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万法都是无常的,如果有一天外器世界毁灭了,信佛、不信佛的人都一样死了,那信佛还有什么意义?答:信佛,学佛,解脱成佛,不是身解脱,而是心解脱。这种心灵的超越、精神的超越是不一样的。外器世界毁灭了,很多人遭受痛苦,但学佛人不会遭受痛苦;很多人下地狱,学佛人不可能下地狱,学佛人会去西方极乐世界。 在任何条件下、任何环境中都不起烦恼,没有痛苦,这就是修行,这就是成就。在任何条件下、任何环境中都不起烦恼,没有痛苦,这就是超越,这就是解脱。

既然万法都是无常的,如果有一天外器世界毁灭了,信佛、不信佛的人都一样死了,那信佛还有什么意义?答:信佛,学佛,解脱成佛,不是身解脱,而是心解脱。这种心灵的超越、精神的超越是不一样的。外器世界毁灭了,很多人遭受痛苦,但学佛人不会遭受痛苦;很多人下地狱,学佛人不可能下地狱,学佛人会去西方极乐世界。 在任何条件下、任何环境中都不起烦恼,没有痛苦,这就是修行,这就是成就。在任何条件下、任何环境中都不起烦恼,没有痛苦,这就是超越,这就是解脱。

或问一切世界,因何而有?造者为谁?曰:因心而有,唯心所造。一切众生,自无始来,迷真起妄,因妄识生,变似根身器世界等。故经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又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造。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欲明世界,先释世界之义。世界者,时间、空间、二者是也。世者时之异名,迁流之义,为过现未时之迁行也。界为东、西、南、北之界畔,即有情依止之国土也。又名世间,间者间隔之义,与界义同。又世者迁变无常义,在无常迁变中,谓之世间。..
世界之界,向形表推之,如云十方。十方者,十方位也。即东、西、南、北、四维(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上、下。
世界之世,向久远推之,如云三世。三世者,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是谓三世。
一初禅俱有初禅以下之欲界,名一世界。一世界具一日月四天下。四天下者,即四洲也。
三千大千世界者,有三重义:第一、小千世界 以世界之数千倍之,谓之小千世界,二禅统一小千。第二、中千世界 以小千千倍之,谓之中千,三禅统一中千。第三、大千世界 合中千千倍之,谓之大千,四禅统一大千。以三次言千,故云三千大千世界。..
刹土无量,名称亦可无量。若就释尊应化本生刹土而言,则所谓娑婆世界也。娑婆又作沙诃,堪忍之义,故译作忍土。此界众生,甚能堪忍,故名。又作杂恶杂会者,谓三恶五趣杂会也。娑婆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是一佛摄化之境土也。..
就娑婆世界,而说邻近之十方世界。一、东方 密洲。六、西南方 鲜少。二、西方 离垢。七、东北方 摄取。三、南方 丰溢。八、西北方 欢喜。四、北方 丰乐。九、上方 振音。五、东南方 饶益。 十、下方 关籥。..
吾人现居之大地,为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中之一小世界内之南瞻部洲。
就世之相言之,所谓相续。而相续之种别亦有三:一、世界相续 由众生之有业,而国土世界安立。二、众生相续 由五阴法之和合,而众生存立。三、业果相续 依善恶之业因,而苦乐之果报成立。
【一切行苦】一切有为有漏之法,皆迁流不息,故称为一切行苦。这是如来所说四法本之一。(四法本为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见《俱舍论》卷二十三。
【一切行无常】指一切有漏法,皆不具有恒常之性,故曰一切行无常。这是如来所说四法本之一。见《俱舍论》卷二十三。
又名诸法实相印,四法印之一。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说,小乘法是以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来作印定,大乘法是以一实相印来作印定。其实,一实相印概括了三法印,三法印也能贯通一实相印,全都是阐明诸法因缘生,无有自性之理。只是大乘一实相印所说的缘起性空,把空的理性说得更加澈底,..
万事万物,都有生、住、异、灭之四相,例如:人之初生,叫做生;其成长之形,叫做住;逐渐衰老,叫做异;最终死亡,叫做灭。又如:草木逢春发芽,叫做生;叶出花开,叫做住;逢秋凋谢,叫做异;最后枯死,叫做灭。天地间不论何物,皆经过此四相的变迁,惟决不是经此生住异灭之四相后,一切便归于无,而..
历成、住、坏、空四个中劫,为一大劫,一大劫共有十三亿四千三百八十四万年,为一世界由成至毁的年数。
一佛所教化的世界。与一佛土同义。
一个由众多极微分子合成的有形物质,如世界是由无数的微尘集合而成,世界称为一合相,人体是由四大五蕴合成,人身也是一合相。
(术语)一世界之中央,有须弥山,此四方之大海中有四大洲,此大海之外,以铁围山围绕之,如是谓之一小世界。合一千一小世界,谓之小千世界,合一千小千世界,谓之中千世界,合一千中千世界,谓之大千世界。夫以一小世界为单位数,则一大千世界之数为一○○○○○○○○○也。其成立及破坏,无不相同。..
苦谛下四行 一无常 二苦 三空 四无我集谛下四行 一集 二因 三缘 四生灭谛下四行 一尽 二灭 三妙 四离道谛下四行 一道 二正 三迹 四乘次四谛而辩十六行者。还离四谛开为十六行也。但教门既有总别之殊。故谛有离合之异。欲使修观之者取理无谬。故次于四谛之下。各以四行分别。则审实之义意。乃愈明通。加..
一无常想 二苦想 三无我想 四食不净想 五世间不可乐想 六死想 七不净想 八断想 九离想 十尽想次八念而辩十想者。大智度论云。九想如缚贼十想如杀贼。若尔即应次前九想而明。但为修九想时。有恐怖等障故。须说八念。既得离诸恐怖。则心安无障。故次说十想也。通言想者。能转心转想也。能转计常乐等。诸..
Changlewojing佛教术语。其义有二:1、四颠倒:佛教认为,世间是生死法,一切有为法(有生、住、变异和消失的事物),都是由众多因缘条件而生灭变化的,它的本性皆是无常、苦、无我和不净,但凡夫不明此理,相反地认为是常、乐、我、净,颠倒妄执,因称之为四颠倒。《俱舍论》卷十九称:应知颠倒总有四..
wuchang佛教教义。三法印之一。指世界万有(一切事物和思维概念)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佛教认为,宇宙间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互依存关系,没有永恒的实体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都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的。佛典中常提到的有:1、刹那无常。谓一切有为法,刹那之间,有生、住、异..
Fanwangjing佛教大乘戒律书。全称《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后秦鸠摩罗什译。上下2卷。内容 上卷叙述释迦牟尼从第四禅擎接大众到莲华台藏世界见卢舍那佛,问一切众生以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之道,所得果是何等相,以及卢舍那佛为说菩萨修道阶位四十法门。下卷述说释迦牟尼受教已,示现、降..
【一世界】 p0003显扬一卷十七页云:谓一日月之所照临,名一世界。二解 显扬十八卷十八页云:何因缘故,此三千大千世界中,有多世界,乃至色究竟天;而同说为一世界,但至梵世?谓亦由二因故。一、同成坏故,二、建立众会故。三解 集论四卷二页云:乃至一日一月,周遍流光所照方处,名一世界。..
【一大劫】 p0003瑜伽二卷六页云:又此世间,二十中劫坏,二十中劫坏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如是八十中劫,假立为一大劫数。二解 杂集论六卷五页云:谓世界成已;一中劫初唯减;一中劫后唯增;十八中劫亦增亦减。一中劫初唯减者:谓劫成时,第二十一劫。一中劫后唯增者:谓最后劫。十八中..
【一佛土】 p0003瑜伽二卷十五页云:如是百拘胝四大洲,百拘胝苏迷卢,百拘胝六欲天,百拘胝梵世间,三千大千世界,俱成俱坏。即此世界。有其三种。一、小千界。谓千日月,乃至梵世,总摄为一。二、中千界。谓千小千。三、大千界。谓千中千。合此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四方上下,无边无际三千世界,正..
英语Monism。凡以唯一原理说明宇宙全体之见解,称为一元论。即谓宇宙世界之根本为一,而宇宙万事万物皆源于此一元。与二元论、多元论相对而称,故称一元论。二元论者主张神与世界、精神与物质、本质与现象等的绝对对立;一元论则谓一切皆由一根本原理所生成,故无所谓神与世界、精神与物质之对立。印度..
称大日如来所入之西方妙观察智大智慧门之莲华三昧。谓如来入此三昧后,从其背上放红莲华色光,普照西方无量世界;乃至一切毛孔放红莲华色光,遍照西方尽虚空界。彼等世界皆有如来之无量化身佛,彼诸化佛亦现广大佛刹,于佛刹中说法,令黑闇世界、无日月处一切众生,乃至生盲者,悉蒙其光照,永灭众苦,..
问薄伽梵观何过失故,于蕴界处以五种相诽毁计我?答观彼摄受萨迦耶见者,有五种过失故,谓异相过失、无常过失、不自在过失、无身过失、不由功用解脱过失。异相过失者,谓色蕴等非我体性,异我相故。无常过失者,谓非我处色蕴等中,我应无常故,所以者何?非所依无能依有故。不自在过失者,谓不应观我有..
湖南长沙景岑招贤禅师,初住鹿苑为第一世,其后居无定所,但徇缘接物,随宜说法,时谓之长沙和尚。上堂:「我若一向举扬宗教,法堂里须草深一丈。事不获已,向汝诸人道:尽十方世界是沙门眼,尽十方世界是沙门全身,尽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尽十方世界在自己光明里,尽十方世界无一人不是自己。我常 向..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