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如果离开家一段时间,家里的佛堂没人供灯供水,应该怎样整理佛堂才如法呢?

答:若是长期离开家,没有人收拾佛堂,应该把供品,水都收了,以免供品变质。有机缘、有条件的情况下,好好地供奉;没有机缘条件,也不要太执着。
问:如果离开家一段时间,家里的佛堂没人供灯供水,应该怎样整理佛堂才如法呢?

答:若是长期离开家,没有人收拾佛堂,应该把供品,水都收了,以免供品变质。有机缘、有条件的情况下,好好地供奉;没有机缘条件,也不要太执着。
【一刹那】指极短的时间。刹那,意译须臾、念顷,即一个心念起动之间,与发意顷同义。意为瞬间,为表时间之最小单位。俱舍论卷十二载,一百二十刹那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译作须臾),三十须臾为一昼夜。一刹那约当于今之七十五分之一秒。..
(喻)极短的时间。有说六十刹那为一念,有说九十刹那为一念,又有说一弹指顷便有六十念。
从无始以来相继无穷的时间,称为一切时。无论何时,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时间,都称为一切时。
【时】为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之一。时即时间,是诸法相续的分位。《百法直解》曰:‘时者,依于色心刹那展转假立,故有日月年运长短差别。’在《百法纂释》中谓:‘言时者,谓过现未来,成住坏空,有为法一切事物年月日夜之类。’时间与空间相待而有,空间与物质相待而有,以物质生住异灭的变化,始显示..
【异熟三义】《成唯识论述记》卷二载,异熟一词有三义:一、异时而熟︰谓‘因’与‘果’必隔世于异时而熟。即有情所造善恶之业,由造业到果熟受报,要经过相当的时间,或隔生而熟,或二、三生而熟,由造业到成果的时间不同,曰异时而熟。二、变异而熟︰谓‘果’为‘因’所变异而熟。有情由造业到受果,..
声闻缘觉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其最高果位为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声闻乘修四谛法,自凡夫至阿罗汉,论时间,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得果有四。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自凡夫至辟支佛,论时间,速者四生,迟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证,悟所到处,便是证所到处,故无明显的位阶可言。..
又名邪命说法,不论说正法或邪法,其心邪,皆名不净说法,如别有企图,说虚妄语,令他生信,或不说佛法,徒说世事,或饮酒食五辛,犯正淫或邪淫后,即著衣入佛堂说法,触秽三宝,或诽谤有德人,而自称赞,或不悟一乘真实法,致使所说停滞于权教有相之法,或贪利养故而说,或欲胜他人而故说,或所说与经..
时间和空间之谓,说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时间叫做世;指出东、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间叫做间。所谓世间,也就是宇宙的意思。在佛教里,不光是指森罗万象的大地为世间,宇宙和人生,统名之为世间,众生所依靠的宇宙国土,叫做器世间,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做有情世间。..
释慧岩。住苏州重玄寺。相状如狂不修戒检。时人不齿。多坐房中不同物议。忽独欢笑戏于寺中。以物指撝曰。此处为殿。此处为堂。乃至廊庑厨库。无不毕备。经可月余因告僧曰。欲知岩者。浮图铃落。则亡没矣。至期果然。乃返锁其房。捶户开之端坐已卒。远近闻之屯赴阗[门@壹]。各舍金帛遂成大聚。依言缔构..
释道幽。代州耆阇寺僧。善解经论。仁寿中于寺讲婆伽般若并论。听众百余人。日午坐绳床。如睡见一天人。殊为伟异。自云。我是释提桓因。故来奉请。在天讲经。初闻介介情不许之。以畏死。答云。为造佛堂未成。事有不可。眠觉向侍者如法师述之。如曰。此事罕逢。人生终死。死时不知何道。今得生天。则胜人..
子题:佛物有四种、佛受用物、施属佛物、供养佛物、献佛物、法物四别、常住僧物通济他寺羯磨和得行事钞·随戒释相篇:“随相物中自互。先约佛物有四种:一、佛受用物。不得互转,谓堂宇、衣服、床帐等物,曾经佛用者,着塔中供养,不得互易。如前宝梁经说。五百问事云,不得卖佛身上缯,与佛作衣。又佛..
梵语eka-purobhakta。指短促之时间。又作一食之顷。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三下):“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一食之顷,往诣十方无量世界。”法华经序品(大九·四上):“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皆为短暂时间之例。又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四七初分嘱累品,按时间..
指发起一个意念之间,形容时间之短暂。与“一念之顷”同义。 p70
于时间划分上,从现在而言,指已经过去之时间。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下):“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 p126
(一)时分假、实二种,即:(一)迦罗时(梵kāla,巴同,译为实时),指能以数量计量之时间而言。此乃戒律中所说之时间,如食时、非食时。(二)三摩耶时(梵 samaya,巴同,译为假时),指某一时间而言。如经云“一时佛在舍卫国……”,此所言之时,即指假时。[大智度论卷一] (二)指朝、夕二时。 p208 ..
为华严宗十玄门之一。此门乃就时间而言,表示时间之圆融无碍,彰显诸法皆为缘起一体,以破众生执时间有迁流相不能于一念具足之疑。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各含过、现、未三际,共为九世,九世诸法不出当前一念,前九世为别,一念为总,总别相合,故称十世;十世区分,不相杂乱,称为隔法;十世隔法相即相..
【健陀俱胝】义净云:西方名佛堂,为健陀俱胝。此云香室。
种因在先,受果在后,先后时间相差,或至无数劫,所以说异时而熟。
佛物有四种。一佛受用物。谓殿堂衣服床帐等。不得互用。若曾佛用者。只得着塔内供养。不得移易使用○五百问经云。佛堂柱木坏。有施主修换讫。其故者施僧。僧不得用之。二施属佛物。五百问云。佛物不得移至他寺犯弃。若僧尽去当白僧。僧听将去无罪。又云。佛物得卖买取供养具○十诵律云。以佛塔物出息听..
华译一念,指极短的时间。经上说,一弹指之间,即已含有六十个刹那了。
不可放置在卧室内有些夫妻,似乎是求子心切,就将观世音菩萨像放在了自己的卧室里面,其实,这样做真的是拔苗助长,欲速则不成!卧室,虽然比较接近夫妻两个,却也是污浊之地,怎么能让法身遭到如此的亵渎?显然这是不科学的!最好的方式,是将观音像远离诸如厕所和卧室的地方。电视机附近如果家里面放置..
老实念佛,怎样才算老实 我们很不幸生在这个魔强法弱、去佛甚远的末法时代,可是在不幸之中又幸遇念佛法门。念佛法门既省钱,又不费精神,很容易而且方便,因为念佛就能成佛。为什么念佛会成佛呢?这是因为藉著阿弥陀佛在无量劫以前发的四十八大愿;在四十八愿中,有一愿说:‘若有众生称我名号,若不..
摘自《大方广佛华严经贤首品浅释》-宣化上人讲述佛的身体像黄金一样。以前佛住世的时候,有一天,佛到一个在家人家里去。这个在家人的家里有一张毡掉到地上,佛来了,这个人想要用这毡给佛坐,可是找不著。为什么找不著?因为这张毡子是黄金色,佛的身体也是黄金色,佛放的光明也都是黄金色,所以把地..
弟子:怎么扩大我的格局呢?师父:来做个实验。把一大瓶水倒进一个小杯子里面,最后水流出来了,为什么呢?弟子:杯子太小了。师父:是水的问题吗?弟子:是杯子的问题,我的问题,杯子和我的认知的问题。师父:水倒不进去是空间不够大的问题。小杯子装不下,就找一个大杯子装,这就是空性理论。扩大容..
修行人,能把父母放下,专心一致修行,这是对的。既然不修行,也不尽孝道,这是不对的。 一九八三年七月二十九日观音七开示于万佛圣城今天我们大家来研究这个问题:「就是人为什么要孝顺父母?应该孝顺父母,还是不应该孝顺父母?」这个问题,有两种解释。站在「出世间法」的立场来讲,不应该孝顺父母..
问:净土宗祖师让我们老实念佛。以前的古人比较淳朴,还能做到,但现在的人却并非能做到这“老实”两字。请问法师,针对现代人福德浅薄、心浮气躁的根性,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能让我们做到老实念佛?答:除“老实念佛”外还要加上一个“死尽偷心”,要把那些认为修行还要靠其他的法门可能更好、更殊胜..
人做人的时候,是由第八识先来的。这个第八识,就是这个“想”,这个第八识是去后来先──死的时候,第八识最后走,识一走了,身上就凉了,就冻了;识没有走,身上还不会凉的。来的时候,它是最先来的;走的时候,它是最后走;所以叫“去后来先做主公”,它在你身体里头,就是做一个主人。这个中有身(中..
要想生个福德智慧的孩子,首先要培养福德,德行厚重了,自然感召圣人来投胎。像虚云长老,弘一法师,他们的父母在当地,都被称为善人。善人的善报,不仅报在自己,也报在子孙。那如果行恶呢?就会感召到不孝的子孙,甚至破财的子孙来破败财产。以前有几个案例,有的人通过投机倒把,或者经营杀业而赚钱..
达真堪布:遇见问题时如何从轮回和因果的角度看问题?佛讲轮回,就是让我们明白自己的命运;佛讲因果,就是让我们掌握自己的命运。人的壹生当中,既有快乐也有痛苦,既有顺利也有不顺利。遇见问题了,能够从因果轮回的角度看待,知道怎样面对事情,怎样解决问题,就不会患得患失、提心吊胆,心就稳定下..
达真堪布:这样你就大自在了为什么说轮回苦?你的心总是随境转,这是一种苦,因为不自由、不自在。顺境来了就高兴,同时怕失去;逆境来了就害怕,同时想摆脱——总是因为外境而动心,这些患得患失都是痛苦。认清这些缘聚缘散,不患得患失,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没有什么,都当成正常现象去面对,这样..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