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间是一场迷梦 在家修】
现在民间信仰,大都佛、道不分,
把佛菩萨、神明搞在一起,
乱信一通。
而且在世俗中,
人人都被名、利两样绞得团团转,
天天都在打名利的妄想,
像沉睡在迷梦中不知醒一样,
这样要学佛了生死,
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这世间是一场迷梦 在家修】
现在民间信仰,大都佛、道不分,
把佛菩萨、神明搞在一起,
乱信一通。
而且在世俗中,
人人都被名、利两样绞得团团转,
天天都在打名利的妄想,
像沉睡在迷梦中不知醒一样,
这样要学佛了生死,
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二谛】指真谛与俗谛,并称真俗二谛。谛者真实不虚之理,真谛又作胜义谛、第一义谛,即出世间的真理。俗谛又作世俗谛、世谛,即世间的真理。《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谓,世俗之事乃覆蔽世间的真理,故俗谛又译作覆俗谛、覆谛。二谛的意义于大小乘诸经论所说不一,今仅举唯识宗的二谛如下:窥基于所著《..
Erdi即真谛和俗谛。又称第一义谛、世俗谛,或名胜义谛与名言谛。真俗二谛,中观派的基本思想是缘起性空论,认为世间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由众多因素相依相持而形成的,是有,称假有,这就是世俗谛,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是空,称性空,这就是真谛,所以真俗二谛,就是空、有二谛。这是就外在的物境而言..
【一心剎那】 p0007瑜伽三卷六页云:如经言:起一心,若众多心。云何安立此一心耶?谓世俗言说一心剎那,非生起剎那。云何世俗言说一心剎那?谓一处为依止,于一境界事,有尔所了别生;总尔所时,名一心剎那。又相似相续,亦说名一。与第二念,极相似故。..
小乘以十智,摄一切之智:一、世俗智 有漏之智,不能出离生死,是曰世俗智。二、法智 欲界四谛下苦法等智,是曰法智。三、类智 上二界四谛下苦类等智,是曰类智。四、苦智 观苦谛得无漏智,是曰苦智。五、集智 观集谛得无漏智,是曰集智。六、灭智 观灭谛得无漏智,是曰灭智。七、道智 观道谛得无漏智..
言教二谛(又作约教二谛),是和境理二谛(又作约理二谛)相对立名,它是三论宗学说特点之一。三论宗人承印度中观之学,用二谛作中心来组织一切理论。二谛即:一、俗谛(又作世谛、等谛、世俗谛),二、真谛(也译作第一义谛、胜义谛)。言教二谛的典据,是《中论观四谛品》,而中论的典据,是《摩诃般若波罗蜜..
大般若经云十一智:一、世俗智 谓世间有漏之智,不能出离生死,故名世俗智。亦云名字智,谓但有其名而无其理也。二、法智 谓欲界苦集灭道四谛下苦法等无漏之智,能断欲界见惑烦恼,故名法智。三、类智 谓色界无色界四谛,以欲界四谛比类而观,从是断上二界见惑,发苦类等无漏之智,故名类智。四、苦智 ..
【三世俗】指三俗谛。唯识宗依遍、依、圆三性所立。三种世俗为:一假世俗,为遍计所执性。即以世俗为名,无体性而唯有名者。于四俗中相当于第一世间世俗。二、行世俗,为依他起性。行,即迁流之义。有为之行,其体为世俗。于四俗中相当于第二道理世俗、第三证得世俗。三、显了世俗,为圆成实性。即指断..
【四种世俗谛】唯识宗把胜义、世俗二谛各分为四种。于胜义谛,即世间胜义、道理胜义、证得胜义、胜义胜义四种;于世俗谛,即世间世俗、道理世俗、证得世俗、胜义世俗。此即所谓四重二谛。《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载世俗四谛:一、世间世俗谛:又名有名无实谛,如瓶、钵、军、林之假名,是隐覆真理的世俗..
【四种胜义谛】唯识宗把胜义、世俗二谛各分为四种。于胜义谛,即世间胜义、道理胜义、证得胜义、胜义胜义四种;于世俗谛,即世间世俗、道理世俗、证得世俗、胜义世俗。此即所谓四重二谛。《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载胜义四谛:一、世间胜义谛:又名体用显见谛,此即是世俗四谛中的第二谛、道理世俗谛的三..
【世俗】即世间通俗之义,与‘胜义’相对。为施设安立虚妄假有之法。又‘世’有隐覆真理、可毁坏之义;‘俗’有显现流世、显现顺于人情之义。世事,即俗法;举凡三界之事法,皆具此二义。‘成唯识论’卷一:‘境依内识而假立,故唯世俗有。’此言我法等非真实有,唯随世情而假设其名,故称世俗。..
【世俗谛】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世俗谛,是世间一般所见的真理、道理,为真俗二谛之一,也是‘胜义谛’(真谛)的对称。略称世谛、俗谛。由于绝对最高真理之第一义谛,不易为一般人所理解,故先为说世俗之道理与事实,再次第导向最高境地。如指月之指、渡彼岸之船,皆为到达真实第一义谛的必要手段。《..
【世间世俗谛】四种世俗谛之一,又名有名无实谛,如瓶、钵、军、林之假名,是隐覆真理的世俗之法,故名世间;又为凡夫认之为实有,故曰世俗。参阅‘四种世俗谛’。
【世间胜义谛】四种胜义谛之一,又名体用显见谛,此即是世俗四谛中的第二谛、道理世俗谛的三科等法,事相粗显,犹可破坏,故曰世间,而为圣者所知,异于世间世俗谛,故名胜义。参阅‘四种胜义谛’。
【离言中道】为‘言诠中道’的对称。唯识宗立二重中道,其中,就言诠而论中道之旨者,称为言诠中道,亦即于世俗门中论法之或有或无;反之,于胜义谛中以断绝思虑言诠为非有非无之中道者,则称为离言中道。参阅‘二重中道’条。..
【证得世俗谛】四种世俗谛之一,又名方便安立谛,这是以佛之方便,安立知、断、证。修的四谛法门,这是修行者的证悟之法,故曰证得;而因之相状分明可知,故曰世俗。参阅‘四种世俗谛’条。
【道理胜义谛】四种胜义谛之一,又名自果差别谛,此即是世俗四谛中的第三谛、证得世俗谛的四谛法门。这知、证、断、修因果之差别,谓之道理;这是无漏智的境界,异于前第三俗,故名胜义。参阅‘四种胜义谛’条。..
【有宗二谛】在印度,作为大乘有宗的瑜伽行学派,亦讲二谛,但对真俗二谛的解释则不同于空宗。《显扬圣教论》卷二载︰‘世俗谛者,谓名、句、文身,及依彼义一切言说,及依言说所了解义,又曾得世间心及心所法,及依彼所行境义。’又,该论卷五曰:‘初世俗谛,说我、说法、及说作用,……是谓世俗谛,..
【有漏行】谓以有漏智(世俗智)行世俗之善恶等行为。亦即以有漏心所修的行法,称为有漏行。如见道以前的修行,及修道位中之杂修静虑的有漏心等均是。
【有漏智】为‘无漏智’的对称,指烦恼未断尽的世间智慧。又作俗智、世间智。此智慧虽观缘一切有为、无为之法,然多以世俗之法为主,故又称世俗智。又此智带有有漏烦恼的过非,而无断除一切迷理烦恼之力,一般多指凡夫外道之生得慧(与生俱来之慧),及闻、思、修三慧而言。见《俱舍论》卷二十六。..
【胜义】又作第一义、真实。指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最胜真实道理。即无相之所行,不可言说,绝诸表示,息诸诤论,超越一切寻思之境相。据《显扬圣教论》卷十九载,如圣道、涅槃、真如等,均为超越世间习俗的真理,故称胜义谛;反之,世间通俗的道理,则称为世俗谛。..
【胜义世俗谛】四种世俗谛之一,又名假名非安立谛,这是二空真如:空我而得之我空真如,空法而得之法空真如。这是离诸相(非安立)而为圣者所觉,故曰胜义;唯尚以假相安立,体非离言(未离假名),故名世俗。参阅‘四种世俗谛’。..
【道理世俗谛】四种世俗谛之一,又名随事差别谛,是指蕴、处、界等种种法门,一一法门,各顺于道理,故曰道理;事相差别易见,故曰世俗。参阅‘四种世俗谛’。
俗谛和真谛。俗谛又名世谛,或世俗谛,即凡夫所见到的世间事相;真谛又名第一义谛,或胜义谛,即圣智所见的真实理性,亦即内证的离言法性。上述二谛,世俗谛略近于哲学上的现象,胜义谛则属于本体。三论宗说:若有若空,皆是世谛;非有非空,始是真谛。..
又名俗谛,或世俗谛,是世间的真理的意思,亦指世俗人所知的道理。
世者,隐覆真理之义,可毁坯之义;俗者,流俗之义,顺于人情之义。三界中之一切事,皆不离此二义,故曰世俗。
又名世谛,或俗谛,是世俗的道理的意思。
(术语)Saṁvṛti,世俗谛之梵语,旧师译为世俗谛。玄奘译为隐显谛。义净译为覆俗谛。隐显者,隐真理而显事相之义。义林章二末曰:此谛理应名隐显谛,隐覆空理有相显现,如结手巾为兔等物。隐本手巾,兔相显现,此亦如是。今随古名名世俗谛,梵云三佛栗底,故以义释名隐显谛。..
亦名:衣财如法子题:邪命物资持记释云:“谓下,示非法。四邪、五邪,如僧网解。律下,引证。邪命总上四、五;激发、现相,亦属五邪,别举两相耳。舍堕衣,对上贩卖,更兼犯长乞浣等犯。然邪心难识,略为辨之。如今礼诵讲经,或复世俗杂伎,心希他物,通号邪缘。或私畜长财,箱囊盈溢。于己物则一毛不..
亦名:畜生难羯磨疏·诸戒受法篇:“问畜生者,世俗同知,皆耻声相,目见是人而问畜者,诚可怪也。当从容转语,不失本意者,道俗无过也。应语云,世有群龙及余精魅能变化者,趣摄畜生,戒法无预,卿非此等耶?”(业疏记卷一四·三五·六)..
【二苦】 p0021瑜伽四十四巻十一页云:复有二苦。一、欲为根本苦。谓可爱事若变若坏所生之苦。二、痴异熟生苦。谓若猛利体受所触,即于自体,执我我所;愚痴迷闷,生极怨嗟,由是因缘,受二箭受。谓身箭受及心箭受。二解杂集论六巻三页云:问:如说二苦,谓世俗谛苦。胜义谛苦。何者世俗苦?何者胜义苦..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