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神变者:一、右胁出水七、身下出水十三、空中行二、左胁出火八、身上出火十四、空中住三、右胁出火九、履水如地十五、空中坐四、左胁出水十、入地如水十六、空中卧五、身上出水 十一、空没在地十七、现大身满空六、身下出火 十二、地没升空十八、大复现小..
1、色光和心光。色光又名身光,即佛身上所发出来的光,吾人的眼睛能够看得到;心光是佛心所发出来的光,它恒常照护著一切的众生。2、常光和神通光。常光是佛身上时常发放的光,如释迦佛一寻之光是;神通光是佛以神通力所发放的光,如释迦佛在说法华经时特以神通光照遍东方一万八千国土是。..
1、指加工持诵,工夫增上。2、指佛的愿力威神加持于行者身上。
(杂语)烧香一次,又灯明一次。楞严经六曰:于身上爇一香炷。
亦名:具戒发戒数量子题:女人身上得六十三戒、男子身上得五十六戒行事钞·随戒释相篇:“(一、引论)若约僧尼,准如婆论,一一众生,身口七支,以贪瞋痴起,故成二十一戒。(二、义准)今义准张,三毒互起,二三等分,应有七门。女人九处,男子八处。七毒历之,女人身上,得六十三戒;男子身上,以己..
指佛、菩萨、罗汉等依禅定自在之力所示现之十八种神变。又作十八神变。有二说:(一)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威力品之所说。即:(1)振动(梵 kampana),又作震动,即普动一切世界。(2)炽然(梵 jvalana), 即身上出猛焰之火,身下注清冷之水,又入火界定,由身上各处复出种种火焰。(3)流布(梵spharana),..
把香水一类的东西涂在身上。
在五蕴假合的身上,执著有一个实我。
(术语)于行者身上布五佛之种子,因自支分流出诸尊也。
亦名:重犯诸部不同子题:随犯多少一一波罗夷、四戒各别随重犯、污一淫戒比丘、重犯有二、同名重犯、同种重犯、学悔尼犯僧残行事钞·篇聚名报篇:“若论重犯,律自明断,随犯多少,一一波罗夷。此篇最初四戒,各别随重犯。淫众多重犯,余盗、杀、妄,重犯亦尔。此说别解脱戒,由境缘别,得戒不同;故后..
你想得到什么,就要先把这个给别人。比如,想发财,就要先把钱财给别人,这是布施;想长寿,就要先把生命给别人,这是放生;想开智慧,就要先把智慧给别人,这是法施……总之,不管你对别人做了什么,这些最后都会回到你身上,这就是因果规律。嫉妒别人,只能害了自己古大德曾说,人分三种:下等者,见别..
佛像到底可不可以戴在身上?佩戴佛像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佛教经典中有佩戴佛像的说法吗,真的是男戴观音女戴佛吗?佩戴佛像到底会为我们带来什么后果?今天的这一篇常识文章非常重要,各位有缘的凤凰网友要看仔细了。首先,不论是玉质的,还是其他任何材质制成的佛菩萨像的徽章、吊坠、挂件,乃至项..
指起妄念,心意驰放不定,譬如狂奔之马,飞跃之猿。今多用以比喻一个人心思变动不定,与“三心二意”之义相近。 p1409
宋代法眼宗僧。浙江杭州人,俗姓陆。自幼出家,十六岁游方,禅教俱修。谒大法眼文益禅师,文益以八还义勘之,不能对,乃服膺请益,后嗣其法。初住吉州(江西)止观院,乾德二年(964)迁长庆寺,更历清凉、报慈诸刹。署雷音觉海大导师,年寿不详。[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联灯会要卷二十七、五灯会元卷..
(故事)经像初来之画像也。守伦法华经注曰:摩腾法兰二梵僧赍白氎画释迦像并四十二章经,以白马负至洛阳。
(术语)四加行位之第四。是为有漏智之最极,世俗法中之第一,故名世第一法。俱舍论二十三曰:此有漏故名为世间,此最胜故名为第一。此有遍法世间中胜,是故名为世第一法。大乘义章十一本曰:世第一者显胜之目,于世间中此善最上故云第一。..
(物名)贤圣之威德,譬如龙,藏其道体之棺椁,谓之龙龛。正宗记马鸣章曰:四众以真体閟之龙龛。
【善等十种净法障】 p1147辩中边论上卷十一页云:复有别障、能障善等十种净法。其相云何?颂曰:无加行、非处、不如理;不生、不起正思惟、资粮未圆满;阙种姓、善友、心极疲厌性;及阙于正行、鄙恶者同居;倒麁重三余、般若未成熟;及本性麁重、懈怠、放逸性;着有、着资财、及心性下劣;不信、无胜解..
佛之悬记。又指佛之记莂。佛预言当来之事,称为悬记。佛就弟子身上,分别未来之果报,称为记莂。(参阅“授记”4587) p2656
梵名 Gandharva。音译作乾闼婆神。又作香阴神、寻香神、香音神、乐神。八部众之一,为帝释天司雅乐之神名。因乾闼婆神食香,从身上放香之故。[维摩经玄疏卷五](参阅“乾闼婆”4371) p4013
梵语 kusumamālā,音译俱苏摩摩罗;西藏语me-tog-gi phrev-ba。即以丝缀花,结于颈项,或装饰于身上。此为印度风俗之一。然比丘不得以华鬘装饰身上,仅能以之悬挂室内,或用以供养佛。中国、日本更转用为佛前之庄严用品。华鬘以鲜花制成,所用种类并非一定,主要择其芳香。亦有以鲜花以外之物作成华..
(术语)念佛四种业之一。观佛身上之空寂无相也。
据菩萨璎珞经卷十一载,须菩提请问佛之色身如何,佛以三业清净作答,即:(一)身业清净,谓身之所行能防塞一切不善之法。(二)口业清净,谓凡所言说者,皆为真实诚信,永离邪妄之语。(三)意业清净,谓收摄身心,常居寂定而别无异念。 p4668 ..
微信
微博
QQ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WhatsApp
Facebook
Twitter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