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地藏经》一念就灵
《地藏菩萨本愿经》
梦参老和尚 讲解
为什么有的人《地藏经》一念就灵
《地藏菩萨本愿经》
梦参老和尚 讲解
十个行持八斋戒的好日子,即每月之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据地藏经说,以上十日是诸罪结集定其轻重的日子,若人能于此十斋日对著佛菩萨的圣像读诵地藏经一遍,则东西南北百由旬内,无诸灾难。..
主人寿命之鬼神。地藏经说:主命鬼游行世界。
在汉传佛教中,吃素的习俗非常广泛,历史也非常悠久。吃素不仅是修行的戒律,更是不伤害生命的最直接的手段,如法王所说:最好的放生就是吃素。然而,并不是所有吃素者都持有这样的观念。一般而言,佛教的戒律分为三类,这三类并非指戒体的差异,而是指动机的不同。一、救难戒。二、善愿戒。三、出离戒..
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语默动静,念念不忘;若所学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应,不究竟了。世法佛法都是一样,要学而时习之。佛法是体,世法是用。体是理,是真谛;用是事,是俗谛。要知二谛圆融三昧印的道理,不融..
1955年6月24日,虚云老和尚于江西云居山方便开示说:今天端午节,本是世俗的纪念日,佛门不在这里执着。虚云以前也随顺世情,住近城市也有人送粽子,常住也随俗过节。现在云居山没有人送粽子来,粽子本来是给鬼吃的,我们何必要包粽子?包粽子费工夫,所以只煮糯米应节算了。人生世上,总宜流芳千古,..
有人问:最近科学生理学讲,男女的精到了一个时间,也象其他细胞一样,要新陈代谢。不把它排泄出来,对身体有妨碍。现代医学卫生是这么讲,但有一点要知道,凡是科学,都没有绝对定论的。很多科学的研究,今天认为是真理,明天又把它推翻了,所以不要盲目地迷信科学。楞严经卷六佛告阿难:若不断淫修禅..
老婆婆为什么赶走和尚?这时候,大家就明白了,为什么冷水泡石头似的顽空没有用,因为本元心根本没有生起妙用。这时候,你如果像石头一样发呆,本元心就生不起妙用。讲到这里,我们说一个禅宗公案:先前,有一位老奶奶在自家的后院里修了间茅屋,供养一位和尚。她每日派人送饭,供养了二十年。有一天,这个老奶奶就..
◎问:有一种现象,很多人都是在人生不得意时跟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人说:信仰宗教是弱者的表现。人为什么在走投无路时,才和宗教搭上关系?●雪漠:许多人只有在走投无路时才去关照精神。平时,他的心灵被外部的世界左右着。只有在他真正的孤独和失落时,才可能会发现外界的虚幻而在乎心灵的真实。..
◎问:既然佛教能扩大人类的智慧,那为什么许多善的人不能控制局面,相反,倒是有许多恶的人控制某些局面呢?●雪漠:因为人类的贪婪,远远大过人类的智慧。一个贪婪的群体,必然比追求觉悟和真理的人多。人类的本性中,更多的是对欲望的追逐,所以大多数人总是被自己的欲望占据了心灵。更可怕的是,人..
坦尼沙罗尊者答:因为有时候我们从说谎中获得近期利益。未修练的心有一个普遍倾向,那就是,选择凡是它能找到的权益之计,也就是寸光之利。正如佛陀所说,智慧不单是一个了解某件事给出的果报将会是善是恶的问题。它更是指一种决策能力: 某件事即使你不爱做,但自知将引生善果,你能够说服自己去做。某件事即..
多年来,遇到过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当道士?说佛教发展的比道教好(信众更多),为什么不去学佛,不去做和尚?我说,道讲今生,佛修来世,虽然教义不同,但都教人向善,都是好的宗教,信仰哪个宗教每个人的机缘不同,而不是因为哪个宗教发展的好就去信仰,发展的不好而不去理会,再说,一个宗教的发展状..
所谓科学,不外是用分析、归纳的推理方式来观察、解释自然的现象,从理论而言,是属于逻辑的范围;从实用而言,是有系统的组织。能够言之成理,属于逻辑的科学;能有实际的功用,则是经验的科学。不过,逻辑的理论科学不一定能够发展成为实用科学,虽然它是实用科学的基础,却必须通过实验而证明其为可..
别解脱戒,命终以后就没有了。所以说比丘命终不能穿着袈裟火化,只能穿缦衣,因为命终之后不是比丘了。世间上有些人着相,本来是居士,他命终了,还要求给他现个出家相,头一剃,甚至于穿袈裟,这个是不行的。戒律要受过了才得的,受一个戒很困难,我们这里想传戒,困难很大。不能说临终剃一个头就是比..
为什么法布施大于财布施财布施功德虽然很大,但不能在根本上改善人生,更不能究竟解决人生烦恼。我们以财富扶贫济困,虽能帮助他们解决一时的燃眉之急,但钱再多也用得完。有时,钱多了甚至会使人堕落,或滋长受施者的依赖性。而法布施则不同,它能使有情的生命品质得到彻底改善,并使未来生命不断得益..
一切都要靠自己,靠自觉,佛向自心求,一切都要返求诸己,不要向外驰求。外面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自己的方寸之地才是宝藏,只有打开自己这个宝藏才会有受用。打开自己这个宝藏,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快乐和财富。..
法增比丘答∶对佛像顶礼是要对治我们的我慢和我见,藉外在的形式来训练自己,使我们消除高傲。佛陀所觉悟的道理,不是一般凡夫能明了的,就算是证果的声闻阿罗汉也不能比拟。我们必需完全净化自己污秽的心,才有可能见到佛智的一斑。佛像代表佛陀,他是我们的根本导师,为了表示对佛陀伟大觉悟的尊敬,向佛陀顶..
大成就者为什么喝毒酒?西藏古代有一个老人,他叫密勒日巴。他修行了一辈子,修得非常好,他修到什么层次呢?他知道每个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有个人非常嫉妒他,这是一个格西,是佛学博士,因为这个密勒日巴的影响非常之大。大到什么地步呢?大到影响到了这个博士的饭碗,所以这个博士想把他害掉。他就让跟他相好的..
法增比丘答∶我们应该知道,证悟与解脱要靠智慧,需要澈底知道世间现象的三法印的无常,苦和无我。是什么原因障碍了我们的证悟呢?首先我们被现象的连续相所欺骗,把无常的现象当作是常。一切周围的外相和我们的身心现象都是无常的,但是我们觉察不到它们的变化,因此把它们当成是常的,我们的身体里的地水火风..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深刻影响着今日中国以及全球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们。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中国的日益强盛,快速学习以及通读掌握中国文化已成为今日社会的必需!但是,瀚如天宇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想如何学习、如何快速掌握,谈何容易?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更多的爱好者便捷学习,同时获..
《 宗 镜 录 略 讲 》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所以啊,应该发大悲心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露出真如本来的清净光明,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如。所以叫作客尘,这是中国文学加上去的。本性的光明是主体,外界的染污叫作客尘,靠修行才能把主体显示出来。为什..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我们每天吃的各种食物很多,如果要细分的话,可将其归纳为五大类。即:第一类为五谷杂粮,也就是所谓的主食;第二类为动物类食品;第三类为豆类及其制品;第四类为各种果品蔬菜;第五类为纯热能食物,包括动植物油脂、食用糖和白酒、淀粉等。如果我们平时能完整均衡地摄取人体所需..
有了大格局,才会有大人生!修养决定格局,格局决定人生。道德修养不仅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力量。有了善,就有了别人的尊重;有了博爱,就有了大家的牵挂;有了宽容,就有了别人的认可。获得这些以后,自然会收获美好的人生。弥兰陀王非常尊敬有过禅悟的那先比丘,那先比丘从禅修中证悟的智能,出言吐语..
所以我们要布施供养应该想到尽量让对方要少劳累、少辛苦,让他能够很安乐的享受我的供养,有这种心,那么你就是下面讲的「逸而得富」,逸就是你非常安逸的,你将来的果报就是你很安逸,钱自动来了,你不用去殚精竭虑去想怎么赚钱,自然你的财产不断的往上升,你的富贵都不知道怎么来的,一点都不用操心..
“祸殃子孙”的事,一般人多认为没有道理,因为祖先父母作恶,无辜的子孙却要受连累而遭殃,这样的因果法则未免有失公平。其实,所谓“祸殃子孙”只是一句惯用语,也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它的背后有更深的道理在。佛在《地藏经》上说:“各据本业,自受恶趣。”在《出曜经》上说:“作罪自受其殃,无能代..
周安士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1]也。人人不知因果,大乱之道[2]也。甚矣佛恩之浃[3]于民生也。人特不深思,故弗知[4]耳。上古之世,人情淳朴[5],胜过叔季之浇漓[6],奚啻[7]数倍。文王之泽,及乎枯骨。不数百年,杀人殉葬之风,遍于天下。列国诸侯之死,杀所爱之臣妾,动至数十百人。不惟不生怜愍..
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又有人问:吃斋有什么好处?我说:‘没有什么好处,是活着上当。’什么意思呢?因为斋菜没有肉类那么好味道,所以说活着上当。可是,假设你不吃斋,便是死了上当。就像一个秤,哪一边重,哪一边轻,你自己去研究研究。为什么说吃肉是死了上当?无论你吃什么东西,便有那种成分在你身..
佛法论梦之起缘,约分为五:一想,二忆,三病,四曾更(经验影像),五行引起(未来事实)。梦之起作用者,乃独头意识,亦称独影意识。相当于心理学上之潜意识。意识具分别明了功能,独头意识乃意识之影子。独于睡眠昏迷,乃至静定境中,自起作用。兹分论五种梦缘。一、想梦者:如思想专精,意思胶着于人事..
凡夫愚痴,都不愿意感受痛苦,但是偏偏造作痛苦的因——恶业。我们为什么六道轮回呢?为什么会遭受痛苦呢?因为你执着这个身体,造了恶业。若是你不执着这个身体,真正能放下自我,不造恶业,就不会六道轮回,也不会遭受痛苦。你已经摆脱了这些因缘,即使众生想让你烦恼痛苦,也没有办法。你自己能保护自..
中国宋朝当时的GDP实在太高,横的一比,一个国家就占全世界的60%以上;纵的一比,总量超过了元明清三代的总和。宋朝经济这么发达,当时足称独一无二,当今经济强国美国对此也只能望尘莫及,但让人困惑的是宋朝却同时也是历史上最惨的朝代,超1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竟然被只有二百万人口的蒙古灭了!而这也不..
供养佛菩萨,主要是为了增长佛教信众对三宝的信心,在恭敬中约束身心,培植善根福德因缘。这就涉及一个关键问题:当佛教信众请到一尊佛像时,是否对这尊佛像有足够的认同,觉得这就是佛菩萨?如果佛教信众是从商店请来佛像,往往会将其当做一件工艺品,内心缺乏认同。这就需要通过开光仪式,赋予其宗教..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