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块顽石,衔玉而生,历劫红尘,终归雪地僧影;两只海龟,闻法而来,迟暮化石,永驻佛国山海。曹雪芹以“无情石”写尽人间情痴,普陀山借“听法龟”点化众生执迷。佛慧法师撰写的这篇穿梭于《红楼》与普陀山之间的哲思之作,以木石情缘叩问生死离合,以山海传说照见痴执与解脱,终在女娲补天的余晖中,窥见文学与佛法共演的慈悲庄严。

石头本该最是无情,偏在曹雪芹笔下,有了不得其终的木石情缘,这大概也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总要借无情,说有情。宝玉口衔玉石而生,痴了一辈子,终于在《红楼》的最后,出家为僧。

彼时,贾政得知贾府赦罪复职,便满心欢喜,日夜兼行赶往京城,及至昆陵驿,却远远见一个僧人,于雪地中光着头、赤着脚,身披大红斗篷,向着贾政跪拜。贾政虽然并未看清楚来人面目,却知贾宝玉素日间便爱红色,所以怀疑此人是看破红尘却仍有不舍的宝玉,如今终于不得不了缘而去。

这样一段似如梦境,却又真实现见的场景,正合了《红楼》的意境,也暗合了当年补天顽石要到人间历劫一遭的发愿。

石头本就是无情之物,在多情的世间,又怎么留得住,所以宝玉这一去,本就是一种必然。这其中,他对不住贾母十九年的疼爱,对不住袭人的等待,对不住荣国府的期许。可曹雪芹偏偏就是要让石头来人间一趟,大概就是借无情之物,说有情的生活,借女娲补天的遗留顽石,说一说世间的无常,说甄士隐的富贵朝夕之间便坍塌,说王熙凤的傲慢流落于雪地的一道痕迹,说晴雯的真心掉落在他人的算计构陷里,说锦衣玉食的巧儿姐竟被来府打秋风的刘姥姥所救。

是故石头虽原本无情,然而经历一番有情的无常变迁后,或有所感、或有所思,堪明一切,竟有了出离之望。

观音菩萨方便普门,遍及一切众生,也曾以无情化石之相、令有情生信,此即是法门示现。

在我去过普陀山的很多次当中,见到观音踩跳之石,也看过潮音洞中虚影,终于在最近一次,于夕阳下,在小西天见到了磐陀石,以及磐陀石后的观音说法台。

传说普陀山尚未建立众多寺院之前,观音菩萨感众生业缘各异,度生之道艰难,于是常常自己在说法台上诵大乘经典,希望海风拂过,将慈悲祝福,带到远方,与众结缘。而很早就受到佛法利益的,便是普陀山所在的海中龙宫。龙王每每听见岛上梵音传来,便感周身清凉,烦恼尽除且业火消弭。龙王知晓必有大功德力的菩萨驻锡此处,便派了两只海龟来探听说法。

观音说法之时,山灵走禽,稍有善根者毕至于此,可惜海龟爬得慢,来到此处便已是傍晚,只听得了观音菩萨的只言片语,美妙异常,可惜意犹未尽,便一直在此等待观音菩萨的再次宣法,于是没有来得及回海里,他们就在等待中,化作了石头,也就是现在位于观音说法台不远处的“二龟听法石”。

当我来到二龟石的时候,也已经是傍晚,遥望天边,红色的夕阳透过厚厚的云层,倾洒而出。当初,二龟拖着沉重的身躯来到此地时,大概与我看到的是同一番风景吧。

其实,海龟的缓慢是必然的,离开大海,来到陆地之上,有如我人众生发心抛弃业海沉浮,去面对种种障碍,去走悉达多太子曾走过的修道之路。

可是看海龟,即使来到山顶追寻佛法,却仍放不下沉重的龟壳,那正是凡夫们痴痴不肯放下的自我。

“痴”字何解?虽知世道无常,内心却仍有病境,不肯放开心胸,未敢放下所有。最终二龟化为巨石,未尝不是对我们的警戒。在俗不能尽责,在法不能安心,终究成为两相矛盾的“痴人”。

我远远看着二龟石就这样立在山路的一侧,上也不是,下也不是,只是沐浴在夕阳里,印得通红,这大概就像贾政在雪地里看到披着红斗篷的宝玉那般,不愿踏足红尘,又放不下世间种种痴情。

海岛风起,我侧过身,让风划过衣角,任由衣摆在风中飞扬,却在无意间看到巨大的二龟石的边上,隐约有刺眼的光线描着石像,犹如一层金边擦过巨石,刺入眼帘。

我逆着光线,走近二龟石,看到了只容一人通过的石罅,小心扶着石块踏过去……

我看到了……

太阳在水天之间,于厚厚的云层之间,努力地挤出光明,水波粼粼折射出太阳下山前最后的张扬。蓝海无际,苍天无涯,却在此刻全部划成了夕阳的赤红色。

二龟所见之景,大致如此,所听之法,亦当如此。我见此景,尚无法移步,二龟久居深海,听法开众妙之门、观景见天地宽广,故而停留化石,与天地同寿,伴法脉长存,这样的选择也变得合理了。

仔细想来,我人凡夫生于末法,居于坏法之世,总有种种障缘,如海龟听法时,已近末尾片语之微末。

联想到鸡足山腰,华首门闭,待缘方开。如今二龟化石,未必不是在等待下一期的说法之会。

我们所能做的,应当就是尽量留住学法之热忱,尽全力争取解脱。要知道,生信而发愿,进修而启智,既然已经与佛法结缘,又怎么会有末法、正法之别。正如《红楼》当中,虽然讲述因果、道尽无常,但依旧在提醒我们:缘分不在于时间长短,纵有一秒之短暂,只要珍惜,便是深缘;若有数载之陪伴,不能爱护,那也是蜻蜓点水。

今日所见夕阳万丈普照,海天同色,不逊于朝阳的生命力,便知佛法不该分为正法、末法。只要能得此机缘,便应当珍惜此身修道,世世相遇,福缘增上。

二龟化石于此,不过是一番提醒,夕阳并非晚去而不可回,而是有幸遇见,得食法味,便生净信,坚信太阳会再升起,也坚信佛法一直都在。

总有说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其实不然,传说不周山被火神共工所撞,西北天边塌陷,女娲炼化五彩石,将此天补全,而夕阳的颜色,不过是太阳落山时,将五色彩石映射出来了。

我们所看到的,是五色彩石的颜色。

这赤红的色彩,是女娲留给世人活下去的希望,是宝玉离开凡俗的最后一抹红斗篷,是二龟警醒世人的光源,是我停留此处,感慨法相无边、千百亿化身的开阔。

时至于此,方有此相,三宝教诲,藏于天边的赤朱丹彤之中,也留在文学家笔尖的分分合合之中,更化现以圣地神山的每一处木石之中。

当时古师公案,便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之例证。自古如此,无非是我们是否愿意用心去体味罢了。(文/图 佛慧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