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一心称名
(术语)一心而称佛名也。法华经普门品曰: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十方业普现色身
随著十方众生的意业而普遍示现其身,如观世音菩萨是。
大施无畏者
即观世音菩萨,因观世音菩萨到处救苦救难,令一切众生脱离怖畏苦难。
大悲菩萨
指观世音菩萨。诸佛菩萨都有伟大的悲心,但是观世音菩萨是慈悲门之主,故独得大悲的称呼。
正法明如来
观世音菩萨过去成佛的名字。
智通(唐京师总持寺)[《宋高僧传》卷第三]
释智通。姓赵氏。本陕州安邑人也。隋大业中出家受具。后隶名总持寺。律行精明经论该博。自幼挺秀。即有游方之志。因往洛京翻经馆。学梵书并语。晓然明解。属贞观中有北天竺僧。赍到千臂千眼经梵本。太宗敕搜天下僧中学解者。充翻经馆缀文笔受证义等。通应其选与梵僧对。译成二卷。天皇永徽四年复于本寺..
一心称名
乃专注一心,称念佛菩萨之名号。法华经普门品(大九·五六下):“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p26
三十二应
[出楞严经]谓观世音菩萨。于往昔无数恒河沙劫。有佛名观世音。蒙彼如来授以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同佛慈悲。拔苦与乐。身成三十二尘。入诸国土。化一切众生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声教熏习。故曰闻熏。闻而复修。故曰闻修。金刚有坚利之能。以喻三昧之力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一佛..
观世自在
观世音菩萨的别名,因此菩萨时常观察世界而自在拔苦与乐。
阿弥陀三尊
中尊为阿弥陀佛,左为观世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
弥陀三圣
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弥陀三尊
中尊是阿弥陀佛,左胁是观世音菩萨,右胁是大势至菩萨。
千手经
(经名)具名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唐伽梵达磨译,略云千手经,千手陀罗尼经。是即流通本之大悲咒也。宋四明尊者依经设立行法,至今如说修之。应验非一。不空译之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为此本之异译。其他别本之千手经有二部:一为唐智通译之千眼千臂观世音菩..
经轨
(术语)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唐伽梵达磨译。是通常之千手经也。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二卷,唐智通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一卷,唐菩提流志译。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一卷,唐不空译。大悲心陀罗尼修行念诵略仪,一卷,..
弥陀三圣
(名数)一、阿弥陀佛,悲智二德全备。二、观世音菩萨,主悲门,位于佛之左位。三、势至菩萨,主智门,位于佛之右位。即弥陀三尊也。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经名)法华经第二十五品之名。说观世音菩萨开周遍法界之门而济度众生者,河西王沮渠蒙逊之代,使别行此一品,称为观音经。
观世音菩萨授记经
(经名)又云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至菩萨授记经,一卷,宋昙无竭译。佛在鹿苑为华德藏菩萨说如幻三昧已,放光照安乐世界,观音势至二大士来,佛说其过去发心之因,并授补处成佛之记。
观音无畏
(杂名)观音有施无畏者之别号,放略云观音无畏。法华经普门品曰: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离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大安法师:不念佛的时候能否达到不起杂念
问:我们念佛时没有杂念,不念时还有杂念。这是工夫不到家,那么继续念佛,能否达到不念时也不起杂念呢?大安法师答:你怎么知道你念佛的时候就没有杂念呢?你念佛的时候还是有杂念的,我们是心意识在念佛,我们的行蕴,念念迁流,只不过是比较微细,旋转得很快,我们意识不到而已。我们整个的都是在杂念..

大安法师:念佛的目的
我们念佛为了什么? 念佛就是要作佛。作佛的心就是菩提心。菩提是佛果的意思,众生能发成佛的心,就叫菩提心。如果我们的菩提心发不起来,念这个名号又有什么作用呢?这句名号是阿弥陀佛大菩提心的结晶,我们要跟这个名号感通,也要发这样的心。我们发心原来是为了修行佛法,但是如果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

大安法师:以恶为能的时代,该如何劝人念佛?
问:值此末法时期,善知识难遇,众生不知念佛,弟子曾发愿帮一不信宗教的人进入佛门,但并不如愿。我是否可以放弃此愿?请开示。答:这样的末法时期,确实众生的业障很重,而且是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如一年。随着人口的增多、生存资源的匮乏、善法的隐没,以后众生就更会用恶法来武装自己——恶人以恶..

大安法师:为何念佛人多是老人呢?
居士:念佛人多是老头老太太,年轻学佛人往往对禅、密感兴趣,对净土法门漠然,这是什么原因?大安法师:年轻人学佛,多有好奇务胜者。是故一入佛门便对谈玄说妙之法,颇有好乐。加之自己稍有些文化知识,常以上根利智自许(或口头谦虚,内心如是自肯),这是可理解的正常现象。而老头老太太,文才不足以..

大安法师:念佛怎样摄住意根
这个意根,我们从小到大可能都没有把它认真地对待过,有时候我们都对它无可奈何,它非常狡猾,非常有能耐,就像孙悟空孙猴子,一下子大闹天宫,一下子到地府里面搅得一塌糊涂。我们的第六识常常跑啊,大家想一想自己念佛的时候,你是不是做到了念兹在兹?是不是在很多情况下念念念,这个念头就跑了,还..

大安法师:念佛法门乃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
一、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如来一代时教,智慧深广如大海,功德宏博如宝山。八万四千法门,渐顿各称所宜;众生随缘信受奉行,皆蒙解脱。于中能否契入佛法,获益的有无与浅深,皆取决于信心。是故原始佛教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五力、法相宗的十一善法,皆以信为先。五根中以信根为本元,肇起精进、念、定、慧..
虚云老和尚:念佛一法 具足六波罗蜜
文:虚云老和尚盖念佛一法,具足六波罗蜜。昔世尊住世四十九年说法,皆因时而化,对机而教,亦不离六种波罗蜜门。故而见贪心众生,教之以布施;见恶心众生,教之以持戒;见嗔心众生者,教之忍辱;见懈怠众生,教之精进;见乱心众生,教之以禅定;见痴心众生,教之以般若。所以,布施度悭贪,持戒度邪恶..

印光大师:信因果而不肯念佛,乃文人习气
(其十)陈剑潭先生信因果,而思欲发明,而复不肯念佛,乃文人习气。当日远公以陶渊明胸怀空旷,可以学道,招之入莲社。彼殆以酒为命者,知佛门戒酒,不敢遽许,因曰,许某饮酒则来。远公大慈悲心许之。彼来念佛三日,攒眉而去。以但能放下,不能提起。若纪文达,袁子才之辈,皆同一病。纪,袁颇相信因果..

广行法师:祭祀祖先不宜杀生,应当虔诚斋戒,念佛诵经
祭祀祖先,不过是后代子孙慎终追远,不忘本源的一片心意而已。至于祖宗是否来接受祭祀,享用供品,那就很难说了。为什么呢?祖宗如果生前修人天善福,必升人天享乐。祖宗在世如果造三途恶业,那必在三途受苦。相对来说,能升人天享乐的少,堕落三途受苦的多。所以孝子慈孙每遇节日祭日(忌日),应当虔..

仁禅法师:念佛要对净土法门产生真正的信心
真正的佛法,就在像《阿弥陀经》一样最平实、讲种种事相的法上。老实念佛,表面上看,好像是在事相上念佛求生净土,但如果你有最了义、究竟的知见,这就是最高的圆教一佛乘修法。其实净土法门是最殊胜的,但是许多人并不理解。我们不要小看有些老实头,好像什么都不懂,只是在念一句阿弥陀佛,其实你并..

仁禅法师:念佛之人得病,实为消前世恶业
一向大声念,易致伤气受病《印光法师文钞》:书中言念佛急进,中气虚极,此汝不善用心所致。夫念佛一事,当随各人力量,随便出声默念,大声小声,皆无不可。何得一向大声念,致伤气受病耶?关于念佛方法,就像印祖在《文钞》中经常讲的,大声念、小声念,乃至金刚默念,你要调停适中,不要偏执一法。而..

念佛法要(清妙空大师念佛四十八法节要)
观既未易成就,戒亦未易全持,众福非旦夕可期,妙悟非钝根可得,大愿坚固更罕有,若不再从老实持名上出一头地,必致长沉苦海,永受轮回,千佛慈悲,亦难救度。老实持名者,既不求名利,又不逞才能,不于阿弥陀佛四字外添一毫妄想也。既以此心念佛,凡一切杂善杂恶之事,皆不必念。即日用应缘万不得已之务,应毕即舍,勿..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