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老年保健》2004年07期,作者:夏竹,原题:从陆游的诗谈陆游的养生之道 陆游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著诗文万余首。同时他也是一位养生家。在人均寿命只有三四十岁的南宋时代,他竟享年85岁,而且耳不聋、眼不花、背不驼,有时还能上山砍柴挑着回来,可谓我国古代诗坛的长寿冠军。陆游能获得如此高寿,与他的养生有道是分不开的。他的长寿秘诀在哪里?读陆游的诗文,可以探寻其长寿之道。 达观以养生 “昨夕风掀屋,今朝雨淋墙,虽知柴米贵,不废野歌长。”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陆游乐观豁达的胸怀:尽管屋上的瓦被狂风掀掉,墙壁被大雨淋湿将要倒塌,家中揭不开锅盖,可是他没有为此而忧郁,仍然吟诗不绝。对于曲折坎坷的人生,他认为,应该是“纷纷谤誉何劳问”,“莫厌相逢笑口开”,正是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成就了一位大诗人,成就了一位寿星。 勤动以养生 “八十身犹健,生涯学灌园。” 陆游在闲居乡村时,还经常从事一些拾粪、割草的体力劳动。后来,他虽然年高体衰,不能再干重活了,还要“拥杖牧鸡豚”,养养鸡和猪,不愿意让自己闲呆着。闲暇时,他养花、钓鱼、打拳、练书法,从而舒筋活血、陶冶性情,调节神经,有益健康。 “一帚常在傍,有暇即扫地。既省课童奴,亦以平血气。” 扫地是一种轻微的日常劳动,从事扫地必弯腰屈臂,四肢随之运动开来,血液循环加快,人体骨骼、肌肉关节及韧带一并得到适度锻炼,不失为一项老少咸宜的健身劳动。陆游不仅躬身洒扫庭除,而且积累了扫地养生的经验,并写成了诗文。 “整书拂几当闲嬉,时取曾孙竹马骑。故做小劳君会否,户枢流水即吾师。” 《书意》此诗是讲陆游一向把整理书籍、扫地抹桌当做锻炼自己身体的活动,有时还像小孩子一样,同曾孙一道骑着竹马做游戏。他认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劳动是有益的,犹如“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诗中洋溢着乐以忘忧之情和返老还童之状。这忙中偷闲的闲嬉,让陆游活动筋骨,放松精神,愉悦身心。 “游山如读书,深浅皆可乐。”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推荐
如鉴《佛祖统纪》
如鉴。四明塔山两阅大藏。长诵莲经。专志念佛。昼夜不懈。晚年庵居。忽示疾。请邻庵诸僧。系念面西。加趺含笑而化 。
功迥《佛祖统纪》
功迥浚仪人。行普贤忏。身不倚者三十年。一日普贤来乘六牙象。地皆银色。晚年专讲法华。每至药草喻品天辄降雨。又撰佛地论疏。愿回所诠之益得生净土。疏成五色异光照其室。迥曰。得于此时乘光见佛愿足矣。乃系念西想。不食而化 。..
龙树(Nagarjuna 约2/3世纪)
Longshu古印度佛教哲学家。大乘佛教中观派的奠基者。关于他的生平,有各种不同的传说。据传他出生在南印度毗达婆国,属婆罗门种姓。幼年曾学五明,其后皈依佛教。初习小乘教规,后在雪山一带得大乘经典,系统地阐述并确立了大乘佛教中观派的理论,深受南印度安达罗王朝的引正王的推崇,晚年住在黑峰山..

印祖故事:翰林信佛不吃素,大师劝读放生疏(43)
魏家骅(1862—1933),字梅荪,晚号贞士,江宁人。他分别于清末光绪1898年、1903年两为进士,尤其是1903年为经济类进士,此后他一直官运亨通,任过翰林编修、山东东昌府知府,官至三品大员;民国时期,又曾担任西南地区法院院长。还担任过南京商会会长。在山东东昌府知府任上,成功引种美国棉花,推动了..

长期只吃肉和只吃素哪个好?每天吃肉不超过这个量,才正好
长期只吃肉和只吃素哪个好?每天吃肉不超过这个量,才正好小时候不爱吃肉,所以没长高;长大后爱吃肉了,结果长胖了。每个人的口味有所区别,不管是天生如此还是后天养成,不同的人的饮食习惯也是有所不同的。而只吃肉的人和只吃素的人,通常被归为两类。有的人吃起肉来根本停不下来,每天都要吃很多的..
默
【默】 p1389瑜伽二十四卷十四页云:复如有一,随先所闻、随先所习、言善通利、究竟诸法,独处空闲,思惟其义,筹量观察。或处静室,令心内住、等住、安住、及与近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一趣、等持。或复于彼毗钵舍那,修瑜伽行。如是等类,说名为默。..
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从何名通达从何名得
【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从何名通达从何名得】 p1307瑜伽七十七卷六页云:此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当知从何名为通达?从何名得?善男子!从初极喜地,名为通达。从第三发光地,乃名为得。善男子!初业菩萨,亦于是中,随学作意。虽未可叹;不应懈废。..
补特伽罗成就三性法异
【补特伽罗成就三性法异】 p1247瑜伽一百卷十八页云:或有一类补特伽罗、成就善法、及无记法;非不善法。谓诸圣者、已离欲贪。及此异生,除种子法。或有一类补特伽罗、成就不善、及无记法;非诸善法。谓断善根补特伽罗。除种子法。无有成就善不善法,非无记法;或唯不善、或唯无记、而可得者。..
调伏世间
【调伏世间】 p1338瑜伽八十三卷十页云:调伏世间者:能修贪懮一切世法正对治故。
诸行三种过患
【诸行三种过患】 p1351瑜伽九十一卷十六页云:复次有诸苾刍,先已修集妙慧资粮;复得值遇善友圆满,听闻诸行三种过患。谓现法过患,后法过患,现法后法过患。当知此中大种互违为所依止,一切疾病;名现法过患。恶趣诸行,常恒随逐,能作能往;名后法过患。先于现法,成就憙贪,以为所依,能引现法后法..
忆而复忘因缘
【忆而复忘因缘】 p1389大毗婆沙论十二卷九页云;何缘有情,忆而复忘?答:有情异分相续转时,于法不起相属智见。此中忘者,是失念义。广说如前。异分有三种。谓加行异分,所缘异分,随顺异分。加行异分者:如有先诵素怛缆藏,中间忘失;舍之复诵毗奈耶,或阿毗达磨藏;后皆不忆。先诵毗奈耶,阿毗达磨..
默置记
【默置记】 p1389佛地经论六卷十六页云:默置记者:如有问言:实有性我,为善为恶?石女儿色,为黑为白?如是等问,应默置记,不应记故。长戏论故。
佛身无漏与佛身有漏
【佛身无漏与佛身有漏】 p0657 大毗婆沙论七十六卷四页云:谓或有执佛身无漏。如大众部。问:彼何故作此执?答:依契经故。如契经说:苾刍当知,如来生在世间,长在世间,出世间住;不为世法之所染污。彼作是说:既言如来出世间住,不为世法之所染污;由此故知佛身无漏。为止彼意,显佛生身,唯是有漏..
住不动阿罗汉
【住不动阿罗汉】 p0663 显扬三卷十二页云:四、住不动。谓成就如是软根;虽不思自害,及行放逸;然皆不退。不能练根,不能发起胜品功德。二解 杂集论十三卷十页云:住不动阿罗汉者:谓钝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皆能不退现法乐住。亦不能练根。练根者:谓转下钝根,成上利根。是故不动法不说能练根。..
五法退菩提
据北本涅槃经卷二十八载,退失菩提心之法有五,即:(一)乐在外道出家,谓人之出家,当从正法,若从外道,则增诸邪见,作不善业,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二)不修大慈之心,谓修菩萨行者,当以平等大慈之心爱念一切众生,与其清净法乐,然后得成菩提之果;若非此行,则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三)好求..
五衲衣
又作衲衣、弊衲衣、坏衲衣、百衲衣。衲,缝补之意;以五色之碎段重重缝补之衣。即因朽坏而经修补缝缀之法衣。[四分律卷四十一、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之一](参阅“衲衣”3952) p1122
五部总持
指密教金刚界五部之陀罗尼。五部,指佛部、金刚部、莲华部、宝部、羯磨部。陀罗尼为梵语dhārani之音译,意译作总持。 p1160
五体投地
乃佛教礼法之一。又作五轮投地、投地礼、接足礼、头面礼、顶礼。本为印度所行之礼法,据大唐西域记卷二所载,印度所行之礼敬法共有九种,其第九种即五体投地,为所有礼法中之最殷重者。其后佛教亦沿用此一礼法,并以之表礼敬之最上者。所谓五体,指两手、两膝、头顶等,亦称五轮。其行礼之法,先以右膝..
天界寺
(一)位于江苏江宁聚宝门外善世桥之南。元代文宗天历元年(1328,一说至顺元年,1330),舍金陵潜邸为寺,号“大龙翔集庆寺”。次年,以杭州中天竺寺 之笑隐大欣为开山第一世。翌年,敕召赵世延以金泥书写无量寿经千部及佛经一藏。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敕改寺名为“大天界寺”。二十七年颁予“天界..
六难
指修梵行、向菩提道者之六种难处。即:(一)佛世难遇,谓诸佛不常出世,众生悬远难遇;纵使诸佛出世,若众生不修胜因,不行众善,亦不得遇。(二)正法难闻,谓虽值诸佛出世,然因机缘之违逆、身体之障难、根性之愚钝等,而不能听受;又值佛灭后,不得听闻正法,或生邪见,虽听闻而不能信受。(三)善心难生..
天衣拂千岁
表示时间长久之譬喻。大智度论卷五载,譬如有座四十里之石山,有长寿人,每百年持细软衣一拂拭,至石山尽净,而劫犹未尽。[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 p1349
总相戒
指十善戒。据大智度论卷四十六载,戒波罗蜜总摄一切戒法,譬如大海总摄众流;如十善戒为一切戒法之根本,称为总相戒;其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无量诸戒皆为别相戒。 p6489
鸿福寺
位于贵州贵阳。乃贵阳之主要名胜,亦为西南之一大丛林。其大殿建筑宏伟壮丽,重檐飞尖,画栋雕梁,气魄雄伟。 p6542
斋钟
报斋时鸣大钟。禅苑清规卷六警众条(卍续一一一·四五五下):“城隍先斋钟,后三下;山林先三下,后斋钟。”[僧堂清规卷五] p6551
支节
(一)梵语pra?ākhā。音译钵罗奢佉、波罗舍佉、钵罗[贝*奈]佉。为俱舍论所说胎内五位之第五。即托胎第五七日后,肢节等形相皆已圆满之位。另于瑜伽师地论卷二之中,有胎内八位之说,以五七日内名钵罗赊佉,六七日内名发毛爪位,七七日内名具根位,七七日以后名形位。即开五位中之钵罗奢佉位而为四位。..
断律仪
梵语prahāna-sajvara。谓与九无间道共生之静虑律仪(定共戒)及无漏律仪(道共戒)。即指与有漏之未至定中之九无间道俱生之静虑律仪,及与无漏之未至定中之九无间道俱生之无漏律仪。其中,与前八种无间道俱生之二戒,能断除欲界生起之烦恼,与第九无间道俱生之二戒,能断除欲界生起之烦恼及恶戒,故特..
断圆德
为如来三种圆德中果圆德(果德圆满之功德)之一。谓如来断尽一切烦恼之功德圆满。又分四种:(一)一切烦恼断,指断除染污无知之烦恼障而得择灭。(二)一切定障断,指断除不染污无知之定障,而得非择灭。(三)毕竟断,指断除前二障后而不退。(四)并习断,指前二障之习气并断。[俱舍论卷二十七](参阅“三..
出家
梵语pravrajyā。音译作波吠你耶。即出离家庭生活,专心修沙门之净行;亦兼指出家修道者,与沙门、比丘同义。为“在家”之对称。又以出家乃远离世俗之尘,故又称出尘。出家须剃落须发,抛弃服饰,并穿着坏色之衣,故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
方便随缘止
天台宗所立三止之一。又作系缘守境止,略称方便止。系相对于空假中三观中之假观而立者,偏于俗谛。菩萨知空非空,能善巧方便,随缘分别药病,化益众生,安于俗谛而心不为内外之变化所动,称为方便随缘止。[摩诃止观卷三之上](参阅“三止”535) p1440 ..
四韦陀院
(堂塔)天竺祇洹精舍之中,有四韦陀院,以许佛徒之研究。僧史略上曰:祇洹寺中有四韦陀院。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