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间是一场迷梦 在家修】
现代人类自相残杀,
人与人互相竞争,
这是人类自取灭亡,自造罪业。
如世界各国
都在杀人武器方面精益求精,
这加深了人类的罪业。
【这世间是一场迷梦 在家修】
现代人类自相残杀,
人与人互相竞争,
这是人类自取灭亡,自造罪业。
如世界各国
都在杀人武器方面精益求精,
这加深了人类的罪业。
随顺贪欲,是谓之爱。分别执着,是谓之见。即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着为爱。意根对于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计断计常,执有执无等为见。大概爱由任运而起,见由分别而起。又贪着五欲为爱,执着所见为见。又迷于事为爱,如贪欲嗔恚等。迷于理为见,如有无断常等。若穷究众生之..
人类四有者:一、生有 初托胎时,一念相续,五蕴从生也。二、本有 生后死前,五阴之身,为业报本也。三、死有 洎舍命时,五蕴业果,一时坏灭也。四、中有 前阴已谢,后阴未生,中间五阴也。
一贪欲盖 二嗔恚盖 三睡眠盖 四掉悔盖 五疑盖次三毒而辨五盖者。若论三毒之体。岂异五盖。但科目不同。名字增减有异。故次分别。所以然者。若没痴毒之名而离痴法。为睡眠掉悔疑三盖。足贪嗔为五盖也。若开五盖则烦恼无量。通名盖者。盖以覆盖为义。能覆盖行者清净善心。不得开发。故名为盖。而此五盖既..
【一来向】 p0003显扬三卷十页云:三、一来向。谓如有一,或世间道倍离欲界贪已,趣入正性离生。或预流果,为断欲界上中品惑,修对治行。二解 法蕴足论二卷十四页云:一来向者:已得无间道,能证一来果。谓此无间,证一来果。彼于欲界贪欲瞋恚,由世间道,或先已断多分品类;于四圣谛,先未现观,今修..
已得无间道。能证不还果。谓此无间证不还果。彼于欲界贪欲瞋恚。由世间道或先永断。于四圣谛。先未现观。今修现观。或住一来果已。能进求不还果证。名不还向。
谓现法中。于五顺下分结。已永断遍知。谓有身见。戒禁取疑。贪欲瞋恚。彼住此断中。未能进求阿罗汉果证。名不还果。
所说烦恼随烦恼中,有依异门。佛说为盖,盖即盖覆之义。谓诸众生,此由贪等五惑,盖覆心识。而于正道,不能明了,沉滞三界,不能出离也。五者:一、贪欲盖,二、嗔恚盖,三、睡眠盖,四、掉悔盖,五、疑盖。此之五法,能盖覆心性,使不能生善法。一、贪欲盖 贪欲者,引取无厌曰贪,希须乐慕为欲。谓诸..
若今唱曲子之类也。律云。有五过一使自心贪。二令他起着。三独处多起觉观。四常为贪欲覆心。五令诸年少闻常起爱欲反道故。
二十五方便,本台宗所立,然乃通于一切教乘者,故行者于此前方便,应须具足也。一、具五缘 具五缘者: 一、持戒清净 二、衣食具足三、闲居静处四、息诸缘务 五、近善知识二、诃五欲 诃五欲者: 一、诃色如热金丸二、诃声如涂毒鼓三、诃香如憋龙气 四、诃味如沸密汤五、诃触如卧师子三、弃五盖 弃五盖者..
瑜伽大教王经云三重障:一、我慢重障 二、嫉妒重障 三、贪欲重障
有四种之生死障,害如来法身之功德,故曰四障:一、惑障 贪欲、嗔恚、愚痴等之思惑,能障蔽正道也。二、业障 身、口、意所造之恶业,能障蔽正道也。三、报障 三恶趣之苦报,能障蔽正道也。四、见障 诸邪见,能障蔽正道也。..
烦恼梵语吉隶舍,贪欲嗔恚愚痴等诸惑,烦心恼身,谓为烦恼。烦以喧烦为义,恼以逼乱为义。谓喧烦之法,逼乱行者心神,致使真明不得开发,故名烦恼也。教中总说分说,异名异数,科目甚多。名则诸结使盖,数则自二乃至八万四千,同是烦恼润生之力,体无殊别,但教门善巧,乃约增减之数而制立之耳。..
七使者:一、欲爱 欲界之贪欲也。五、无明 痴惑也。二、恚 嗔恚也。六、见 邪见也。三、有爱 色界无色界之贪欲也。 七、疑 疑谛理也。四、慢 慢烦恼也。
三界中,欲界之结惑,曰下分结。一、贪结 贪欲之烦恼。四、戒取结 取执非理无道邪戒之烦恼。二、嗔结 嗔恚之烦恼。五、疑结 狐疑谛理之烦恼。三、身见结 我见之烦恼。
五盖者,盖即盖覆之义。有五法能盖覆心性,而不生善法也: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掉诲,五、疑。小乘篇中已述之,兹从略。
因果各义,上已述之。兹专就人类因果言之。
所轮回者,不外三道,故三道亦名轮回三道,又名三轮:一惑、二业、三苦也。一、惑道 又名烦恼道,为无明、贪欲、嗔恚等之烦恼妄惑也。言惑者,谓迷妄之心,迷于所对之境,而颠倒事理,故谓之惑。言烦恼者,谓贪欲、嗔恚、愚痴等之诸惑,烦心恼身,是名烦恼。二、业道 依烦恼而发善恶之所作者。三、苦道..
三烦恼毒,能为一切障故,又云三烦恼障。烦恼者,即惑也。惑者,迷妄之心,迷于所对之境,而颠倒事理之谓,为贪嗔等之总名。以贪欲嗔恚愚痴等之诸惑,烦心恼身,是名烦恼。言障者,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不能显发妙明真性也。..
【十恶业】指身口意所行的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又作十不善业道。此十不善业道有身、语、意三方面,身恶业即杀生、偷盗、邪淫;语恶业即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业即贪欲、嗔恚、愚痴。
【闇钝障】十地菩萨所断十种障的第三种,也就是俱生所知障的一部分,令所闻、所思、所修之法忘失,不能明记。因此能障三地殊胜无漏禅定与总持,以及由此禅定及总持所发的闻、思、修三慧。此障二地未断,入三地时便能永远断除。因此,三地所断有二种愚及其粗重。所谓二愚?一、欲贪愚,就是此中能障胜定..
【受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遍行心所之一。受是领纳、感受。《成唯识论》曰:‘受谓领纳顺违境相为性,起爱为业,能起合、离、二非欲故。’这是说,受之自性,即是领纳,‘顺违俱非’者,即缘可爱之境谓之顺益,缘不可爱之境谓之违损,其非可爱亦非不可爱者,谓之俱非,即是中容境。‘起爱为业’,是心..
【取支】十二因缘的第九支,取以爱为缘而生起。少年年岁渐长,贪欲增长,由爱而取,周遍驰求,执著不舍。《涅槃经》曰:‘内外贪求,是名为取。’爱与取二支,是今生的迷惑。若以现代观念诠释取支,取是以爱为缘——由爱而生起的追求、执著、选择和舍弃。试看世人对于所喜欢的──财富、权势、名誉、地..
【恶】为三性之一,相对于‘善’、‘无记’,与‘不善’同义。即能招感苦果或可厌毁的不善法,及恶思之所作。其性质包括违理背法、违损自他、与贪、嗔等烦恼相应、能障害圣道等。《俱舍论》卷十六载︰‘由此能感非爱果故,是聪慧者所诃厌故,此行即恶,故名恶行。’。善,即所有善界之善行。反之,恶,..
【贪欲】又称贪毒,略称为贪。三毒之一,十不善之一,十大烦恼之与‘渴爱’同义。即对于自身所好之对境生喜乐之念,而起贪著之心及取得的欲望。与无明共为三界轮回苦的根本烦恼。
【无欲】指无贪欲,亦指无多欲而言。
【意业】三业之一。意即依心王之业;业为造作之义,广义而言,包含一切或善或恶或无记等之行为动作。《俱舍论》卷十三:‘思谓意业。’,以思为造作之义,令心王造作善、恶、无记等,故意业即与‘思’同义。又据《成唯识论》卷四举出,思可分为审虑思、决定思、动发胜思三种。其中,与审虑、决定二者相..
【爱渴】又曰渴爱。言爱欲之心,其贪如渴者之求水。《圆觉经》曰:‘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又名十不善,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
欲想、嗔想、害想。欲想是生起贪欲的思想;嗔想是生起嗔恚的思想;害想是生起害人的思想。
烦恼障、业障、报障。烦恼障者,如贪欲嗔恚愚痴等之惑是;业障者,如五逆十恶等之业是;报障者,如地狱饿鬼畜生等之苦报是。众生因有此三障,所以不能开悟成佛。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