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间是一场迷梦 在家修】
人类欲念高,
因思想的进化,物质文明进步,
人类贪欲增加。
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珍贵布料,
如是贪欲越重,
即减少学佛的信念,
不能脱离苦海,这是很可悲的。
我们生是由业感而生,
却往往带着更多的业而去。
如果不知道入佛门修净业,
在茫茫红尘中,
为声色所役,
为物质等欲乐所缚,
贪、瞋、痴业造得越多,
命终后,
堕得越深。
【这世间是一场迷梦 在家修】
人类欲念高,
因思想的进化,物质文明进步,
人类贪欲增加。
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珍贵布料,
如是贪欲越重,
即减少学佛的信念,
不能脱离苦海,这是很可悲的。
我们生是由业感而生,
却往往带着更多的业而去。
如果不知道入佛门修净业,
在茫茫红尘中,
为声色所役,
为物质等欲乐所缚,
贪、瞋、痴业造得越多,
命终后,
堕得越深。
凡夫只认现境,不了自心。依于六根,接于六尘,而生六识。所谓六根者,先言根义,次言其六。所言根者,能生之义。以能对境生识,故谓之根。言六根者:一、眼 能见色者是。以能对色而生眼识,故谓眼根。二、耳 能闻声者是。以能对声而生耳识,故谓耳根。三、鼻 能嗅香者是。以能对香而生鼻识,故谓鼻根..
有情总有四有,而生有区别,有其四种,所谓四生。言四生者,一切有情,有四种生。谓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一、胎生 含藏而出,是曰胎生。二、卵生 依壳而延,是曰卵生。三、湿生 假润而生,是曰湿生。四、化生 无而化有,是曰化生。..
【二障】又作二碍,即烦恼障与所知障。这是唯识学上对贪、嗔、痴等诸惑,就其能障碍成就佛果的作用所作的分类。烦恼障、由我执而生,是俱生起的迷执;所知障、由法执而生,是分别起的迷执。
十三祖妙说尊者元琇(音秀玉石)天台人。依国清外法师学止观。尽其旨。妙于讲说。不以学徒众寡二其心。一日升座众集或少。有异僧十人自外而入。威仪可观。致敬已坐行末。讲散复问讯即出。师遣侍者邀之。皆凌空举手笑谢而去。师当僖昭之际。天下方乱。学教之徒忽聚忽散。以故得定慧之业者艰其人。唯清竦常..
禅师慧命天台仙城人。来参南岳。闻说三观深悟玄旨。得无碍辩说法如泻。将终诫门人精进净行。众忽见阿弥陀佛与大士来迎。即随佛向西升空而去 。
含注戒本·九十单提法:“不犯者,若与欲,若口噤,若非法羯磨,若为僧、塔、寺、和尚、阇梨、同学作损减,不与欲而去者得。”(含注戒本卷中·二九·八)
四缘者: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是也。一、因缘 亲辨自体生自果为因,以因为缘。二、等无间缘 心心所法,次第无间,相续而起。三、所缘缘 心心所法,由托缘而生,还是自心之所缘虑。四、增上缘 六根能照境发识,有增上力用,诸法生时,不生障碍。..
成实论云三慧:一、闻慧 闻慧者,由于听闻而生智慧也。谓从经论中闻,或从善知识处闻,以因闻故,能生无漏圣慧也。二、思慧 思慧者,由于思惟而生智慧也。谓若能思惟经论中及善知识处所闻法义,皆能生于无漏圣智也。三、修慧 修慧者,由于修习而生智慧也。谓既已闻法,思惟义趣,即当随顺修习,因此修..
大小乘所说我执不同。小乘之言我执,只人我执;大乘则有二,谓人我执法我执也。一、人执 又名我执,又名人我执。以五蕴假和合,而有见闻觉知之作用,固执此中有常一主宰之人我者,是名人执。一切之烦恼障,从此人执而生。二、法执 又名法我执。不明五蕴等法,由因缘而生,如幻如化,固执法有实性者,是..
十使者,即十烦恼也。谓贪、嗔、痴、慢、疑、身、边、邪、取、戒之十也。台家分为五钝使、五利使。一、五钝使 谓贪、嗔、痴、慢、疑也。二、五利使 谓身、边、邪、取、戒也。钝谓迟钝,谓此五种妄惑,由推身见等五种利使而生,对利而言,故名为钝。利即快利,谓此五种妄惑,动念即生,造次恒有也。..
依眼耳鼻舌身之五根而生,缘色声香味触五境之心识。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此为六识中之前五识,故常称为前五识。三界中欲界之有情有六识,色界之初禅天无鼻舌二识,二禅天以上无五识,唯有意识之一也。..
七识者,第七识,梵名末那,译曰意,思量事物曰意。唯识论曰: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义,了别名识,是三别义。止观曰:对境觉知,异乎木石名为心,次心筹量名为意。又以前念之心为所依,而生后念之心曰意。梁译摄论曰:以识生依止为意。释曰:若心前灭后生,无间能生后心,..
人生有五种因,言五因者:一、生因 即惑业。谓众生依惑业而生此身。二、和合因 如善法与善心和合,不善法与不善心和合,无记法与无记心和合也。三、住因 谓如屋有柱,则不倾堕。山河树木,因大地故,而得住立。盖谓众生皆依四大烦恼而住也。四、增长因 谓众生因衣服饮食等,能长养其身。五、远因 如依..
苦相者,谓内外身心二苦,此二苦成一切诸苦相,有三苦、八苦等之苦。一、三苦 三苦者,谓苦苦、坏苦、行苦。 一、苦苦 疾病饥饿等之苦恼,生心身之苦恼,谓从彼苦缘,逼而生恼,故名苦苦。如刀杖等缘,能生内恼,说之为苦。从苦生苦,故曰苦苦。有情之心身,本来是苦,更加刀杖等之苦,故名苦苦。 二、..
缘者由藉之义。谓依他而所藉者,起者生起之义。缘起者,有事之起始,及事物之待缘而起二义。一切有为法等,皆从缘而起,故曰缘起。此起与生之义略同,故或曰缘生,言由缘而生也。但缘起由因立名,缘生由果立名,义稍别耳。..
复次诸法不生,何以故?先有则不生先无亦不生有无亦不生谁当有生者若果因中先有,则不应生,先无亦不应生,先有无亦不应生,何以故?若果因中先有而生,是则无穷。如果先未生而生者,今生已复应更生,何以故?因中常有故。从是有边,复应更生,是则无穷。若谓生已更不生,未生而生者,是中无有生理。是..
复次一切法空,何以故?生不生生时不可得故。今生已不生,不生亦不生,生时亦不生。如说:生果则不生不生亦不生离是生不生 生时亦不生生名果起出,未生名未起未出,未有生时名始起未成,是中生果不生者,是生生已不生。何以故?有无穷过故,作已更作故。若生生已,生第二生。第二生生已,生第三生。第..
【九识义】唯识三系的地论宗、唯识宗各立八识,为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再加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而真谛一系的摄论宗,则于八识之外复立第九阿摩罗识(无垢识、真如识),成立九识义。九识即:一、眼识,眼与色为缘而生眼识,为能见者。二、耳识,耳与声为缘而生耳识,为能听者。三、鼻..
【十二处】为蕴、处、界三科之一。指内六根加外六境,此又作十二入。处是‘托以生识’的意思,指六识是依托六根六尘而生的,亦即六根六尘是六识所生之处。十二处又称十二入者,入是‘涉入’的意思,谓根能涉尘,尘能入根,根尘互相涉入而生识,并为识之所入,故称十二入。此十二处,指眼、耳、鼻、舌、..
【三种退屈】菩萨修唯识行,在资粮位所生起的三种退屈心情,是:一、菩提广大退屈,修唯识行者,闻得无上菩提,广大深远,而生退屈之心。二、万行难修退屈,修行者以六度万行,修之甚难,而生退屈之心。三、转依难证退屈,修行者以二转依妙果甚难证得,而生退屈之心。参阅‘三不退屈’条。..
大种能生二种造色:一、自类差别 谓诸大种造涩滑等,由如是因如是缘故,此诸大种各各变异而生。以涩滑等是触分位,名曰自类差别。二、异类差别 诸眼耳等五内色处,四外色处,法处一分,唯除触处,谓之异类差别也。..
问:若唯有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别?答:第八识中,含藏前七识心心所法一切种子。此等种子,熏习生长,乃至成熟,转变不一。又以此现行互相资助力故,彼彼分别而便得生,何假外缘,方生分别哉!..
四生者:一、自生 自此所生,此生之上,无复更生。二、他生 从他而生,以对自故,说名他生,若就他自,亦是自生。三、共生 谓自他和合而生。四、无因生 谓不自不他不共,无因而生。
执自他俱生者,复有二辈,云何为二?一、于有情计自他生 即尼犍子人,说未有天地万物已前,唯一男一女和合,即生天地万物一切诸法。二、于非有情计自他生 即鞞世崽人说,天地万物从二微尘和合而生,由是彼和合体,能生诸法。右二种人,皆迦毗罗支流,计诸法自他和合而生也。..
【分别依缘】生识九缘之一。分别即第六识,此识能分别善恶、有漏无漏、色心诸法;以眼等五根虽能取境,然皆依第六识而始有分别。是知五根境之好恶,由分别而生;第七识之染净,由分别而知;第八识之相分,由分别而显,故分别依为眼等八种识之缘。参阅‘九缘生识’条。..
【分别变】谓由心、心所的作意分别力所产生之对境。这是‘因缘变’的对称。八识之中,第八识、前五识及五俱意识等所缘之境,都是由因缘任运而生,皆有实用,故称因缘变。相对于此,第七识及第六独头意识所缘之境,由分别作意力而生,非由实种子所生,如镜中之火,无有实用,仅为影像而已,故称分别变。..
【湿生】四生之一。如蚊虫、蠓蚋,依湿气而生者。
【转起】转,即起之义。谓有为法依因缘而生起。《成唯识论述记》卷一谓︰转者,起义。随彼彼缘,起彼种种我法相故。’
【摄论九识】真谛一系的摄论师,于八识之外,立第九阿摩罗识,成立九识义,与地论师及唯识宗之八识各不相同。此九识即:一、眼识:眼与色为缘而生眼识,为能见者。二、耳识:耳与声为缘而生耳识,为能听者。三、鼻识:鼻与香为缘而生鼻识,为能嗅者。四、舌识:舌与味为缘而生舌识,为能尝者。五、身识..
【触支】十二因缘的第六支,婴儿出生后,根、境接触而生认识作用,唯尚无强烈的分别心,只是以无分的‘赤子之心’来触对外境,这种天真末凿的直觉就称为触。《涅槃经》云:‘未别苦乐,是名为触’。若以现代观念诠释触支,触是认识作用的开怡。经云:‘六入缘触’。六入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