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学佛了,福报照样没有增加,反而很多越来越贫穷。因为心念没有转化,一学佛就求保佑。佛学生的心念,就是时刻想着,有好处就让给别人,把别人认为不好的,就给自己。这样子就培养到福报了。 业障要怎么消?就是这么消的。前年春节我带队去五台山,同业有十几个小孩,那时是去台顶,顺着雪地走,底下去万丈的坡。我不小心换了很滑的鞋子,竟然走在路的边缘都不敢站起来。就这样爬着走。怕一站起来滑下去了。但我看到别人也是穿我同样的鞋子也敢走,尤其是好几个小孩。我很奇怪。爬行二三十米后,我忽然想,文殊菩萨,这个路太危险了,这些小孩如果一个滑下去,就不得了了。现在我认为恐惧,他们却不会恐惧,也是好事,就当把他们的恐惧让我来遭遇,让他们不恐惧,走出去。我一路这个念头后,走了五步,我竟然敢站起来走了出去了。 菩萨就是替代众生刻苦,才叫菩萨。而一小我发心去替代众生来刻苦时,自然就能感召到菩萨的赞助。这就是阴德,也是培养福报的方法。一个富贵的人,一定是不时刻刻把好处让给别人的人,而自己却不要好处。这小我慢慢就富贵起来了。 在生活,在生意时,也常要有这个设法主意。假如太习惯的讨价还价,也是没有福报的表现。有些人说,我要讨价一下,多剩些钱来赡养三宝。供三宝是对的,你惜福就好了。但讨价还价其实照样纰谬的。这里头有一种占便宜的心理。 现在人婚姻福报为什么不足?每小我都想着从对方获得好处,就没有婚姻福报了。看对象,老是想着对方要配得上自己才可以。这就是我们害怕吃亏。你越害怕吃亏,想获得好处,往往什么好处都得不到。因为一心想获得好处,就是饿鬼心态,感召不到富贵的人。你一心去付出,就是天人的心态,自然就感召富贵的人。这个心念很重要。 有小我讲婚姻困恼,相亲很多次,老是不中意。其实对方比你差,你能接收成全,也是阴德一件。我们看不起比自己差的,又一心攀比自己好的,到最后就会越来越差。这就是婚姻福报在嫌弃中损掉了。 第二个,要尊重。不管是世间法,照样出世间法,都值得我们尊重。我们要尊重婚姻,尊重家庭,尊重儿女。有些人常说,夫妻儿女都是债啊,你一向灌注贯注这个不好念头,还真的是债来了。有些人说,娶亲也不好,你看很多人都离婚。他脑袋有娶亲不好的念头,就阻碍他婚姻的幸福。 对于世间法,我们都要尊重。社会能成长,各类好的圣贤思惟都要有。都要尊重。不管孔子,老子,耶稣,释迦佛,都要尊重这些圣人。能做圣人没几个。这些圣贤的经典,也是治病的良方。最基本的,就是不伤害到别人,都是好的。
相关推荐
不足数戒场上
亦名:戒场上子题:异界行事钞·足数众相篇:“戒场上者,由前(别住)外界不成,谓言在内者得。此二界同在自然,不同一相,是别界故。”资持记释云:“戒场中,前释别住,既约异界,自摄戒场,不当重列;故对前科假疑以释。初叙疑。此下,决疑。二界即别住及戒场。同在自然者,场虽法地,然在自然之外..
一切法无自性
【一切法无自性】 p0009世亲释五卷十页云:说一切法无自性意,今当显示:自然无者:由一切法,无离众缘自然有性。是名一种无自性意。自体无者:由法灭已;不复更生;故无自性。此复一种无自性意。自性不坚住者:由法纔生,一剎那后,无力能住;故无自性。如是诸法无自性理,与声闻共。如执取不有故许无..
出家喜
什云。喜有二种。一有现世功德自然忻预。二后得涅槃心常安悦○肇云。夫扰乱出于多求。忧苦生于不足。出家寡欲。扰乱斯无。道法内充故。怀喜有余。
自然外道
【自然外道】古代印度的外道之一。此外道主张万物非依因缘而生,系由自然所生者,与无因外道相同。见《成唯识论述记》卷一。
法尔
【法尔】又作法然、自然、天然、自尔、法尔自然。此是指万象(诸法)于其天然自然而非经由任何造作的状态,即指某事物本来的相状。相对于因力、业力而言,法尔力意谓无法说明之天然、自然之力。《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八载四种道理,其第四种为法尔道理,此即表某事物原相之天然道理,例如火是热性、水是..
爱水
【爱水】自爱欲之情流出的水液。如精液者。《楞严经》卷八曰:‘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二戒
1、性戒和遮戒。性戒是本性就是戒,不待佛制,谁犯了就有罪,如杀盗淫妄等戒是;遮戒是禁戒,佛禁止不许作,如饮酒等戒是。2、邪戒和正戒。邪戒即外道所持的牛戒狗戒等戒;正戒即佛教的五戒八戒等戒。3、定共戒和道共戒。定共戒是入定的时候,自然能够收伏身心,防止一切的恶法;道共戒是见了道之后,..
三种大智
无师智、自然智、无碍智。无师智是无师自通的智慧;自然智是不借功用,自然而生之佛的一切种智,也是如来自觉自证之智;无碍智是佛的自在无碍的智慧。这三种智,都是如来的大智,也都是一切众生自性本具之智。..
三种律仪
别解脱律仪、静虑律仪、无漏律仪。别解脱律仪之别解脱,是戒法的别名,戒所以各别解除身口意之恶,如受五戒八戒等戒法,能生身内的善无表色,合于律仪,故名别解脱律仪;静虑律仪,静虑是禅定的别名,行者入于禅定时,身中自然发出防非止恶的无表色,合于律仪,故名静虑律仪,亦名定共戒,即与定同时共..
无作戒体
谓用不著什么作为,心体上自然就有清净戒的德相。
愿力自然
谓靠著阿弥陀佛本愿的力量,众生自然能够往生净土。
七宝华
(杂名)七宝所成之华也。无量寿经下曰:得生无量寿国,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
安居不专作法界
子题:作法界意在羯磨、安居随处不加结界、结界为行羯磨羯磨疏·诸众安居篇:“由安居之法,不专作法界中。结界本成僧事,安居随处并得。……(一、引他非)有人言,对自然界中安居,结界受日,昔解有两。初云,失本自然,破也,文云安居竟应结也。(二、显正解)今解云,本依自然,结夏尚成。今结作法..
摄僧作法界三种
亦名:作法摄僧界三种、作法界三种、僧界三种、作法界七位子题:大界三种随机羯磨·诸界结解篇:“有三种僧界:一、者大界,二、者戒场,三、者小界。今就大界内又有三种:谓人法二同、法食二同、法同食别。初唯本制,后随缘别开。”(随机羯磨卷上·八·一三)羯磨疏·诸界结解篇:“就列数为二。若论..
摄僧作法界次第
羯磨疏·诸界结解篇:“就摄僧界,文又分三:初为自然劳倦,众取济机,开立大界;界限制约,事杂烦多,又开戒场;上二常途,难济非务,故开小界。各如文次,当自分别。”济缘记释云:“总标中,各据本缘,叙三次第。界限制约,制必集故。事杂烦多,众数起故。非务,即目难缘,非常有故。下文既广,故略..
摄僧摄衣宽狭多少
亦名:僧界衣界宽狭多少戒本疏·三十舍堕法:“(一,第一句)(一、标示)初、自然摄僧,与自然摄衣,宽狭一多,各为四句,互显其相。(二、列释)初摄僧宽,摄衣狭。如兰若中僧作法,必方五里;衣若远身,止七十步,故曰也。二、摄僧狭,摄衣宽。如不可分别聚落中有一家,方二百步内通摄衣,外兼势分..
摄僧摄衣自然界四义不等
亦名:自然界摄僧摄衣四义不等戒本疏·三十舍堕法:“相可不同者。问:‘自然摄衣,自然摄僧,宽狭内外,何故非可?’答:‘有四义也。一、自然摄衣,根本急制,以宽为缓,以狭为急;自然摄僧,根本急制,以近为缓,以远为急故。一不相可。二、自然摄衣,当体随相,不假僧界而有。二不相可。三、自然摄..
摄僧有场大界图相
亦名:有场大界图相、界图子题:戒场相、自然界体、自然界、戒场外相、有场大界内相、有场大界外相行事钞·结界方法篇:“(一,叙意)但为三相难明,恐法不练,略引图示。后依图唱相,使新学晓迷。今行事漠落,诵文而已。曾不委练。令依文读,便即闷乱。定知附事作法不成。必须细心,方应遂事。(二,..
摄僧有场大界竖三重标相
亦名:有场大界竖三重标相子题:三重标相、戒场外相自然界内标、自然界外大界内相标、大界外相标、戒场、戒坛行事钞·结界方法篇:“明戒场大界之法者,先竖三重标相。最内一重,戒场外相,自然界内标;中间一重,自然界外大界内相标;最外一重,大界外相标。即须周匝先唱内标一重已,作法结之。”资持..
摄僧自然六相开秉羯磨
亦名:自然六相开秉羯磨资持记·释结界篇:“问:‘六相自然,开秉羯磨否?’答:‘此无明说,以义定之。若准八年已兴羯磨受具,十二年后令弟子说广,由此始立结界,验知未结已行羯磨。标指戒堂,亦在自然。他部所计自然地中,得成受戒,亦由此耳。’‘若尔,那云地弱不胜?’答:‘由在自然不胜故结,..
摄僧自然界
亦名:自然界行事钞·结界方法篇:“自然界者,未制作法已前,统通自然。或空有不同,水陆差别。后因难集,便开随境摄,各有分限。人所至处,任运界起,故曰自然也。约处有四种不同,定量分六相差别,如集僧(通局篇)中。”(事钞记卷六·三·一八)..
摄僧自然界中水界分齐
亦名:自然界中水界分齐、水界分齐子题:离衣势分行事钞·集僧通局篇:“水界者。五分云,水中自然界者,若在水中行,众中有力人水洒及处。善见云,若掷水若散沙,已外比丘不妨。取水常流处,深浅皆得作;自然潮水不得。若船上布萨,应下碇。不得系着岸及水中树根,谓与陆地界相连。若水中石木树等,悉..
摄僧自然界中兰若界分齐
亦名:自然界中兰若界分齐、兰若界分齐子题:无难兰若、七槃陀、一槃陀、槃陀、一拘屡奢、拘屡奢、有难兰若、不同意行事钞·集僧通局篇:“(一、标简)明兰若者,统明兰若,乃有多种。谓头陀、寄衣、盗戒、僧界、衣界、难事。且明僧界,余下随明。(二、正明)(一、无难)兰若一界,诸部不定。多言僧..
摄僧自然界中道行界分齐
亦名:自然界中道行界分齐、道行界分齐子题:拘卢舍界、六百步为拘卢舍行事钞·集僧通局篇:“道行界者。萨婆多云,比丘游行时,随所住处,纵广有拘卢舍界,此中不得别食别布萨。亦不明大小。此论解十诵。律文云,六百步为拘卢舍。”资持记释云:“道行中二,初引云文出别众食戒。若论别众,道行不犯。..
摄僧自然界众法唯局别法并通
亦名:自然界众法唯局结界对首心念并通行事钞·通辨羯磨篇:“四种自然。羯磨法中,唯作结界一法,是僧执御。已外对首、心念二法,及一二三人,众中杂法,四人自恣,并得秉之。俱须尽集。”资持记释云:“自然中,初明众法唯局。已下,明别法并通。杂法如打槌白告,不系对念所摄者。言并得者,须记除欲..
摄僧自然界体
亦名:自然界体子题:随分自然、异界自然、比丘随游行处有纵广自然界、自然界中不定方圆、方圆行事钞·集僧通局篇:“若论自然,则有不定。(一,可分别)若聚落中,界分可知。随其分齐,亦无方圆。(二,不可分别)不可分别,人解不同。(一、步量通局)问:‘为身四面各取六十三步,为身一面取三十一..
摄衣作法界无势分
亦名:作法摄衣界无势分戒本疏·三十舍堕法:“问:‘同是摄衣,何为作法无势分者?’‘(一、约教法有无)一解云,有法故无,无法故有。何可怪耶?以无教法,随相开有。(二、约内外相应)又解,自然摄衣,界之内外,都非作法,故有势分。作法摄衣,内是作法,外是无法,何得摄衣?故无势分。(三、约..
摄衣自然界独开势分
亦名:自然摄衣界独开势分戒本疏·三十舍堕法:“问:‘僧衣二界,同是自然,何故衣中独开势分?’答:‘衣本随身,复开远摄,犹恐不会,故开掷石所及。自然摄僧,就急制内更开势分,与本不殊,故不开也。’”行宗记释云:“答文为二,初明衣界虑失宜开。次示僧界恐别故闭。与本不殊者,谓同本统通无分..
一念不生全体现
谓一念不生时,则大道之全体自然显现。众生本具佛性,但以妄想、沉迷故,不能显现本有佛性;如妄心不生,则本有面目自然得现。从容录第七十六则(大四八·二七五中):“遇贱则贵,贵则贱;得珠罔象兮,至道绵绵(一念不生全体现)。” p50 ..
七宝华
谓由七宝所成之莲华。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八中):“得生无量寿国,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 p124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