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三十七品
合七法门为三十七品 一四念处 二四正勤 三四如意足 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觉分 七八正道次生法二空而辩三十七品者。若观二空而入道。并须善识道品之阶级。若依有门学圣。必约众生空观。以修三十七法。若用平等断惑。则应历法空。行于道品之门。故次二空而辩也。通言道品者。道义如前。品者品类也。此七科..
长坐不卧
四威仪中,坐为第一。食易消化,气息调和,可以入道。若懈怠睡眠,诸烦恼贼,常伺其便。若行若立,心动难摄,是故常当安坐。
入道四行
正宗记云入道四行:达摩大师谓二祖可大师曰: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理行而已。一、谓理入者,则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则圣凡一等,无有分别。二、若以行入者,乃有四等: (一)报冤行 凡修道之人,若受苦时,当念我往昔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
八渐偈
(杂名)唐白居易,就观、觉、定、慧、明、通、济、舍之八言,各颂一偈,此八言为入道之渐门,故称八渐。见传灯录二十九载之。
了了见
(杂语)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体寂湛然,无有去来,不离世流,世流不能流,坦然自在,即是了了见也。
入道
(术语)舍世法入佛道也。犹言出家。其人曰入道人。或略云道人。宝积经三十六曰:以净信心于佛法中出家入道。十住论七曰:或舍家入道。遗教经曰:入道智慧人。智度论曰:见画跏跌坐,魔王亦愁怖。何况入道人,安坐不倾动。..
二入四行
即理入与行入之二入道要旨,及行入之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等四行。景德传灯录卷三十载菩提达摩略辨大乘入道四行,以入道之途,不出理入与行入二种:(一)理入,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凝住壁观,则无自无他,圣凡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
入道
(一)谓证入无漏圣道之意。 (二)引申转指出家入佛道者,称为入道人、入道者。日本对于天皇与公卿等晚年剃发,归依佛门,亦敬称为入道。亲王之入佛门者,则称为入道亲王。 p265
入道四行
[出正宗记并稽古略]达磨大师谓二祖可大师曰。夫入道多涂。要而言之。不出理行而已。谓理入者。则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则圣凡一等。无有分别。若能行入者。乃有四焉。一报冤行凡修道之人。若受苦时。当念多从往昔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
清信士女入寺本意
亦名:俗人入寺本意、入寺本意子题:俗人入道之缘、俗人出离之轶行事钞·导俗化方篇:“凡入寺之行,与俗人作入道之缘;建立寺者,开净土之因;供养僧者,为出离之轶也。”资持记释云:“入道缘者,善根由发故;净土因者,心清净故;出离轶者,期解脱故。”(事钞记卷三九·三六·九)..
犯不净行
亦名:淫欲法含注戒本·四波罗夷法:“犯不净行,佛言,是淫欲法也。男则二道,女则三道。若从道入道,从道入非道,从非道入道;若限齐,若尽入,乃至入如毛头者,皆波罗夷。”(含注戒本卷上·五·六)
随摈沙弥戒制意
子题:沙弥说欲非障此但口说戒本疏·九十单提法:“(波逸提)随摈沙弥戒七十。制意有三:(一,制摈意)入道已来,要由有信。然此沙弥既未具戒,说欲非障,违僧三谏,邪见心成,于后受戒,事容难克;故加重法,作彼摈名,怖以入道。大僧有戒,故直举之;何须重法改作摈也?此但口说,未作重事。若实犯..

修行一法易则容易,难则实难
修行一法易则容易,难则实难虚云和尚修行一法,易则容易,难则实难。易者,只要你放得下,信得实,发坚固心和长远心,就可成功。难者,就是你我怕吃苦,要图安乐,不知世间上的一切有为法,尚且要经过一番学习,才能成功,何况我们要学圣贤,要成佛作祖,岂能马马虎虎就可成功?所以第一要有坚固心,因..

法爱法执是修行的障碍
◎ 慧 律法爱,简单的定义就是:自己认为自己的法很了不起,生贪着心,法爱就是自己认为自己很有修行,或者是自己的法门最殊胜,对法的爱的执着。在座诸位!一定要用佛的心性修行,就是说:我今天修什么法门,那是我自己的事情,千万不可以去抨击任何一个法师,或者道场、一个法门,这个也是法爱的另外..

世间第一等的福报是修行!
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这是真正的福报!有机缘天天听经、念佛,是天下最有福报的人!真正修道人,生活朴实节俭、随缘自在,诸佛护念,所以要知道,能放下的人,真正有福! 一天到晚背好多包袱,那人可怜,没有福!定是真正的福报,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不被境界转,在境界中如如不动,这种人有福!一心清净,..

修行贵在正知见
修行贵在正知见◎果如佛法的修行,当然需要长远恒续的用功,但修行能否得力,并不在于用功时间的长短。修行若要得力,必须建筑在正确的知见之上。唯有在正确的认知基础上,你才会了解如何去发心、如何落实用功的法门、如何按照次第安住你的身心,以及在这些过程之中,又有哪些是需要注意、需要用心之处..

元音老人:修行六要点
第一:一切放下,死心塌地。恋著世间事物放不下,有什么用呢?这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缘合成,无有实体,犹如过眼云烟,虚而不实,求不得,拿不走。即连各位自己的身体也是假有,留不住,不可得,身外的东西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认事物为真,抓牢不放,是不值达者一笑的愚痴之事,学佛修道是大智大慧的..

元音老人:验证你修行功夫的三个标准是什么?
第一步:念起不随能作到念起不随就能于生死当中做得主,不为业牵,得大自在。第二步:亲证无为一切事情尽管来,我心不动。这是真正随顺,而不是压住它不动。尽管应酬各种事情,随顺一切事缘,没有什么好的,没有什么坏的差别感,好的不喜,坏的不厌,这样我们的心才能平静,而达到平等无为之境。作到这个地步就能变..

元音老人:什么是心中心法_如何修行心中心法
什么是心中心法?心中心法,唐密、藏密红教、东密各有传承。心中心法在西藏和日本都是不轻传之密法,不经过一番艰苦的修习,不具备相当的密法基础,是很难得到的。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重新崛起的无相密乘心中心法,既不是来自东密,也非来自藏密,而是我们汉地独有之传承,远在唐密中就有的。如何修行心..

元音老人:略述修行途中常见的几点误解
在修行途中除了神通以求外,还有许多常见的误解,今择其要略述于后:一、重奇特玄妙不重正知见时人学佛往往只循颠倒见,不重正知见,所以成就者少。大慧杲禅师云:学人如问:如何是佛?答他:即心即佛。却以为寻常,不予重视。及至问:如何是佛?云:灯笼缘壁上天台。便道是奇特。岂不是循颠倒?于此可..

广钦老和尚关于“念佛、修行”之精要开示
广钦老和尚关于念佛、修行之精要开示一念佛也不是简单的,必得通身放下,内外各种纷扰,都要摒弃,一心清净称佛名号,然后才能相应。要能将一句六字洪名,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不要有一丝疑念,其他杂念自然消除,决定会证到一心不乱。如果你们信我的话,老实念佛,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甚至在..

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
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净慧长老我们提倡生活禅,所要强调的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这里的修行,当然不是仅仅局限于禅,也包括念佛、学教、观心,总之是指佛教修行的一切法门。因为一切法门都离不开禅定,所以我们特别强调了禅。《瑜伽师地论》上列举了种种禅,其中还有办事禅。..

念佛即是修行
念佛即是修行圆瑛法师大凡人之修行与不修行,就在身、口、意三业分别。若身行恶事,口说恶言,意起恶念,即是不修行。而念佛法门,能令众生三业清净,即是修行之法。今试验之:有一众生,闻此念佛法门,深信不疑,愿生净土,实行念佛。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字字从心生起,字字从口念出,字字从耳听入,念..

当下一念是修行的根本
憨山大师无明生死的根源就是当前的一念,就如同有人周游十方,尽了一辈子的力,说已经跋涉了千山万水,其实他没有离开过他的脚跟一步。所以说历劫妄想变化流转生死轮转,实际上没有离开过当下一念。如果能在平时的见闻觉知念头生起的地方用力看破,生妄念的地方不再生起,那么历劫的生死情根就会当下顿..

梦参老和尚:真正想要修行,就不要太贪睡
在世间修行的时候有三种:第一种是修定心,第二种是读诵,第三种是营福。这个修定的行者就是修行的人、行道的人。定,就是静虑、寂静。在修因的时候,就是修寂静、修静虑、修观,而后成就的时候,达到三摩地。三摩地,前面讲了很多;等持,翻寂静。修定行的人应该做些资粮的工作,修的时候,你才容易证..

细微处修行
细微处修行弘 恩古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此之谓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我们在一些细微处不注意,将来就会慢慢地养成懒散、放逸、怠惰、轻慢的心,将来想要提起正念用功,也提不起来了。为什么?养成了这种坏的习惯,就很难收摄了。这也就是古人说的防微杜渐的道理,所以,修行人一定要谨慎。禅..

以敬畏之心修行
以敬畏之心修行◎ 信 愿人在天地之间,能生存下来,一定要有敬畏之心。如果人有敬畏之心,这世界的灾难,以及个人的疾病,就会少很多。说到敬畏,不仅对可见的敬畏,不可见的,也要敬畏。比如一切圣贤、教主、乃至山神土地都需要有敬畏之心。南怀瑾讲过一个故事,当时他的老师袁焕仙,走路遇到了狐仙庙..

宣化上人:你要是修行这就是大孝将父亲母亲都超度了
我们众生都应该孝顺父母的,不孝顺父母的人,那就有罪了;有的人甚至把父母杀了,这更是有罪的。为什么人要讲孝顺呢?孝顺是人的根本 ;人要是不孝顺父母,就是把根本忘了。“父兮生我,母兮养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父亲生我,母亲养育我,这种的恩好像昊天,昊天 就是比天都高。昊天罔极──没有..

修行中自在排在第一
修行中自在排在第一◎ 大 愿《证道歌》上法身觉了无一物你要看清楚,当我们的心安在生命本然纯净状态的时候,这个是法身觉了。《证道歌》这四句话就是启示我们:修行首先要法身觉了,也就是觉悟到生命就是价值。今天我们大家听这么久,哪怕你什么都没有学会,你就真正地相信,真正地深信生命就是价值,..

修行人的日子
对待过去:报冤行如果在生活里遭遇困惑、困顿、困厄或不幸,就这样想:我从过去很长时间以来,丢弃真实,随同虚假,跟随着各种幻象起起伏伏,制造过很多冤情,做过很多糊涂事,造成了许多隐藏的、潜在的违害;现在虽然没有犯错,但都是我过去无数事上种下的恶因现在果实成熟了,不是老天爷,也不是他人..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