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对“苦”有相当多的阐述,它将人生分为生、老、病、死四苦,再加上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蕴炽盛,就形成了“八苦”。离苦、灭苦是学佛的目的,然而在离苦、灭苦之前,最重要的还是要先“知苦”。佛法中对于种种苦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苦形成的原因。

佛法对“苦”有相当多的阐述,它将人生分为生、老、病、死四苦,再加上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蕴炽盛,就形成了“八苦”。离苦、灭苦是学佛的目的,然而在离苦、灭苦之前,最重要的还是要先“知苦”。佛法中对于种种苦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苦形成的原因。

很多人认为我执是一个很不好的概念,但我执在“社会学”上又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无我的发心,一个人能否掌握权力就取决于他的我执重不重。社会学最核心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经济基础,第二是价值观。中国人80%的精力是在追求经济基础,20%的精力是在追求价值观。经济基础包含衣食住行等各种物质需求,..
当你知道“信愿行”,但以为“行”是要靠自己努力修行才能往生的时候,你离往生还差的很远!当你知道“信愿行”,但不知更准确的含义是“信愿持名”的时候,你离往生还差的很远!当你知道“信愿持名”,但不知持名最保险甚至特指口称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 你离往生还差的很远!当你知道“信愿持名”,但还..
坦尼沙罗尊者答:除了一位彻底觉醒者,否则自我感在所有禅定层次中都以细微的形式存在。即使当我已经与对象融为一体时,仍然存在一种细微的自我感。因此,在禅修时你所要做的,是确保你的自我感有善巧性: 明智、慈悲、纯淨。此外,你应当了解,佛陀从未说过体验者不存在。他也从未说过体验者存在。反之,他建议..
少年多喜欢汽水。它甜,它变化多,少年不识愁滋味,人生的酸甜苦辣,他独独只尝到甜味。世界在他眼中,犹如味道各异的汽水,五光十色。进入青春期,他工作了,他恋爱了。这时,他的口味已由汽水转向了咖啡。咖啡亦苦亦甜,也香也涩,有一种成熟的刺激感,符合了他复杂多变的心境。这时期,山和水在他眼..
只有经过生与死的考验,才能体会生与死的无常变化,才能在死之中体会一切都带不去,一切皆不可得,一切皆是梦幻泡影。这不是空道理,而是经过自己生与死的亲身体验。只有经过亲身体验的人,才会知道生死的无奈与残酷无情;只有在亲身经历生与死的体验之中,才能真正知道不生不死的可贵,才能从生死之中..
记得在学生时代,有一次,我从台中搭车到竹山,到了竹山已经晚上十点多,临时找不到旅馆住,因为那一天是例假日,每一家旅馆都客满。幸好遇到一位善心的老板告诉我:楼梯下面有一间三角形的小房间勉强可以让我住。在走投无路的情形下,我只好委屈求全,在那个窝囊的小房间住了一宿,第二天清晨游览溪头。自从遇到..
各位,我这句话并不是危言耸听。几年前,显公法师等六个人坐一辆我的车子,由一位居培诚先生开车。我坐在司机后面窗边的座位上。当车在高速公路上驰行时,右方同一方向开的一辆车,突然绕过我们的车前,撞在我车的左方。那时我正睡著,只觉车身一震,碰的一大声,惊醒睁眼看时,只见那辆撞我们的车正好..
印光大师: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往生前,预知时至。公元一九四0年十月二十七日,示现一点小病,隔日即召集大众,宣布妙真法师为苏州灵岩山寺之住持。于是大众选十一月九日为升座日期,印光大师说:太迟了。又改选初四日,也说:迟了!最后择为初一,才点头说:可以!十一月三日晚上,进用..
圣严法师佛教所说的灭苦,有两种不同的层次:一种是在自己灭苦以后,再也不到世界上来受苦受难;另一种则是在自己灭苦之后,不但不离开苦,反而继续留在这个娑婆世界,为众生救苦救难,这就是菩萨道的精神。其实只要我们内心的观念能够转变,苦就不会存在。但因为我们有身体,即使观念上已经很清楚什么..
禅修是重视体验的。我们的当前的工作是寻找心,心不断地安住,又不断地离开,妄念生生灭灭,来的时候不知何时来,被转化的时候也不知何时离开的。整个过程都是我们的心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心,到底在哪里呢?我们看不见心,所见的只是心的投射,叫做念头。为什么这个投射会相续不断呢?因为我们认为这..
念佛三昧的殊胜境界,得道之人一般不去广宣,修学之人仅可感受了解三昧相状,不可执着其境界。念佛三昧的境界,只有证到的人才道得出来,广钦老和尚讲过念佛三昧的境界。据书中记载:一般人只知道老和尚是参临济禅开悟,不知师是于念佛先得力而后参禅。师于鼓山寺佛七中所见,只能从一外国参访者与师的..
酸香郁冽味幽长 PP视频《寻味中国》带你体验镇江醋文化如果说中国酒文化、茶文化是我们的国粹,那么醋文化就是国粹不可多得的补充,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古人认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中国,醋的种类各式各样,数不胜数,但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而且名扬四海、地位崇高的名醋却..
开篇故事小张是位年轻有为的律师,和女朋友谈恋爱的时候很聊得来,他们聊彼此所相信的真理、观念、聊生活、孩子、家庭、金钱等,在婚前所有能聊到的话题都聊遍了。经过三个月彼此心与心的交流之后,他们确信彼此的三观是一致的,有共同的目标和想法,绝对不会像许多婚姻那样,最后吵架、分居、离婚收场..
【因中有果论】 p0594谓雨众外道,作如是计:常常时,恒恒时,于诸因中,具有果性。彼作是思:若从彼性,此性得生,一切世间,共知共立彼为此因;非余。又求果者,唯取此因;非余。又即于彼,加功营构诸所求事;非余。又若彼果,即从彼生,不从余生;是故彼果,因中已有。若不尔者;应立一切,是一切因..
【劣行胜行】 p0631集异门论十一卷九页云:若劣若胜者:云何施设劣行胜行?答:观待施设劣行胜行。复如何等?答:若观待有覆无记行;则不善行名劣。若观待不善行;则有覆无记行名胜。若观待无覆无记行;则有覆无记行名劣。若观待有覆无记行;则无覆无记行名胜。若观待有漏善行;则无覆无记行名劣。若观..
【缘起法与缘已生法差别】 p1305大毗婆沙论二十三卷十页云:如契经说:佛告 苾刍,吾当为汝说缘起法,及缘已生法。问:缘起法,与缘已生法,差别云何?有作是言:无有差别。所以者何?品类足论,作如是言: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云何缘已生法?谓一切有为法。故知此二,无有差别。有余师说:亦有..
宋代僧达观昙颖(989~1060)撰。今已不存,故内容不详。昙颖为宋代临济宗禅僧,本书为昙颖于仁宗嘉祐(1056~1063)年中所编辑有关唐宋时期禅宗五家(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禅师之传记、语录,乃昙颖晚年之著作。 p1130 ..
据法华玄义卷六下载,如来说法必假彼缘,缘即受道之人;人受道已,因法为亲,即成眷属。计有五种:(一)理性眷属,谓诸佛与众生之理性平等,自然相关,故一切众生虽未曾受道,亦得称为眷属。(二)业生眷属,由往昔闻法之善业,复生佛世,受道得度。(三)愿生眷属,昔由闻法结缘,未得证果,曾发誓愿,务在..
(一)指心之作用、想念。[观无量寿经、往生要集卷中] (二)指心与其作用之念头。能令心想寂静者为禅。[随闻记卷二] p1408
隐实理而说、方便说。大法鼓经卷上(大九·二九一上):“隐覆说者,谓言如来毕竟涅槃,而实如来常住不灭。” p6535
罗刹,梵名Rāksasa,一作 Nairrtī,音译作涅哩底、涅哩帝、祢哩底。即密教之罗刹主天,鬼王之名。属八方天之一,十二天之一,系西南方之护方天。位列胎藏界及金刚界曼荼罗外金刚部西南隅。在胎藏界曼荼罗中,罗刹天身呈赤肉色,瞋目着铠,左臂向外,以拇指捻小指、无名指,立食指、中指,表示刀印。..
(界名)念佛之言,虽通于诸佛,然诸大乘中念佛之言,独限于西方之阿弥陀佛。其故以建念佛而使一切众生往生佛国之誓愿者,法界诸佛中独阿弥陀一佛也。大日如来虽于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说九字之真言,劝九品往生。释迦佛虽于诸大乘经中说十方无量之佛,然赞佛而劝念佛往生者,独弥陀佛也。故..
(术语)佛之教法,以声为体。小乘有部之正义也。俱舍论一曰:诸说佛教语为体者,彼说法蕴皆色蕴摄。法华玄义八上举旧解之经体三种,其中第一曰: 如佛在世,金口演说。但有声音诠辩,听者得道,故以声为经。唯识述记本一论四种之出体,其中第三曰:能说能听所有名等声上屈曲,故假从实体即是声,是即..
【依出离】 p0767 集论三卷五页云:云何依出离?几是依出离?为何义故,观依出离耶?谓依躭嗜相违,是依出离义。乃至无染有尔所量,出离亦尔。为舍执着离躭嗜我故,观察出离。
【知量】 p0818 瑜伽二十五卷二十二页云:云何知量?谓于净信诸婆罗门长者居士,极恣衣服饮食敷具病缘医药诸什物中,知量而聚。是名知量。二解 瑜伽七十一卷十页云:复次云何知量?谓于所食,所饮,所啖,乃至广说。当知此中略说二种断随顺性。一、任持随顺性,二、精进随顺性。任持随顺性者:谓于所食..
【相空】 p0834 辩中边论上卷八页云:菩萨为得大士相好而观空故;名为相空。
【智波罗蜜多】 p1153如四菩萨行中说。二解瑜伽七十八卷八页云:若诸菩萨、于菩萨藏,已能闻缘善修习故;能发静虑。如是名智波罗蜜多。由此智故;堪能引发出世间慧。是故我说智波罗蜜多、与慧波罗蜜多、而为助伴。三解显扬三卷四页云:第十、智波罗蜜多。谓诸菩萨、于菩萨藏静虑波罗蜜多所摄法则智所引..
(杂语)猊者狻猊,即狮子之属。狮子座为佛菩萨等所坐之座床,后世转于尊称一宗硕德用之,今于各宗管长之尊称用之,犹言阁下足下等。
梵名Jāna?rī。北宋译经僧。印度人。于仁宗皇祐五年(1053)至汴京,以所携梵经奉进,蒙赐紫衣。与西夏沙门金总持等共译出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三卷、大乘智印经五卷等。敕赐“宝法大师”之号。其余事迹不详。[佛祖统纪卷四十五、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四] p5018 ..
(书名)教行信证六卷中之第一卷,题曰:显净土真实教文类,明大无量寿经为净土真实之教者。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