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一明
一个咒语。明就是咒陀罗尼的别名。
大咒
诸佛的咒语有大咒、小咒、和心咒等的三种分别,咒语最多的叫做大咒,咒语不多的叫做小咒,咒语很少的叫做心咒。
千手陀罗尼
(经名)具名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略云千手陀罗尼,大悲心陀罗尼,大悲陀罗尼,大悲咒等。是伽梵达磨译之千手经所说之咒语。有八十二句。现今诸宗流通者是也。其他不空所说之千手经等。咒语少异。又经中说种种之别名。伽梵达磨译之千手经曰:佛告阿难:如是神咒有种种名:一名..
大咒
(术语)诸尊之咒有大咒小咒心咒三种。咒语最多者为大咒,大中之略为小咒,小咒之略为心咒。
大陀罗尼
(术语)佛陀之咒语,云为陀罗尼。其中咒语多者,云为大。又美其功德。云为大。

《浮屠经》的初传与汉人的认识
《浮屠经》的初传与汉人的认识--民俗化的探源《中国佛学》编者自张骞凿空之后,随着中西交通的发达,佛教开始沿着西域道传入内地,其中有史可征的最早传教活动,是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的伊存授经。这次活动的结果是,伊存所授的《浮屠经》在中土小范围得到了一定的传播。这部《浮屠经》当时被..

认识无常的功德
认识无常的功德生根活佛认识无常的功德有两种:短暂的利益和究竟的利益。第一,短暂的利益。认识无常,今世不会有恐惧,就好比部队训练士兵一样,当冲上战场面对敌人时,不会产生任何恐惧与紧张,因为他们提前有了足够的训练与准备。认识无常,可以使我们对修行解脱有强大的需求心,慢慢看破、放下世间..

请法时开示自己认识自己
梦参老法师五祖把六祖下放到厨房去,整天在磨面,只是不停的劳动、闻法、听法压根就没他的份。六祖那个时候还没有出家,是个在家的居士。他为什么能够在卖柴的时候听人家念金刚经,在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了悟了呢?这就是宿世因缘。咱们看到的只是他的现生,没有看见他的前生。我们每位道友,..

解脱是从认识痛苦开始
◎ 希阿荣博佛经上把痛苦分为三大类:苦苦、变苦和行苦。所谓苦苦,就是显而易见、不折不扣的痛苦,比如身体和精神的创伤,病痛、恐惧、生离死别。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谁也不会把它们误认为是别的东西而想去追求、亲近。变苦是指通常被我们理解为快乐的种种体验和现象,因其本质为苦而终将由快乐变成痛..

宣化上人:虚老一生之中舍生忘死才把本来面目认识清楚
虚老是湖南省湘乡人氏,俗姓箫,父玉堂公,曾任福建省泉州府知府之职,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年逾四十,膝下无子。夫妇到城外观音古寺求子,心诚则有感应。回府之后,夫人果然怀孕。十月期满,夫妇同梦一位老者,长须青袍,头顶观音,跨虎而来。惊醒,胎儿降生,乃是一个肉团(八地菩萨,才有此境界),母..

佛教装藏的奥秘
古时在塑佛像时,先在佛像背后留一空洞,开光时,由住持高僧或有道高僧把经卷、珠宝、五谷及金属肺肝放入封上。称装藏。其制作工艺神秘特殊,地点、时间、僧众亦有特殊选择和要求,其中装有活佛、高僧及僧众之加持圣物以及五谷、金银珠宝、甘露丸、嘛呢丸;数种名贵藏药及药材;七珍八宝、圣地花草、水..

认识自己 一室六窗
◎ 云 峰仰山禅师有一次请示洪恩禅师道:为什么吾人不能很快地认识自己?洪恩禅师回答道:我给你说个譬喻,如一室有六窗,室内有一猕猴,蹦跳不停,另有五只猕猴从东西南北窗边追逐猩猩。猩猩回应,如是六窗,俱唤俱应。六只猕猴,六只猩猩,实在很不容易很快认出哪一个是自己。仰山禅师听后,知道洪..

认识生死轮回的本质,是学佛非常根本且重要的体认
生死从何而来?由众生的起心动念而来。我们起了一个念头,内心就凝聚一股力量,让人无时无刻不去想它;好比说一个人执着金钱,出门时,心底就惦记着它,整天担心被偷、被抢,或者盘计着如何聚集更多财富。畏惧死亡也是一样,走在路上,远远地就好像感觉前方摆了一副棺木,非得绕一大圈的路来闪躲它不可..

仁焕法师:学佛的重点在于认识自己的好和坏
我们学佛的重点在于认识自己的好和坏,了解自己需要好的一面,理解自己怎么走向好的一面。如果不学,就没有方向。认识自己,是为自己有好的方向而修学,做一个明白自己的人。学佛不是为求发财,可以这么讲,人人都有权利发财,但是,如果不明白这项权利的使命作用,就发不了财。佛教的教育分出世法和入..

清净法师:认识因果 第七章 命运浅说
第七章 命运浅说一个人“命运”的形成,是由于过去的“业力”和今世的“个性”,交织而成。很多命运(或业力)上“注定”要发生的事,常常是藉着个性里的一些特质而显现,好的命运,常藉着良好的个性特质而显现,不好的命运,常藉着不良的个性特质而显现。因此,与其说,个性造就一个人的命运,不如说,命运藉着个性..

不认识痛苦才可怕——《洞见宇宙的奥秘》
你认为自己是很痛苦的人吗?很多人都说衣食住行条件这么好, 生活幸福,没什么痛苦。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处于痛苦的状态,而最痛苦的人是,自己很痛苦却误把痛苦当成乐趣。最大的痛苦是什么?很多人到死的时候才知道,最大的痛苦是等到小的痛苦变得很大的时候才发现“哦,原来这么痛苦,早知道就好了”,..

认识禅法
◎铃木大拙我再引一些禅宗故事,以便陈明禅意识的路途。这些故事都载于禅宗的著作《景德传灯录》。当我们用心阅读这些故事时,可以发现到有一根可看不可见的线索贯穿其间。一、一位姓韦的官吏造访玄沙师备(八三五──九○八),玄沙用一盘果子款待他。韦问道:有人说我们随时在用它,却不知道它。这个它..

李炳南答:凡成就或证果的祖师,当有语录,著作,代替证明他的成就。有的不认识文字,又无代笔,何以知道他成
问:凡成就或证果的祖师,当有语录,著作,代替证明他的成就。有的不认识文字,又无代笔,何以知道他成就?(智雄)李炳南答:证果与否,不在有无著作,不过有著作者,人易知之,而无有著作不识文字者,但看其临终现相,及一切瑞兆,其是否成就,亦不难知。..

白木沉香手串怎么保养
白木沉香手串怎么保养,沉香,它是经过动物咬和外力的创伤、以及人为砍伤和蛇虫蚂蚁等侵蚀,这些创伤会让它产生伤口,但伤口肯定不会那么快就愈合的,伤口会被微生物等感染,再加上外部湿热的环境,使伤口腐蚀被真菌侵入寄生,在菌体的作用下,使木薄壁细胞储存的淀粉产生一系列变化,慢慢的就成了沉香..

贵在正确认识自己
贵在正确认识自己◎ 胡桂勤近来读法国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先生所著的巨人三传之一《米开朗基罗传》,深深地被其中的一个故事所吸引。这个故事的大致情节是这样的:公元1500年,意大利佛罗伦萨采掘到一块质地精美的大型大理石,它的自然外观很适于雕刻一个人像。宝石在那里放了很久,没有人敢于动手..

成观法师:认识佛教所说的魔
魔这个字中文本来没有,梵文是邛I (Mara),译成魔罗。最早的翻译,所用的磨字是磨墨、磨灭的磨,下头是个石字。在梁武帝时,他把下面的石改为鬼字,所以魔这个字是梁武帝发明的新字。魔字下面一个鬼,令人望字生畏。而事实上,魔的长相并不如此字外形之可怕,他们的面貌不但不丑恶粗陋,反而是生就殊..

认识几位佛教著名的小朋友
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他的父亲名叫净饭,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非常英明仁慈,母亲摩耶夫人,是拘利国的公主,为人十分贤慧。她四十五岁的时候,怀孕太子,已满足了十个月,便在归宁途中,距离国都约五英里的蓝毗尼园,诞生了太子。太子能周行七步,脚踏之处,现出七朵莲花;且举..
劣中妙语等补特伽罗
【劣中妙语等补特伽罗】 p0631瑜伽九十六卷四页云:复次诸外道辈,欲令弟子,于三处中,得升进故;略说法要。谓有一类,于劣欲界,为令获得人中快乐,乃至他化自在天生;宣说能感彼果诸行。复有一类,于中色界,为令获得梵世间等众同分生;宣说能感彼果诸行。复有一类,于妙无色,为令获得乃至非想非非..
耳根
【耳根】 p0634集论一卷三页云:何等耳根?谓四大种所造,耳识所依清净色。二解 五蕴论一页云:云何耳根?谓声为境,清净色。三解 广五蕴论一页云:云何耳根?谓以声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耳中一分净色,此性有故;耳识得生。即无不生。四解 法蕴足论九卷二页云:云何耳根?谓耳于声,已正当闻,及彼同..
见随眠
【见随眠】 p0638 如随眠有七种中说。二解 品类足论七卷九页云:见随眠云何?谓五染污见。
见所断
【见所断】 p0639 瑜伽五十六卷六页云:问:何义,几蕴,是见所断?答:现观智谛现观所应断义。一切一分是见所断。二解 显扬五卷十八页云:问:何义,几种,是见所断?答:由现观智现观谛所断义故。一切少分,是见所断。三解 杂集论四卷七页云:云何见所断?几是见所断?为何义故,观见所断耶?谓分别..
见不相应法
【见不相应法】 p0641 品类足论六卷十一页云:见不相应法云何?谓八见不相应法。
见道位无退
【见道位无退】 p0641 大毗婆沙论六十一卷十三页云:何故定无退见道者:答:以见道是极速疾道,不起期心道。无容退失如是道故。复次诸瑜伽师,入见道已;名堕法河,堕大法流,堕法波浪,堕法洄澓。尚无暇能起有漏善无覆无记心;况有能起染污心退。如人堕在山谷瀑流,随浪漂溺;尚不能据此彼两岸;何况..
见道十六智忍
【见道十六智忍】 -642 集论六卷二页云:若别说见道差别;谓世第一法无间,苦法智忍,苦法智,苦类智忍,苦类智,集法智忍,集法智,集类智忍,集类智,灭法智忍,灭法智,灭类智忍,灭类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类智忍,道类智,如是十六智忍,是见道差别相。云何苦?谓苦谛。云何苦法?谓苦谛增上所..
见集所断烦恼部
【见集所断烦恼部】 p0644 品类足论七卷八页云:见集所断烦恼部云何?谓有烦恼部,随信随法行集现观边忍所断。此复云何?谓见集所断十九随眠,及彼相应诸烦恼众。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