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一个富商,坚持不懈地读金刚经。经书总是带在身边。曾在国外做买卖,晚上住在一个海岛上,众商人贪图他的财,一齐杀了他,把他放在大笼子里,压上大石头,连经书一起都沉到海底。第二天天刚亮。众商的船开走了。而夜间所住的岛,原来有个僧院,那个寺院中的和尚每天晚上都听到有念金刚经的声音,深在海底,和尚们非常吃惊,就派会潜水的人沉入海底查看,看见一个老人在笼中念经,就把笼子拉上来。和尚问他原因,他说:“被杀死了沉在海底,不知道是笼子,忽然觉得身处宫殿,常有人送饭,安乐自在。”众僧听到后,都非常赞叹,大概是金刚经的神力。于是他便削发为僧,出家在岛院。
相关推荐

超然法师:《金刚经》白话(下)
《金刚经》白话(下)第十三分 如法受持金刚般若这个时候,须菩提尊者向佛请问道:世尊,应当怎样称呼这部经呢?我们应当怎样信奉受持呢?佛陀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你们应当如法地信奉受持。为什么呢?须菩提,你要知道,在佛陀看来,所谓的般若波罗蜜,或者说解脱智慧法门,并不是实有的,只..

《金刚经》解决的问题
◎ 济 群学习佛法,首先应该知道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假如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那我敢断定他一定还没能够树立正信。因为一个不清楚佛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的人,对于学佛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样也是搞不明白的。 从《金刚经》来看,佛法是解决心的问题。当机者须菩提就向佛陀提出: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十七讲
佛光禅师解读《金刚经》第十七讲我们修道能够契合实际在生活中相得益彰的时候,那你的感受就不一样了。很多学佛的在家人和出家人,也听到过这话:三心不留,滴水难消,就是三心不可得。关键是这些道理,你要不要去做,这是最关键的问题。你做,又怎么去做?做到哪个程度?这个通通都有一个规范性的东西,我们可以..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十二讲
佛光禅师解读《金刚经》第十二讲昨天我们讲的那些,是从一个界限面去向另一个界限面的非常现实的东西,我们修学佛法关健所在。我一再强调的一个观念,就是要有实质性的一种效用。什么叫实质性的效用呢?就是说,因为佛法的真理,他就象一部性能非常优越的一部车。这部车子呢,性能绝对是顶极,无论是从他的工艺..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二十三讲
佛光禅师解读《金刚经》第二十三讲我们现在所居的生活世界、空间,它都叫做现象界的生命,何为现象呢?有比较具体的形象存在,包括生灭,开始和终了,都有它的形象存在,所以称作现象界的生命状态,那我们现象界的生命状态,它不是法身,称为业报之身。那到底什么是业报之身?所谓的业报身,就是你的习惯的思想和行..

能弘法师:在生活中去落实《金刚经》的智慧
有同学提问:通过禅修课的坐禅和游本昌老师表演课的引导,使我找到了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但很快又被杂念覆盖。我想一旦回到家中进入生活,可能会更严重。请问怎样才能保持在寺院的这种良好状态?青年禅修营这七天毕竟很短,即使我们每天早早起来,晚上一直到九点、十点,中午只是休息一下,功课如此密..

孙绪会、崔峰:《金刚经》在唐代的流行
文章信息作者:孙绪会、崔峰收录于:《普陀学刊》第七辑,第48—60页。内容简介《金刚经》作为般若类典籍之一,自唐代以来由于禅宗的推崇,使其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深远的佛教经典之一,颇受世人崇奉。本文作者即对于《金刚经》在唐代的流行原因及情形进行了考察。作者的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作..

明证法师:《金刚经》所说的四种相,如何灭除一切相?
问:《金刚经》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当然后面还有个无寿者相,如何灭除一切相?明证法师开示:你用灭除,不用,完全不用灭,因为这些相都不会固定在那里,它自生自灭,马上就变化了,就是我们眼睛不顶事,看不到,这花它能一下就蔫吗?它肯定慢慢,一刹那,一刹那蔫,可是我们好像看了半..
堪能补特伽罗
【堪能补特伽罗】 p1185瑜伽二十一卷十八页云:云何堪能补特伽罗?谓安住种姓补特伽罗、而未获得最初于佛正觉正说法毗奈耶所有正信。广说乃至调柔诸见。是名堪能补特伽罗。
数建立
【数建立】 p1334此为有寻有伺等三地中界施设建立之初相。此略有三界。谓欲界,色界,无色界。如瑜伽四卷一页释。
佛法僧是真归依非余天等
【佛法僧是真归依非余天等】 p0658 显扬六卷十四页云:成就者:唯佛法僧,是真归依;非余天等。何以故?由二因故。一、无所能为故,二、不现见故。云何无所能为?谓诸天神,不能为诸众生作利益事。此诸天神,或无能故,或待敬事故,或不忍疲苦故,或无慈悲故,或有障碍故。如是一切,非真归处。谓无能..
住持
【住持】 p0659 瑜伽十三卷二十页云:云何住持?谓四食。一、段食,二、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住定
【住定】 p0659 显扬十九卷九页云:问:云何住定?答:谓如有一,于能入定诸行状相,善能了取;善了取故,随其所欲,住所入定。又于所入诸三摩地,无有退失。如是有二种住。一、安住于定,故名为住。二、能不退失,故名为住。..
住处障
【住处障】 p0660 瑜伽二十卷二十一页云:住处障者:谓处空闲,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总名为住。依奢摩他毗钵舍那,当知复有四种障碍。一、毗钵舍那支不随顺性,二、奢摩他支不随顺性,三、彼俱品念不随顺性,四、处所不随顺性。若谓己聪明而生高举,不从他闻顺观正法。是名毗钵舍那支不随顺性。若不安静..
住舍念正知
【住舍念正知】 p0662 显扬二卷六页云:住舍者:谓于已生喜想及作意,不忍可故,有厌离故;不染污住。心平等,心正直,心无转动,而安住性。念者:谓于已观察喜不行相中,不忘明了;令喜决定不复现行。正知者:谓或时失念,喜复现行;于现行喜相,分别正知。..
今昔物语集
凡三十一卷。日本传说、故事集。成书于平安朝末期。相传著者为宇治大纳言源隆国,故该书又作宇治大纳言物语。复因每卷开头皆有“今昔”之字,故书名称今昔物语集。一至五卷为印度部分,六至十卷为中国部分,十一至三十一卷为日本部分,总计千余则故事。内容包括佛教故事与世俗故事,前者系说明佛教信仰..
四家
(名数)地持论七说四家:一般若家,二谛家,三舍烦恼家,四苦清家。章安以之配于台家四教,般若家为别教,谛家为圆教,舍烦恼家为通教,苦清家为三藏教。见法华玄义十。
怀信
(1280~1357)元代临济宗僧。浙江奉化人,俗姓姜。号孚中。十五岁依法华院子思出家,受具足戒于五台山。为天童山竺西妙坦之法嗣。并从云外云岫研习藏经。泰定三年(1326),任明州观音寺住持,未久移普陀寺,常持一钵行乞于吴楚之间,镇南王、宣让王皆问道于师,并归依之。又于姑苏购奇石,建五层多宝..
四欢喜
(名数)四欢喜法:一俭素欢喜。能引少欲乐。二积集梵行欢喜。能引远离乐。三无悔欢喜。能引三摩地乐。四乐断乐修欢喜。能引三菩提乐。见要览。
四轮
(名数)四种曼荼罗也。曼荼罗者轮圆具足之义,故名四轮。
未作不得
(术语)酬因感果,其理必然,故未为善恶之业,必无招致善恶之果报也。
末世
(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
召请
(术语)劝请佛菩萨,又召致人众也。大日经七曰:召请如本教。涅槃经一曰:召请涅槃众。
生身
(术语)诸佛菩萨有法身生身之二身。所证之理体曰法身。为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之肉身曰生身。又以通力一时化现之肉身。亦曰生身。所谓生身之弥陀,生身之观音,生身之普贤,生身之弥勒等是也。【又】二余之一。菩萨变易生死之身也。无量寿经下曰:生身烦恼,二余俱尽。【又】分段生死之身曰生身。如..
出定
(术语)出禅定也。观无量寿经曰:出定入定,恒闻妙法。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
赖耶识
(术语)Klayavijāna,阿赖耶识之略。
忆持
(术语)记忆受持而不忘失也。观无量寿经曰: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
(经名)一卷,宋法天译。因外道之问而说一切法如梦如幻之义。
吉祥童子
(人名)佛将成道时,奉吉祥草之童子。佛所行赞曰:释帝桓因,化为凡人。执净软草,菩萨问言:汝名何等?答名吉祥。菩萨闻之,心大欢喜。我破不吉,以成吉祥。菩萨又言:汝手中草,此可得不?于是吉祥,即便授草,以与菩萨,因发愿言:菩萨道成,愿先度我。菩萨受已,敷以为座。而于草上,结跏趺坐。..
优波婆娑
(术语)Upavāsa,又作邬婆沙。译曰近住。近圣道而住之义。又曰斋。持八斋戒之义。又曰善宿。离不善而宿于善道之义。不拘男女,持八斋戒者之称。玄应音义二十三曰:邬波婆娑,亦言优婆罗娑,此云近住。谓受八戒者,近阿罗汉等善人而住者也。俱舍光记十四曰:邬波婆娑,或翻为斋。西方有人,一日持斋亦..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