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 :作烟供、火供、施食,是为了布施给众生,我很诚心去做,但是,鬼道真的被超度了吗?
海涛法师答:各位!不要怀疑,记得我们上礼拜过年期间,在台北那个屠宰场作超度,我们正在烧的时候,其中一个小朋友跟妈妈说,怎么那么多鸡飞起来!他们跟我讲,我觉得很好,很有信心,我们作超度,作烟供,他看到鸡群从空中飞去了。再来,初九,天公生那天,我们在护国寺斋天作烟供,当天下午,我也去护国寺演讲。本来人好好的,但一进护国寺,感觉头很重,好像感冒,但我还是硬撑,演讲完以后才去作烟供。
有人问 :作烟供、火供、施食,是为了布施给众生,我很诚心去做,但是,鬼道真的被超度了吗?
海涛法师答:各位!不要怀疑,记得我们上礼拜过年期间,在台北那个屠宰场作超度,我们正在烧的时候,其中一个小朋友跟妈妈说,怎么那么多鸡飞起来!他们跟我讲,我觉得很好,很有信心,我们作超度,作烟供,他看到鸡群从空中飞去了。再来,初九,天公生那天,我们在护国寺斋天作烟供,当天下午,我也去护国寺演讲。本来人好好的,但一进护国寺,感觉头很重,好像感冒,但我还是硬撑,演讲完以后才去作烟供。
信众:寺院办超度大法会,分内堂外堂,收费不同,是否钱多的功德就大呢?法师:办超度法会或者水陆法会时,亡灵能不能被超度出去,这完全取决于主办法会的参与者,超度时能否以真诚心诵经进行感通。如果念念都想到孔方兄,都想到钱的话,这个效果也不会太大。如果想超度自己的亲属,建议你自己能至诚地..
根据元音老人海口开示整理弟子:师父,我们一般学佛的人都要具有慈悲心的,一些没有学过佛的人死了以后,他自己不能超度,我们学佛的人要帮他超度,应该要怎样帮他超度啊?请您介绍一下。元音老人:度亡的咒是很多。弟子:请您介绍,就是超度的那六个咒。大光明咒元音老人:度亡的咒是很多,最好最要紧..
超度的功德和意义:对去世多年已投胎者仍利益很大先人即使去世很久,假使中阴身已经投胎,阳上为其所做功德仍然可以回向助其转业,可使他们在所生道中,获得福德资粮。有一个佛典故事:释迦牟尼佛之功德主,他的小儿子做生意屡遭失败,连吃穿都匮乏。这个小儿子便去请教佛陀,自己前世到底造何恶业,有..
施食不易 恐遭业报◎ 郭涵斋放焰口施食,创始于阿难尊者,都属于瑜伽法门。瑜伽在唐朝由金刚智、不空两位上师传入中国,一时极为兴盛。它能够驱使鬼神,移山倒海,具有不可思议的威神力。但经过数传以后,无人能全部继承,留传下来的只有施食一法。手结印,口诵咒,心作观,身口意三业相应叫做瑜伽(瑜..
我们众生都应该孝顺父母的,不孝顺父母的人,那就有罪了;有的人甚至把父母杀了,这更是有罪的。为什么人要讲孝顺呢?孝顺是人的根本 ;人要是不孝顺父母,就是把根本忘了。“父兮生我,母兮养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父亲生我,母亲养育我,这种的恩好像昊天,昊天 就是比天都高。昊天罔极──没有..
◎ 慧 律如果以前有过杀业的话,拜八十八佛,或者持《大悲咒》十万八千遍,然后念《往生咒》三十万遍,就可以把以前不小心造的杀业慢慢的超度。我们今天用眼睛看不到业障,但是这个业还是存在。三个情形:一,拜八十八佛,每佛一拜,或者没有时间就用念的。二,念《大悲咒》十万八千遍,可以灭五逆十恶..
◎ 莲 池【原文】有自称西域沙门,作焰口①施食法师者,其洒净②也不用水,燃沸汤于瓶,以手擎而洒之,着人面不热。人异之,请施食者络绎③。予以为此甚不足贵也。世之号端公太保④者,尚能以红铁链缠束其肢体,利锋刃刺入于咽喉,况此沸汤特其小小者耳!夫佛制施食,本为饿鬼饮食至口即成火炭,故作甘..
在这个灾难频仍的娑婆世界,总有各种意外会不期而至,如交通事故、恐怖袭击;空难;海难等等,往往在瞬间就夺去许多人的生命,不仅令亲人痛断肝肠,也让亡者魂无所归不能安息,但是亲人亡故之后,我们也还是能够通过佛教的超度方法,帮助亲人的亡灵获得利益甚至往生善道,这对于亡故的亲人是非常重要的..
老婆罗门七天后将命终,佛陀教他修复佛塔,后延命百岁,无病而终。1.造佛塔不分大小,你造佛塔永不堕落三恶道。2.能够为往生者造佛塔,往生者必定生天。3.造佛塔不分大小,哪怕造得像米一样,所以各位你就看到西藏人,他没有钱,他就用三颗石头迭起来,也是一个佛塔。4.各位要多绕佛塔,你在绕的时候,..
在佛陀时代,王舍城中有一位美丽无比的妓女,名叫斯蕊玛。斯蕊玛号称当时王舍城的第一美女,几乎整个王舍城的男人都迷恋她,尽管她的身价再怎么高,还是有数不尽的人愿意倾家荡产来亲近她。有一天,斯蕊玛得了不知名的急症,意外地过世了。消息一传开,大家都伤心不已,伤心的程度远超过自己亲人的死亡..
【损恼】 p1252瑜伽九十一卷三页云:言损恼者:即于诸受、不可乐故。
【慈愍时】 p1266瑜伽三十卷二十页云:复审思择:诸过去世求欲得乐有情之类、彼皆过去,我当云何能与其乐。诸现在世有情之类、我今愿彼尽未来世、于一切时,常受快乐。是名寻思诸慈愍时。
【安乐】 p0625瑜伽八十三卷十七页云:言安乐者:无损恼行。0625
【安受众苦忍】 p0626瑜伽四十二卷八页云:云何菩萨安受众苦忍?谓诸菩萨,应如是学:我从昔来,依欲行转,常求诸欲,故意思择为诸苦因,追求种种苦性诸欲。于追求时,忍受无量猛利大苦。所谓种种徇利务农勤王等事。如是追求无义苦时,令我具受种种大苦。皆由无智思择过失。我今为求能引安乐最胜善品,..
【邪见不缘虚空及非择灭】 p0674 大毗婆沙论九卷四页云:问:何故邪见不缘虚空及非择灭?答:若法、是蕴,是蕴因,是蕴灭,是蕴对治;邪见则缘。虚空、非择灭,非蕴,非蕴因,非蕴灭,非蕴对治;故彼不缘。复次若法、是苦,是苦因,是苦灭,是苦对治;邪见则缘。虚空、非择灭,非苦,非苦因,非苦灭,..
【伺】 p0709 显扬一卷十页云:伺者:谓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依心所起,与心俱转相应;于所寻法,略行外境。令心细转为体。余如寻说。乃至增长伺为业。由此与心同缘一境,故说和合,非不和合。如薄伽梵说:若于此伺察;即于此了别。若于此了别;即于此伺察。是故此二,恒和合,非不和合。此之二法,不..
【忍法】 p0709 俱舍论二十三卷四页云:此顶善根下中上品渐次增长至成满时,有善根生,名为忍法。于四谛理能忍可中,此最胜故。又此位忍,无退堕故,名为忍法。此忍善根安足增进,皆法念住。与前有别。然此忍法,有下中上。下中二品,与顶法同。谓具观察四圣谛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上品有异。唯观欲..
【身识所依】 p0677 瑜伽一卷八页云:彼所依者:俱有依、谓身。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
【作苦边】 p0686 瑜伽九十五卷十四页云:作苦边者:谓阿罗汉所断众苦。
佛住世时,毗舍离国所流行之五种大恶病。即:(一)两眼赤如血,(二)两耳出脓,(三)鼻中流血,(四)舌噤无声,(五)所食之物变为粗涩。[请观音经、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二之二] p1186
出自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为如来制定比丘结界之法,系指比丘作法事、行布萨、建塔寺时,于空地、山林、水边,随其场地之广、狭、大、小,结界而以立界相。依其所呈现之形相,可分为五种,即:(一)方相,即结界之处,其形方正。(二)圆相,即结界之处,其形团圆。(三)鼓形相,即结界之处,如鼓之形。(四)..
指仁王般若波罗蜜经。比喻仁王经为照天地实相之明镜。与“护国珠”同为仁王经之譬喻。[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下、仁王般若经疏卷六] p1348
即心识之思念,通常指心识中刹那相续之念头。又据净土论(迦才)卷上载,念佛之法通常有二,其一即为心念。心念念佛,复分二法:(一)念佛色身,谓阿弥陀佛身有八万四千相,相有八万四千好,好有八万四千光明等。(二)念佛智身,谓阿弥陀佛有五分法身、大慈大悲力无畏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三十四、毗..
据楞严经卷五载,佛陀尝以一宝花巾比喻涅槃,花巾绾六结,而以六结比喻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六根聚集而现生死。然生死与涅槃乃由对待而感之二者,故若解生死之六结,则涅槃之一巾亦随之不存。 p1297 ..
指自性散乱、外散乱、内散乱、相散乱、粗重散乱、作意散乱。(一)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之自性驰逐外缘,不能静定,称为自性散乱。(二)修善之时,心为五欲之境所乱而不静寂,称为外散乱。(三)修禅定时,其心动散,于诸尘生味着,退失静定,称为内散乱。(四)诈作修善之相而其心退失,称为相散乱。(..
临济宗于禅法修行上所示之三笑。即:(一)相符正宗笑,师家、学人相契时之大笑。(二)有失正宗笑,学人误答师家时,师家之失笑。(三)悟顺正宗笑,学人悟得后,确定顺应宗旨时之大笑。[五家宗旨纂要卷上] p6446 ..
临济宗之优秀禅僧所具之四种自在力。即:(一)杀活拄杖子,接化学人时有自由自在之力。(二)金刚眼睛,有辨别学人优劣之能力。(三)狮子爪牙,有超拔之机量。(四)脚跟点地,于行住坐卧中皆行佛道。[五家宗旨纂要卷上] p6446 ..
除粪之意。粪,比喻三界之见惑、思惑。据法华经卷二信解品记载,有一长者,安置穷子于家中为奴,给付酬劳,使其清除粪便;以此比喻佛陀以小乘教教化二乘之人,使其断除三界之见思烦恼。三十七尊出生义(大一八·二九七下):“起化城以接之,由粪除以诱之。” p6484 ..
十二头陀之一。在印度,佛教之修行者,一日中仅一度用食,其他时间不得进食,此为戒律所规定者。[十二头陀经](参阅“持午”3815) p1444
古称鱼鼓、鱼板。指鱼形木制之法器,中凿空洞,扣之作声。原系寺院内为召集大众而击鸣之物。今日诵经时所用之木鱼,为二首一身之龙,龙头相向,共衔一珠,作成团圆形。而集合大众时所用者,称之为鱼梆(饭梆、梆),系作成长鱼形,平常悬挂于食堂、库里之长廊,饭食时敲打之。作鱼形系缘于晋人张华作桐..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