠圆明有能及否。第一第二王子同曰。此珠七宝中尊固无逾也。第三王子菩提多罗曰。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宝为上。此是..
八王子
梵语astaurāja-kumārāh。即过去日月灯明佛未出家时之八位王子。(一)有意王子(梵Mati),又作有志王子。(二)善意王子(梵Sumati)。(三)无量意王子(梵 Ananta-mati),又作加劝王子。(四)宝意王子(梵Ratna-mati),又作宝志王子。(五)增意王子(梵Vi?esa-mati),又作持意王子。(六)除疑意王子(..
十六王子
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载,于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未出家时有智积等十六位王子。彼成佛道后,十六王子皆出家为沙弥,从佛闻三乘教,过二万劫,闻法华经,悉皆信受。后佛住禅定亘八万四千劫,其间十六沙弥各升法座,为四部众广说法华经,终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于十方国..
新罗瑞岩禅师
新罗国瑞岩禅师,僧问:「黑白两亡开佛眼时如何?」师曰:「恐你守内。」问:「如何是诞生王子?」师曰:「深宫引不出。」曰:「如何是朝生王子?」师曰:「宫中不列位。」曰:「如何是末生王子?」师曰:「处处无标的,不展万人机。」..
大安法师:这么多佛菩萨,到底要教化众生;的什么?
佛要教化的众生是什么呢?是刚强众生。我们这些众生都是刚强啊,如生牛皮,骄慢,刚愎自用,自己愚痴透顶还以为自己了不起。佛要用种种善巧方便来调伏,调柔降伏我等刚强众生。那要调伏刚强众生用什么方法呢?要讲经说法,要让他知道生命的真相、真理。那真理是什么?就是谈因果问题,所以知苦乐法。为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四十一节 五位王子、内绍外绍
第四十一节 五位王子、内绍外绍一、五位王子(一)诞生。(《洞上古辙》谓:诞生,言初育也。最初知有,即能顿入一色,全不借功勋,如王嫡长之子,初生即得灌顶者也。此与洞山正中偏有异,正中偏只是最初知有,未能顿入一色,入一色乃正中来事。(本段所述小注,均系《洞上古辙》之语。))石霜诸颂曰:天然..
宏圆法师讲解:什么是正法时期
佛灭度以后,佛法流行于世间,它也是有一个时间段的,有正法、像法和末法。比如释迦牟尼佛灭度后五百年,这个期间叫做正法,正法的正,它的意思就是证得的意思,就是说释迦如来虽然已经灭度了,而佛的法教仪式还没有改,众生有法可依,有仪式可得,有果可证。当然这个正是证果的证,所以他称为正法,正..
当代中国佛教应该如何继承社会教化
在新世纪,虽然仍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然而从总体来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当今世界的主要潮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虽然也对人类社会带来若干负面的影响,然而毕竟为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社会财富,改善民生和克服来自社会的各种弊病、自然灾害,提供新的强有力的物..
大颠禅师教化唐代大文豪韩愈
唐朝是佛教最兴盛的时代,朝廷上下都非常护持佛教。韩愈看到当时儒学的衰微,为佛家所代替,于是以儒家道统自居,自比为孟子之拒杨墨,以尊儒排佛为己任。当时唐宪宗非常崇信佛法,迎接佛舍利入宫殿供养。有一天,殿中夜放光明,早朝时群臣都向皇帝祝贺,只有韩愈不贺,并且说:此光是神龙护卫之光也,..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十讲 四十五年游行教化
第十讲 四十五年游行教化一、 波斯匿王的故事佛陀大约在成道后的第五年,率领弟子到拘萨罗国的舍卫城游化,住在须达多长者所建的祗园精舍又名祗树给孤独园,沙门瞿昙的教团到拘萨罗国传道,是轰动舍卫城的一件大事,多少人为他新颖的教义所吸引,到祗园精舍皈依,做佛陀的弟子。未几,拘萨罗国的波斯匿..
古代禅师教化弟子的方法
古代禅师教化弟子的方法◎ 觉 醒古代的禅师在教化弟子时,当弟子产生妄想,失去正念的时候,禅师常常以不着边际的禅语,或者反问,抑或是棒喝等方式来斩断学徒的妄念,使他们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绝境下豁然悟道。何为祖师西来意祖师西来意是禅林中的常用语,又称西来祖师意、西来意、祖意,表示佛法..
错综复杂的果报
◎ 嘎 玛富贵从布施中来,但其果报错综复杂。《弥勒所问经》说:锦绣满箱却穿着布衣,金银满柜却吃着糟糠,可以安闲却一定要劳筋动骨,可以快乐却整天愁眉苦脸,这就是有福不能享。原因是由于他前世布施的时候不能发至诚心、欢喜心,或者因为别人的劝告而勉强布施,或者布施以后马上又后悔。住宅简陋的..
李炳南:释迦佛有没有在中国现身教化?
问:释迦佛有没有在中国现身教化呢?(林秀艳)答:释尊法身,遍满虚空,娑婆世界,处处应现,不过我辈凡夫,睹面不识。隋朝智者大师,人以释迦呼之,此其显者,暗示者则不知凡几矣。再者,释尊之舍利,与众圣典记律文,及亲传之衣钵,皆来中国,是释尊及法,早以中国为基矣。..
印刚法师:因果有多靠谱?种玉米不可能收土豆
因果是佛法的基本定律之一,佛教深信相信因果定律的正确性。但是现实之中,却有不少“好人无好报,恶人活逍遥”的情况出现,这让很多人疑惑:佛教的因果定律真的正确吗?其实在佛教中,因果的报应总计有三种:华报、果报、余报。华报是指“开花”,种了因之后先开花,就是看到一点影子、受到一点影响了..
古寺焚香
◎ 李梦瑶素寡清灵院落间,日微斜,疏木绰约摇曳。光阴踽踽,青烟袅袅,秋香冷凝。未见禅钟,空思禅声。经书梵音,姗姗而至,渐入耳际,虽不解其意,闻之亦动容。院落人迹寥寥, 秋风乍起萧萧。微雨轻掠脸颊,刹那隐灭融化;佛中暗生莲花,瓣瓣漂泊天涯。抚砖瓦,有所思:朱颜皓齿玉肌,终不过三春盛景..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20)(《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20(第二品)就有了数量,无量的智,能够照见种种不同之相。刚才说众生有种种根,所以我们给种种药。如你不通达众生,那你怎么给药呀。众生种种差别呀!种种病呀!这差别相,这叫什么智慧呀,这叫无量智!能照众生种种的殊相,是不同之相。迷呀、悟呀、凡呀、圣呀,都不同啊。这些你都能知..
施巧计平定天下 丑王子复得佳丽(一)
过去世有个遮罗国王,嫡配王后未生后嗣,大王很忧愁,对王后说:“你回到你的娘家,去寻求生育后嗣的法术,让我不再忧愁吧!”王后哭泣着辞别国王,发誓要自杀,准备投身于险峻的悬崖,便独自跑向山林去。天帝释感应到说:“国王的元妃过去世是我的姐姐呀!如今因无嗣要投崖自尽。”心中很悲怆又怜悯,..
施巧计平定天下 丑王子复得佳丽(二)
王后想出了变通之法,让太子的弟弟出宫游览王城,由太子和臣僚们跟随着护从侍卫,王后陪月光妃在楼上观看,她心中暗暗地欢喜。后来,月光妃到宫苑散步,太子登在树上用果子掷在她的背上,月光妃想:“这个人一定是真太子。”夜间,等太子睡熟了,她默默地用火光照明,见到了太子的真实姿态,害怕得乘夜..
施巧计平定天下 丑王子复得佳丽(三)
月光哭泣着说:“愿父王留我再活片刻,重赏募求有智之士,必定会有抵御七国兵患的人!”国王立即召募说:“谁能息此兵祸,我将月光嫁给他为妻,培植他应有的福报。”太子应召说:“赶快造一座高台,我能设法抵御敌军。”高台建成了,太子假装有病,一走路就跌倒在地,一定要月光搀扶他起来,才肯帮助退..
随心法转
【随心法转】 p1368品类足论六卷四页云:随心法转云何?谓若法、与心一生一住一灭。此复云何?谓一切心所法,及道俱有定俱有戒。若心、若彼法生老住无无常。是名随心法转。
独觉乘
【独觉乘】 p1383显扬三卷十四页云:二、独觉乘。谓住独觉法性;为令自身证寂灭故;不由师教,发正愿已,修方便行。
天鬼
指六趣中之天趣与鬼趣。天趣,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之诸天,为诸趣中最胜、最乐、最善、最妙、最高者。鬼趣则指饿鬼、夜叉、罗刹等鬼类之世界。 p1357
支分生曼荼罗
又作支分上曼荼罗。支分者,四肢五体之义。即密教于本尊、阿阇梨或行者身上,以观念建立之曼荼罗。此有二类:(一)三重曼荼罗,又称三重流现曼荼罗。以头为中台八叶院,心至咽安置第一院之内眷属诸执金刚,心至脐安置第二院之大眷属菩萨,脐以下配置第三院之生身释迦及二乘六趣等眷属。即于一身流现胎藏..
出家功德经
全一卷。东晋时所译,然译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佛陀欲令阿难度化鞞罗羡那王子出家,乃令阿难为之解说出家之功德,谓出家乃胜于布施等一切功德,诸功德中以此为最上。初时,佛闻鞞罗羡那王子之音乐,记彼七日当命终,遂使阿难劝其一日一夜出家。以此出家功德,命终后生于天上,二十劫间不堕三涂..
怀恽
(一)(640~701)唐代净土宗僧。高宗时,求天下贤能,于总章元年(668)梦见师,乃降诏召请,师固辞,请出家。于西明寺剃发,未久,入实际寺善导之门,就学十余年,遂承真乘付嘱,与怀感俱为善导之高足。善导入寂,师收其遗骨,筑墓于神禾原,并于其旁造一伽蓝,后称香积寺。则天武后永昌元年(689),..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