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佛念咒是非常好的修行方法,尤其是当我们能够每天坚持念诵经文、或者是咒语,对我们的修行都是有非常大的好处的。就像《准提咒》,我们在念诵的过程中不但会消除我们的业障,也会让我们获得很多的福报。有人说我们在念诵《准提咒》的时候是要结合这结印手势的,确实如此,就像我们砍柴可以选择斧头或者是锯条一样,这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是不会不行,但会了对我们念诵《准提咒》有很大的帮助。
相关推荐

净慧老和尚:学会放松
居士们来到禅堂,一定会感到禅堂的气氛很紧张、很严肃。禅堂的气氛,在当今的时代,只有在禅堂里才能感受得到。在社会其他生活领域中,不会有禅堂这种严肃的气氛。实际上,禅,它并不是在严肃中能够获得的一种感觉。禅,是我们身心高度放松的一种精神状态。尽管我们在禅堂感觉到气氛有一些严肃,但实际..

学会感恩福报就来得快
学会感恩福报就来得快◎ 星 云感恩的人,就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感恩的人,就是一个内心富有的人。感恩我的父母生养了我的色身,感恩我的师长传授了我的知识,感恩社会大众让我衣食无缺,感恩宗教信仰成就了我的法身慧命。早晨的闹钟响起,虽然惊醒了我的睡眠,但是我仍然感恩时钟提高了我的警觉,让我..

学会放生,让世界更和谐!
上天有好生之德,唤醒人们的良知。让我们学会放生,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让飞禽免遭网捕,冲出牢笼,回归湛蓝的天空,在浩瀚无垠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也让我们的天空更加充满活力和欢畅。学会放生,减少环境污染,让我们的水源更加干净、更加清澈,让水族欢快畅游,免遭饵捕。学会放生,绿化我们的..

学会正确放生,慈心于物
吕祖言:汝欲延生听我语,凡事惺惺须恕己。汝欲延生须放生,此是循环真道理,他若死时你救他,你若死时天救你。延生生子别无方,戒杀放生而已矣。在结婚生子、祝寿节庆的吉日切勿杀生以享肉食,因为本想延寿生子,而杀生只会招来短命多病的厄运,所以于吉日尤应尽力放生食素。放生,是培养五德品格的善..

从头到脚,医学生为你详解邪YIN者的30种症状
大家好,我是一名医学毕业生,本科是中西医结合,以前来到这个网站看到很多人因为邪淫纵欲而出现身体方面很多的病症,我想把我所学的奉献给社会,来到这个网站的人证明是想治好自己的疾病的,有此善念必有此善报。好,废话不多说,我来讲讲邪淫的发病原因,以下是个人见解,如有错误,请高人指点一二。..

朱光潜:做人做事要学会冷静
要明白冷静,先要明白我们通常所以不能冷静的原因。说浅一点,不能冷静是任情感、逞意气、易受欲望的冲动,处处显得粗心浮心;说深一点,不能冷静是整个性格修养上的欠缺,心境不够平和豁达,头脑不够清醒,风度不够镇定安详。说到性格修养,困难在调和情与理。人是有生气的动物,不能无情感;人为万..

如孝法师:如何学会活在当下
人被记忆摧残,总是活在过去;人被概念所误,总是憧憬未来。所以,我们永远没有活在当下。当下是什么?当下就是心的每一个缘起缘灭的、非常细微的刹那间显现。一个刹那是一弹指瞬间的六十分之一,在一个刹那当中,有六十个妄念经过,哪一个念头是你自己的生命呢?生命的组成具有洞察力的心和物质世界,它们的反应..
海涛法师:造佛塔、修复佛塔所得的功德
老婆罗门七天后将命终,佛陀教他修复佛塔,后延命百岁,无病而终。1.造佛塔不分大小,你造佛塔永不堕落三恶道。2.能够为往生者造佛塔,往生者必定生天。3.造佛塔不分大小,哪怕造得像米一样,所以各位你就看到西藏人,他没有钱,他就用三颗石头迭起来,也是一个佛塔。4.各位要多绕佛塔,你在绕的时候,..

佛子必知,详解一部佛经的结构
佛经与一般的世俗文章一样,都有一套完整的组织结构。由于很多人面对佛经常常难以厘清其中的层次结构,东晋道安法师依据佛经的组织结构,采用三分法去判摄一切经典,成为后世划分佛经的通例。道安法师认为一切佛经都是由三部分组成,即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三部分。现对佛经三个组成部分分释如下:一、..

生态旅游 请学会爱护动物
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目的,是让人们在游览山水和参观动植物的时候认识自然,在欣赏大自然之美的过程中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以唤起生态保护意识。而上述种种行为无视动物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将自身的快乐建立在它们的痛苦之上,与生态旅游的初衷背道而驰,理应受到谴责和惩罚。十一长假期间,笔者..

南怀瑾:持诵准提咒的九品成就
念准提咒这些大概法师们都给你们讲过的,我重复一道,提醒你们注意。心里念,不要做形式,不要太管外表了!心不诚恳,外表光好,没有用的。要心里真正诚恳的念,不要求感应,自然有感应!所以准提咒念法告诉你,法本上讲:求什么得什么!像我学准提法准提咒,我没有求什么,当年师傅教我他问我求什么,..

南怀瑾:普示准提咒念诵方法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 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唸,感应就很快。某 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到你家里客厅坐一下,微尘还要带一颗 走的人,那你都不欢迎嘛,对不对?所以,利他的人..

南怀瑾:注意!持《准提咒》最容易疏忽之处!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念,感应就很快。某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到你家里客厅坐一下,微尘还要带一颗走的人,那你都不欢迎嘛,对不对?所以,利他的人,诸..

海涛法师:只是一层皮肤
在佛陀时代,王舍城中有一位美丽无比的妓女,名叫斯蕊玛。斯蕊玛号称当时王舍城的第一美女,几乎整个王舍城的男人都迷恋她,尽管她的身价再怎么高,还是有数不尽的人愿意倾家荡产来亲近她。有一天,斯蕊玛得了不知名的急症,意外地过世了。消息一传开,大家都伤心不已,伤心的程度远超过自己亲人的死亡..
妄计最胜论
【妄计最胜论】 p0630谓斗诤劫诸婆罗门,作如是计:婆罗门,是最胜种类;剎帝利等,是下劣种类。婆罗门,是白净色类;余种,是黑秽色类。婆罗门种,可得清净;非余种类。诸婆罗门,是梵王子;从大梵王口腹所生,从梵所出,梵所变化,梵王体胤。起计因缘,及破彼论,皆如瑜伽七卷十二页至十三页说。..
业因
【业因】 p1216瑜伽八卷十七页云:业因云何?应知有十二种相。一、贪,二、瞋,三、痴,四、自,五、他,六、随他转,七、所爱味,八、怖畏,九、为损害,十、戏乐,十一、法想,十二、邪见。
诸恶者莫作诸善者奉行
【诸恶者莫作诸善者奉行】 p1361瑜伽十九卷十四页云:颂曰:诸恶者莫作,诸善者奉行。自调伏其心;是诸佛圣教。此颂所明,谓如有一,于佛所证法毗奈耶,获得正信。于一切种。一切因缘,一切处所,所有恶行,皆能断灭。于善说法毗奈耶中,能善受学尸罗律仪。彼由三相奉行诸善。谓善住尸罗;守别解脱清净..
随密
【随密】 p1364瑜伽八十四卷三页云:随密者:设妨杂故
灭谛是常
【灭谛是常】 p1214瑜伽六十八卷一页云:问:若此灭谛、先无后有;云何是常?若常时有;何不一切有情、于一切时,般涅槃耶?答:不流转相,不现行相,是灭谛相。此谛云何先无后有。又无生相,无灭相,是常相。灭谛亦尔。是故名常。若有证得一切粗重永息灭者;彼般涅槃。若未证得者;彼不般涅槃。有灭谛..
安乐
【安乐】 p0625瑜伽八十三卷十七页云:言安乐者:无损恼行。0625
安受众苦忍
【安受众苦忍】 p0626瑜伽四十二卷八页云:云何菩萨安受众苦忍?谓诸菩萨,应如是学:我从昔来,依欲行转,常求诸欲,故意思择为诸苦因,追求种种苦性诸欲。于追求时,忍受无量猛利大苦。所谓种种徇利务农勤王等事。如是追求无义苦时,令我具受种种大苦。皆由无智思择过失。我今为求能引安乐最胜善品,..
伺
【伺】 p0709 显扬一卷十页云:伺者:谓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依心所起,与心俱转相应;于所寻法,略行外境。令心细转为体。余如寻说。乃至增长伺为业。由此与心同缘一境,故说和合,非不和合。如薄伽梵说:若于此伺察;即于此了别。若于此了别;即于此伺察。是故此二,恒和合,非不和合。此之二法,不..
忍法
【忍法】 p0709 俱舍论二十三卷四页云:此顶善根下中上品渐次增长至成满时,有善根生,名为忍法。于四谛理能忍可中,此最胜故。又此位忍,无退堕故,名为忍法。此忍善根安足增进,皆法念住。与前有别。然此忍法,有下中上。下中二品,与顶法同。谓具观察四圣谛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上品有异。唯观欲..
身识所依
【身识所依】 p0677 瑜伽一卷八页云:彼所依者:俱有依、谓身。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
五通神
我国古代民间传说中之淫邪神名。谓能作祟于人。俗称五圣。本为兄弟五人,唐末已有香火,庙号五通。唐代郑愚之大沩虚祐师铭有“牛阿旁,鬼五通”之语。或谓明太祖定天下之初,梦阵亡兵卒请恤,太祖许以五人为伍,处处血食,命江南人家立尺五小庙,俗名五圣堂。清朝康熙(1662~1722)年间,江宁巡抚汤斌..
五种恶病
佛住世时,毗舍离国所流行之五种大恶病。即:(一)两眼赤如血,(二)两耳出脓,(三)鼻中流血,(四)舌噤无声,(五)所食之物变为粗涩。[请观音经、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二之二] p1186
五种结界相
出自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为如来制定比丘结界之法,系指比丘作法事、行布萨、建塔寺时,于空地、山林、水边,随其场地之广、狭、大、小,结界而以立界相。依其所呈现之形相,可分为五种,即:(一)方相,即结界之处,其形方正。(二)圆相,即结界之处,其形团圆。(三)鼓形相,即结界之处,如鼓之形。(四)..
三光
指日、月、星三者。又指色界第二禅之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 p545
五髻冠
作成五髻形之宝冠,乃密教用来表示五种智之宝冠。大日经卷一(大一八·八上):“持真言行者,次至第三院,先图妙吉祥,其身郁金色,五髻冠其顶,犹如童子形。” p1205
天须菩提
须菩提,梵名Subhūti。佛弟子之一。此人于五百世中常上生化应声天,下生王者之家,故称天须菩提。又食福自然而不匮乏,常着好衣,故于声闻中称“着好衣第一”。[增一阿含经卷三、分别功德论卷五] p1362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