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身边亲友如果想要捐献器官,我们应该怎么做?
达真堪布答:这个要看他自己的发心。如果他自己有这个发心,我们也不要阻拦,但是也不要劝他去这样做。如果他的修行不到位、发心不到位,这样做的话,对他只有害、没有利。总之,自己尽量不要去干涉就行了。

问:身边亲友如果想要捐献器官,我们应该怎么做?
达真堪布答:这个要看他自己的发心。如果他自己有这个发心,我们也不要阻拦,但是也不要劝他去这样做。如果他的修行不到位、发心不到位,这样做的话,对他只有害、没有利。总之,自己尽量不要去干涉就行了。

六十二见,或以断常,或以有无为根本,成六十二见。但分二种,一身边二见所摄,二边邪二边所摄。一、身边二见所摄。 一、以断常二,或有无二为根本。 二、五蕴色受想行识,各具四句,成二十。言四句者:一、阴大我小,我在阴中。二、我大阴小,阴在我中。三、离阴是我。四、即阴是我。 三、历过、现、..
【六根】根为生长之意,如草木之根不仅具有增长,且可衍生枝干、花叶果实等。佛教用语中的根,含有器官能力的意思。如人类之眼、耳、鼻、舌、身等。六根指六种感觉器官,为十二处的内六处。即眼根,为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耳根,为听觉器官与视觉能力。鼻根,为嗅觉器官及其能力,舌根,为味觉器官及其..
【浮根尘】又名外根,是四大粗色所造,即眼耳鼻舌身五种器官,这是外在的根,没有生识的作用,其功能在于扶持内根,故名扶根尘。
(术语)亦名九十八使。烦恼之异名也。常随逐于人,故谓之随。其状体幽微难知,如眠性,故谓之眠。此为贪,瞋,痴,慢,疑,身,边,邪,取,戒之十随眠,配于三界五部者。即欲界见苦所断十种,见集及见灭所断七种(除身边戒),见道所断八种(除身边),并欲界修所断四种(贪瞋痴慢),合之欲界有三十..
亦名:同法赏人后悔戒开缘、同法后悔戒开缘含注戒本·九十单提法:“不犯者,其事实尔,随亲友以僧物与,若戏笑,若错说,并开。”(含注戒本卷中·二九·二)
亦名:盗戒开缘子题:亲厚、与想取、己有想、粪扫想、暂取想、亲友意想、亲友七法行事钞·随戒释相篇:“四分云,与想取、己有想、粪扫想、暂取想、亲厚意者,皆无犯。律中,具七法名亲厚:一、难作能作,二、难与能与,三、难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舍,七、贫贱不轻。如是七..
亦名:无边戒功德资持记·释标宗篇:“解脱论第二分别戒品。……彼云,若人有戒,为有戒故,成就无畏,荣显亲友,圣所怜愍,是亲友依,是善庄严,是领诸行,是功德处,是供养处,是可贵同学处,于诸善法不畏不退,成就一切意愿清净,虽死不忘,成伏解脱乐方便,如是无边戒功德。”(事钞记卷三·一八·..
【九十八随眠中不善无记分别】 p0097俱舍论十九卷十六页云:九十八随眠中,几不善?几无记?颂曰:上二界随眠,及欲身边见,彼俱痴无记。此余皆不善。论曰:色无色界一切随眠,唯无记性。以染污法,若是不善;有苦异熟。苦异熟果,上二界无。他逼恼因,彼定无故。身边二见,及相应痴,欲界系者,亦无记..
【十种忍辱】 p0109瑜伽五十七卷十七页云:若别分别;乃有十种。一、已受怨害忍,二、现前怨害忍,三、虑恐怨害忍,四、饶益怨憎忍,五、损害亲友忍,六、一切怨害忍,七、一切因怨害忍,八、受教怨害忍,九、择力怨害忍,十、自性怨害忍。..
【三十五种身相】 p0207瑜伽二十八卷十六页云:略说身相,有三十五。谓内身,外身,根所摄身,非根所摄身,有情数身,非有情数身,麁重俱行身,轻安俱行身,能造身,所造身,名身,色身,那落迦身,傍生身,祖父国身,人身,天身,有识身,无识身,中身,表身,变异身,不变异身,女身,男身,半择迦身..
【五种邪行】 p0260瑜伽十四卷十五页云:复有不能堪忍补特伽罗,于他怨敌,所起五种邪行。谓不堪忍者,于他怨敌,先起瞋心怨嫌意乐。于彼亲友,乐欲破坏。常欲令彼发生忧苦,广作一切不饶益事。坏自所受清净尸罗。由身语意,多行恶行。由此五种恶邪行故;能感后世还来此中二种等流过患,一种现法等流过..
谓有一类亲族知友。行于劫盗。王等为证。执问彼言。汝知此人行劫盗不。彼得问已。窃自思惟。若实答者。我诸亲友。必为王等。或杀或缚。或复驱摈。或夺资财。我今宜应隐覆藏彼。故以正知。说虚诳语。既思惟已。答王等言。我知亲友。决定不为不与取事。是名为他。..
谓有一类。贪瞋癡俱生识为缘故,起贪瞋癡俱生身业语业,名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识,名为名。是名识缘名色。复有一类。无贪无嗔无癡俱生识为缘故。起无贪无嗔无癡俱生身业语业,名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识,名为名。是名识缘名色。复次教诲那地迦经中,佛作是说。若那地迦所爱亲友变坏离散,便生愁叹苦忧..
四分律云。具七法方成亲友。一难作能作。二难与能与。三难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舍。七贫穷不轻。
不可放置在卧室内有些夫妻,似乎是求子心切,就将观世音菩萨像放在了自己的卧室里面,其实,这样做真的是拔苗助长,欲速则不成!卧室,虽然比较接近夫妻两个,却也是污浊之地,怎么能让法身遭到如此的亵渎?显然这是不科学的!最好的方式,是将观音像远离诸如厕所和卧室的地方。电视机附近如果家里面放置..
修行人,能把父母放下,专心一致修行,这是对的。既然不修行,也不尽孝道,这是不对的。 一九八三年七月二十九日观音七开示于万佛圣城今天我们大家来研究这个问题:「就是人为什么要孝顺父母?应该孝顺父母,还是不应该孝顺父母?」这个问题,有两种解释。站在「出世间法」的立场来讲,不应该孝顺父母..
问:净土宗祖师让我们老实念佛。以前的古人比较淳朴,还能做到,但现在的人却并非能做到这“老实”两字。请问法师,针对现代人福德浅薄、心浮气躁的根性,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能让我们做到老实念佛?答:除“老实念佛”外还要加上一个“死尽偷心”,要把那些认为修行还要靠其他的法门可能更好、更殊胜..
有人问:“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不说念释迦牟尼佛,反而要教我们念阿弥陀佛呢?”或者说:“不叫我们念十方诸佛,为什么偏偏只念一尊佛呢?”反正我们的问题疑问会很多。“那为什么念西方的阿弥陀佛?东方还有阿閦佛,为什么不好啊?还有弥勒内院,离我们更近呐,更容易去啊?”好,我们都要把这个疑结..
孝道一直以来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佛法教育的大根本,一切福慧皆由孝字得,一切佛法皆由孝字生。佛教把孝分为两种:一种是世间的孝道,一种是出世的至孝。世间的孝分为三种。第一养父母之身:《劝发菩提心》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干去湿,咽苦吐甘,才得成人。父母..
佛陀波利所举的几种定相:或觉身有轻举而亦乐者,是神足前相;或轻举而苦者,是风大增也;我们会发现这里的判断十分灵活,对于一种感觉、幻觉乃至错觉的好坏,不能一概而论。「身有轻举」,「举」就是向上;这时出现喜乐的感受。他认为这是五通之一的「神足」要发通的前兆。经典中讲得神足通
怎么去“不行恶法”?怎么去断贪瞋痴呢?我们要知道贪瞋痴它生起的这个次第。月称菩萨说过:当知惑次第,修持对治法,方能治烦恼,如医治疾病。好像医生去帮人治病一样,首先要知道人家有什么病。同样的我们要对治烦恼,首先也要能够知道这个烦恼的次第,施设对治的方便。在《四百论·明断烦恼方便品第..
问题:我每天一有时间就会抄经,抄了很多《心经》。书写不美观、自己写的不满意的经书怎么处理呢?可以把它烧掉吗?明海法师:烧掉是不可以的。因为烧掉就是毁经,就会有毁经、破坏经典的业。事实上焚烧经典真的不可以,因为很多人不知道,所以抄完经后就把它烧掉了。有一个最好的方法:你去打听哪个寺..
人的生活包含两大部分:现实的生活与梦里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在有形的人世间,元神与身体是主要参与者,元神发出思维,控制身体,产生各种行为活动。当然,此时元神也会受到另外空间的生命成份的影响。在梦里生活中,发生在无形的另外空间,无形的生命成份是主要参与者。各种生命成份在各自的生..
达真堪布:遇见问题时如何从轮回和因果的角度看问题?佛讲轮回,就是让我们明白自己的命运;佛讲因果,就是让我们掌握自己的命运。人的壹生当中,既有快乐也有痛苦,既有顺利也有不顺利。遇见问题了,能够从因果轮回的角度看待,知道怎样面对事情,怎样解决问题,就不会患得患失、提心吊胆,心就稳定下..
盐是厨房中最常见的调味品。随着人们对营养的重视,最普通的盐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营养盐。“营养盐其实全名叫营养强化盐,是添加一种或者几种营养强化剂的食盐。”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缺啥补啥”是选择营养盐的主要方法,推荐中国人多选低钠盐。血压高选低钠盐。..
达真堪布:这样你就大自在了为什么说轮回苦?你的心总是随境转,这是一种苦,因为不自由、不自在。顺境来了就高兴,同时怕失去;逆境来了就害怕,同时想摆脱——总是因为外境而动心,这些患得患失都是痛苦。认清这些缘聚缘散,不患得患失,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没有什么,都当成正常现象去面对,这样..
达真堪布:这样容易变丑陋 上师说 这样容易变丑陋希望自己高于别人,总想高高在上;若有人服从了,有人伺候了,就很得意,希望越多越好。人都有这种毛病,只是严重不严重的差别。这不是小事啊!这都是堕落的因!将来很难再次得到人身,即使得到人身了,也是种姓低贱、相貌丑陋、愚蠢的人。..
达真堪布:这个故事对我启发很大 以前听过一个故事,对我的启发很大。说有一位颇具盛名的法师,有很多弟子。有个女人陷害他,说自己怀了那个法师的孩子,但是那个法师一句话也没说。孩子生下来了,那个女人把孩子送到法师那里,法师还是没有说一句话,接受并抚养了孩子。孩子渐渐长大了,那个女人心里..
达真堪布:过年了如何饶益家人?菩萨戒里有一类是“饶益有情戒”。快过年了,全家团圆,你的这些家人也是有情。你去饶益他们,让他们满意,多做家务、多干活,让他们高兴,这也是一种菩萨行。 修行上很多的违缘都来自于家庭内部。与家人相处好了,他们也不会给你制造麻烦,甚至还会帮助你、支持你;如果..
佛告诉我们,五戒是‘人乘之因’,一生能够依教奉行,必定能够保住人身,来生还是人身,不会堕三恶道。我们既进佛门,必须受持五戒,这是我们学佛成佛的基础。因此,我们应把五戒学习好,守持清净,不可有一点违犯。如果能这样,才能不失人身,不堕三途。在守持五戒的同时,还要积极奉行十善。一不杀生..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