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八万四千塔
(故事)谓多数之塔婆也。法华经药王品曰:火灭已后,收取舍利,作八万四千宝瓶,以起八万四千塔。佛灭后阿输迦王作八万四千塔。
十事非法
(故事)佛灭后一百年,比舍离地方比丘称十个非法,因而引起第二结集之问题也。元来之性质,乃关于律者。
十梦
(故事)讫栗枳王之十梦与不梨先泥(波斯匿)王之十梦也。
九色鹿经
全一卷。吴·支谦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册。本经之经文极短,为叙述菩萨前世修业之本生故事,旨在教示修忍辱行。此外,康僧会所译之六度集经六卷第五十八则:修凡鹿王之本生故事与本经略同,然六度集经系阐明修精进之要。[开元释教录卷二、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三] p134 ..
拂子
《毗奈耶杂事》云:“佛在广严城猕猴池侧高阁堂中,时诸苾刍为蚊虫所食,身体患痒,抓搔不息。俗人见已,问言:‘圣者!何故如是?’以事具答,彼言:‘圣者!何故不持拂蚊子物?’答言:‘世尊不许。’以缘白佛,佛言:‘我今听诸苾刍畜拂蚊子物。’是时六众闻佛许已,便以众宝作柄,牦牛尾为其拂。俗..
天女散华
(故事)维摩经天女散华,华着舍利弗等之体去之而不能去。
五百雁
(故事)五百之雁,闻法而生天上。又有五百之雁,为五百之罗汉。
五百估客
(故事)有五百估客,入海求宝,逢摩竭鱼,中有一优婆塞,念佛而免危难。见智度论七,经律异相四十三。
五百人授记
(故事)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陈如等五百人,授成佛之记。

念佛可以消业障吗
念佛可以降伏其心。心就是妄想心、分别心、执著心、烦恼心。当我们念佛时,我们要把这些妄念统统念掉,让心里头只有一个佛号,心无二念,只有一个佛号,精神意志集中在一念上。以这一念对治一切杂念,净宗这个方法就更殊胜、更巧妙,「是令妄想不起」。而且常说,深重的业障,所有一切法门都消不了,唯..

众宝观音的故事
古时江北地区民风刁悍,不知礼义,只贪财物,只要有利可图,为盗为娼都心甘意愿。观音决定点化他们,于是化作一胖和尚,带着无数金珠宝物,入了这班贪得无厌之徒的眼。歪徒一哄而上,将众宝物抢个净光。这帮人拿宝物到集市上去卖,不料宝物瞬间变成灰尘。这群无赖即围打胖和尚,直打得手酸脚软,方才住..

竺法兰和四十二章经的故事
「佛说四十二章」是这部经的一个别名,别名里边又分出来这部经是人法立题。人,佛是人;四十二章经,是法,所以叫人法立题。这部经是佛所说的法,佛的弟子在结集经藏的时候,把它一章一章地结集在一起,这也可以说是佛的语录,把佛所说的话,聚集在一起,成为一部经。四十二章就是四十二段的语录。这是..

观辉居士: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二章 如幻众生自心生之三
第五节 三有苦灭 爱业缘灭 自心所现幻境随见经文复次,大慧,妄想三有苦灭,无知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今当说。白话解你们,诸位菩萨都修行有素,有很高的造诣,都明白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中种种虚妄的景象并非实有,不会因此再产生苦恼,也不再受无知爱业的因缘干扰,正在这个时候,在三昧中还会随时..

坐鹿罗汉有哪些故事
坐鹿罗汉,梵名 Pindola-bharadvaja,又称宾度跋罗多尊者,亦称宾度跋罗堕阁,曾乘鹿入皇宫劝谕国王学佛修行。“宾度罗”是印度十八姓之一,是贵族婆罗门的望族,“跋罗堕阁”是名。这位罗汉本来是印度优陀延王的大臣,权倾一国,但他后来发心去做和尚。优陀延王亲自请他回转做官,他怕国王固执,遂遁..

进入中阴后念佛、诵经有用吗
当人进入中阴后,为他念佛,诵经也是有用的。据《中阴经》记载,中阴众生寿命七日,状如化自在天,如来以神力入中阴教化众生。《中阴经》是世尊开示的一部经教。世尊说“中阴身的众生寿命七日”,所以七七四十九天的中阴身众生,每隔七天就会再经历一次生死。中阴众生寿命七日,“状”就是中阴身众生的..

念佛的人会经中阴身吗
我们还存在的话,就不算中阴身。我们已经转生为人,生命的肉体叫做现阴;死的那一刹那叫做死阴;那么,由死到转胎这一段时间,叫做中阴;到去转生的话,叫做生阴。我们生命体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现阴、死阴、中阴、生阴。一个现生信佛念佛的人,是不经过中阴身的,一断气就到极乐世界去。一般人死后,阿..

赵州禅师的故事
赵州禅师(778年~897年),法号从谂,祖籍山东临淄,出生地曹州(今山东菏泽),是禅宗史上一位震古烁今的大师。他幼年出家,后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为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之后的第四代传人。唐大中十一年(857),八十高龄的从谂禅师行脚至赵州,受信众敦请驻锡观音院,弘法传禅达40年,僧俗共仰,为丛林模范..

赵州禅师的行传故事
赵州从谂和尚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 卒于唐干宁四年(公元897年亦即唐亡前十年),山东曹州人,俗姓郝,从小在本州的扈通院出家(依《古尊宿语录》),另一说为青州临淄人(依《宋高僧传》)。未受戒便抵池阳,参南泉,拜南泉普愿为师,后于言下悟理,乃往嵩岳琉璃坛受具足戒后,仍近南泉。八十岁左右,..

大安法师:母子喻 念佛(1)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好,看这一段。这是母子喻,把佛跟我们众生的关系用更贴切的方式,用我们还能够体会一点的方式,又加以了一个诠释。“十方如来”,十方无量无边刹土的诸佛如来——数量极多,哀怜忆念众生,就好像一个..

大安法师:心求安宁、治疗绝症、冤亲债主、无四相修一切善、减肥
问:我自己的一个问题,我心非常浮躁,怎么都静不下来,也想念佛求得内心安宁。要怎么样才能做到?我对佛一点都不懂。答:心里的浮躁,是这个时代众生共同的特点,因为整个社会都浮躁。那怎么办?要想使这个狂躁的心静下来,还唯有念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名号里面有无量寿,无量寿就是让我们心稳定下来..

大安法师:为什么近代念佛人都推广印光大师的著作?
问:请大安法师慈悲开示,为什么近代的念佛人都推广印光大师的著作?很少人推广慧远大师的著作呢?因我也很敬佩慧远大师,而他是莲宗的初祖。答:首先,本人作为东林寺过来的,你有这份推崇我都感到很亲切,很好。我们弘扬净土宗,它有一个时节因缘的问题,慧远大师在对净土宗的贡献方面确实是非常巨大的..

宽见法师:如何帮助不信佛的病人树立念佛的信心?
问题:弟子故乡四川有一位外姓的姐姐,因为风湿性骨病变,手指和脚趾骨节严重变形,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多年,痛苦折磨难以诉说。我很想帮助她,曾打电话给她,让她念佛,祈求阿弥陀佛救拔脱离苦海,可是她婉拒了,不愿意听受。师父,我很惭愧并忏悔,是我所学太浅薄,难以言表心中的感受。我该如何帮她树..

宽见法师:精进念佛后,遇到境界就攀缘,该怎么办?
问题:师父,我现在迷失了。当时我学佛,黑夜白天不停地持诵阿弥陀经,精进念佛。现在遇到境界我就去攀缘,一个不善的念头就把我的境界全转了,忘记念佛号,黑白不停地念不善的念头,前途一片渺茫。我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好想回到寺庙做义工。请师父开示。宽见法师:这个其实还是正知正见的问题。学佛..

大安法师:“念佛三昧”究竟是什么境界?你老实念佛了吗?
文/大安法师念佛三昧怎么理解?在《阿弥陀经》里面会谈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另外一个表达。一心不乱,诸多的注经家又分为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蕅益大师说,事一心不乱就是伏断见思惑。伏住见思惑,可能是观行即佛的水平可以做到伏住。要断见思惑,那就是阿罗汉的水平。但是,进而还有尘沙..

温金柯:念佛与万行
日本净土宗的创立者法然上人,根据善导大师「正行杂行」之辨,而提出了「抛弃一切万行,唯立念佛一行」的主张,而所谓「念佛」又严格界定为「口称佛名」,除此之外,一切皆抛弃。这样的主张,其根据又依善导大师所言:「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当然是有根..

温金柯:再论「念佛与万行」
再论「念佛与万行」许多朋友对于「念佛与万行」一文有意见,认为可以大加讨伐。可是仔细读他们的发言,听他们和我的讨论,我发现他们的立论都和我原来的主张一样,也就是都认为「念佛不应舍弃万行」。既然如此,那么,他们应该与此文的主张相契莫逆才对呀!为什么反而认为此文大逆不道呢?这似乎令人百思不得其..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与念佛求生净土
生活中的佛教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与念佛求生净土中国有句老话叫: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这就是说在中国几乎每家都奉有阿弥陀佛;人人心中,都有观世音菩萨存在,可见观世音菩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之大。在中国不但在形式上很多家庭中都供有观世音菩萨像,每年还有庆祝观世音菩萨的诞辰、出家和成道的二月..

方海权:讲因果故事十七 别错过最好的良药
方海权:讲因果故事十七别错过最好的良药 时人都谓发达发财好,乃至不惜任何代价而为之。湖人陈大且带着一班人,走南闯北,没夜没日,努力工作,自己率先发了财。但惹了一身病。问医查不出病因,却浑身不舒服。心急至师处。请开示。师曰:“心身劳累,病必生,何不放下。”陈曰:“放不下心,我发达了..

雄鸡开口念佛
雄鸡开口念佛这年,我在关中,有一天,迎祥寺一僧人来找我,说寺里有一只放生的雄鸡,有好几斤重,极其凶恶好斗,群鸡都被它啄伤了冠子。 我马上为它说归戒、又教它念佛,时间不长,发现它不再斗了,一个人栖在树上,也不吃虫子,你不喂它它不吃。时间长了,一听见钟磬之声,就随僧众上殿,早课、晚课..

揭秘生活中的因果:三姑夫的故事
作者:心上莲花群囡囡的妈三姑和三姑夫虽是那个年代很少见的自由恋爱而结婚的,但有句话说爱情是盲目的,从三姑父婚后的表现来看,我的可怜三姑当时的确是被爱情蒙蔽了双眼。他们的恩爱日子没过多久,就进入了“颠簸”模式。三天一打两天一闹成了常态,回忆那几年三姑家的日子,真可谓家宅不宁,四邻不..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