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怎么思惟能把病作为享受?
答:真正深信三世因果了,你再病重都不会有痛苦,甚至还会有欢喜之心。很多人说相信因果,实际并没有深信因果。如果你真正深信因果了,生病能消除很多业障,也是还债的机会。
再高一个层面说,生病的本体也是因缘和合,找不到它的来处,也找不到它的归处,没有实体。这样去认识时,在你的相续中会生起无畏的心,也不会担心、害怕和痛苦,甚至能生起无比的欢喜心。

问:怎么思惟能把病作为享受?
答:真正深信三世因果了,你再病重都不会有痛苦,甚至还会有欢喜之心。很多人说相信因果,实际并没有深信因果。如果你真正深信因果了,生病能消除很多业障,也是还债的机会。
再高一个层面说,生病的本体也是因缘和合,找不到它的来处,也找不到它的归处,没有实体。这样去认识时,在你的相续中会生起无畏的心,也不会担心、害怕和痛苦,甚至能生起无比的欢喜心。

谓有一类。身行劫盗。王等执问。汝为贼不。彼得问已。窃自思惟。若实答者。必为王等。或杀或缚。或复驱摈。或夺资财。我今宜应自隐自覆自藏实事。故以正知。说虚诳语。既思惟已。答王等言。我实不为不与取事。是名为己。..
谓有一类。作是思惟。我于佛教所说胜定。且未修习。先应诵持经律对法。为诸有情。宣说法要。学诸传记制造疏论。居阿练若。但持三衣。广说乃至。随得而坐。作此事已。然后习定。复有一类。作是思惟。我于佛教所说胜定。且未修习。先应历观山川国土园林池沼巖窟冢间。礼旋制多。游观诸寺。为此事已。然后..
超一切识无边处者。谓彼尔时。于识无边处想超越等超越。故名超一切种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者。云何无所有处定加行?修何加行。入无所有处定。谓于此定初修业者。先应思惟。识无边处为粗苦障。次应思惟。无所有处为静妙离。余广说如空无边处。..
超一切种空无边处者。谓彼尔时。于空无边处想超越等超越。故名超一切种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者。云何识无边处定加行修何加行?入识无边处定。谓于此定。初修业者。先应思惟。空无边处。为粗苦障。次应思惟。识无边处。为静妙离。余广说如空无边处。..
超一切种无所有处者。谓彼尔时。于无所有处想超越等超越故名超一切种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者。云何非想非非想处定加行?修何加行。入非想非非想处定。谓于此定初修业者。先应思惟。无所有处为粗苦。障次应思惟非想非非想处。为静妙离。余广说如空无边处。..
谓于出家远离所生善法。不引发。不忆念。不思惟。不已思惟。不当思惟。心无警觉。总名不作意。
独觉乘补特伽罗者,谓住独觉法性若定不定性是中根自求解脱发弘正愿,修厌离贪解脱意乐,及修独证菩提,意乐即声闻藏为所缘境,精进修行法随法行,或先未起顺决择分,或先已起顺决择分,或先未得果,或先已得果,出无佛世,唯内思惟圣道现前,或如麟角独住,或复独胜部行得尽苦际,若先未起顺决择分亦不..
[出华严经疏]一思择力思即思惟。择即决择。谓能思惟决择一切正行。对治诸障。不令再起。故名思择力。二修习力修即修治。习即数习。谓因修习之力。能令一切善行坚固。决定成就。故名修习力。
八正道统云:八正道分,一名八圣道支。圣者,正也。其道离偏邪,故曰正道。又圣者之道,谓之圣道。此八法尽离邪非,故谓之正。能通涅槃,故谓之道。法界次第云:八正道者,谓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为正。复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一、正见 见苦集灭道分明四谛之理,以无漏慧为体,是八正道之主体..
成实论云三慧:一、闻慧 闻慧者,由于听闻而生智慧也。谓从经论中闻,或从善知识处闻,以因闻故,能生无漏圣慧也。二、思慧 思慧者,由于思惟而生智慧也。谓若能思惟经论中及善知识处所闻法义,皆能生于无漏圣智也。三、修慧 修慧者,由于修习而生智慧也。谓既已闻法,思惟义趣,即当随顺修习,因此修..
见,梵名捺喇舍曩,思惟推求审详而决择事理也。一切凡夫,未阶圣道,介尔起计,悉皆是见。
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云六行观:谓厌下苦粗障,欣上胜妙利,各有因果,依此六法修行,是名六行观。一、厌苦观 谓思惟身中所起心数,缘于贪欲,不能出离,是为因。若复思欲界报身,饥渴寒热,病痛刀杖等种种所逼,是为果。此苦因苦果,皆须厌恶也。二、厌粗观 谓思惟欲界五尘,能起众恶,是为因粗。复思此身..
法界次第云:禅秦言思惟修,一切摄心系念,学诸三昧,皆名思惟修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二者出世间禅。 世间禅 世间禅者,谓根本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即是凡夫所行禅。 出世间禅 出世间禅者,复有二种:一出世间禅,二出世间上上禅。一、出世间禅 出世间禅者,谓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九..
涅槃经云四善法:一、近善知识 谓善知识常谈善法,若人亲近,则得灭除一切恶法,增长一切善根也。二、能听受法 谓既亲近善知识,又能听受正法,生长善根。三、能思惟义 谓既闻正法,即当思惟微妙之义,而契会于心也。四、如说修行 谓既能思惟正法之义,当如所说而修其行,则能脱烦恼生死之苦,证真空寂..
参入禅道,是谓参禅。但禅宗之禅,其名虽取思惟静虑之义,而其体为涅槃之妙心。佛学大辞典曰:禅宗以禅那为宗。禅那或译思惟修,或译静虑,为思惟真理,静息念虑之法,原为三学六度之一。初祖达磨来支那,传佛心宗,其法唯静坐默念,发明佛心,凝工夫而已。其外相一等于禅那,故称为禅宗。所谓禅宗者,..
【四禅天】又称四静虑天、四静虑处。指修习四禅定所得报果的色界天,或指居于此界的众生。即色界之初禅天、第二禅天、第三禅天、第四禅天。据《俱舍论》卷八、卷二十八载:一、初禅天,此处已不食人间烟火,故无鼻、舌二识,但有眼、耳、身、意四识生起之喜、乐二受和寻伺思惟能力。二、第二禅天,更无..
【分别】推量思惟之意,又译作思惟、计度。即是心及心所对境生起作用时,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俱舍论》卷二举有三分别:一、自性分别,以寻或伺之心所为体,直接认识对境之直觉作用。二、计度分别,与意识相应,以慧心所为体之判断推理作用。三、随念分别,与意识相应,以念心所为体,而能明记过去..
【识无边处定】四无色定之一,又作识处定。此定超越空无边处定,而思惟‘识为无限大’,亦即思惟识无边之相。见‘四无色定’条。
【思已业】于心中分别思惟之思业,而现行为言语之谓。
【思慧】三慧之一。思惟自理而得之智慧也。于定散之中,属于散慧。
【空无边处定】四无色定之一,又作空处定。此定超越色界之第四禅,灭除障碍禅定之一切想,思惟‘空间为无限大’,亦即思惟空无边之相。见‘四无色定’条。
【非故思所造业】又作非故思业。为‘故思业’的对称。即未经特意思惟而于不知觉中所造的善恶业。此业由身、口造作,并无感果的功能。见《百法问答》钞卷三,参阅‘故思业’。
【无所有处定】四无色定之一,又作少处定。此定超越识无边处定,与无所有相应,即思惟无所有之相而安住之。见‘四无色定’条。
【境】境为感觉作用的对象,又作境界、尘。即根与识的对象,亦即心与感官所感觉或思惟的对象。引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感觉思惟作用的对象,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以其能污染人心,故又称为六尘。唯识大乘自本质之有无将境分为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三种,以论见、相二分种子之异同。..
闻慧、思慧、修慧。闻慧是听闻佛法能生智慧;思慧是思惟佛理能生智慧;修慧是勤修禅定能生智慧。
(名数)又作八惟务。八背舍也。八背舍复作八解脱。为八种之禅定,以此禅定思惟色心之空无,谓为惟无。勤行思惟,谓为惟务。玄应音义三曰:八惟无,或作八惟务,即八背舍也。
(杂名)释尊成道已,起金刚座,观菩提树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文句五上曰:感树恩故观察,念地德故经行。嘉祥义疏四曰:有人言:此是随从世法,即世界悉檀也。世人思惟凡有二种:一观物思惟。二经行思惟。今随从世法,亦作此二也。玄赞四曰:观树喜自道圆,经行思惟利物,又观..
(术语)赞叹佛乘而教化人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
(故事)佛成道后三七日间,观树经行,思惟如何说妙法化度众生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
亦名:圣道、八正真子题: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济缘记·释疏序:“一、者正见见四谛分明故。二、正思惟思惟发动觉知,令增长入涅槃故。三、正语除四邪命,摄口业 ,住正语中故。四、正业除身邪业,住清净正身业故。五、正命除三业中五邪命,住清净正命故。六、正精进勤..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