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祥法师开示问答:供的水果不能洗吗?
必须得洗,你不能带着细菌、埋汰的东西供佛。洗水果,不是佛所吃的水果,怕埋汰。佛早就成佛了,他也不存在吃不吃的问题。关键是你不洗,没有恭敬心。洗水果是洗掉我们心里的污垢。
分享到: 0
妙祥法师开示问答:供的水果不能洗吗?
必须得洗,你不能带着细菌、埋汰的东西供佛。洗水果,不是佛所吃的水果,怕埋汰。佛早就成佛了,他也不存在吃不吃的问题。关键是你不洗,没有恭敬心。洗水果是洗掉我们心里的污垢。
分享到: 0
【一切种爱语】 p0008瑜伽四十三卷十二页云:云何菩萨一切种爱语?当知此语,六种、七种,总十三种。言六种者,一、于应听法,开听,爱语;二、于应制法,遮制,爱语;三、开示诸法法门,爱语;四、开示无倒法相,爱语;五、开示无倒训释诸法言辞,爱语;六、开示无倒法句品类差别,爱语,言七种者,一..
【非故思所造业】又作非故思业。为‘故思业’的对称。即未经特意思惟而于不知觉中所造的善恶业。此业由身、口造作,并无感果的功能。见《百法问答》钞卷三,参阅‘故思业’。
开是开佛知见,示是示佛知见,悟是悟佛知见,入是入佛知见,此开示悟入乃是佛出世的本怀。
(名数)菩萨十地中各有二种之愚法当断之者。见百法问答钞七。
(名数)十法界之众生也。见教时问答一。
亦名:受具戒单白后四问四答子题:一切羯磨并问成否济缘记释云:“加法释白中,初指文。一白三羯磨,故问答有四。计下,示意。以一切羯磨,并问成否;二律之中,独论受法,故此示之。在生重者,毕身受用故。”(业疏记卷一五·三·八)..
【一切如理无间宣说圆备】 p0018瑜伽九十四卷九页云:云何名为一切如理无间宣说圆备?谓诸如来所说法教,普为一切人天开示,无倒开示;于一切法,不作师拳,无遗开示。如是名为一切如理无间宣说圆备。
【三藏建立】 p0192集论七卷二页云:何故如来建立三藏?为欲对治疑随烦恼故;建立素怛缆藏。为欲对治受用二边随烦恼故;建立毘柰耶藏。为欲对治自见取执随烦恼故;建立阿毗达磨藏。复次为欲开示三种学故;建立素怛缆藏。为欲成立增上戒学增上心学故;建立毘柰耶藏。为欲成立增上慧学故;建立阿毗达磨藏..
【大慧】 p0238瑜伽八十三卷五页云:又大慧者:谓即如来等慧,长时串习故。二解佛地经论二卷十二页云:问答决择,无穷尽故;名为大慧。
指世间法施、出世间法施。据般若经卷二十四载:(一)世间法施,指菩萨虽为诸有情宣说开示五神通(足不履地、知人心命、回眼千里、呼名即至、石壁无碍)等一切诸法,然未能出离世间,故称世间法施。(二)出世间法施,指菩萨为诸有情宣说开示三解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等一切圣法,依此..
记别者,谓于是处圣弟子等谢往过去,记别德失生处差别,又了义经说名记别,记别开示深密意故。
何等记莂?谓于是处圣弟子等谢往过去,记莂得失生处差别,又了义经说明记莂,记莂开示深密意故。
云何名为以无量门正为开示集真是集?谓正开示。爱后有爱。喜俱行爱。彼彼喜爱。为去来今。众苦因本。道路由绪。能作生缘。起集等起。能起集等。起现法中诸苦身坏。后苦由是出生。如有颂言。因爱弃良医痈本榛藤渴未调伏一切数数感众苦如树根未拔虽斫斫还生未拔爱随眠数数感众苦如毒箭在身损坏色力等众生..
云何名为听闻正法?谓所亲近供养善士。未显了处为正显了。未开悟处为正开悟。以慧通达深妙句义。方便为其宣说施设安立开示。以无量门。正为开示。苦真是苦。集真是集。灭真是灭。道真是道。云何名为以无量门正为开示苦真是苦?谓正开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略说一切..
云何名为以无量门正为开示灭真是灭?谓正开示。即上所说。爱后有爱。喜俱行爱。彼彼喜爱。无余永断。弃舍变吐。尽离染灭。寂静永没。名为舍宅。亦名洲渚。亦名救护。亦名归依。亦名所趣。亦名无忧。亦名无病。亦名无动。亦名无没。亦名无炽。亦名无热。亦名安隐。亦名惔怕。亦名善事。亦名吉祥。亦名涅..
云何名为以无量门正为开示道真是道?谓正开示。此道此行。于去来今众苦。能断能弃。能吐能尽。能离染。能灭能寂静。能令永灭没。此复云何?谓八支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如有颂言。此威猛一趣如鸟路清虚牟尼定所行为众数宣说哀愍说一趣见道尽生边此道于瀑流去来今能度能究竟调静..
云何名为以无量门正为开示苦真是苦?谓正开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略说一切五取蕴苦。如有颂言。诸蕴起为苦生及出亦苦生已有老苦病苦与死苦烦恼生为苦生已住亦苦非聪敏悔苦不调伏死苦无智有情苦增羯咤私苦愚夫生死苦多劫驰流苦..
[出十住毗婆沙论]一定答谓决定以实答也。如一比丘问佛云。色受想行识。常不变异否。佛答言。无有色受想行识。常不变异。盖言五阴之法。本空实非。常不变异。是名定答。(梵语比丘。华言乞士。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二分别答谓分别果报而答也。如梵志问佛云。人作身口意业。受何果报..
忠曰:“秉拂预定禅客外,放出问答,名放禅客。”《敕修清规·秉拂》云:“秉拂人令茶头行者请圣僧侍者、禅客烧香献茶毕,云:‘今晚秉拂,辄烦侍者烧香,禅客问话。’”旧解曰:“见此语,预差定禅客也。唐土则兄弟名胜秉拂定禅客外,自他寺他山来者,忽放出于众前问答,称放禅客。日本亦如,东福、虎..
又是垂示也。《雪窦显禅师录》云:“云门垂语云:‘十五日已前不问汝,十五日已后道将一句来。’自代云:‘日日是好日。’”《敕修清规·受请人升座》云:“指座有法语,登座垂语问答。”又〈开堂〉云:“住持垂语问答。”忠曰:“上堂垂语称索话,非也。见〈索话〉处。”..
忠曰:“师家答学者问也。”见〈参请类·问答〉处。
《永觉晚录》有晚间师学问答,次师说法,名曰茶话。
忠曰:“学问师答,谓之问答。若唯属师家边,则谓之对机也。”《缁门警训?佛眼远禅师示禅人心要》云:“近世多以问答为禅家家风,不明古人事,一向逐末不反,可怪!可怪!昔人因迷而问,故问处求证入,得一言半句将为事,究明令彻去,不似如今人胡乱问,趁口答,取笑达者。”《续灯录·崇福祖印禅师章..
(印相)立左右之中指,合作一钴,开左右之人指指作两钴,以形三钴。真言修行钞二曰:大师杂问答曰:三古印,即三佛三昧耶佛。
修行人要学会养气,不能多说话或讲无用之话(宣化上人《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 涵养正气涵养正气 你若想养气嘛,就不要讲那么多的话。人们所欢喜的就是钱,他们认为天命之谓钱,率性之谓钱。钱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钱也。这是一般世俗人都有这个毛病,对钱的问题看不破,就放不下。自己中这种..
“愤激者转之以和平”,这是讲性情。容易发脾气,容易急躁,这是大毛病。了凡患了这毛病,云谷禅师在此地劝他,“转之以和平”;和气心平。心地平静,你的态度自然温和了。这在德行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项目,无论是佛家、儒家都讲求。孔夫子的学生赞叹孔子的德行有五种--“温、良、恭、俭、让”。第一就是..
我们说善根有几种,一个是退分善根,第二个是上进分善根,再来就是殊胜善根,最后就是无上善根这几种。退分善根就是《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说的,在信位的菩萨因为信根不具,所以他经常会退离,退出于他在长养信根时所行的一切行,而落入其它的邪见,落入世间有所得的追求上面去,这就叫退分。上进分善根..
全力救护粮菜柴虫弟子:粮、菜、柴里都发现有很多的虫子,应以什么心态对待此事?这个有两种心态。第一个,对虫子应该看作是自己的亲人、父母、未来诸佛,要全力地护持,这是一个;另外,菜、柴、粮是常住物,不能过分地浪费。既然生虫子了,我们要把虫子捡出来,还要留一点粮食给它活,菜也是这样,柴也..
现实不彻底的一切苦迫,净化而到达圆满境地,即是成佛,佛是自心的究竟清净。因此,或说「心即是佛」,或说「唯心净土」。有些误解了,抹煞外在的净土,这是不对的。法性身土虽没有彼此差别,但不能没有其他的净土与诸佛;不能因自心的佛净土,而否认其他的一切。从自己身心来说,东方净土表徵些什么呢?..
根据佛教的说法,人是由五蕴构成的,即色(意思是身体,包括五官和神经系统)、受、想、行、识。每天我们都有很多感受,有时候我们很快乐,有时候很痛苦,有时候很生气,有时候很恼怒,有时候又很害怕。这些感受充斥了我们的意识和心灵。一种感受刚持续不久,另一种感受就接踵而至,接着又是第三种……就..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