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元禅师年谱》:师三十二岁,至海宁鹰窝顶,听讲法华经。

日月并升鹰窠顶

鹰窠顶又名鹰窠顶山、云岫山、鹰窝顶,高一百八十多米,位于钱塘江口南北湖西南侧,因此处山顶长有大片古树,树顶筑有鹰巢,常有老鹰在此盘旋飞翔,故得名“鹰窠顶”。鹰窠顶是环南北湖诸山中的一峰,也是观赏海上日出的绝妙所在。清末著名出版家、海盐张元济撰有《鹰窠顶观日》一文,被收到《最新高小国文教科书》第四册。文中写道:“有若剪纸为圆月者,贴日上翕翕动,不暂离而摩荡其中。日离海二三丈,乃不见。”

甲辰仲夏的一个午后,我们驱车到达海盐南北湖,在领略潋滟静美的湖光之后,我们沿着湖畔石块砌成的曲折山路,向鹰窠顶进发。南北湖的群山为天目山余脉,山体连绵,近翠远黛,由环湖十一峰、三湾六山、滨海六山等诸山组成,鹰窠顶是其环湖十一峰中最有名的。攀登鹰窠顶的山径虽曲折略陡,但多奇丽石景,沿九曲径一路上山,有狮头岩、合掌岩、痴景岩。明代隐士许相卿曾冒雪披蓑衣,骑牛犊上山觅诗,一时被传为佳话。

南北湖三面环山,其最特别之处在于,这里是中国唯一可以同时看到山、海、湖的观景处。站在鹰窠顶,面前就是南北湖,远方是环南北湖的诸山和东海,山、海、湖尽收眼底。鹰窠顶上的几块大石,远观就像含苞欲放的荷花,所以这座山峰又称荷苞峰。石壁之上,有“鹰窠顶”三个隶书擘窠大字。

在鹰窠顶众多的摩崖石刻,“日月并升天下奇”“海天一色”“獾室”。山顶巨石上还有“月印日心”石亭一座,亭柱上有二联:“海天耀彩一派风光,日月交辉两湖声色”和“永教日月留双壁,安得海山共一湖”。

摩崖上的“日月并升天下奇”,楹联上的“日月交辉”,讲述的就是这里的“日月并升”天文奇观,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明万历年间陈梁撰写的《云岫观合朔记略》中,就有“日月并升”的记载。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曾登鹰窠顶观“日月并升”,写下《登云岫山观合朔遇雨》:“海山日月看同升,讵料偏逢雨气蒸。千众欲观凭碣石,十年未见说居僧。衡云端为何人敛,蜃市能因幕岁兴。岂必天公真有意,明秋此日复来登。”遗憾的是,因为“遇雨”,“逢雨气蒸”,黄宗羲没能看到日月同升,但他意犹未尽,表示“明秋此日复来登”。

陈从周先生曾这样写云岫山、南北湖:“余爱此具有文人气质之南北湖景区,今名犹未显者,而其内涵蕴藉之美,耐人寻味,任人周旋,而‘日月并升’之壮观,大好湖山,醒人爱邦爱国,岂只观景而已哉!”

北宋古刹云岫庵

欲登鹰窠顶,先谒云岫庵。云岫庵座落于鹰窠顶山腰,庵名出自东晋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云岫庵也的确是世外桃源。这里虽然只有海拔一百五十米,但有“海上名山”“夜普陀”之誉。

我们达到云岫庵时,来到的是侧门,攀上高高的台阶,只见庵门紧闭。此时正好遇到一位义工,带我们来到山门,并请来当值的一位年轻法师,带我们参观寺院。

这位年轻法师说,因为过两天天宁寺的住持要举行升座仪式,所以云岫庵的住持和其他法师都去了海盐天宁寺帮忙。云岫庵庭院四处摆满了方的、圆的各式各样的老旧石槽、石盆,里面种着荷花。法师介绍说,这些都是老物件,是上一任住持从民间各地收来的。我们问法师,云岫庵是因为什么被定为省级文保单位的。法师说,因为云岫庵历史悠久,是宋代古刹。

云岫庵始建于北宋建隆年间(960—963),宋治平元年(1064)濒圮而复兴。元至正二年(1342)僧本原又开山,至明天顺八年(1464)毁于兵燹。成化八年(1472)又一次鼎新,到正德六年(1511)又废,隆庆五年(1571)杭州百法寺僧明坚重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重修,咸丰十一年(1861)又一次毁于兵燹。光绪元年(1875)袁花节妇王复正(聚师太)重建。

宋时云岫庵的规模已无考,元至正十二年(1352)邑人许宸隐居这里,舍山15亩拓宽栋宇。明隆庆时(1571),许宸五世孙许懋复舍山五亩,建佛殿前后共六间四坡,左右斋堂、禅堂。万历二十二年(1594),僧性静买山57亩,殿宇募资一新,有殿十楹、阁五楹、右庑四楹、齐堂、静堂、厨房共十楹。其中阁五楹,是万历二十六年(1598)僧性静从京师请回《大藏经》而特地建造的。清初,云岫庵基本保持明朝规模。

云岫庵从宋初建庵起,就“崇奉观音大士”,元许宸也是“日夕顶礼大士”,明重建后“仍奉观音大士”。在普陀山屡遭倭寇骚扰时,常有僧尼渡海来避难,后流为民间传说:观音菩萨的根本道场在普陀,因香火旺盛,日夜不能安静,于是听从龙女献计,常于晚上跨海来此休息。因消息走漏,善男信女在晚上闻风而至,云岫庵遂有“夜普陀”之称,其烧夜香的传统也沿袭至今。因此云岫庵香火旺盛,每当夜幕来临,总是香煙缭绕,钟鼓齐鸣。

云岫庵东有鹰窠顶,西有南木山,南有高阳山,北有麂山、荆山、凤凰山,正符合风水学说中“四灵兽”地形,凤凰山、荆山、云岫庵、高阳山这五点正成一直线,故又称“五星连珠”。法师说,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清晨,人们在鹰窠顶看“日月并升”奇观,云岫庵是其隔夜休息和整装待发之地,因此九月三十就成为云岫庵最热闹的“庙会”。据记载,民国三十六年九月三十夜里,在云岫庵烧香宿夜者竟达一万多人。

云岫庵庵舍依山而筑,中轴线上,有“海上名山”的照壁,进山门有赵朴初题写的“云岫庵”匾额,门前有一株明代的古银杏,高达20米,大数围,进门一只大铁鼎,过铁鼎依次为天王殿、观音殿和藏经阁。庵内有一雪窦泉,滴水成池,泉水清澈甘甜,终年不竭,烹茗最佳。观音殿两侧配殿内供有观音菩萨32化身和32应身像,配殿内还有一“鱼洗”铜盆。

建庵以来,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游踪不绝。宋大观四年(1110),海临县令徐嘉言作有《登鹰窠顶望海中夏盖诸山》诗。明兵部给事中许相卿归隐后,常在雪中戴斗笠、穿长蓑、乘黄犊登鹰窠顶,又在庵中接待邑令李当素,被传为佳话。清初,知县毛一骏撰《募修云岫疏》,带头发动重修云岫庵。吕留良、查慎行等名士,也都在云岫庵留下足迹和诗文。

法师说,鹰窠顶的茶叶加上云岫庵的雪窦泉,茶香泉冽,可与“西湖龙井茶虎跑泉”媲美。云岫庵内有“雪窦泉”,水质甘冽,四季不竭,烹茗煮茶最佳。云岫庵中有金、银、铜、铁、锡“镇山五宝”,分指藏经阁、古银杏、铜鱼洗、大铁鼎和雪窦泉。

大殿前有两个圆鼓形的柱础,上刻“大清光绪十五年孟冬”的字样,殿后的山墙上,镶着八块历代供养人的功德碑。后院围墙根是“宣统三年仲冬”所立“云岫院主贾叙太”一块残碑,落款只剩“弟子自”三个字。此外,还有“武原八都长水”的一位信众,于“大明正统五年”所立的一块碑。法师说,云岫庵有明确年款的古物,就是这些了。

法师说,云岫庵八景之六是“鸟还亭”,亭名来自于“鸟倦飞而知返”。周退密、富寿荪等沪甬名士有诗词题咏,留下“拄杖对南山,亭前鸟飞还;相看长不厌,物我两俱闲。”的诗句。法师还说,原来藏经阁还有一副张元济先生题写的楹联“接观论海日,门对浙江潮”,但今已无存。

庵里的《建国方略》

法师带我们来到庵南侧的一处戏台,介绍说这个戏台是1990年从金华市移建过来的,金华是婺剧之乡,海盐澉浦是元杂剧家杨梓的老家。杨梓擅南北曲,以能歌闻名,与贯云石合创海盐腔。移建此戏台,就是为了“证今观旧事,温故立新风”。

法师指着戏台上靠墙跟的一根水泥柱说,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制定《建国方略》,提出要在澉浦和乍浦之间建设东方大港,并派出专家进行勘察设计,南北湖长山、青山和鹰窠顶三处,都留有当年东方大港建委会的测量界石标志。这块水泥界石,便是鹰窠顶那块,本来在山顶大小看台之间,为了更好地保护,便移放到云岫庵保管珍藏,云岫庵还特制了这张“东方大港”规划图。

我们走近水泥柱,只见该测量标志为圆柱形,上部为“建委会”三个魏碑大字,中间是“东方大港”四个楷书大字,下部是编号SNo072。

据广东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资料,此文物名为“东方大港测量标志石”,两地共三块。民国26年(1937)由东方大港建委会所立,圆柱形,石上刻有东方大港建委会SNO及数字编号字样。在乍浦的是SNO 046、072,在澉浦的是SNO 067。乍浦还有测量总局水准点方形标志石一块。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资料还介绍,民国元年12月28日,孙中山乘军舰到平湖乍浦考察杭州湾海港,经乍浦去松江。此后,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建设“东方大港”的宏伟设想,计划于乍浦至澉浦间建15英里海堤,在乍浦一端开一缺口,作为大港正门。还筹划建乍浦至芜湖铁路,沟通长江以南各大都市。当时的交通部、铁道部曾设东方大港筹备委员会,组建江南铁路公司进行东方大港建港计划前期工作,后因抗日战争爆发,建港计划未予实施。

南北湖号小西湖

南北湖,是钱塘江口的一个潟湖,古名永安湖,亦名澉湖、高士湖。南北湖有长堤横贯,长堤乃清康熙、乾隆年间海盐知县张素仁、鲍鸣凤两次竣湖时修筑而成,故又名张公堤、鲍公堤。此堤将南北湖一隔为二,从此有了南湖和北湖之分。南北湖由湖塘、山林、滨海、古城四大资源要素组成,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南北湖最早的历史记载是宋绍定三年(1230)的《澉水志》:“永安湖在镇西南五里,周围一十二里。元以民田为湖,储水灌溉。四周皆山,中间小堤,春时游人竞渡行乐,号为小西湖。”历史上形成了鹰窠晴雪、湖海山居等“前八景”、“后八景”、“续八景”。民国二十一年(1932),韩国民族英雄金九曾来南北湖载青别墅避难。民国三十四年(1945)10月3日,浙东纵队由何克希率领经澉浦北上,遭到国民党军队包围堵击,胜利突围。1984年,海盐县人民政府在南北湖东面荆山上建立了革命烈士纪念碑。1978年,嘉兴七县三十万民工开挖嘉兴地区第一条出海排涝工程——南北湖长山河。

南北湖总面积约45平方公里,山围湖而立,海仗山湖而依,湖光、山色、海景相互映衬。核心区两湖面积1800亩,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湖形曲折。湖中有白鹭洲,蝴蝶岛。湖边山、湖中堤和湖内岛,自然别致,相得益彰。古园林家陈从周教授盛赞其“山有层次,水有曲折,海有奇景,比瘦西湖逸秀,比西子湖玲珑,能兼两者之长”。

内容来源:2025年7月24日《海峡都市报》“海都新闻”

作者:白撞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