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八位祖师以出家身孝养父母的故事
https://www.tfoyin.com/show/44757.html世人多有一种误解,认为出家人剃发染衣、辞亲割爱,必定于亲情十分淡漠,不仅无法像常人一样光宗耀祖,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养死葬都做不到。当这种误解与中国传统中对孝道的尊崇与对家庭的重视相结合,就导致佛教传入中国后始终面临着不孝的指控。事实上,佛教的教义是否真..
净土法门法师:荣华富贵是怎么来的
https://www.tfoyin.com/show/44736.html中国古大德常常教导我们:“于人无争,于世无求。”这两句话非常重要。也许有人问:“假如我不跟人争,在这个世间一无所求,活得有什么意思?”似乎人活在世间就要争、就要求,这个想法,实在讲误导众生,造成这个世间无量的灾难,天灾人祸就是因为人争、求,感来的苦报..
论窥基判教观
https://www.tfoyin.com/show/44725.html◎ 法 堂 在我国唐代,最具有判教代表性两位大师,莫属玄奘大师和窥基大师,窥基大师(632-682)是玄奘大师的弟子,亦是中国唯识宗的初祖,著作基本为疏释,有百部疏主之称《义林章》是窥基大师的一本独立著作,共有七卷,其中《义林章》卷一总料简章以五门分别有一教益..
佛教“爱”的特殊定义
https://www.tfoyin.com/show/44703.html佛教爱的特殊定义◎ 宗 舜南传《法句经》说:从爱生忧患,从爱生怖畏。离爱无忧患,何处有怖畏? 在佛教里面,爱这个词有特殊的定义。唯识法相里面说,爱以染污为性。也就是说,世间的一切感情,无论用什么漂亮的话去包装,它其实都是有条件和有原因的。在古代,中国人..
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
https://www.tfoyin.com/show/44696.html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 济 群如何区分大乘与小乘?很多人都以为,修学大乘经典便是大乘行者,修学小乘经典便是小乘行者,却极少从自身的发心进行考量。汉传佛教为大乘佛教,因而,中国像教徒多以大乘行者自居,似乎这一身份的获得是理所当然的。何为大乘?宗喀巴大师在《..
佛教实有功于中国甚大
https://www.tfoyin.com/show/44676.html◎ 吴学昭1919年,陈寅恪、吴宓同在哈佛大学学习。在闲聊中,陈寅恪议论风生,纵论古今中外文化。12月14日,吴宓在日记中撮其精要记录如下:中国家族伦理之道德制度,发达最早。周公之典章制度实中国上古文明之精华。至若周、秦诸子,实无足称。老、庄思想尚高,然比之..
中国佛教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https://www.tfoyin.com/show/44642.html中国佛教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演 觉四十年来,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中国佛教迎来温暖春天,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几乎是一片荒芜中拓荒重建,从恢复振兴走向健康发展,创造了一段光辉的历史。全面深入地回顾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佛教的重生与发展,是一..
破我
https://www.tfoyin.com/show/44641.html破 我◎向庆佛教的经典和论著浩如烟海,其数量更是数不胜数。随着古德对经典的理解角度不同,得出的修持方法理论也千差万别,故而在印度有二十部之争,中国有八宗之别;在地域上又分南传北传之异。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其目的都是为了脱生死苦海,登涅槃彼岸..
信仰佛教的六大理由
https://www.tfoyin.com/show/44617.html◎ 梁启超吾祖国前途有一大问题,曰中国群治当以无信仰而获进乎?抑当以有信仰而获进乎?是也。信仰必根于宗教,宗教非文明之极则也。虽然,今日之世界,其去完全文明尚下数十级,于是乎宗教遂为天地间不可少之一物。人亦有言,教育可以代宗教。此语也吾未敢遽谓然也。..
茶人的四种修养
https://www.tfoyin.com/show/44614.html◎ 明 影如何将中国的茶文化提升为一种禅的修行法门,将每一次茶事活动提升为追求禅茶一味生命境界的实际体验,是当今中国茶文化界和佛教界的一大使命。正即是正见,是对茶禅文化的正确认识,是对禅茶一味生命境界的准确体认,禅茶一味是大乘佛法色空不二、理事圆融的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