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间是一场迷梦 在家修】
在胎、卵、湿、化四生中,
我们每个人都曾去做过,
在别道中受完业报,
投入父母胎中转为人身。
所以,今天我们所得的这个人身是
从哪一道来的?我们不知道。
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业障来,
若不知归命佛、法、僧,
持斋戒杀、勤心念佛,
此身受报尽,将转入何道?
自己也懵然不知,带着新的罪业而去,
如此一去,人身也就难保了。
胎、卵、湿、化四生中,
人为胎生,为万物之灵,最聪明,
所以人修学佛法比较容易。
其他动物都很愚痴,很难学习佛法。
【这世间是一场迷梦 在家修】
在胎、卵、湿、化四生中,
我们每个人都曾去做过,
在别道中受完业报,
投入父母胎中转为人身。
所以,今天我们所得的这个人身是
从哪一道来的?我们不知道。
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业障来,
若不知归命佛、法、僧,
持斋戒杀、勤心念佛,
此身受报尽,将转入何道?
自己也懵然不知,带着新的罪业而去,
如此一去,人身也就难保了。
胎、卵、湿、化四生中,
人为胎生,为万物之灵,最聪明,
所以人修学佛法比较容易。
其他动物都很愚痴,很难学习佛法。
十三祖妙说尊者元琇(音秀玉石)天台人。依国清外法师学止观。尽其旨。妙于讲说。不以学徒众寡二其心。一日升座众集或少。有异僧十人自外而入。威仪可观。致敬已坐行末。讲散复问讯即出。师遣侍者邀之。皆凌空举手笑谢而去。师当僖昭之际。天下方乱。学教之徒忽聚忽散。以故得定慧之业者艰其人。唯清竦常..
禅师慧命天台仙城人。来参南岳。闻说三观深悟玄旨。得无碍辩说法如泻。将终诫门人精进净行。众忽见阿弥陀佛与大士来迎。即随佛向西升空而去 。
含注戒本·九十单提法:“不犯者,若与欲,若口噤,若非法羯磨,若为僧、塔、寺、和尚、阇梨、同学作损减,不与欲而去者得。”(含注戒本卷中·二九·八)
涅槃经明三障:一、烦恼障 昏烦之法,恼乱心神,故名烦恼。谓贪欲、嗔恚、愚痴等惑,障蔽正道,是名烦恼障。二、业障 业即业行,谓由贪、嗔、痴起,起身、口、意,造作五无间重恶之业,障蔽正道,是名业障。三、报障 报即果报,谓由烦恼惑业,生在地狱、畜生、饿鬼诸趣,因此障蔽正道,是名报障。谓诸..
有四种之生死障,害如来法身之功德,故曰四障:一、惑障 贪欲、嗔恚、愚痴等之思惑,能障蔽正道也。二、业障 身、口、意所造之恶业,能障蔽正道也。三、报障 三恶趣之苦报,能障蔽正道也。四、见障 诸邪见,能障蔽正道也。..
贤首五教仪云:魔有八万四千,乃至恒沙无尽,今总束之,分为二类:一、界内魔 有十: 一、精灵二、恶鬼三、邪神四、老仙五、魔天 六、阴灵七、生死八、业障九、烦恼十、心念二、界外魔 亦十: 一、三昧二、智慧三、师友四、化导五、修谛 六、观缘七、行度八、报身九、依土十、果位..
【无尽功德藏回向】修唯识行,十回向位的第五位。此位菩萨,修悔过善根,离一切业障,于诸如来一切众生所有善根,皆悉随喜,回向此随喜善根,庄严诸佛净土,常作佛事,具诸功德,得无尽善根。参阅‘十回向’条。..
烦恼障、业障、报障。烦恼障者,如贪欲嗔恚愚痴等之惑是;业障者,如五逆十恶等之业是;报障者,如地狱饿鬼畜生等之苦报是。众生因有此三障,所以不能开悟成佛。
一、作法忏,即我们做错了事,须向大众忏悔,看犯了什么罪,便用什么方法去忏;二、取相忏,即自认业障很重,便向佛菩萨忏悔,请求证明,以感瑞相为期,如见佛来摩顶,或佛菩萨现于其前是;三、无生忏,也叫做实相忏,即以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真理,了知诸法如幻如化,罪恶也是如幻如化,这样罪业即可忏除..
又名中有,即人死后尚未投胎之前,有一个微细物质形成的化生身来维持生命,此化生身即是中阴身。此中阴身在最初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一生死,经过七番生死,等待业缘的安排,而去投胎。
1、指女人身体所有的五种障碍。法华经提婆品说: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2、法华经中说:欺为信障,怠为进障,嗔为念障,恨为定障,怨为慧障。3、指修道之五障,即烦恼障、业障、生障、法障、所知障。..
能使五种过失停止于心的观法,亦即声闻乘人在入道之初所应修习的五种观法。一、不净观,即观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属不净,以停止贪欲。二、慈悲观,即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以停止嗔恚。三、因缘观,即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历历分明,以停止愚痴。四、念佛观,即观察佛身相好,功德庄严,..
由宿世所作的种种罪业而生今世的种种障碍,如人今生所作所为皆不如意,就是业障的缘故。
惑障、业障、报障、见障。惑障就是贪嗔痴慢疑等之思惑;业障就是身口意三业所构成之恶业;报障就是三恶趣所受之苦报;见障就是各种颠倒执著与邪见。
一、常坐三昧,又名一行三昧,即以九十日为一期,独居静室,结跏趺坐,舍诸杂念,一心系念法界,观一切法皆是佛法,并专心称念一佛名号,于一期中精勤不懈,念念无间,则能破除业障,显发实相之理。二、常行三昧,又名般舟三昧,亦以三月为期,绕行念阿弥陀佛,无休息时,由佛威力,三昧力,及行者本功..
行人能师。嘉禾人。少学能仁。入忏室四十载。六时行道虽病不废。唯不食数日其病自愈。行人之名遂闻江浙。年既老读文如初学。草庵戏之曰。未忘筌耶。师曰筌何所忘。庵大惭。尝暑中晒衣。叹曰。慷慨丈夫反同臧获。于是散去余长。唯留一弊絮袍。夏则束梁相间。夏日入林施蚊。一日逢二虎以身就之。虎俯首而..
宗本。初参天衣怀禅师有契悟。后住净慈。奉诏入住东京慧林。召对延和殿。密修净土之业。临终安坐而逝。雷峰才法师。神游净土见一殿殊丽。人曰。以待净慈本禅师。又资福羲师。至慧林礼足施金而去。人诘之。答曰。吾定中见金莲华。人言以俟慧林本禅师。又小莲华无数。称是以待受度人。或有萎者。云是退堕..
僧崖。北周益州多宝寺发心烧五指。万人拥观。谓弟子曰。我去后好共养病患丑陋人。此皆佛菩萨权化也。坐亡之时众见宝华纷纷。师披纳执锡口唱佛号与数十僧乘空而去 。
慧命。天台仙城人。临终诫门人。精进净行。众忽见阿弥陀佛领众来迎师随佛后向西而去 。
法俊。住碧涧寺。行法华三昧。即获悟入。示灭之日。仙乐盈空天香亘野。众见凌空西向而去 。
长者李通玄唐宗子也。开元二十八年顺世。长者以七年至太原盂县。有高仙奴者。识其为大贤。馆之斋中。每旦唯服枣十颗柏叶饼如七大者一枚。终日濡毫临纸。未尝接人事。如是三稔。迁马氏古佛堂侧。筑土室以居。尽日危坐而已。阅十年忽囊负经书而去。行二十里。偶一虎当途驯伏。玄抚之曰。吾将著论释华严经..
湖南观察使裴休。躬谒华林善觉禅师。休问。师还有侍者否。觉云。有一两个。休云。在什么处。觉乃唤大空小空。时二虎自庵后而出。休睹之大惊。觉语虎曰。且去有客在。二虎哮吼而去。休问。师作何行业感得如斯。觉良久云。会么。休云。不会。觉云。山僧常念观音。休叹异而去。觉隐居常持锡夜出林麓间。七..
开元二十二年。太原李长者。名通玄。日食一柏叶枣小饼。因呼枣柏大士。初开元七年。太原孟县高仙奴馆之斋中造论。逾三年迁马氏古佛堂侧。阅十年负经书而去之。山行二十里偶一虎。长者抚之曰。吾著华严论。能为择栖止处否。即以经囊负其背。行至神福山原下土龛前驻止。长者乃于龛著论。每夕口出白光以代..
沙门竺道猷。即帛道猷也。初止剡之石城山。是年又移台州。始丰赤城山(今台州天台山)坐禅石室。有群虎蹲于前。猷诵经。一虎独睡。猷以如意扣其头。云何不听经。轻毕虎皆去。寻有大蛇十围。竟来环绕举头向猷。半日而去。一日有男子来前曰。弟子夏帝之子。居此二千余年。今往寒石山。辄推室以相奉。遂鸣鞞..
释僧审。姓王。太原祁人。晋骑骠沉之后也。祖世寓居谯郡。审少出家。止寿春石涧寺。诵法华首楞严。常谓非禅不智。于是专志禅那。闻昙摩蜜多道王京邑。乃拂衣过江止于灵曜寺。精勤谘受曲尽深奥。时群劫入山。审端坐不动。贼乃脱衣以施之。又说法训勖。劫贼惭愧流汗作礼而去。灵鹫寺慧高从之受禅业。乃请..
涪州相思寺无相禅师者。非巴蜀人。不知何来。忽至山寺随众而已。不异恒人。其寺在涪州上流大江水北。崖侧有铭方五尺许。字如掌大。都不可识。下有佛迹。相去九尺长三尺许。蹈石如泥。道俗敬重。相以一时渡水齐返还无船。乃钵安水中曰。何为常擎汝。汝可自渡水。便取芭蕉叶搭水立上而渡。钵随后来。须臾..
慧湛。本姓彭。任城人也。神貌超远精操殊特。渊情旷达济物为务。恶衣蔬食乐在其中。尝荷衣山行逢群劫。欲举刃向湛。手不能胜。因求湛所负衣。湛欢笑而与曰。君意望甚重所获殊轻。复解其衣内新裙与之。劫即辞谢并以还湛。湛舍之而去。建元二年渡江。司空何充大加崇敬请居建福寺住云。..
释雄俊。俗姓周。成都人也。善讲说无戒行。所受檀信非法而用且多狡诈唯事疏狂。又经反初服入军垒。而因逃难还入缁行。大历中暴亡入冥。见王者诃责毕引入狱去。俊抗声大呼曰。雄俊傥入地狱三世诸佛即成妄语矣。曾读观经。下品下生者造五逆罪临终十念尚得往生。俊虽造罪不犯五逆。若论念佛莫知其数。佛语..
释本净者。未详何许人也。道气高抗人睹肃然。响闽岭多禅宗知识。故历参之。闻长溪县霍童山多神仙洞府。乃经中所谓天冠菩萨领徒侣居此说华严性海法。采樵者多闻天乐异香鸟兽之瑞。然山中不容凡恶。故多被斥逐。净入山结茅为室。有石穴谓之毒窟。净居于穴侧。其龙夭矫而出变现无恒。遂呼召之而驯扰焉。又..
嘉州僧常罗汉者。异人也。好劝人设罗汉斋会。故得此名。杨氏媪嗜食鸡。平生所杀不知几千百数。既死家人作六七斋具黄箓醮。道士方拜章。僧忽至告其子曰。吾为汝忏悔。杨家甚喜设座延入。僧顾其仆云。去街东第几家买花雌鸡一只来。如言得之。命杀以具馔。杨氏泣请曰。尊者见临。非有所爱惜。今日启醮筵。..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