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不得安闲,多半是因为得失之心,一般人若是有所付出,就愿望有所回报。所谓:富者患失,贫者患得。家庭贫苦或是有欠缺的时刻,就会斤斤计较,想得到心中所要的。富有的人拥有财富、地位,却也不时担心有所损失,这都是人生不得安闲的原因。 当佛陀在舍卫国时,地方上有一位长者,这位长者有个独生子。长者给儿子异常充裕的生活,然则这孩子却异常贡高傲慢、欲望很大,对父母不孝顺,对亲戚长辈没有恭敬心,对同伙没有一点仁义,对家奴异常的刻薄。 年迈的长者把家业吩咐给儿子,他却变本加厉,对父母加倍不孝,目无父老。事实上,他的心坎也很不快乐,他贪得无餍地想: 我今天有这么多家当是与生俱来的福,只要我再多求福,天神自会赐给我更多的家当。所以他时常对婆罗门梵志布施结缘,但这是为了求取福报,以获得更多的钱财。 婆罗门梵志对他说,一个月要祭奠若干次,他老是言听计从,几乎天天摆香案祭天,而祭拜的牲礼无数,并供出许多至宝。如斯经由了五年,他的家财却慢慢消费掉,他的青春消逝,身体也慢慢衰弱了,但他的期待从没有实现过。 真正的富有不放弃的他,仍持续求财,如斯又过了三年,他已经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这时贰心中很困惑: 为什么我一向求福,却从未得福?后来他听人说,释迦牟尼佛能开解众生的迷惑。于是他到精舍向佛陀请示,请求佛能赐他致富之道。 佛陀知道他的生活情况及心态后,就告诉他,贫富之道有四种,所得也有四种: 一是施多得少;二是施少得多;三是施多得多;四是施少得少。 佛陀解释说:什么样的人是施多得少呢?就是日常平凡不知付出爱心,只是一心求福。这种人日常平凡不知敬佩父老,不曾孝顺父母,连做人的基本观念都没有,却想要求福,这样的人尽管花了很多钱祭奠,照样无所得啊!第二种施少得多,是当众生需要你时,能及时付出而不求回报;无求的心就是无量的功德。第三是施多得多,别人的事,他能身心投入、出钱出力,心无所求却能获得丰足的回报。第四种是施少得少,这种人甚是悭贪,布施一点点,却认为已布施很多,并计算着自己有若干功德,这种有所求的付出,布施出去不仅没有获得功效,相反的还会造业啊! 听佛陀的开示,就知道日常平凡做人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敬佩父老、亲爱周围的人,甚至要福利人群,这才是真正造福的根源。假如为了求福而布施,甚至伤害生灵祭天,则没有福可得啊!总之,最要紧的是:不要有得失之心。
相关推荐
一相三昧
禅定之名。六祖坛经说: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四德
指大乘大般涅槃所具有的四种德,即:常、乐、我、净。常者,涅槃之体,恒常不变,没有生灭;乐者,涅槃之体,永远寂灭、安闲、受用、无丝毫的烦恼;我者,涅槃之体,得大自在,没有丝毫的束缚;净者,涅槃之体,解脱一切的垢染,非常清净。..
一相三昧
(术语)禅定之名。六祖坛经曰: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记莂
何等记莂?谓于是处圣弟子等谢往过去,记莂得失生处差别,又了义经说明记莂,记莂开示深密意故。
华严道隆禅师
东京华严道隆禅师,初参石门彻和尚,问曰:「古者道,但得随处安闲,自然合他古辙。虽有此语,疑心未歇时如何?」门曰:「知有乃可随处安闲。如人在州县住,或闻或见,千奇百怪,他总将作寻当。不知有而安闲,如人在村落住,有少声色则惊怪传说。」师于言下有省。门尽授其洞上厥旨,后为广慧嗣。一日,..
六种论
[出瑜伽师地论]谓决择是非。议论得失。故名为论。一言论谓以一切言说。决择是非。辩论得失。故名言论。二尚论尚。高也。尊也。谓世间一切事理。随所尊尚。随所应闻。决择是非。辩论得失。故名尚论。三诤论诤。止也。谓以言论互止其失也。或因诸欲。更相侵夺而起。或因身口恶行。互相讥毁而起。或因有无..
一日禅:悟性不得模仿
有两位学僧同住一庵。彼此多日没有谋面。有一天两人相遇,住在楼上的学僧就对住在楼下的学僧问道:多日不见,不知忙些什么?楼下的学僧答道:我正忙着造一个无缝塔。楼上的学僧一听大喜,道:我也正想造一个无缝塔,能否借你的塔来看样子?楼下的学僧道:真不巧,你怎么不早说?我的无缝塔被人借去了。..

大安法师:欲生净土不得怕死
千万不可怕死,怕死则仍不能不死,反致了无生西之分矣。以自心与佛相违反故,佛虽具大慈悲,亦无奈不依佛教之众生何。—— 印光大师《临终三大要》进一步要开导他不要怕死。一般众生都是贪生怕死的,死亡临近的每时每刻都怕得要死,恐惧。这时候要建立净土的信心,这信心、愿力里面就包含着厌离娑婆、..

吃饭做到这几点 保证你一辈子不得癌症
编者按:俗话说癌从口入,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细微、简单的生活习惯也许发挥着防癌或致癌的作用。今天衷心提醒各位,谨记饮食防癌四个字:粗、淡、烂、素,防止癌从口入。一、吃粗粮不妨做到以下几点:1、最好安排在晚餐。正常人吃的频率以两天一次为宜,三高人士可一天两次。2、粗细搭配可互补。研究发..
心道法师:禅修开悟选对时间方法很重要 每一步都马虎不得
禅修最主要的就是成就我们这个心,这个心的道路也就是修行,修行首要的就是熄灭我们的妄念执着。佛说:众生皆有如来德性,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得,众生因为妄念执着而使得这个心不自由,所以我们必须透过禅修来开悟这个心,明白这个心,成就这个心。所谓的菩提心,也就是能觉的心,觉就是醒悟的意思,醒..
这三种人 即使天天念佛也不得往生!
或有人问:今天看见世间念佛的人多,而能往生西方成佛的人少,这是为什么?这里有三个原因:一、口虽念佛,而心怀不善,因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既然念佛,就要依照佛的教导行持,要积德修福,要孝顺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爱,要夫妻相敬,要至诚忠信,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阴德方便,要慈..

一日禅:真正的享受是安闲
其实真正的享受是安闲,而最大的享受是身心平安,并不是在于物质上的丰富或是贫乏。适当的休闲可以让自己的身心舒畅,呼吸的空气是新鲜的,还有生活的气氛是轻松的,生活的步调是舒服和谐的,这就是真正的悠闲生活。会享受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一日禅:坦然面对人生的得失悲喜
人生,总有一些得失,一些悲喜,我们无法掌控,无法预判,会蓦然而至。我们能做到的,就是积极应对,调整自己。喜则尽力控制自己;悲则竭力克服自己。人生的种种,无论得失悲喜,坦然面对,得到,不去否认,失掉,不去回避,冷静处理。..

宣化上人:何为佛经中的“鬼王”
什么叫鬼王呢?他是鬼中的首领。这一些鬼王不论是善、是恶,都是菩萨所化现的,你不要认为凡是鬼王就是鬼了。这一些鬼王都是在宿世发愿,用种种方法来教化众生的。有的用慈悲来摄受一切众生,有的就用凶恶去折伏众生。折伏和摄受,这叫“折摄二门”。因为有的众生,遇见慈悲鬼王,而发菩提心,这是用摄..

清唐景垣《净土圣贤录》
唐景垣,字筠谷,元和国学生。勤修净业,每持名时,以指代珠。年七十四,无疾而卒。气绝逾时,犹指动作屈数状。(种莲集)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卢志丹菩提达摩《二入四行论》里有一句话: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大意是,不要过多在乎得与失,一切随缘心情自然就不会有大起大落。遇到欢喜、美好的事情心不动摇,自可暗合于道。从人的正常心理来说,得到了自然高兴,失去了自然懊恼,哪能做到心如止水呢?达摩大师认为,应该考虑..

随分安闲
随 分 安 闲◎ 从 悦冯梦龙的小说《喻世明言》第一卷有一首开场词。此词的语言虽然通俗浅易,但内涵却十分深刻。这首词劝人看破名利,莫逞强使能,忌贪花恋酒,过随缘舒适的自由生活。词云:仕至千钟非贵,年过七十常稀。浮名身后有谁知?万事空花游戏。休逞少年狂荡,莫贪花酒便宜。脱离烦恼和是非,..

饮酒食肉,能令子母不得安乐
梦参老和尚【说是语时。会中有一鬼王。名曰主命。白佛言。世尊。我本业缘。主阎浮人命。生时死时。我皆主之。在我本愿。甚欲利益。自是众生不会我意。致令生死俱不得安。】主命鬼王向佛说:我的职务就是掌管人的生死,他有什么业、有什么因缘--善业、善缘出三界,看你善到什么程度;恶业、恶缘下三途,..

杀生毁戒 不得成就
皈依三宝的众信徒,守菩萨戒和密乘戒者,千万不能杀生,否则失坏一切戒律。佛经云:皈依佛者,真实居士,不依余天;皈依法者,当离害心:皈依僧者,不随外道。《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云:皈依戒三所断者:皈依佛,不得皈依外道诸天;皈依法,断除损害众生,甚至梦中亦不得害众生;皈依僧,不依外道友伴。..

敬畏因果,不得恶死:法医因果观察报告
敬畏因果,不得恶死——法医因果观察报告文/秋颖我是一名司法医学警察,就是俗话说的“法医”。我工作的这个实验室专门为两所中级法院和四个区县公安分局提供司法医学鉴定上的支持。简单一点说,如果哪里发生了命案,就会把尸体送到我们实验室,由我们进行检查,找出死亡原因,出具一份报告,递交给法..

刘素云:父母都容不得,何以容天下?
我们都是父母生而养大的,但是每位父母都不是完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就成了很多人不愿意孝顺父母的理由。例如有的父母脾气暴躁,有的父母厚此薄彼,有的父母愚笨贫穷,有的父母观念落后,有的父母身体不健全,特别是父母年老了,头脑不好用了,脏了、臭了、屎尿都拉床上了、脾气更坏..

戒幢讲堂 | “七觉支” 释义(一):为什么你的修学不得滋味?
(一)七觉支释义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我们一起来探讨佛陀的教法。今天晚上主要想围绕着我们禅修过程中的“七觉支”来做分享。大家首先可以觉察一下自己的身心,感受一下自己身心的状态。如果觉得自己还是有点紧绷、僵硬,那我们也可以轻轻的带着自我关怀和觉察,观一下我们的身心,慢慢的放松、放..

既然有求必应,为啥我却求而不得?
问:纵观其他宗教,有神论也罢,宗教师也罢,塑造的都是全知全能的角色。但佛教是无神论,而且佛陀是全知而非全能。这一点很多人会不明白:如果不是全能的话,那么多善男信女去求,说有求必应,是不是有矛盾?佛教和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在于,一般宗教会建立主宰神的崇拜,认为有万能的神创造世界,决定..

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佛说的“人生八苦”原来如此!
人生八苦佛教里说“人生本苦”所以要离苦,要解脱轮回但生活中有那么多快乐的事大家并没觉得有多苦那么,人生到底苦在哪里?而且,总说人生是苦会不会太消极悲观了?佛陀说“人生八苦”《涅槃经》云“八相为苦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无论身份地位、财富如何 ..
膝慧补特伽罗
【膝慧补特伽罗】 p1344集异门论四卷二页云:云何膝慧补特伽罗?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世有一类补特伽罗,为听法故;苾刍前坐。苾刍哀愍,为说法要;开示初善中善后善,文义巧妙,纯一圆满,清白梵行。彼在法座,于所说法初中后分,虽皆能知;而从座起,于所说法初中后分,皆不能了。先虽领受;而后..
住学胜利十种
【住学胜利十种】 p0663 瑜伽八十二卷十三页云:问:何等名为住学胜利?答:如所施设诸学处中,观十胜利,常守尸罗,坚守尸罗常作,常转。如是名为住学胜利。问:摄受于僧等诸句,有何义耶?答:摄受于僧者:是总句。令僧精恳者:令离受用欲乐边故。令僧安乐者:令离受用自苦边故。未净信者,令净信者..
五种得失
指修往生净土正杂二行之五种得失。又作五次相对。即亲疏、近远、无间有间、不回向回向、纯杂等五种相对之得失。(一)亲疏对,修正行者称礼忆念阿弥陀佛,弥陀即见闻觉知,彼此之三业不相舍离,故称亲缘。修杂行者,则佛与众生之三业常相舍离,故称疏行。(二)近远对,修正行者愿见弥陀之心恳切,时刻系念..
内外曼荼罗
内心曼荼罗与外相曼荼罗之合称。内心曼荼罗又称心中曼荼罗、内坛、心坛,外相曼荼罗又称心外曼荼罗、外坛。前者系住于大日如来自证之境界而说之心内本地曼荼罗,后者为如来住于等至三昧而示现之心外加持之曼荼罗。又深行阿阇梨以观想在心中画作诸佛圣众之秘密曼荼罗,称为内心曼荼罗。浅行阿阇梨于心外..
天女散华
据维摩经观众生品载,天女散华(花)于诸菩萨及舍利弗等,然以舍利弗等尚未泯绝思虑分别,故天华不着诸菩萨,仅著于舍利弗等之体。(参阅“天华着舍利弗衣”1362) p1335
六种论
论,谓决择是非,议论得失。据瑜伽师地论卷十五载,即:(一)言论,谓以一切言说决择是非,辩论得失。(二)尚论,尚为高、尊之义。谓世间一切事理,随所尊尚,随所应闻,决择是非,辩论得失。(三)诤论,诤为止之义。谓以言论互止其失,或因诸恶欲更相侵夺而起,或因身口恶行互相讥毁而起,或因有无等见,..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