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李向平:信仰如无法律 精神必定走私
https://www.tfoyin.com/show/51166.html信仰如无法律 精神必定走私李向平无论正当性信仰,抑或是补偿性信仰,它们之间在很大的程度上无法直接构成供需关系。惟有当这些供需关系被纳入法律关系之后,中国信仰才会成为法律信仰的基础。可普遍的现实现象却是,中国人普遍需求的依然还是私人信仰,掌握神圣资源、提供宗..
李向平:社会缺席,宗教安在?
https://www.tfoyin.com/show/51165.html在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中,宗教的社会存在及其表达形式,已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据统计,目前中国有佛、道、伊、天、基等五大主要宗教,信教群众大约上亿,宗教教职人员30多万,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活动场所10多万处,另有74所宗教院校。因此,它们所具有的社会特征及社..
李向平:生活即是信仰
https://www.tfoyin.com/show/51164.html美国《福布斯》杂志5月16日刊发的文章《对当代中国的十个误解》一文认为,说当代中国人没有信仰,这是一个误解。文章指出,当代中国人没有生存危机,社会和谐依旧还是崇高目标,反个人主义仍然很普遍,新一代中国人将逐渐重塑国家,逐渐取得新旧和谐,而旧传统依旧神圣..
李向平:“生活禅”:佛教信仰资源社会化的成功尝试
https://www.tfoyin.com/show/51163.html人间佛教30年的发展,既是中国佛教信仰传统的继承与光大,也是当代中国佛教新传统的建构。其中,河北柏林寺净慧长老于1993年提出的生活禅信仰理念及其20多年来的不断实践,究其最基本的时代意义与价值,应该就是探索了如何将信仰落实于社会生活。社会化与团体化的信仰方..
李向平:中国佛教的公共交往特征
https://www.tfoyin.com/show/51162.html中国文化走出去,这是一种具有时代要求、中国特色、亚洲特征、国际影响的全球文化意识。它作为一种文化对话与合作的路径,能够为中国社会的和平发展奠定文化精神资源,塑造一个和谐共享的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佛教以人间佛教的社会姿态,积..
魏德东:法衣与《坛经》——从传宗形式的演变看禅宗的中国化历程
https://www.tfoyin.com/show/51160.html法衣与《坛经》——从传宗形式的演变看禅宗的中国化历程魏德东黄德远在中国禅宗史上,传宗制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佛法以心传心,这是禅宗的根本特点。但作为正宗传替的标志,在传心的同时,还要伴以一定的信物,这便是禅宗的传宗形式。就目前见到的文献看,禅宗先是有法衣..
李向平:信仰转形:从大师型到仪式化——永明延寿的禅净合一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https://www.tfoyin.com/show/51158.html信仰转形:从大师型到仪式化——永明延寿的禅净合一思想及其历史影响上海大学 宗教与和平研究中心李 向 平永明延寿禅教融通、禅净一致的思想及其主持编撰的《宗镜录》,对于禅学独盛的时代来说,是一个总结;而对于宋代之后中国佛教多元发展的格局而言,则承上启下。其思想意..
李向平:禅宗信仰及其实践模式——以民间禅宗为对象
https://www.tfoyin.com/show/51157.html禅宗信仰及其实践模式——以民间禅宗为对象李向平(上海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一、禅宗信仰及其社会实践模式中国佛教史上的所谓正一邪冲突,不仅仅是政教关系,关键是“个人与社会”、“宗教与权力”的辨证关系。日常生活世界之所以能够沟通,是因为所谓的“视野相互性”..
韦驮菩萨的前世今生
https://www.tfoyin.com/show/51144.html韦驮天来自于南印度婆罗门教的护法神,后来婆罗门教在北印度分流成印度教时继续保留了护法神的位置。佛祖释迦牟尼在印度教教义的基础上创造了佛教,韦驮天继续转入佛教成为护法神。佛教在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在南北朝时期进入第一个兴盛的高峰。诗歌中“南朝四百八十寺,..
韦陀菩萨:韦陀杵方向的含义
https://www.tfoyin.com/show/51143.html韦陀菩萨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佛教护法神。中国佛教寺院中,韦驮菩萨像常威武地立於最靠近寺院门口的四天王殿内,面向著寺院,以守护伽蓝(即道场)。其形像大多为身穿甲胄的雄壮武将,手持金刚杵,或以杵柱地,或双手合十,将杵搁於肘间。信佛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