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课、法相宗(二)

第十五课、法相宗(二)

俱舍宗立七十五法,成实宗立八十四法,以总括宇宙万有 (1)。本宗则立五位百位,五位者:一、心法,又名心王,二、心所法,三、色法,四、不相应行法,五、无为法。百法者:心法八,是识的自性..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 综合指要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 综合指要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 综合指要1.在种子的理论中,本有与新薰一说,理由皆极充分,废了任何一边,皆不能自圆其说,所以护法论师,便不能不俱加以接受。而且除却种子,善恶果报,亦无法成立,因..
第十七课 法相宗(四)

第十七课 法相宗(四)

第十七课 法相宗(四)八、五法楞伽经唯识论等,把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归纳为五法。五法者:第一相,森罗万象的事物,情 ① 与无情 ②,千态万状,其形相各各不同,是为相。第二名,依彼..
第十六课 法相宗(三)

第十六课 法相宗(三)

第十六课 法相宗(三)六、种子与现行前七识所作的善恶业,其气分感入第八识中,留下与本业同样的习气,将来能发生自类果者名为种子;亦如植物中,种下那一种的核,将来一定会生出那一种的果。第..
第二十课 读经录要(一)

第二十课 读经录要(一)

第二十课 读经录要(一)大般涅槃经一、佛对诸比丘言:我前所说无常、苦、空、无我、是方便,今当说常、乐、我、净。夫无常者众生,常者法身,苦者外道,乐者涅槃,无我者生死,我者如来,不净者..
第十九课 法相宗(六)

第十九课 法相宗(六)

第十九课 法相宗(六)十三、伏断二障上述小乘作生空观,断烦恼障证涅槃,大乘作法空观,断所知障证菩提,不过粗言其梗概。其实,此二障尚有分别起与俱生起之分,由邪师、邪教、邪思惟等,后天环..
第十八课 法相宗(五)

第十八课 法相宗(五)

第十八课 法相宗(五)十、三能变据此宗的教义,宇宙万有,有情及无情,都是由识体所变现出来的:见分和相分,见分是见闻觉知,相分是一切境界。所有的见相二分,都是由八个识所综合变现,有分工..
第十九、二十、廿一课 综合指要

第十九、二十、廿一课 综合指要

第十九、二十、廿一课 综合指要1.当我未学佛时,也怀疑到:为什么每人的性情,各有不同?有的凶暴,有的纯良,有的狡诈,有的者实,有的好静,有的好动,有的骄傲,有节谦恭,有节奢侈,有节俭..
第廿二课 读经录要(三)

第廿二课 读经录要(三)

第廿二课 读经录要(三)大般涅槃经二十九、菩萨守戒,虽不与女人和合,然而见女人时,相与言语戏笑,或虽不嘲笑,而闻女人璎珞环钏种种诸声,心生爱者。或虽不嘲笑,然见他人男女相逐,便生贪著..
第二十一课 读经录要(二)

第二十一课 读经录要(二)

第二十一课 读经录要(二)大般涅槃经十六、若人发粗恶言,诽谤正法,永不改悔惭愧者,或犯四重 (1) 作五逆罪 (2),自知定犯,而不怖畏惭愧,不 肯发露 (3)。于佛法无护惜建立心,毁訾轻贱,言多..
第廿三课 真言宗(一)

第廿三课 真言宗(一)

第廿三课 真言宗(一)一、显密略义与小史在佛法中,有所谓显教与密教,显教者:即应须佛释迦牟尼如来,说一切大小乘教法,其文其义,明显易知,故称为显教。密教者:即法身佛大日如来 (1) 说内证..
第廿四课 真言宗(二)

第廿四课 真言宗(二)

第廿四课 真言宗(二)五、两部曼荼罗金刚界曼荼罗,及胎藏界曼荼罗,称为金胎两部曼荼罗。如来的智慧,能破诸惑障,而证实相之理,坚固锐利,有如金刚,所以称为金刚界,这是表修显的智。众生的..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 综合指要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 综合指要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 综合指要1.照第二十二课,第二十九则经文看来,修大乘的行者,其所持的戒律,是否清净?是关系于心中的思想,及其外表的行为。在这二者之间,若外表虽不曾做出戒的事,而..
第廿五课 真言宗(三)

第廿五课 真言宗(三)

第廿五课 真言宗(三)八、六大缘起地水火风空识六者,体性广大,周遍法界,名为六大。自有情的身心,乃至无情的山河器物,凡坚硬者,皆属地大,流湿者,皆属水大,光热属火,动转属风,间隔属空..
第廿六课 真言宗(四)

第廿六课 真言宗(四)

第廿六课 真言宗(四)十一、六种无畏无畏是安稳苏息之义,一切众生,被烦恼所缚,不得自在,若修至此处,则能分别解脱,得到安稳苏息,故名无畏。一、善无畏。世间善人,持五戒十善,其心安乐,..
第廿五、廿六、廿七课 综合指要

第廿五、廿六、廿七课 综合指要

第廿五、廿六、廿七课 综合指要1.说句实在的话:咒陀罗尼,并不秘密,最秘密的,便是诸佛和每一众生的妙真如性。三世如来所说的一切密咒,还是从这一个,妙真如性海里,所演译出来的。若把诸咒..
第廿八、廿九、三十课 综合指要

第廿八、廿九、三十课 综合指要

第廿八、廿九、三十课 综合指要1.见性当然有大好处,约略言之:(一)理路皆通,看经解义,无留滞处。(二)自知是佛,更不生疑,从此于无上菩提,心不退屈。(三)未历三祗,先获法身。(四)胸次恢宏..
第三十课 净土宗(一)

第三十课 净土宗(一)

第三十课 净土宗(一)一、净土宗得名的由来净土是清净之土,吾人的世界污浊苦痛,烦恼深重,称为秽土,诸佛的国土,则庄严安乐,离诸烦恼,称为净土。在此方秽土,修一种法,将来能往生佛国净土..
第廿七课 禅宗(一)

第廿七课 禅宗(一)

第廿七课 禅宗(一)一、宗门禅节起源和特点大梵天问佛决疑经载 (1):「梵王 (2) 至灵山 (3),以金色波罗花 (4) 献佛,舍身为床坐,请佛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默然无言,一时百万人天,悉皆..
第廿八课 禅宗(二)

第廿八课 禅宗(二)

第廿八课 禅宗(二)四、见性此宗所重者,惟在见性,所谓见性者,即断绝思路,直显真心。利根行者,在六根接触六尘的一 刹那间,以一念相应慧,截住现业流识,回光返照,便见即身本具,上同诸佛,..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