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佛音
Tfoyin.Com
网站首页
佛学文库
佛学词典 佛经经文 善书启慧 佛学文章
佛乐聆听
佛音专辑
禅心视频
佛学动漫 佛陀转
菩提镜观
佛菩萨相
静书梵行
抄心经 大悲咒 药师经 阿弥陀经
佛寺导览
佛教寺院 佛教寺庙 祠堂祖祠 道观古刹 庵园精舍 国学地图
快速链接
佛历查询 藏历查询 黄历查询 随喜打赏 法物流通 关于我们 在线直播 网站地图
首页 /文库/文章/净律社/法藏法师:「知苦」是修行入道的要门(视频)

法藏法师:「知苦」是修行入道的要门(视频)

发布时间:2022-09-19 14:33

相关推荐

词典

三十七品

合七法门为三十七品 一四念处 二四正勤 三四如意足 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觉分 七八正道次生法二空而辩三十七品者。若观二空而入道。并须善识道品之阶级。若依有门学圣。必约众生空观。以修三十七法。若用平等断惑。则应历法空。行于道品之门。故次二空而辩也。通言道品者。道义如前。品者品类也。此七科..

5个月前 118
词典

长坐不卧

四威仪中,坐为第一。食易消化,气息调和,可以入道。若懈怠睡眠,诸烦恼贼,常伺其便。若行若立,心动难摄,是故常当安坐。

5个月前
词典

入道四行

正宗记云入道四行:达摩大师谓二祖可大师曰: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理行而已。一、谓理入者,则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则圣凡一等,无有分别。二、若以行入者,乃有四等: (一)报冤行 凡修道之人,若受苦时,当念我往昔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

5个月前
词典

八渐偈

(杂名)唐白居易,就观、觉、定、慧、明、通、济、舍之八言,各颂一偈,此八言为入道之渐门,故称八渐。见传灯录二十九载之。

5个月前
词典

了了见

(杂语)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体寂湛然,无有去来,不离世流,世流不能流,坦然自在,即是了了见也。

5个月前
词典

入道

(术语)舍世法入佛道也。犹言出家。其人曰入道人。或略云道人。宝积经三十六曰:以净信心于佛法中出家入道。十住论七曰:或舍家入道。遗教经曰:入道智慧人。智度论曰:见画跏跌坐,魔王亦愁怖。何况入道人,安坐不倾动。..

5个月前
词典

二入四行

即理入与行入之二入道要旨,及行入之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等四行。景德传灯录卷三十载菩提达摩略辨大乘入道四行,以入道之途,不出理入与行入二种:(一)理入,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凝住壁观,则无自无他,圣凡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

5个月前
词典

入道

(一)谓证入无漏圣道之意。 (二)引申转指出家入佛道者,称为入道人、入道者。日本对于天皇与公卿等晚年剃发,归依佛门,亦敬称为入道。亲王之入佛门者,则称为入道亲王。 p265

5个月前
词典

入道四行

[出正宗记并稽古略]达磨大师谓二祖可大师曰。夫入道多涂。要而言之。不出理行而已。谓理入者。则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则圣凡一等。无有分别。若能行入者。乃有四焉。一报冤行凡修道之人。若受苦时。当念多从往昔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

5个月前
五戒十善该怎么修行
文章

五戒十善该怎么修行

五戒十善,大家都知道不需要讲解,可是“三岁孩童都道得,八十公公行不得”。纵然有人行得,但要做得圆圆满满,却是很难办到。佛法,是重修证的,不是知道一些就算数的,如能依教奉行,则功德无量,知而不行,则等于无知。 就五戒来说,数字虽小,分量很重。在家出家,如能守持五戒,可以称为清净居士..

22小时前
为什么要修行五加行
文章

为什么要修行五加行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们每一个人在修行道路上会不会取得成就,都取决于五加行修得怎么样!我们知道如果不断除和摧毁阿赖耶识,永远不可能证悟空性。那么依靠何种特殊力量,我们可以断除阿赖耶识,开启心的本性?所有这些问题的唯一答案,我们要证悟唯一的办法是:一、修五加行,让自己的根基成熟;二、找..

22小时前
怎么消除修行中的妄念
文章

怎么消除修行中的妄念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如果我们平时念经念佛念咒,口中非常熟练地就念了出来,可是心里照样妄想纷飞,这样就得不到法益。为什么是这样,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种状况就是意识心对于所念诵和背诵的内容已经很熟练,记忆力也非常好,可以不经过意根的深细思量就可以流利地诵出来。这样意根闲着无事,就..

1天前
解决修行中妄念的步骤都有哪些
文章

解决修行中妄念的步骤都有哪些

当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发现有妄念的出现,是要及时解决的,这样对我们的感悟才会更加的有好处,但是大家也是要知道解决妄念的步骤都有什么,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消除。首先,是对妄念的识别。如果不能意识到妄念,那就谈不上消除它。但是,妄念如同心猿意马,很难捕捉到它的影子。或者说,我们根本就没有想..

2天前
成佛的五十二个阶位及修行次第
文章

成佛的五十二个阶位及修行次第

菩提道依一切种智别于通教之外建立五十二阶位:十信心,即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十心住,即发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贵心住、方便心住、正心住、不退心住、童真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顶心住。十行心,即欢喜心行、饶益心行、无嗔恨心行、无尽心行..

2天前
唯识宗有什么修行方法
文章

唯识宗有什么修行方法

1、名寻思是指“于名唯见名”,因为一切事物的名称都是为起想见言说而假名安立的,并没有实性。名称虽以呼召事物为用,但却不是事物本身,比如说火不焦唇,说水不解渴。故《肇论》有言“以物求名,名无当物之功。”2、义寻思又称事寻思,是指“于事唯见事”。即色等事的本质是离于言说的,并没有一个真..

3天前
杨维中:论华严宗的染净善恶观与妄尽还源的修行路径
文章

杨维中:论华严宗的染净善恶观与妄尽还源的修行路径

论华严宗的染净善恶观与妄尽还源的修行路径编辑:杨维中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以性起说为根基的华严宗,便于解释净法的生起而拙于说明染法的存在。为弥补此拙,华严诸师以三性同异和染净缘起结合而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染净、真妄之生成转换系统。这一系统就是华严学的真妄交彻学说。将依真起妄和称..

3天前
杨维中:《华严经》的形成、汉译、基本思想及其修行论意义
文章

杨维中:《华严经》的形成、汉译、基本思想及其修行论意义

《华严经》的形成、汉译、基本思想及其修行论意义作为大乘佛教的基本经典,《华严经》有着丰富的佛学思想,对于印度佛教、中国佛教以及日本、韩国等地的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时代更是以之为主要典据成立了华严宗,并传入日、韩等国。关于《华严经》的宗趣与经义,古来同样有不同的理解。南朝齐代..

3天前
郭耀华:第一章 第一节 藏传佛教宁玛派及九乘修行介绍B
文章

郭耀华:第一章 第一节 藏传佛教宁玛派及九乘修行介绍B

第一章第一节(五)九乘判教1、九乘作为宁玛派的一种判教观,它的提出有两个根据。首先,它是根据佛教各宗派在印度产生和发展的先后顺序以及各种经论的不同教义提出来的。宁玛派对印度佛教显密大小乘思想按其本来的发展轨迹,进行了统一安排,确定次序的先后和教理的深浅,并且把本宗派尊奉的大圆满阿底..

4天前
郭耀华:第五章 第三节 《大乘入楞伽经》如来藏修行思想与大圆满法
文章

郭耀华:第五章 第三节 《大乘入楞伽经》如来藏修行思想与大圆满法

第五章 第三节 《大乘入楞伽经》如来藏修行思想与大圆满法第三节 《大乘入楞伽经》如来藏修行思想与大圆满法北魏时代达摩祖师从南天竺(南印度)来汉土,传授教外别传,佛门正法眼藏禅宗一脉,成为东土初祖,当时梁武帝大兴土木兴寺施僧,因为功德广大,达摩祖师入朝时,跟梁武帝说毫无功德可言,梁武帝非禅门龙..

4天前
达真堪布:母亲节,为报恩而修行!
文章

达真堪布:母亲节,为报恩而修行!

达真堪布:母亲节,为报恩而修行! 佛经里说过,哪怕背着母亲绕着南瞻部洲走一圈,也无法报答母亲的恩德。藏地也有一句谚语:“母亲的心像水,孩子的心如石头。”今天是母亲节,作为大乘佛子的我们,应该怎样利益我们伟大的母亲?除了发心发愿,给她们永恒的解脱与安乐,无以为报!..

4天前
修行人怎样把五毒转为五智
文章

修行人怎样把五毒转为五智

“三乘”的见地及其相应的修行方法皆不相同。声闻乘的教法没有办法将五毒转为道用,所以非常强调戒律。以严谨的态度遵循着严格的戒律,使修道之人尽力避开由五毒产生的一切言行,以此杜绝负能量在相续中的染污。这种修行方式,需要历经三大阿僧祇劫方能成佛。菩萨乘则以菩提心为原则,将所有的对境看作..

4天前
契入无为法才开始真正的修行
文章

契入无为法才开始真正的修行

契入无为法才是修行的重点所在。自觉共修是为了能够巩固和保有安祥。把自觉融入到生活,才是安祥禅无为法修行阶段的关键点。自觉共修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对修行极有帮助。持诵和忏悔只是为安祥禅修学打基础。如果学法不能融入到生活,不能够“四处是法,打成一片”、不能用佛法解决现实生活中各种烦恼和..

5天前
什么是无相的修行
文章

什么是无相的修行

完全无相现在你肯定是做不到的,但是可以近于无相,行善而不作善想,虽然行善,但是你不作“我在做善事”想(念头),这就是行善而不作善想。比如说做功课、行善等种种善业,回向法界众生,这是有相还是无相呢? 有相未必就不好,你看,念佛是不是有相呢?念佛大概也分几种,一般来讲,大家念佛也都是有相念佛,那还要..

5天前
修行中如何破除我执
文章

修行中如何破除我执

我们要消除我执,首先要依靠止观的力量,通过禅修培养自己止的力量,首先在观念上认识到五蕴是空的,色也是空的,认识到外在的一切的所变化都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所引起的,我们只是用我们的内心去感受这个世界,感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你的心是快乐的,你所看到的外在的一切的东西也都得美好的,你的心情..

6天前
小乘佛法应不应该修行
文章

小乘佛法应不应该修行

首先我们修行之人要明确一点,那就是任何佛法都不能够轻视,那都是极其不善的行为,质疑佛法,就等于质疑佛陀,所以会有很严重的果报降临。咱们说回这小乘佛法,其实小乘佛法虽然名字带有小字,但其本身却不小。因为小乘佛法修的是离心,也就是透过修行来正得人身难得、生死无常、六道之苦等。所以教法..

7天前
小乘佛教信徒们如何修行?
文章

小乘佛教信徒们如何修行?

其实,相对而言,小乘佛教的修行更接近于原始佛教(佛陀在世时的佛教)的经义。跟大乘佛教相比,它更加重视禅修(禅修不只是禅宗才有),不像禅宗那样,顿悟也可以成佛。因此,如果真的要探究小乘佛教的修行方法,其实不外乎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禅定、戒律,加上一定的原始佛教的概念的解释和探讨。一、禅修..

7天前
宣化上人:修行人要学会养气,不能多说话或讲无用之话
文章

宣化上人:修行人要学会养气,不能多说话或讲无用之话

修行人要学会养气,不能多说话或讲无用之话(宣化上人《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 涵养正气涵养正气 你若想养气嘛,就不要讲那么多的话。人们所欢喜的就是钱,他们认为天命之谓钱,率性之谓钱。钱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钱也。这是一般世俗人都有这个毛病,对钱的问题看不破,就放不下。自己中这种..

9天前
修行是什么
文章

修行是什么

修行,就是依照佛法修正自己的行为。更准确地说,是修正自己“心”的行为,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处事心态等,使之安住于善法,对人对事都能起正确的反应,具有慈悲与智慧。祖师说“担柴运水无不是道”,修行并没有绝对的外在行为模式。心中有佛,所见皆佛!那是不是只要心中有佛,处处皆可修行?那我们..

12天前
要怎样去修行
文章

要怎样去修行

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出自《金刚经》。意思是修行的人,不要将心保留在任何事物上面。在修行中,始终要保持一种空的心态。要视一切如浮云。如果身处事物之中,要认真对待事物,但是过后即忘。既不执著它的生起,也不执著它的发生,又不去执著于它的将来。因为普通人,很难从具体的事物当中,做..

12天前
修行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文章

修行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佛教的化世功能,就是以佛法来净化人间,提升人品,使得众生,既得现世利益,也得后世安乐。如何达成其目的?便是依照佛陀所说的教法去实践、去修行。佛教基础的修行方法,不出福业、定业、慧业。福业是指布施与持戒,定业是指禅定,慧业是指智慧。以修「布施」、「持戒」的功德,可得人天福报,也可进..

12天前

评论

发表评论

分享推荐
点赞文库
收藏文库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微信

微博

QQ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WhatsApp

Facebook

Twitter

复制链接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