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业,源自佛教《十善业道经》
十善:
一、不杀生:不杀生而行放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而行施舍;
三、不邪淫:不邪淫而修梵行;
四、不妄语:不妄语而说实言;
五、不绮语:不绮语而说质直语;
六、不两舌:不两舌而说调解语;
七、不恶口:不恶口而说柔和语;
八、不贪:不贪而修不净观;
九、不嗔:不嗔而修慈悲观;
十、不痴:不痴而修因缘观。
学佛修行,从这里开始。
十善业,源自佛教《十善业道经》
十善:
一、不杀生:不杀生而行放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而行施舍;
三、不邪淫:不邪淫而修梵行;
四、不妄语:不妄语而说实言;
五、不绮语:不绮语而说质直语;
六、不两舌:不两舌而说调解语;
七、不恶口:不恶口而说柔和语;
八、不贪:不贪而修不净观;
九、不嗔:不嗔而修慈悲观;
十、不痴:不痴而修因缘观。
学佛修行,从这里开始。
雪漠:出离是解脱的渴望软化诸执著,消融于虚空。既然不再迷恋世上所有的东西,就一定要冲出红尘的羁绊,冲出红尘的火狱。逃出去,证得自由之身,再也不愿受到任何束缚。可见,有了出离心,才会上求佛道,才会真正地寻求解脱。因此,经典中将出离心、菩提心与空性见称为修学佛法的“三根本”。那么,什..
在中国文化中,古人强调修身齐家。首先是修身齐家,而后才是治国平天下。那时,讲五伦,守五常,重孝道。富贵人家,克绳祖武,桂兰齐芳;贫寒之家,菽水承欢,不弃糟糠。嫁过去,白头携老;娶回来,终身不二。所以,古时候,数代同堂,儿孙绕膝,瓜瓞绵棉,天伦共享。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形态的多元..
你准提咒若能以金刚念诵的方式,念到运转顺畅,低沉回荡,那你的身心状况就会无比空灵,愈来愈能跟佛法相应。佛法讲起来虽然很高深奥妙,但你若能以先得身心的轻松,解除令人紧张的压力,那就拿到了一块敲开佛法大门的敲门砖了。问题是,大多数人求放松的效果都不免流于表面,放松不了多久便又因自己根深蒂固的..
安居第五十一日(四):无知而知,现行自解脱问曰:心入实相,可令无知。云何得有一切种智耶?答曰:凡心有知则有所不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无知而知,知即无知也。这一点我感觉昙鸾法师讲的特别细腻,就是反复地提示大家。“凡心有知则有所不知”,提醒我们凡夫心的一个障碍,凡夫的心有知,他就执著了,就遮盖了..
安居第四十八日(三):庄严口业功德成就庄严口业功德成就。偈言: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我们都知道,一切有情皆有三业。这个口业在任何众生的因缘下,只要生来不是聋哑,都是最殊胜方便的。口业最有传达力,我们的身业作为有时候会受很大的局限,但这个口业传达最为灵变,尤其现在人的这个口业,一句话,录上音..
安居第四十六日(二):阿弥陀佛“座”功德成就接下来观察阿弥陀佛的正报庄严,即主功德庄严,它是阿弥陀佛自身成就的,圆成法性的自受用。我们知道,十方如来都圆成自他——自受用是圆满的,他受用也是圆满的,故称为圆满报身。这里有八种主功德成就。何等为八?一者庄严座功德成就。我们经常会读到经典有这样的..
因为惯性,人性不这么看很难!他的眼睛有色盲,看见东西就是这样的颜色;去告诉他不是那种颜色,他会跟你争执起来!因为他带的眼镜就是红色的,所以他看你就是红色的;我带的是绿色的,所以我看你就是绿色的,然后两个人就自以为是地顽强辩论,试图说服对方直到有一天,把眼镜摘下来后才发现,这实在是..
佛在过去世出游的时候看到一只瘦骨嶙峋的雌虎。由于太饥饿,雌虎似乎正要吞食小虎。佛生起慈悲,用自己的身体喂虎,但老虎已经饥饿到咬不动了,于是,佛爬到高山上去,纵身一跃,摔出一滩血水。老虎饮下佛陀的血水,体力渐渐恢复。随后,佛陀慢慢把自己身上的肉布施给老虎吃,虎妈妈救过来了,虎崽子也..
为什么必须相信三世因果?佛教不但讲‘因果’,而且还特别强调‘三世因果’。—你前生种什么因,这一生就会得什么果。今生种了什么因,来生也会受什么果。就像因果经上所说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我们不能因为看不见过去世和将来世,就否定三世因果的存在,就如同我..
烦恼与解脱文珠法师世间没有绝对的快乐,也没有永远的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对的。所以人有时会乐极悲生,有时会苦尽甘来。不过,人生际遇往往是可乐者少,可悲者多,因此,人生的烦恼也就无量。尽管人类不断追求快乐,咒诅痛苦,意图摆脱烦恼;但快乐并不会因人的追求而降临,烦恼也不会因人的咒诅而消除。相反的..
这七种情况属于盲修瞎练,永远不可能成就学佛修行一定要明理,要如理如法,不要盲修瞎炼。信心是从哪里来的?信心是从明理中来的,明理了才能有信心。现在有几种盲修瞎炼的情况,我们都要警惕。第一种就是迷信把佛当成神来膜拜,根本不懂佛的含义,也不学佛法的这些道理,没有正知正见。这样信佛,就是..
唐朝名相狄仁杰,字怀英,山西太原人,少年时代即文采过人,俊朗出众。有一次,往京城考试时投宿旅店,深夜正聚精会神地在灯下读书,却有人敲门,原来是旅店主人的美貌媳妇。她年轻新寡,白天见到投宿的狄仁杰斯文儒雅,不由地萌生爱意,借机亲近示情。狄仁杰见少妇诉说爱意后仍流连不去,就温和地对她..
这位普贤菩萨,他的行力最大,文殊师利菩萨的智慧最大,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最大,地藏菩萨的愿力最大。这位菩萨的誓愿:“十大愿王”是超过一切菩萨。他是从东方无量无量那么多的微尘数劫的世界,到娑婆世界来的,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一个世界,不是只有我们现在所住的这个世界是世界,而是有无量无边没..
鄙人学寡智劣,未能博览诸书,除佛学外,不敢以臆见妄谈。自入道以来,历三十余年,不过披阅内典、研穷教乘、精参禅理、兼修净业而已,所得一知半解,略为诸公陈之佛经自汉明时入我中国,历晋唐宋元及前后五代,千几百年,依经得悟者,缁素男女何止千万亿数?其间入道之门不一而足:或看经而识自本心者..
(一)深信业果决定佛法所说的义理,在世俗谛中,最重要的一法,就是业果决定。即世出世间的果报,都是由染净业力为缘而显现,依业流转,依业出离,此理决定不虚。如《佛说十善业道经》说: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
问:活佛,我非常想得到即身解脱、大彻大悟的无上大法,请问我该怎么做,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向您求法?去哪里找您?答:所有弟子都非常想得到即身解脱、大彻大悟的无上大法,岂不知,接受大彻大悟的无上大法的前提,就是夯实基础法,这是关键之中的关键,否则得到大法也难以证悟。而如此关键的环节..
你必须要能够超越心王的作用当你停心之后,觉知会起,那叫「真心」。 妄心停了,真心会起作用。 真心! 你捉摸不到的!!如果你老是感觉到内在有一股力量能够怎么样、怎样那都是不对的!不对,就是不对,不要问为什么。我们努力的在修行,在静坐,首先,你要能够止住心里的妄想,这个叫作「止」、叫作「停..
修道人要远离五欲,不可贪求,没有五欲之想,便得解脱。宣化上人慈悲开示:远离世所贪 具足无边德故获神通力 众生靡不见佛为什么有大威德的神通力?因为他把世间一切的名利都舍弃,又不贪五欲之乐,所以才具足无边的德行。有了德行之后,就获得神通妙用力。有缘的众生,都能见到佛在说法。五欲有两种说..
这样念佛是不行的,所以你必须改一下好好地过日子。家庭和睦平安,身体健健康康,工作一切事都顺顺利利,一切事都吉祥圆满,这才是修行的结果呀!念了那么多年的佛,修行了那么多年,结果家不像个家,人不像个人,天天吵,天天闹,身体不好,外貌也不庄严。不能这样!好好地过日子,在家里好好念佛。只要..
记得大约06年,一个居士给我介绍了一位得乳腺癌的女性,希望我用佛法帮助一下。当时她手术后在青岛海边疗养,情况比较不好。我便打电话向她了解生病的情况。我问,你在生病以前发生什么重大的情绪状况没有?比如夫妻、婆媳、母子、婚外情等?她回答我,在生病的前一个月,由于婆婆生病,丈夫就把全部的精力放在..
解脱我们下一个主题就讲解脱,我们修行其实说穿了,就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解脱。我们有生死大苦,无尽的轮回, 生死是大苦,这个是我们主要解脱的目的。那麽人间每一生一世,活在人间当然也很苦,八苦嘛,一般人总是面对这种八苦,知道很苦、来人间没有意思,早一点解脱不要来,但是如果我们今天没有苦、没有烦恼,我..
“﹝缘起的内容﹞﹝十二因缘﹞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等苦,乃至纯大苦聚集」。这说明有情的生死苦迫如何发生。”佛陀观察环环相扣的十二支缘起,发现了轮回生死纯大苦聚的必然性。《阿含经》谈到佛..
“八、业感说的价值1、善恶有报非怀疑:从三世业感说,就能说明现在的行为与遭遇的不一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是来早与来迟」。尽可从自己的努力而向上,不必因现在的遭遇而动摇为善的决心。”明白了正确的业力说,就知道善恶终有报,那就不会由于一时的失意挫折而灰心,了解有播种必然会有收获,对人生就有..
“﹝婆罗门教与奥义书哲学的特色﹞所谓「婆罗门教」即是以吠陀、梵书、奥义书等为基础,来信仰、实行的宗教。奥义书属于梵书的一部份,但其思想卓越,故特为独立出来,成为一部份之典籍。「吠陀」,是用于祭祀的赞歌。对祭祀仪式的规定,祭式及赞词的意义,作更详尽的记述,而成为「梵书」。”婆罗门教祭祀唱赞..
“(正见) 1、世间正见:就是正确的人生观,略分四类来说:(1)见有善有恶:确信有善与不善,并分别善与恶,作为我们起心作事的准绳、止恶行善的原则。如否定道德及怀疑论等,便是邪见。”正见分世间正见及出世正见,这里第一讲世间的正见,即正确的人生观,略分四类来说:1、见有善有恶:如果善恶不分,人间就混乱了,..
“〔第七项 受〕受,即是感受、领纳。及领略境界而受纳于心的。是有情的情绪作用。如领受境界而适合于自己身心的,即引起喜乐;如不合意的,即感到苦痛、忧愁。受,有苦受、乐受,还包括舍受:”众生每天都在经验中,各各有自己的主观意识惯性喜好,符合的就喜欢而产生贪欲(乐受);不符合的就生气而产生瞋恚(苦受..
“一、〔空解脱门〕修行的方便是:「如实观察:色是苦、空、无常,受、想、行、识是苦、空、无常,当生厌离,住平等见」。”这是《阿含经》的内容,如实观察的“如实”两字就是照一切法(主要是五蕴身心)当下本来的现象去观察。先举例说五蕴的色是苦空无常(其它也是如此),知道是无常就会生起厌离心,住平等见。..
慧之进修有些人,由于过去生中修得的宿慧深厚,于现在生,成为一闻即悟的根机。”也许我们会觉得很奇怪,有的人一听马上就懂,有的人怎么也听不懂,为什么差别那么大?这跟我们过去的宿缘有关系,有些人过去生就有听法修福的修行因缘,所以福慧基础很深厚,现生成为一闻即悟的根机。也有的人现在生活很富裕,一生..
“六、业感的比喻无论是身语动作(表业),或由此引起的动能(无表业),依佛法说,这都是生灭无常的,剎那就过去了。业既然已剎那灭而过去,怎么还能招感后果呢?对于这,经中有比喻说明:”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无论是表业还是无表业,我们从生灭的缘起法来看都是剎那剎那生灭不住的。就有人提出:生灭不住的缘..
升起解脱的光明世间的事情,往往我们费了很大的力气,却得到小小的收获,而且这种收获是无常幻灭的;那么在佛法当中,只要大家有虔诚心来追求,一定能获得丰厚的果报。希望这次的讲经法座,能让我们苦恼不安的心灵得到安顿,能让我们心中再次点燃希望的火苗,升起解脱的光明;使我们对佛法虔诚的渴仰、无限的赞叹..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扫码后自动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