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儿子到美国读书十二年,却在毕业的时候舍报往生了,请问这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方法可以消除我心中极度的悲伤?
答:这除了他个人的业报之外,可能是你欠他的债还完了,他就走了。为什么佛教说到慈悲,有时候会用妈妈对儿女的爱来代表?因为妈妈活到一百岁,还在想着她八十岁的儿子,到死方休。现在你儿子虽然舍报了,但是站在佛法的角度,你要知道他并不是真的死,他死了马上投胎到与他有缘的地方,变成另外一种形象、个体,如果你悲伤不能止住的时候,就积极帮他修功德、放生、印经,让他来世比今世更快乐、更长寿等。

问:儿子到美国读书十二年,却在毕业的时候舍报往生了,请问这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方法可以消除我心中极度的悲伤?
答:这除了他个人的业报之外,可能是你欠他的债还完了,他就走了。为什么佛教说到慈悲,有时候会用妈妈对儿女的爱来代表?因为妈妈活到一百岁,还在想着她八十岁的儿子,到死方休。现在你儿子虽然舍报了,但是站在佛法的角度,你要知道他并不是真的死,他死了马上投胎到与他有缘的地方,变成另外一种形象、个体,如果你悲伤不能止住的时候,就积极帮他修功德、放生、印经,让他来世比今世更快乐、更长寿等。
中国佛教宗派。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史略天台宗学统自称是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该宗思想,虽肇于龙树,实则启蒙于北齐慧文。他从《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关于解释《大品》道种智、一切智和一切种智之文..
【二十种随烦恼】随烦恼心所,是唯识宗五位百法中的六位心所之一。此又名随惑,是随根本烦恼而生起的烦恼。随有三义,一者自类俱起,二者遍不善性,三者遍诸染心。随烦恼心所二十个,分为小随、中随、大随三种。小随烦恼十个、中烦恼二个、大随烦恼八个。小、中、大的分别,以三义俱备者名大随,兼具二..
心中毫无杂念妄想,乃超越念虑的境界。
(术语)又曰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或不次第三观。为天台圆教之观法,利根菩萨之所修习。原出于大智度论二十七所谓三智一心中得之文。又得中论观四谛品,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之意,天台智者大师之义因之而立。天台观经疏曰:一心三观者,此出释论。论云:三智实在一心中..
Sanshiqi putifen佛教教义。亦译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觉支等。指佛陀教导众生修证圣果的三十七种途径和方法。菩提分,意即成就佛教四圣谛的智慧,通向涅槃圣果的道路。分为七科,即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亦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
yujia佛教修行方法之一。yoga一词源于动词字根yuj,意为给牛上轭,引申而有连接、接合等含义。中国旧译相应。佛教早就用以表示总摄修心。修慧的法门。修习方法 由于各宗、各派、各乘、各部的要求和形式不同,名目繁多。其中共同的有严持戒律,调息炼气,凝神观想等。《瑜伽经》(梵文本)提出瑜伽有八..
子题:邪心中语、慢心中语、名字语行事钞·受戒缘集篇:“智论云,凡夫始学,邪心中语;那含果人,慢心中语;罗汉果者,名字语也。如此自知心之分齐,得佛净戒亦有分齐。故文云,佛子亦如是,勤求禁戒本等。”资持记释云:“智论下,引证。彼明世界语言有三:一、邪,二、慢,三、名字。是中二种不净,..
云何证入一真法界?即以法界无障碍心为智,照此真境,体亦现前知见。不离知见,起观智故。盖现前一念知见心中,即具百万法界性相,即空即即即遍。心中了无边之境,境上显难思之心,心境重重,帝网无尽,即此法界智为能观心也。..
由有无明,生五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也。此五根本之惑,开之成一百六十心,于其一百六十心中。 最粗者立粗妄执。 微细者为细妄执。 极微细者为极细妄执。此三妄执,该摄一切惑品。
【随烦恼心所】是五位百法中心所有法的第五位,此又名随惑,是随根本烦恼而生起的烦恼。随有三义,一者自类俱起,二者遍不善性,三者遍诸染心。随烦恼心所二十个,分为小随、中随、大随三种。小随烦恼十个、中随烦恼二个、大随烦恼八个。小、中、大的分别,以三义俱备者名大随,兼具二义者(自类俱起、..
【唯识三十颂科判方法】三十颂是五言四句的颂文三十首所组成,为学习唯识必读之书。本颂内容,以一切法唯识所现。即以识有非空,境无非有为宗。先破小乘外道,继明唯识之理。以文科判有三种判别方法:一、以相、性、位三分科判,即一明唯识相;二明唯识性;三明唯识位。在《唯识三十颂》的颂文中,初二..
【慧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别境心所之一。慧即智慧,是明白拣择,《成唯识论》曰:‘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简择是比量智,于一切所知境界,简择其得失,而推度决定,故简择即慧的自性,由拣择而除掉疑惑,即是慧的业用。在愚昧心中,疑惑心中,则不能起慧。再者,邪见之流,以其痴增上故,..
又名八背舍,即八种训练去除贪著的禅定。一、内有色相观外色解脱,谓心中若有色(物质)的想念,就会引起贪心来,应该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无从生起,故叫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即心中虽然没有想念色的贪心,但是要使不起贪心的想念更加坚定,就还要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
真言宗判十住心中之前九住心是显教,后一住心是密教,故曰九显一密。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是环境不如意时心中所生起的苦恼感受;乐受是环境顺意时心中所生起的快乐感受;不苦不乐受又名舍受,即处于不顺不逆的环境时心中所生起的不苦不乐感受。
1、依心成佛的意思。2、是心是佛的意思。3、心中所现之佛,叫做心佛。
总称密教的行持方法,因密教是阐明三密平等的道法,故名三摩耶道。三摩耶就是平等的意思。
五种的忏悔方法。天台智者大师为了修习法华三昧的人,依据弥勒问经,占察经与普贤观经等之意,而订出五种的忏悔方法,即一、忏悔,发露自己已往之罪而诫将来;二、劝请,劝请十方诸佛以转法轮;三、随喜,对于自他一切善根随喜赞叹;四、回向,以所修之功德趣向于众生及佛道;五、发愿,发四弘愿以导引..
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
色界诸天分为四禅,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一、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即梵众、梵辅、大梵等三天,此三天已不须断食,故无鼻舌二识,惟有乐受,与眼耳身三受相应,喜受与意识相应。二、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即少光、无量光、光音等三天,此三天无前五识,仅有意识,因之惟有喜..
四摄之一,即以布施的方法去摄受他人。
(术语)真言宗判十住心中前九住心为显教,后一住心为密教,故曰九显一密。
中国佛教宗派。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史略 天台宗学统自称是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该宗思想,虽称出自龙树,实则启蒙于北齐慧文。他从《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关于解释《大品》道种智、一切智和一..
子题:定行心中、定行戒本疏·九十单提法:“所见异者,定行心中见诸恶像,言见好相也;及被人问,答他异本所见,故曰所见异也。”行宗记释云:“定行者,定谓禅定,行即事乱。”(戒疏记卷一三·二三·一七)..
亦名:解三小界法、三小界解法、小界解法行事钞·结界方法篇:“解三小界,同前结法。”资持记释云:“解三小中。言同前者,亦事希也。今略出之,文云:‘今有尔许比丘集,解此处小界。’”(事钞记卷六·四○·一四)..
【大不善地法】 p0242大毗婆沙论四十二卷十八页云:大不善地法有五种。一、无明。二、惛沉。三、掉举。四、无惭。五、无愧。又云:若法、一切不善心中可得;名大不善地法。谓若见苦所断,若见集所断,若见灭所断,若见道所断,若修所断,若在意地,若五识身,一切不善心中皆可得故;名大不善地法。应知..
【大有覆无记地法】 p0244大毗婆沙论四十二卷十八页云:大有覆无记地法,有三种。一、无明。二、惛沉。三、掉举。又云:若法、一切有覆无记心中可得;名大有覆无记地法。谓若欲界萨迦耶见,边执见,相应心,若色无色界一切烦恼相应心,若在意地,若五识身,一切有覆无记心中皆可得故;名大有覆无记地法..
【大无覆无记地法】 p0245大毗婆沙论四十二卷十八页云:大无覆无记地法有十种。即前大地受等十法。若法、一切无覆无记心中可得;名大无覆无记地法。谓若欲界系,若色界系,若无色界系,若在意地,若五识身,若异熟生,若威仪路,若工巧处,若通果心,皆可得故;名大无覆无记地法。应知此中无别心所,唯..
日本真言宗之教判。以十住心中,前九住心为显教,后一住心为密教,称为九显一密。(参阅“十住心”431) p162
即自利真实与利他真实。善导于观经疏散善义解释至诚心,谓至即真,诚即实。又真实有二,一为自利,一为利他。 自利真实复分为二,即:(一)真实心中制舍自他诸恶及秽国等,行住坐卧想同一切菩萨制舍诸恶,我亦如是。(二)真实心中勤修自他、凡圣等善,又此于身、口、意三业约为六重。即:(1)真实心中之口..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