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深圳记者于明山 文/图
20多年前,他选择在远离热闹都市的乡郊,一个叫“野鸽居”的田园寓所住下来,一家人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周兆祥一家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一家人过的“绿色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本报记者走进这个“环保家庭”,亲身体验了一天的“绿色生活”。
1 记者一天的体验:“绿色生活”是这样的
记者在九广铁路大埔墟站下车,坐上小巴,楼越来越多,人越来越少,色彩由灰渐绿,20分钟后到达“野鸽居”。
推开门,周兆祥笑容灿烂地迎接我,眼前的他头发蓬松、皮肤黝黑、身材瘦削、眼睛清亮,根本看不出已近六旬。简单寒暄之后,与周兆祥一家人共进早餐,番薯粥、豆芽、蒸豆渣饼还有梨,大家吃得津津有味,我因为新奇吃了又添。厨房里没有洗洁精,周兆祥的妻子说因为很少用油炒菜,所以用水就可以把碗洗得干干净净,厨房也不见油污痕迹。
用过早餐,周兆祥迫不及待地要让记者见识一下他的“后花园”。说是后花园,其实是在屋后小山坡上开垦出来的篮球场大的一片田地,地里长着他们种植的各种蔬菜,还有香蕉、木瓜、荔枝等果树。他开挖的小鱼塘里,好多小鱼欢快地戏水呢。我跟着周兆祥收拾起蔬菜和果树来,又是除草又是浇水,他干得轻松欢实,我却是大汗淋漓。
午餐依然是全素而简单,有咖喱南瓜、豆制品、生拌豆芽、大酱汤,蔬菜是自家种的有机蔬菜,拿平底锅煮过后,只加少许咖喱就吃,主食是红糙米。厨房的窗台边,摆满了装着豆芽的玻璃罐。周兆祥边从里面拿豆芽,边滔滔不绝:豆芽发起来简单,做凉拌菜很可口。
放下碗筷,泡上一壶清茶,周兆祥与我聊起他的生活和这种生活方式背后的理论。下午3时,周兆祥要撰稿、备课,我这才有空仔细瞧瞧他的家。装修简朴,家具简单,很多东西都是二手货,而天花板上的吊灯、木椅子、盖在藤椅上的布和木门都是他的杰作,经他DIY后,恬静舒适。屋里没有电视机,厨房里没有微波炉和电饭煲,但到处有生机盎然的植物,绿色满眼弥漫,尤其是角落里种着的小麦草,散发出淡淡的草香味。
打开客厅的落地窗,露台上种满了好多种花卉,繁花绽放,好像春天就在这里盛开。露台外就是大海,海浪声随风飘来,可以看朝霞满天或是西边夕阳红。
书架上的一个小纸盒引起我的好奇。盒子外面印着“什么是快乐”,打开来,里面是周兆祥采访24名香港各界人士,请他们谈自己的快乐感受,然后做成一封封美丽的快乐信件,信封上的邮票和信纸背面的画是自己绘制的,内容是每个人对快乐的小小诠释。香港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觉得“下班后坐在按摩椅上休息,很心安。逢周日下午,与家人躲在安乐窝,很心安。”漫画家阿虫说:“当我们没有感到不快乐的时候,便是快乐;能够付出,跟别人分享,也可以快乐。”
喝着清茶,咀嚼着不同人的快乐,耳边潮起潮涌,不时传来几声鸟鸣。
早餐午饭两顿素食,下午5时刚过,肚子已开始咕咕叫。晚餐依然是全素:豆腐、油麦菜、荞麦面和黑芝麻糊,饭菜吃到记者嘴里没有多少滋味,但周兆祥一家人还是吃得有滋有味,满脸是幸福与安详的神情。
打坐是周兆祥晚上雷打不动的功课,记者跟着有样学样,但心一直无法宁静下来,因为平时这个时间会看电视;可周兆祥一下子就入定了。
晚上9时半过后,周兆祥绝对不接电话,记者也关掉手机。10点左右,按照周家人的作息时间上床睡觉,这才发现洗漱间里十分“冷清”,没有沐浴露、洗发水、化妆品,甚至没有牙膏。周兆祥淡然一笑说,一家人用茶籽粉、盐刷牙,用肥皂洗澡,太太从来就不用化妆品。
记者平时不过12点不睡觉,现在刚过10点就关灯休息,原本以为入睡很难,许是上午的劳作,又许是“野鸽居”宁静的环境,这夜很快入睡,还睡得很沉很香。
2 环保的种子在心中:周兆祥的“心理环保”之路
周兆祥在香港几乎是人人知晓。20多年前,香港一家电视台将周兆祥一家四口不看电视、不用塑料袋的生活拍成节目,自此很多香港人称他为“环保战士”。
周兆祥1948年出生,从香港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赴英国修读博士课程,后回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任讲师。在英留学5年,他心里深深埋下了环保的种子。那时英国已经实行垃圾分类,循环再造。但在当时的香港,人人为生计奔波,人人向钱看,把自己、他人、大自然都当作“物”,用“物”或金钱利润等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结果人们失去了生活的意义,根本没有意识到环保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影响,沦为盲目的消费者、污染者。
20多年来,周兆祥积极推动环保和绿色的健康生活。他以单车代步,提倡素食,有机耕种,关注身体健康;他为绿色团体奔走、疾呼,出版《生机饮食手册》,录制电视节目推广绿色生活理念;他携着妻子孩子,搬到乡下自耕自种,拒绝物质和高科技的诱惑;他创办了慈善团体“Club O”,出版了多本有关绿色生活的书籍……
2006年,周兆祥毅然辞去浸会大学翻译系主任的职位,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专心致志做自认为最合理的事。他主持电台节目、写书和处理自己一手创办的绿色生活基金“Club O”的工作。最近他正忙着拍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我复自在悠然》,向人们介绍他这20多年来绿色生活的点滴。
“Club O”已经有2000多名成员,定期举办绿色生活推广活动,每个星期有免费的素食活动,每个月有100多个节目。周兆祥的好友、中文大学教育系的文思惠博士,也早已辞职,告别整个都市的生活模式,到山区过上了躬耕而食的生活。周兆祥还有个梦想,就是建立一个“绿色社区”,里面有学校、有机农场、度假中心、绿色科技示范中心等。
3 一家人的共同理念:心灵的富足比物质更重要
1984年周兆祥从英国回来后,一家4口20多年来一直住在“野鸽居”。在这个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郊外,一对子女过完了与别人不同的童年。没有电视机和游戏机,没有麦当劳和可口可乐,两个孩子从不感到孤单和遗憾。家里的大门与墙壁是他们的画纸,娱乐就是和父母爬山、出海,从小他们就懂得和大自然做朋友,与父母享受田园之乐。
周兆祥的女儿可凡在美国修完学位后,回香港做兼职英文补习老师,同时加入了剧团当演员。儿子可未已经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毕业。可凡和可未为有周兆祥这样的父亲骄傲,父亲的教育和生活方式,对人有爱心,对人生充满希望。
在他们的记忆中,父母从来不买玩具,要玩就是靠自己动脑筋,可凡会到沙滩演戏给弟弟看。姐弟俩从小就很有环保意识,将旧报纸循环再造,不使用塑料袋,习惯一直保持到今天。可凡说:“爸爸虽然在外面大力提倡素食和环保,但从来没有给过我们压力,我们的路都是我们自己选择。”但无形之中,可凡已经受到周兆祥的感染,喜欢绿色而健康的生活,除了与父母一起吃素外,也传承了父母的仁爱之心,18岁时主动要求到粤北山区支教。
面对周兆祥如此痴迷地投入绿色生活,周太说她是“全力支持”,“很多人觉得周兆祥做得太出位,但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如垃圾分类、练气功等等,慢慢有越来越多人接受,因为这样做有助于身心健康”。
周太介绍说,当年她也不喜欢种植,但是后来慢慢爱上了这一活动,“也许很多人觉得我们的生活很清苦,家里没电视,有时候还要耕种,但其实我们活得很富足。人的富足不在于吃多少穿多少,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满足。像我们吃了十多年的素,从来感觉不到生活清苦。相反,我们因吃得健康,一家人很少生病,省了不少看医生的钱。”
对话周兆祥 以最接近生命体的自然方式生活
坐在记者对面,今年已经快60岁的周兆祥显得很年轻,衣装简朴得体,精神饱满,举手投足间书生味道极浓。说话时,脸上总是挂着亲切随和的笑容。
记者:“野鸽居”离学校只有十几分钟的车程,但你每次都是先骑30分钟单车到火车站,然后搭火车,接着步行,最后到学校,耗时1个小时。这不是浪费时间?
周兆祥:其实是我赚了。我不需要花时间到健身房,骑单车让我有足够的运动量,身体健康,生病看医生的机会便少了,省了医药费。骑单车途中,可以慢慢放松自己,慢慢减压,让思维展开蔓延,脑子里准备好了一天的工作思路,到达办公室就可以迅速进入状态。
记者:小孩子不看电视不会不快乐吗?快乐应该如何计算?
周兆祥:我认为,电视主要不是给孩子传递知识,而是提供娱乐,不过有些娱乐是有害的。我相信,如果父母有时间,肯与儿女下棋、讲故事,儿女也不会守着电视。家是建立亲情的地方,最美好的时刻是晚餐后,我们一家人在客厅享受天伦之乐。
快乐是在保证基本生活的条件下,过一种很简单的生活,追求内心的快乐和平静,并非有时间、有金钱便可信手拈来。现代人一有闲暇,就看电视,到卡拉OK、夜总会,这是娱而不乐的活动。
记者:你拒绝高科技吗?
周兆祥:我不完全否定高科技的价值,我也用电脑和传真,但不是所有高科技都能改善人类的生活,很多不必要的最好不用。如电动牙刷,本来刷牙是很简单的事,用电动牙刷多此一举,既不会节省时间,又浪费资源。
记者:好像你不愿被称作“环保战士”?
周兆祥:我对环保技术很外行,你问我什么是臭氧层、酸雨,我不懂。我现在所做的,是由一般人的心理环保开始,改变人们的心,大家就会慢慢关心我们的地球。
记者:有没有想过放弃?
周兆祥:从来沒有。我可以坚持这么多年,主要是基于一种不忍,若我现在不做点事,将来我的子女会怎样?可能再没有水喝、满街放满垃圾。所以我认为我有一个岗位要守。我现在退休了,只要活着,就会用一支笔、一张嘴,把绿色信念宣扬开去。
 20多年前周兆祥一家乡间合影(资料照片) |
 在周兆祥在自己的田园里快乐劳作 |
 周兆祥把各种豆类发芽处理,然后做成凉拌菜
文章
禅在生活当下
◎ 净 慧从佛教的立场来看,人的内心要和谐,必须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做起;家庭要和谐,必须从慈悲孝敬、友爱尊重做起;社会要和谐,必须从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做起。处理烦恼的方法:第一,要求自己;第二,学会谅解他人;第三,晓得感恩和奉献;第四,惜缘惜福。优化自身素质靠智慧;和谐自他关..
16小时前
文章
生活:生下来,活下去
生活:生下来,活下去◎ 谢东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唐白居易《观刈麦》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多为感叹时世、反映民间疾苦之作,这首《观刈麦》就是他观看农民刈麦时有感而发所作。诗人慨叹道:那些老百姓终年忙碌,最终还..
17小时前
文章
元音老人答: 既然佛性不在修,却又何必要修法呢?不如在生活中时时返照,尤其是烦恼现前透不过去时。
问: 既然佛性不在修,却又何必要修法呢?不如在生活中时时返照,尤其是烦恼现前透不过去时。元音老人答:因为你有无明在,遇事执相,不得自在,故须修行。修,不是修佛性,而是消除无明习气。你能时时处处常摄在定,不随境转,这即是修。修到圆熟,定也不可得,那才不用修了。..
2天前
文章
《佛光菜根谭》之生活
《佛光菜根谭》之生活◎星云 一等婆媳:如母女般的亲密;二等婆媳:如朋友般的尊重;三等婆媳:如君臣般的严肃;劣等婆媳:如冤家般的相聚。一等父母:爱念子女,教以圣贤之道;二等父母:供给无乏,帮助成家立业;三等父母:溺爱宠信,任其游荡非为;劣等父母:不教不养,经常凌虐施暴。一等儿女:孝..
3天前
文章
永本法师:天台小止观 生活中的正知而住
生活中的正知而住坐禅时,身心的调节不能只是上了蒲团后才要调身、调心,假若如此,那每次在蒲团上要调伏当下的妄心就已经很辛苦了,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进入定境呢?!所以修止观的人,除了打坐方法外,生活中的调心是很重要的。天台宗的行者,日常生活是以「身论开遮、口论说默、意论止观」这三项,来审视自己的三..
5天前
文章
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
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净慧长老我们提倡生活禅,所要强调的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这里的修行,当然不是仅仅局限于禅,也包括念佛、学教、观心,总之是指佛教修行的一切法门。因为一切法门都离不开禅定,所以我们特别强调了禅。《瑜伽师地论》上列举了种种禅,其中还有办事禅。..
5天前
文章
悟道后的生活
悟道后的生活◎ 星云修道的人,常常希望自己能开悟。开悟是什么样的境界?其实我们平常人也常常开悟,比方说:啊!我明白了!我懂了!噢!原来如此!这也是一种悟道。不过这个悟道,是从分别心上了解的,而不是真的悟道。悟道是一种真正的、很自然的了解。那么,悟道后的境界是什么样子呢?一、精神重..
5天前
文章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讲述一件笔者亲身见闻的一家三代因果故事
这是一家三代真实发生的因果故事,连带着邻家的悲剧,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所有的恶业,其最终根源都不外乎贪瞋痴这三毒。这件事发生在笔者同村,知根知底。《太上感应篇》所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人总是在想方设法逃避着悲剧,可又有哪一出悲剧不是自己一幕一幕亲自导演的..
7天前
文章
精神生活的富足来自独处
一行禅师假如我们生活在无明中,假如我们沉迷于过去或未来,假如我们被贪、嗔、痴所左右,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地过好我们生命的每一分钟。我们将无法同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交流,我们同其他人的关系会变得越来越肤浅和贫乏。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空虚、疲劳和无聊,感觉不到真正自我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
11天前
文章
正慈法师:信仰的生活
信仰的生活——正慈法师在黄石公交公司的讲座(根据录音整理)我们佛教见面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大家晚上好!这也是个缘分,没想到在今天晚上跟大家相聚在一起,我想,这也就说明了一个道理,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达之后,人们可能更多的是要关注自己的内心,要关心自我的心态和一种精神方面的需求。..
18天前
文章
在生活当中处处觉悟,就是巧把尘劳做佛事
在生活当中处处觉悟,就是巧把尘劳做佛事宏圆法师究竟涅槃。涅槃又叫做圆寂,涅是不生,槃是不灭,具备众德为圆,除一切障为寂。涅槃、圆寂具有不生不灭,圆满清净的意思,究竟涅槃是最圆满、最无上的涅槃。涅槃有四种,我们来讲讲,第一,自性涅槃,指一切众生本具自性。我们的自性本来清净无染,不生..
18天前
文章
生活本身就是佛事
◎ 能 海凡是佛弟子都知道诵经,大部分的佛弟子都会诵一些经典。可是没有几个佛教徒懂诵经的诀窍,他们认为诵经就是照本宣科就可以了。其实诵经并非如此简单,若是懂得诵经诀窍的人,他在一次诵经中就可以获得一座殊胜修法圆满的功德。一个知道诵经诀窍的人若如法地按诀窍诵经,就会很快受到法义的加持..
20天前
文章
慈悲的生活是最高贵的生活
◎ 一行佛陀传授给我们许多慈观的方法。有一次,一群僧侣对佛陀说,他们丛林寺院附近有精灵作祟,造成许多困扰。佛陀于是对他们说了《慈经》:希望达到安乐平静的人,应学行正直、谦恭、懂得使用爱语。他们懂得简单和幸福生活,慈和、恬淡、少欲,不跟随大众比较和竞争。他们不会做任何智者所不认同的..
20天前
文章
心律法师:微笑着生活
微笑着生活虽然,人生有很多苦难。人来到世间,就已经是一出悲剧的开始;但是,生命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其他的内容。幸福不是眼泪,不是悲伤,而是快乐,是微笑!没有人看你每天脸上挂满了泪水,还认定你是一个幸福的人;没有人会说你每天阴沉着脸,还说你是一个幸福的人。只有每天脸上挂着微笑,快乐地活着,你才会..
21天前
文章
将禅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
◎ 净 慧关于禅修,在古代是讲究如何在日用中来落实,在日用中来转化自己的习性,开发自己本有的智慧。从现代意义来讲,所谓的禅修,就是要把禅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点点滴滴就是方方面面,也就是时时刻刻,每一个当下。这是需要有很好的禅修基础和体验,要功夫很深的人才能做得到,要老参上座..
24天前
文章
出家人必须能节俭,乃能安其淡泊之生活
太虚大师雪窦寺训:俭勤诚公今夜召集诸位职事茶话,特拈四字勉各位身体力行。学校有校训,寺亦有寺训,今以四字作为寺训:第一、俭字,即节俭。去除奢靡的浪费,作为恰当的用度,即是节俭;出家人必须能节俭,乃能安其淡泊之生活。雪窦山简称雪山,雪山是世尊修苦行之处,若能在此住一年半载的,必是能..
25天前
文章
烦恼与生活
净 慧经常讲到佛法与生活、禅与生活,或者是修行与生活,我们今天讲的题目是烦恼与生活。生活是什么?从我们众生来说,生活就是烦恼,烦恼就是生活。各位仔细思考一下、回忆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看我们这个归纳、这个命题是不是符合每个人的生活实际?实际上不管你年纪有多大,也不管你的知识高低、财..
25天前
文章
生活中修心的三个好习惯
贤 宗打坐打坐,是回归内心、获得宁静的一种方式,也是自我反省、培养福德的方法之一。当我们的心静下来以后,思维会变得清晰,更容易看清事物的本质。如果有一天你身边的朋友突然对你破口大骂,让你感到很受委屈,你能否静下心想一想他为什么这样对你?也许仅仅是一个微笑就能转变一切,朋友之间也就..
26天前
文章
大愿法师:贵族精神哪里贵了?贵在丰富的精神生活
孔子称赞颜回道,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在这样简陋的物质环境中,也能觉得很幸福,为什么?因为他的精神修养很丰富,能够不改其乐。有贫而乐者,也有富而苦者,这中间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你是否有丰富而高贵的精神生活。仓廪实而知礼节,贵不是做多大的官,..
27天前
文章
修行与生活
修 行 与 生 活◎ 庞玉梅 刚学佛时以为学佛与做人是不同的两回事,现在看来,原来学佛与做人是相通的,而不是相违背。太虚法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句话也是学佛与做人关系的概括吧。佛法能够让社会更和谐、促进人与人友善、改善不和睦的家庭关系等,但究竟的意义还..
1个月前
文章
生活的解脱
星云大师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见。心中无一事,水清众兽现。心若不妄起,永劫无改变。若能如是知,是知无背面。--唐寒山大士我们每一个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有的人欢喜过居家的生活,有的人习惯过修道的生活;也有的人离不了世俗尘劳的生活,也有的人淡泊于清净出离的生活,各种的人,过各种的生活。生..
1个月前
文章
生活即是道
◎ 妙 莲 担水的启示大家住在灵岩山寺,都是来向老和尚学。那你们就要知道,老和尚今天有这种种的事,都是五、六十年前打下的基础。没有古人的风骨严格,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环境带你们、不会有创道场这一切的一切,乃至到利益未来。这是活生生的事实摆在你们眼前,看你们怎么样来..
1个月前
文章
什么是真正的轻生活
◎ 张德芬当清风完美的一天,风帆就是要张开。美丽在全世界绽放。今天就是这样一天。我的眼睛就像太阳,做出许诺;许诺着生命会拥抱每个晨朝。活生生的心给予着我们,恰如那光明天界的照耀,心与天界一同,以极大的温柔,爱抚着大地。这是一股可以进入心灵的清风。我知道,这爱弹奏着腰鼓。哦,许多手..
1个月前
文章
以欢喜心过生活
以欢喜心过生活◎ 林清玄在杭州的旅途中,一位温婉细致的少女送了我一个装满水土的瓶子,还附了一封信。我忙完了在杭州的演讲后,回到旅店,仔细地读这封信,忍不住眼睛湿润起来:得知先生是第一次来大陆,我真是好感动、好感动,想哭。不知道先生有没有回到家的感觉?记得先生在书中写过,每次离家远..
1个月前
文章
和谐与平静才是生活之路
和谐与平静才是生活之路◎ 宋天天从前,有一位很爱思考问题的王子。有一天,他问他的老师:我的生活之路将是什么样的呢?老师回答说:在你的生活之路上,你将遇到三道门,每一道门上都写有一句话,到时候你看了就明白了。王子听了老师的指示便上路了。不久之后,他就遇到了第一道门,上面写着改变世界..
1个月前
文章
一个人最好的生活状态
◎李思圆 一是清醒时做事。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得了一把不错的紫砂壶,每夜都放在床头。一次失手将壶盖打翻在地,惊醒后,甚恼,壶盖没了,留壶身何用?于是抓起壶身扔到窗外。天明,发现壶盖掉在棉鞋上,无损。恨之,一脚把壶盖踩得粉碎。出门,发现昨晚扔出窗外的茶壶完好地挂在树枝上有句话说..
1个月前
文章
能弘法师:如何在生活中多增加一些禅的味道?
问题: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禅。有的房间装修,还有茶具、饰具都带有禅的韵味。请问师父,如何在生活中多增添一些禅味?能弘法师:要在生活之中多增加一些禅的味道,那就得懂得什么是禅,然后把禅运用在生活之中,在生活中禅修,在禅修中生活。那你有一颗禅心,就处处是禅了,举手..
1个月前
文章
能弘法师:在生活中去落实《金刚经》的智慧
有同学提问:通过禅修课的坐禅和游本昌老师表演课的引导,使我找到了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但很快又被杂念覆盖。我想一旦回到家中进入生活,可能会更严重。请问怎样才能保持在寺院的这种良好状态?青年禅修营这七天毕竟很短,即使我们每天早早起来,晚上一直到九点、十点,中午只是休息一下,功课如此密..
1个月前
文章
半山问禅:查济半山一音禅院生活禅修感想
查济半山一音禅院生活禅修感想(一)在半山禅院的几天的生活中,恍如生活在另一个仙境中,每时每刻滋养着灵魂。好感恩您在这里的用心,每日钟声,佛经声,萦绕于心,每一株植物,每一个昆虫,每一个小鸟,都显化着安宁美好,在这里感觉身心通透安宁,真正体验到了仙佛境界。有点理解您为何如此用心修建..
1个月前
文章
佛陀的最后生活
◎ 巴 宙现代人欲彻底明了佛陀生活的真象,从其降生至于圆寂,实际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若干佛传,无论其原文为梵文或其他语言,其成书时代至少是距佛去世有数百年的时间。于此时期佛教已奠下坚固基础,传播既广,皈信者亦多。为了某种原因,作传者非故事夸张以神话色彩渲染之,即系传闻失实,或二者..
1个月前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