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的一切,皆是一场因果。
你是谁,就会遇见谁。
你做什么事,就会得到什么果。
你怎么对待这个世界,
就会被世界怎么对待。
与人为善,你的善良不吃亏。
世间的一切,皆是一场因果。
你是谁,就会遇见谁。
你做什么事,就会得到什么果。
你怎么对待这个世界,
就会被世界怎么对待。
与人为善,你的善良不吃亏。
【六外处】处为生长之义;可长养心、心所。为心、心所之所缘虑者有六,即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称为六外处。亦称为六境。见《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一所载。
(术语)梵网经心地品曰:十长养心向果: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舍心、五施心、六好语心、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诸佛当知,从是十长养心入坚修忍中。案明蕅益梵网合注,以为即十行法门。..
指六根加六境。又作十二入、十二入处。处为梵语āyatana 之译,乃养育、生长之意。即长养心、心所之法,计分为十二种,乃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处。前六处为六根,系属主观之感觉器官,为心、心所之所依,有六内处之称;后六处为六境,属客观之觉知对象,为心、心所之所缘..
(一)菩萨五十二位中,指第二十一位至第三十位之十行。于此位中,暂先长养圣胎,后入十圣位。 (二)指菩萨为增长善根,长养圣胎所修之十种心。即十长养心。即:(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舍心,(五)施心,(六)好语心,(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此十种心系合四无量心、四摄心与..
(名数)离菩提障之三种法门。即远离我心,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自供养心是也。远离我心者,不由智慧门而求自乐,远离自己贪着之我心也。远离无安众生心者,由慈悲门拔一切众生之苦,远离不安众生之心也。远离自供养心者,由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远离供养恭敬自身之心也。净土论所说。..
戒本疏·九十单提法:“随义以彰。此戒索轻,过限重也。故善见云,施油索酥但犯吉罗,是知轻也。所以然者,先有好心四月与药;期限已满,供养心息;过受置恼,败处深损。又承前受请,人喜过日故重。”行宗记释云:“初判定。戒本语暗,理须义决,故云随义。索轻过重,此翻古解,正示今判。”(戒疏记卷..
◎ 宋 默恬淡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恬静淡泊。古人认为:恬静养神,弗役于物。意思就是说,恬静可以养神,使人不拘于外物。恬静讲的就是一种退的处世态度,万事不萦于怀,保持这种心境的人,在养心方面可以做得很好。现代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养生,养生包括养心、养性和养身。但很多人只热衷于养身之法,认为..
先学吃亏,比你去做广大的善业更重要净界法师忏公师父常常讲一个观念,他说:我们修行人有三个重点:解门、行门、性格。这当中他认为性格是最重要,一个人有天大的解门,天大的行门,性格不好都不行。老人家说,这所谓的性格是什么呢?什么是一个人美好的性格呢?只有三个字:学吃亏。学吃亏这三个字,..
养心养生的良方◎ 忠 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云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佛家以慈悲为本, 讲清净心、四无量心。修行者大都性格温和,淡泊名利,心胸豁达, 处事宽容,在行为情绪上平淡温和,这是高僧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长寿的因是仁爱心,长寿的缘是心平气和。 佛法强调诸恶莫作,众..
忍 耐 歌◎ 清石天基忍耐好,忍耐好,忍耐二字常奇宝。一朝之忿不能忍,斗胜争强祸不小。身家由此破,性命多难保。休逞财势结怨仇,后来要了不得了。让人一步有何妨,量大福大无烦恼。摘自《忍耐歌》
明海法师管钱,钱不讲话,随你用度;管物,物也不开口,随你搬动。管人也还不太难,最难的,是要管自己的心!管理学的最高境界,是管心,你会管心吗?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管理,比如带着几个人,管着一点事,挣着几块钱;广义的管理呢,比如你在家里面管几口人,或者每个人自己管自己,管理自..
容恕我罪慈氏忍 原谅他非大悲心平等愿力精进行 智慧禅定戒珠明容恕我罪慈氏忍:无论人有什么罪过,都能原谅宽恕。不是要等别人请求才饶恕,纵使没有人请求,也同样饶恕。容恕我罪,指无论谁的罪都能饶恕;也就是说,无论谁的罪都像我的罪一样。慈氏就是弥勒菩萨,他的肚量非常之大,谁有过错他都会原谅..
《要解》续说: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钞》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也即是说厌舍这个秽土,需要舍到究竟彻底,舍到没有再可舍之时为止。你欣慕净上,也要取得彻底,到没有再可取之时为止。宋朝四明尊者,为《观经》作了一个注解叫做《妙宗钞》。在钞中提出这么..
【乐断与乐修差别】 p1311大毗婆沙论一百八十一卷十二页云:问:乐断、乐修、有何差别?答:乐断烦恼,乐修圣道。复次无间道,名乐断。解脱道,名乐修。复次见道名乐断。修道名乐修。如见道,修道;如是见地,修地,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应知亦尔。复次乐断者:显诸忍。乐修者:显诸智。乐断、乐修、是..
【我一切不忍】 p0649 大毗婆沙论九十八卷十六页云:诸起此见,我一切不忍。此于五见,何见摄?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谓契经说:长爪梵志,来诣佛所而白佛言:乔答摩!当知我一切不忍。乃至广说。契经虽作是说;而不说此于五见何见摄,见何谛断此见。经是此论所依根本;彼..
处为生长之义;可长养心、心所。为心、心所之所缘者有六,即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称为六外处。[杂阿含经卷十三、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一](参阅“六境”1298) p1255
(杂语)Kaṅkara,数法名。慧琳音义十三曰:俱舍论六十种数法中,有矜羯罗。
【寻伺】 p1178瑜伽五十八卷八页云:当知寻伺、慧思为性;犹如诸见。若慧、依止意言而生;于所缘境,慞惶推究;虽慧为性,而名寻伺。于诸境界,遽务推求,依止意言、麁慧,名寻。即于此境,不甚遽务、而随究察,依止意言、细慧,名伺。二解集论一卷十页云:何等为寻?谓或依思,或依慧,寻求意言,令心..
(术语)功德善根,生长养育也。唐华严经十四曰: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新译仁王经中曰:善男子初伏忍位起习种性修十住行,(中略)而能少分化诸众生,超过二乘一切善地,是为菩萨初长养心,为圣胎故。..
(术语)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贤位。谓为圣胎。因其以自种为因,善友为缘,闻正法而修习长养,至于初地而见道,生于佛家故也。仁王经中曰:是为菩萨初长养心,为圣胎故。同良贲疏曰:于三贤位俱名圣胎。所谓胎者,自种为因,善友为缘,闻净法界等流正法,修习长养,初地见道,诞佛家矣。..
(菩萨)梵名阿差末底Akṣayamati,佛游宝庄严堂说大集经时,从东方不眴国普贤如来所来,广说八十无尽之法门,无尽意菩萨经是也。又于法华经会座为普门品之对扬众,取颈上璎珞与观音菩萨。名义集一曰:阿差末,此云无尽意。..
(术语)无漏智也。胜鬘宝窟上末曰:清净智证第一义。
(术语)行教令轮之身也。诸明王现忿怒之相者。凡一一之佛,有三种之轮身:本地之佛体,为自性轮身,现菩萨之身为正法轮身,现明王忿怒之相为教令轮身。例如大日如来为自性轮身,般若菩萨为正法轮身,不动明王为教令轮身。又金刚萨埵为正法轮身,降三世明王为教令轮身也。秘藏记钞二曰:大日是本地自性..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