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诵正课外,可否翻阅经论?
修持须活泼泼。虽死心念佛,稍带翻阅经论,亦非不可。但不可倒置。
修持非钉桩摇橹之行,须活泼泼地。虽死心念佛,稍带翻阅经论,亦非不可。但以主行作稍带,则成无所依倚之修持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35页答念佛居士问)
礼诵正课外,可否翻阅经论?
修持须活泼泼。虽死心念佛,稍带翻阅经论,亦非不可。但不可倒置。
修持非钉桩摇橹之行,须活泼泼地。虽死心念佛,稍带翻阅经论,亦非不可。但以主行作稍带,则成无所依倚之修持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35页答念佛居士问)
亮座主,蜀人也。颇讲经论,因参马祖。祖问:「见说座主大讲得经论,是否?」师曰:「不敢!」祖曰:「将甚么讲?」师曰:「将心讲。」祖曰:「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争解讲得!」师抗声曰:「心既讲不得,虚空莫讲得么?祖曰:「却是虚空讲得。」师不肯,便出。将下阶,祖召曰:「座主!」师回首。..
僧睿。年二十二。博解经论禅观。能讲说。司徒姚崇重之。时姚兴犹未识。问崇曰睿。也如何(崇曰可谓)邺卫松柏。及兴相见语论。观之才器。兴曰乃是四海摽领。
齐高僧僧印善讲经论。称法匠。
成实论云三慧:一、闻慧 闻慧者,由于听闻而生智慧也。谓从经论中闻,或从善知识处闻,以因闻故,能生无漏圣慧也。二、思慧 思慧者,由于思惟而生智慧也。谓若能思惟经论中及善知识处所闻法义,皆能生于无漏圣智也。三、修慧 修慧者,由于修习而生智慧也。谓既已闻法,思惟义趣,即当随顺修习,因此修..
【十地经论】印度瑜伽行学派的重要典籍,世亲论师著,凡十二卷,北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合译。《十地经论》是解释《华严经·十地品》的论典。此论内容是解释菩萨修行的阶位,论中谓十地融摄一切善法,初三地说世间之善法,次四地说三乘修行的情形,末三地则说一乘教法。此论典是南北朝时地论师所依的..
【十地经论义记】又作十地义记、十地论疏。隋代慧远撰,凡十四卷。乃注解世亲菩萨《十地经论》之作。本书初反覆说明《十地经论》所言的心意识,并以未见经文的阿梨耶识一语说明之。且谓阿梨耶识与心意识不同,阿梨耶识为真,心意识为妄,然若不以阿梨耶为第八识,则不得以赖耶缘起之八识论直接比拟真如..
【大乘庄严经论】无著造,唐代波罗颇蜜多罗译,凡十三卷。内容解说菩萨发心、修行以及应修习之各种法门。又称大乘庄严论,全书共分二十四品。《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四,则皆称本颂为慈氏弥勒菩萨造,释论则为天亲菩萨所造。..
【摄散归观支】唯识宗所依经论的‘十支论’之一,即《分别瑜伽论》,此论中土未译。参阅‘十支论’条。
【庄严经论】又名《大庄严经论》,为瑜伽十支论之一,无著造,唐代波罗颇蜜多罗译,凡十三卷。内容解说菩萨发心、修行以及应修习的各种法门。本论援引经典颇多,有《十地经》、《无尽慧经》、《行清净经》等数十种。关于作者,众说纷纭,梵本未举出作者之名,一般均谓本书为无著所造。..
【庄严体义支】唯识宗所依经论的‘十支论’之一,即《大庄严经论》,这是总括瑜伽菩萨一地法门,而以庄严大乘为宗。参阅‘十支论’条。
【高建法幢支】唯识宗所依经论的‘十支论’之一,即《三十唯识论》,这是广诠瑜伽境体,而以识外无别实有为宗。参阅‘十支论’条。
【果唯识】唐代慈恩寺窥基大师,将诸经论所说唯识文义总摄为五种,称为五种唯识,此为五种唯识之一。亦即经论中阐明佛果之妙境界者。即说由思惟观察唯识之理而所得的果智。参阅‘五种唯识’条。
【金刚般若论】天亲菩萨造,北魏菩提流支译,凡三卷,又作《金刚般若经论》、《金刚般若论》。本书为无著所造之《金刚般若经论颂》的注释书,与唐代义净所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系同本异译。..
【菩提流支】又作菩提留支,译曰道希,北天竺人,北魏宣武帝时来到洛阳,翻译经典。永平元年,与勒那摩提合译《十地经论》十二卷。后来记载,对二人合译一节颇多异说。《历代三宝记》卷九称:‘已上二论(指十地经论与宝积经论),菩提留支(与勒那摩提)并译,且二德争名,不相询访,其间隐没,互有不..
【理唯识】法相唯识宗的窥基大师,将诸经论所说唯识文义总摄为五种,称为五种唯识,此为五种唯识之一。亦即经论中成就唯识的道理者。即说唯识转变之理。参阅‘五种唯识’条。
【略陈名数支】唯识宗所依经论的‘十支论’之一,即《百法明门》,这是略录《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名数,以一切法无我为宗。参阅‘十支论’条。
【粗陈体义支】唯识宗所依经论的‘十支论’之一,即《大乘五蕴论》,这是摄《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境事,而以无我唯法为宗。参阅‘十支论’条。
净土门所依的经论,即: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净土论。
1、指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2、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其中鸠摩罗什所译经论凡三十五部三百余卷;真谛所译经论凡六十四部二七八卷;玄奘译经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不空译经凡八十三部一百二十余卷;义净译经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杂名)说法时于冒头引经论一二句而为讲赞之题目者。
(术语)凡讲经论。先于文前论一部之大意及题号,了后,则释本文,谓之入文解释。
释慧隆。姓成。阳平人。少而居贫。学无师友卓然自悟。年二十三方出家。十余年中凝心佛法贯通众典。宋太始中出都止何园寺。隆既思彻诠表善于清论。乘机抗拟往必折关。宋明帝请于湘宫开讲成实。负帙问道八百余人。其后王侯贵胜屡招讲说。凡先旧诸义盘滞之处。隆更显发开张使昭然可了。乃立实法断结义等。..
释慧隆。姓成。阳平人。少而居贫。学无师友卓然自悟。年二十三方出家。十余年中凝心佛法贯通众典。宋太始中出都止何园寺。隆既思彻诠表善于清论。乘机抗拟往必折关。宋明帝请于湘宫开讲成实。负帙问道八百余人。其后王侯贵胜屡招讲说。凡先旧诸义盘滞之处。隆更显发开张使昭然可了。乃立实法断结义等。..
中国佛教学派。亦称地论宗。以传习、弘扬《十地经论》而得名。其学者称地论师。从北魏到唐初,由于还没有传宗定祖之说,所以当时还不成为宗派。《十地经论》是印度大乘瑜伽学系的重要典籍。作者世亲初从声闻乘出家,后闻其兄无著讲《十地经》,便改变所宗而先撰成《十地经论》,以赞扬大乘,巩固了瑜伽..
子题:经论明忏三世律制忏已作、化忏通三世制忏局过去羯磨疏·诸戒受法篇:“问:‘戒发唯现在,缘境通三世,能防局过未。若尔,忏悔者,为灭几世罪?’答:‘经论所显,忏三世也。以过业牵来报,未非起现在;既不说名种,故通约三世也。律制则不尔。唯忏已作;不识名种,罪则不灭。现在无恶,以善恶二..
【九种真如】 p0092佛地经论七卷二页云:或说九种。谓九品道,除九品障,所显真如。
【三种真如】 p0182佛地经论七卷二页云:或说三种。谓善不善无记真如。是此三法真实性故。
【三摩地三摩钵底三摩呬多宽狭差别】 p0226瑜伽释十六页云:又三摩地,三摩钵底,三摩呬多,名有宽狭。三摩地名,目心数中等持一法;通摄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通定散位。然诸经论,就胜但说空无愿等,名三摩地。三摩钵底,通目一切有心无心诸定位中所有定体。诸经论中,就胜唯说五现见等相应诸定,名..
【五种真如】 p0263佛地经论七卷二页云:或说五种。谓心真如,广说乃至无为真如。亦是五法真实性故。
【大净福田】 p0241佛地经论二卷十二页云:大净福田者:永离烦恼,如世良田,速能生长广大果故。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