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山费隐容禅师纪年录》:“万历四十二年甲寅,师二十二岁,终宝林法华期,于巳分中自觉不切。遂同僧中虚往天台天柱峰,住静数月。适克柔、离我二禅者至,云湛然和尚在径山圆通殿开堂,偕往亲近。问:如何是径山的大意?湛便打。师以两手头上合掌而出。解期,湛赴嘉兴东塔,师随行充茶头。一晚小参,师问:如何是超然不借借?湛云:我听不清,汝再问。师便喝。湛云:这是借。师又喝。湛云:亦是借。师云:喝散大中去也。”
“万历四十五年丁已,师二十五岁。作偈见志云:吾年二十五,气海吞佛祖。不过古人关,岂踏今时路。师过东塔,湛然和尚讲《楞严》。”
登上东塔看日出
嘉兴是江南佛教流传最早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有七塔八寺,这是嘉兴人的历史记忆。其中的东塔寺和东塔,更是嘉兴的乡愁和城市的坐标,是七塔八寺中历史最悠久的塔和寺。
东塔位于嘉兴甪里坊,县东南三里,旧时登临其上,江南锦绣风光尽收眼底。为此清代嘉兴知府许瑶光就曾亲临东塔,写下了《东塔朝暾》诗来颂扬东塔的美景:“地临东海晓波黄,缥缈朝云捧太阳。吴越山河都入照,却绕孤塔早霞光。”由此,“东塔朝暾”也成为南湖八景之一。
东塔寺也叫东塔讲寺,公元502年始建,历时16载而建成,那时是中国历史上的南朝时代。东塔寺刚刚造好的时候,是一个没名字的寺庙。寺庙的地基,是西汉大臣朱买臣的老宅基,寺后有朱买臣的墓。据《嘉兴府志》记载,东塔建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南宋时,在嘉兴杉青闸出生的宋孝宗赵昚,年少时登临东塔寺钟楼,不慎失足坠楼,但神奇的是孝宗竟然屹然不动且毫发无损,钟楼也因此改名为景龙楼。南宋文士张尧同作有《嘉禾百咏》之“朱买臣墓”和“景龙楼”两诗记载此事。“朱买臣墓”一诗写道:“世事春风转,荣枯一梦间。绣衣人不见,孤冢旧家山。”“景龙楼”诗云:“千秋传异彩,百尺护雕阑。欲识金龙瑞,丹霄试仰看。”
在世代轮换和朝代更迭中,东塔饱经战火摧残,但也总能屡毁屡建。南宋建炎四年,东塔的一部分塔身毁于战火。后来,南宋淳熙年间、明朝洪武年间、崇祯年间,又先后重建。到清乾隆时期,又再次重修。可以说,明清时期,东塔寺依然晨钟暮鼓,香火鼎盛。当时的东塔寺,是嘉兴城外最大的寺院,不亚于城内的精严寺和楞严寺两大寺庙。在清咸丰时大部毁于战火,同治年间重修山门和禅堂。
经过几次重建,东塔最后定型为方形七层楼阁式砖塔,砖木结构。塔身每层飞檐翘角,悬挂风铃,四面辟券门,平座回廊,栏杆环绕,设旋转形木楼梯,可登高望远,仍不失隋唐特色。旧时的东塔,巍然耸立在嘉兴城东,附近一马平川,是登高观赏日出景色的绝好所在。明人刘圻登上东塔观日出,赋诗一首:“浮屠百丈壮天涯,我特来登步云梯。身在太虚红日近,手攀星汉白云低。”
明清时期,嘉兴老百姓在重阳节有登东塔的习俗,到咸丰年间,东塔的木构件毁于战火。民国的一场台风,把东塔的塔刹刮到了地上,断了头的东塔,显得秃秃的,失去了往日挺拔俊逸的雄姿。民国时期,韩国独立运动领导人金九,到嘉兴避难的第一个落脚点,便是东塔寺。
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嘉兴冶金厂要建造宿舍,从1969年7月开始拆,破败不堪的东塔被拆除并清理地宫,拆下的塔砖供建房使用。《中国古塔通鉴》记载了东塔塔身拆除时塔基的情况:“塔基挖深五尺,底埋红色大陶缸,缸上置圆木桩,呈井字形,用木料约二十立方米,其上叠铺砖石基础至地面。”这次拆除,共出土文物28组,现由嘉兴市博物馆收藏。
东塔被拆后,取而代之的是“冶金新村”,也就是几栋三层的楼房。过了几年,民丰造纸厂的宿舍,又在塔西面建成。至此,“东塔朝暾”终于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虽然东塔与寺均已荡然无存,但它们却始终在民间代代相传,给人们留下的是一种难以割舍的乡土情结和难以忘怀的历史记忆。
东塔遗址寻迹
文献记载,东塔寺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塔院东塔、大悲宝阁、华严堂等殿堂。寺院两侧还建有配殿、禅堂、斋房、厢房、经台、指南桥等建筑设施,宏伟辉煌。院内巨竹千挺,凿池引流,飞桥跨空,清静幽雅。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宋宁宗为华严堂御赐“华严经阁”匾额。结合现阶段考古结果推测,寺院格局中轴线为早期寺院较为典型的“前塔后殿(堂)”式格局,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塔院、佛殿、讲堂。
甲辰初夏,我们专程从福建驱车来到嘉兴,去东塔旧址寻踪,期望觅得蛛丝马迹,并在原址凭吊它的前世今生。网上的资料说,东塔寺遗址在嘉兴市南湖区南湖街道甪里街民丰新村东塔路。按照导航,我们来到民丰新村,居委会的大姐说,这里没有东塔,也不知道这里曾经有过东塔。于是我们来到东塔路另一侧的小区,遇到一位中年人。这位中年人说,他就在这个小区出生,东塔路北端的冶金一村小区,或许还有一星半点的东塔寺遗构。我们在中年人指导下,来到冶金一村,只见小区有一处废弃的水泥堆,用钢管做成栏杆围着。周围楼房林立,水泥堆上堆放着8块大的柱础,上面有各式花纹,也许这些构件便是东塔寺拆除后殿宇的基石。
上海藏书家拾芥先生发给我一组照片,有莲花柱础、石碑底座、六棱石柱、条石和板石等构件。拾芥先生说,2021年他来嘉兴,在南湖公园一个角落里,发现了这堆石构件,当地朋友说是东塔遗址出土的。
据浙江文史学者丁老师介绍,东塔拆掉五十年后的2019年,东塔路区块整体搬迁,东塔的遗址才又重见天日。2019年1月,嘉兴市文物局接到群众反映,原东塔寺区域所在的东塔路社区,正在拆迁的民房地基中发现了古建筑构件。随后,市文物部门经过文献调查和走访,了解到原东塔寺区域的地下可能保存有较完整的寺塔建筑遗存,而且历史久远,规模也较大。2023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嘉兴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嘉兴博物馆开始对东塔寺遗址进行正式考古发掘。
巧合的是,在我们到达嘉兴寻觅东塔遗址的同时,《南湖晚报》“嘉兴发布重大考古成果”新闻公开发表。一个尘封千年的宏大建筑工程,终于揭开神秘面纱。专家们一致认为,嘉兴东塔塔基建造水平,代表了宋代江南地区基础做法的最高水平。
嘉兴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考古部副主任时西奇说:“根据夯土层出土的钱币和陶瓷片综合判断,此次发现的东塔塔基营造年代为北宋时期,这与《嘉兴府志》记载的1079年互为印证。”
这则考古成果新闻介绍,在东塔寺遗址现场,近900平方米的多边形土坑里,里外相套的三层木板围成三个方形木框,中间层的夯土中整齐地摆放着52口大陶缸。东塔塔基主要由夯土砖石、缸基、木板木桩组成。塔基木料为柏木,木桩历经千年而不腐。类似在塔基夯土层中放置大缸的做法,上海青龙镇隆平寺遗址也有出现,但是那里仅放置8口大缸。专家认为,南方地区软土地基易沉降、易渗水,建筑物易坍塌。用陶缸组成缸基,可以解决不均匀沉降的问题。所以,自北宋时期东塔重建后,800多年内塔身历经多次重建,塔基始终未变,正是得益于这一精妙构造。东塔遗址遗迹的发掘,为嘉兴乃至浙江的宋韵文化和佛教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贵材料。我们乐见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东塔,或许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到人们身边。
内容来源:2025年9月4日《海峡都市报》“海都新闻”
作者:白撞雨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