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僧人不是素食者,来到中国弘法的印度高僧自然也是非素食者。所以,原来中国的僧人与他们来自印度的师父一样,都是非素食者。但是,佛教受儒家仁慈思想与孝道的影响很大,一些僧人如道安、慧远等出自个人的意愿,把蔬食看成是一种苦行而选择素食。後来,以菩萨思想慈悲为本的大乘佛教经典明文指出不得食一切众生肉,从因果转回的理论上阐明了食肉的过失。指出,众生生生死死,轮转不息,曾经都是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戚,如何忍心取食而之。至此素食的经典理论根据被奠定。 南朝梁武帝萧衍(464-549)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他积极提倡素食,於天监十年,即公元511年,颁布《断酒肉文》令天下所有僧尼不得食肉。从此,素食(素食食品)就成了中国僧人的一种优良传统与美德。
相关推荐

佛教怎么看待动物
佛教怎么看待动物◎ 诺布旺典佛教认为众生在生命的本质上都是平等的,五戒之一就是不杀生。所以动物跟人一样,也能证得解脱智慧,甚至升为天人。佛教经典中有许多故事,记载着无明的动物经佛陀点化,证得阿罗汉果。甚至佛陀在前世,曾以动物身实践菩萨行,救护众生。佛教经典中以动物为题材的故事生动..

佛教知识:寺院念佛须知
当我们要来寺院念佛的那一天,应该从早上就开始作好身心的准备。这一天最好能不吃荤腥,至少也只吃肉边菜,并且不抽烟、不喝酒。万一无法做到,或是到了晚上才想到要来共修念佛,而当天未茹素,没有关系,不要因此就不来,来了总比不来更好。来参加共修念佛时,一入寺院就要轻声细语,若无要事,最好不..

切莫误会佛教
弘一法师一、礼佛入寺拜佛,拿香、花、灯烛来供佛,西洋神教徒说我们是拜偶像、是迷信。其实佛是我们的教主,是人而进达究竟圆满的圣者,大菩萨们也是快要成佛的人,这是我们皈依处,是我们的领导者。尊重佛菩萨当有所表示,好像恭敬父母必须有礼貌一样。佛在世的时候没有问题,可以直接对他表示恭敬。..

邺城佛教遗存
新 杰 临漳古时称邺,相传为黄帝后裔颛顼帝孙女女修的儿子大邺的封地。春秋时期,齐桓公始筑邺城,距今已有2700年的历史。战国时期魏文侯定为陪都。东汉末年,曹操居邺,兴霸业、筑铜雀三台,为曹魏建立奠定基业。西晋为避愍帝司马邺讳,将邺城易名临漳,因北临漳河而得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建安..

正确认识佛教
◎ 楼宇烈现在有很多人想了解佛教,特别是想了解禅宗。其实对于禅宗大家常常觉得把握不定,因为关于禅宗的许多公案大家都不知道在说些什么,也不知道禅宗应该怎么样来修证,怎么样才能了脱生死,怎么样才能明心见性。其实这些问题都是来自于将禅看成是和我们现实世界不一样的、很神秘的、在彼岸的一种..

佛教出家年龄
问:佛教出家有年龄限制吗?答:出家就是脱离世俗的身份,进入僧团的组织。僧团是一个以出离生活为基本特征并承担佛法传承使命的团体,僧团的特征决定了僧人应该具有较高的素质,无论是内在或是外在。从这个角度来说,僧团必然会对欲出家的人员进行简择,也一定会有相应的规定,年龄是其中的条件之一。..

非洲佛教
非 洲 佛 教◎ 李维建佛教最早何时传人非洲尚不可考。据传印度阿育王曾派人到埃及传播佛教,但没有成功。17世纪,曾有佛教徒以暹罗使节的身份前往南非,也未留下影响。据今所知,南非佛教的历史相对较长,而在东非,佛教只有约100年的历史,非洲其他地区,佛教的历史更短。直到20世纪末,佛教在非洲的..

佛教养生浅说
佛教认为一切物质存在无常性、无我性,只有心灵是独立的、自由的。永远维持心灵的寂静,保持与灵魂的一致,那么健康长寿、永葆青春不过是取恒河一滴水那样简单。而中医强调心理平衡,说喜怒忧思悲恐惊太过,则会导致内伤和疾病的发生,这与佛教的理念是殊途同归。七情致病并通过心理治疗而获得健康的例..

世界眼光 中国话语
◎ 洪修平由魏道儒研究员主编,国内二十余位学者参与撰写的《世界佛教通史》(14卷)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隆重推出。这部耗时8年共800多万字的皇皇巨著,以世界的眼光,用中国的学术话语,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学术成果,并充分运用来自于多种语言的文献资料,对..

关中佛教
◎ 邹西礼佛教西来,法雨东被,由于地缘、政治及文化等各种原因,使得一些特定地域成为弘扬浮屠之教的重地。在我国封建社会前半期,关中一带向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敏感地区,佛法之阐化尤为兴隆,兹就有关史传记载作些归纳,举其大端,以略见当时盛况之一斑。佛典传入东土通过两种方式:一为外国沙门之赍..

佛教传入中国
◎ 任继愈王莽时期,西域各国因王莽的倒行逆施和欺诈政策而先后叛离朝廷。始建国五年(公元13年),焉耆诸国杀都护但钦。天凤三年(公元16年),王莽派大使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率领戊己校尉出西域,当时各国王臣出城迎接、贡献。王骏为报都护被杀之仇,率莎车、龟兹兵千余人进攻焉耆诸国,但遭到..

佛教发展
◎ 栗静云佛教创立后,在印度几经演变。佛陀及其直传弟子所宣扬的佛教,被称为根本佛教。佛陀逝世后,弟子们奉行四谛、八正道等基本教义,在教团生活中维持着他在世时的施设和惯例。由于佛陀生前于不同场合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说法,弟子们对此便产生不同的理解,由此有了教派的分裂。约在佛灭度后一..
佛教戒律
佛教的戒律非常多,如五戒、八戒、十戒等,简单介绍一下。五戒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最基本的戒律,不论出家在家都要遵守。八戒在五戒的基础上再加上“不做任何赏心悦目的娱乐活动和不任意装扮自己、不眠坐高广华丽的大床、不食非时食”,合为八戒。八戒是针对那些无法稳..
圣教圆备
【圣教圆备】 p1226瑜伽九十四卷八页云:云何名为圣教圆备?谓自称言:我今已处大仙尊位;能转梵轮,于大众中正师子吼;开示一切顺逆缘起、寂灭涅槃。如是等名圣教圆备。
四万六千日
(杂语)为佛,菩萨,等缘日之一种,于此日参诣者,与参诣四万六千日同一功德云。但多尚观音菩萨之缘日,即旧历七月初十日也。
阇梨
(术语)阿阇梨之略。僧徒之师也。其义为正行。谓能纠正弟子品行。又谓之轨范师。以其能为弟子轨范也。梨亦作黎。寄归传曰:梵语阿遮黎耶,唐言轨范,今称讹略。
非等引地
【非等引地】 p0714 世亲释三卷一页云:非等引地,即是欲界。
诸缠断
【诸缠断】 p1345显扬三卷十五页云:一、诸缠断。谓由四种对治故;远离现行诸烦恼缠。四对治者:一、散乱对治,二、显了对治,三、羸劣对治,四、摧伏对治。散乱对治者:谓于前八妙法行中,方便修习;或复有余定地善法,方便修习。显了对治者:谓于第九法行,方便修习。羸劣对治者:谓由先善根资助心故..
黑白类补特伽罗生起白法
【黑白类补特伽罗生起白法】 p1184集异门论十六卷六页云:云何黑生类补特伽罗生起白法?答:如有一类、生贫贱家;谓旃荼罗家、广说乃至少饮食家。彼生此家,形容丑陋,人不憙见,众共诃毁,多分为他作诸事业;故名为黑。如是黑类、行身妙行,行语妙行,行意妙行。由行三种妙行因缘,身坏命终,生于善趣..
染污意是有覆无记性
【染污意是有覆无记性】 p0878 摄论一卷五页云:此意染污故,有覆无记性,与四烦恼,常共相应。如色无色二缠烦恼,是其有覆无记性摄。色无色缠,为奢摩他所摄藏故。此意、一切时微细随逐故。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