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仁晃道《隐元禅师年谱》天启二年壬戌(1622),师三十一岁。是春,至嘉兴兴善寺,听《法华经》。期满关主玄微留为檀越讲《金光明经》,经毕告行。主云:经资未至,且伺几日。师云:衲僧家要行便行,岂为些利所系,遂行。主叹服。
兴善寺是嘉兴的一座古刹,也是嘉兴的一个地名。现在已很少有人知道,兴善寺是江南佛教史上的早期寺院,但嘉兴以兴善寺得名的地名却留了下来。
史志里的兴善寺
据嘉兴市地名管理服务中心官网介绍,兴善寺位于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西南部,嘉南大道近海盐县界处东侧,为凤桥镇新民行政村驻地,兴善寺自然村有近百户人家三百多村民。过去,因为村落境内曾有古刹兴善寺,随着寺院的香火旺盛,百姓附居四周增多,逐渐形成集镇。寺院带动了当地发展,寺名便成为这里的地名、村名。清末时,由乡里大户人出资,借用兴善寺的僧舍,创办了秦溪学堂,成为现今凤桥镇中心小学的溯源地。
兴善寺是江南佛教较早的寺院之一。据《嘉兴新志》记载,兴善寺始建于梁天监二年(503),宋英宗时改称兴善院,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定名兴善教寺。明万历《嘉兴府志》记载:“兴善寺在治东南三十里。梁天监二年置。周显德五年,改报恩院。宋治平元年,改兴善院。旧有舍利双塔。洪武二十四年,改为教寺。”这两部志书的记载互为补充。
明代,兴善寺前庭有古藤结台,谓之藤楼,慕名来游者几无虚日。明末清初,兴善寺规模最大,占地60多亩。太平天国战乱时,兴善寺正殿和千佛
阁被毁。到解放前夕,只存有遗址,山门内通道,正殿前的双塔和古树仍在。兴善寺的双塔远近闻名,1968年被拆除。
传说中的兴善寺
嘉南一带,关于兴善寺来历的传说民间流传着许多版本。有一说,在很久以前,当地有美丽的小湖,称为圣湖,清澈如镜,常有仙女来玩耍梳洗。后来,东海龙王第十三个孙子霸占了圣湖,仙女们再也不能来游玩。一天,两只凤凰被圣湖所吸引,也要居住在湖中。小龙不肯相应,于是龙、凤争战,九天九夜,各不相让,两败俱伤,最后,龙死凤亡。
恶龙盘伏成湖心岛,龙角成宝塔,两只凤凰变成了两座凤楼。玉帝知晓后,点化小龙广结善缘。后来,游荡天际的龙魂,悔悟向善,回归故地,化为和尚,取名智多,化缘建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建起寺院,取名兴善寺,含义人间兴善勿恶。兴善寺建寺的传说,口口相传至今。
当年兴善寺香火兴旺,百姓附居寺周,形成商市,民国时成为一方集镇旺市。辛亥革命后,兴善寺设镇,取谱音,更名新社市,后并入余贤埭,命名余新镇。那时集镇市街上布满商店、茶馆、日用品零售店、鱼行、南货店、豆腐店等。
每天清晨,天还没有亮,四方农民就涌向市街。茶馆,店家挤满顾客。镇上还办有蚕种场、学校,驻有保安团,有绍兴快班每日往返嘉兴。抗战爆发,集镇逐渐衰落。2008年起,在集镇西北侧兴建丰乐苑新农村集居区,保留了原生态水乡集镇风貌。2017年,新民村因兴善寺被评为浙江传统文化村落。
南宋时,日本僧虚堂来华求学,先后在嘉兴水西寺和兴善寺学法八年,回日本后,创立日本临济宗禅学流派。
诗文兴善寺
在明清两代,兴善寺由于“境因幽胜,名以美传”而成为邑中名士文人游览、读书、诗咏、归隐、避难之所在。明清以来如李日华、钱芹、沈思孝、李应徵、叶绍袁、朱彝尊、彭孙贻等人均有关于兴善寺的诗文。叶绍袁来兴善寺后,把它写进了其《甲行日注》一书中。
明代诗人许询的《兴善寺》一诗写道:“四面清泉竹一丛,幽居有路小桥通。半湾嫩绿分禅座,数苗凉阴护梵宫。”
清代姜楩《游兴善寺》诗,有“古柏盘青盖,残碑有断章”、“落日霞光烂,双桥带水长”的景观描写。
清代诗人、嘉兴人张鸣珂有《泛舟秦溪游兴善寺》:“叩舷恣幽讨,性僻耽林泉。晴旭丽朝采,暖破梅花妍。低篷何所诣,溪路相洄沿。云木乱无次,隐有疏钟传。来依妙香窟,冷赏咨秋烟。颇爱胜公书,腕力追平原。仿佛仙坛记,留证金石缘。苍松起幽籁,风动鸣孤弦。亭亭影交翳,浩气流眉间。”
寻迹兴善寺
甲辰初夏,开启吴越黄檗寻迹之旅。第一站温州,第二站绍兴,第三站就来到嘉兴。而寻踪兴善寺,是嘉兴十地田野调查的第一个地方。
五月十三日,大晴天。离开绍兴吼山,午后时分我们驱车来到兴善寺。村口有停车场,对面是“游客接待中心”和“兴善寺”三个大字地名牌,“兴善寺”字样之后,是“新民村”的大写汉语拼音“XINMINCUN”。绿油油的草坪上,摆着很多老旧的石构件做成的石桌、石凳。和游客中心毗邻的,是一座三层楼的住宅,北面围墙上写着“千年兴善,丝路国风”。东墙上是一段介绍文字:“兴善寺是嘉兴南部的一个千年小镇,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江南水乡的一个文化古镇。这里小桥、流水、长廊、街坊人家、老宅院落,古迹残存,千古沧桑。这里曾经是宗教文化兴盛地,也是早市沏茶交流、商贸合作的场所。”
在院子里坐着的房主人很好客,招呼我们进院喝茶。我向房主介绍了黄檗寻踪的来意,并问了一些关于兴善寺的问题。房主自我介绍姓夏,祖祖辈辈生活在新民村,而新民村所在的这个地方就是过去的兴善寺遗址。夏先生说,兴善寺历史久远,名气大,占地多。西安有个大兴善寺,就是按照嘉兴兴善寺的规矩建造的。只可惜,这座“千年兴善寺”在清朝末年已经不复存在,只留下了因为兴善寺的兴盛而建起来的古镇、老街。
夏先生说,这些年恢复重建了兴善寺老街,老街上有一座快两百年的观音庙,观音庙前就是香花桥。夏先生带我们踏着古朴厚重的青石板路,来到老街东首的香花桥。夏先生说,这座香花桥算是古兴善寺的一点念想。过去,进入兴善寺烧香礼佛,必然先经过香花桥。香花桥是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始建年代不详,但有记载是重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光绪二十年(1894)再次重建。我们登上香花桥,桥身两侧刻有“香花桥”字样。西桥身有一副古石柱联“九曲三潭澈水秀,千门万户发天香”,东桥身是“东壁龙渊钟秀,函湖凤渚朝阳”这样一副石柱联。后加上去的桥护栏崭新明亮,和透着沧桑之韵的香花古桥,感觉有点不契合。
夏先生说,游客中心还竖有兴善寺遗存的石碑、碑座。我们来到游客中心院子里,只见一个古杜仲树下,有一个完整的石碑底座,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莲纹和其它花纹。从碑座的体量,可以想见原来石碑的高大。游客中心的工作人员讲,这些年陆续出土了很多兴善寺的石构件,都移到了村委会大院。
站在游客中心门口,就可以看到新民村村委会的办公楼。我们按照夏先生的指点,来到村委会大院,只见东墙根码放着很多石件,有高浮雕的瑞兽须弥座,有条石、柱石,最大的两块是桥板石,上面雕有“康大里桥”“里人公助”“道光二年七月吉立”等字样。夏先生说,这些石构件都是老街复建的时候陆续出土的,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数都是兴善寺 的旧物。
不知不觉,来到兴善寺已经整整一个下午,夕阳给沧桑的石构件涂上了金黄。抬头看向遥远的天际,回首是酸涩的目光:千年古道场,只剩旧石堆在墙……
附录:
隐元禅师于天启二年(1622)春天,三十一岁的时候,来到兴善寺,听讲《法华经》。在这里掩关“期满”的“关主”玄微,请隐元禅师“留为檀越讲《金光明经》”。
“玄微”即临济宗僧人玄微妙用(1587-1642),号鸳湖。浙江省杭州盐官人,俗姓郑氏。12岁在兴善寺礼济舟和尚,17岁出家为僧。22岁,偶遇无幻性冲的法嗣南明慧广禅师从径山回兴善寺,于是跟随侍奉。后又至云栖处,受具足戒。在南明回径山之际,到无幻禅师处参禅。万历41(1613)年,跟随南明禅师在永庆寺掩关,在南明禅师示寂之际嗣法。后寓居径山千指庵。天启4(1624)年下山,在兴善寺掩关。拜谒金粟山的密云圆悟禅师,住鸳水桐月庵。数年后,于崇祯8(1635)年,住持普明寺废址。后赴闽,隐栖建宁吉阳山。崇祯13年,受请住持紫云山普明寺。崇祯15年10月11日示寂。有《语录》两卷,后附行状塔铭。《五灯全书》卷64有其传记。值得一说的是,玄微禅师是天启4年在兴善寺掩关,与隐元禅师年谱中的记述有两年出入。
内容来源:2025年8月21日《海峡都市报》“海都新闻”
作者:白撞雨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