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佛教的流传

中印佛教的流传

第二十一课 中印佛教的流传佛教源于印度古国,经过二千五百余年的流传,至今成为世界大宗教,期间以传入中国的影响最为深远。十三世纪,佛教在印度衰微后,南传佛教仍囿限于南亚诸小国,而北传佛教自传到中国后,于隋唐八宗并起,大放光彩,进而传入日、韩,乃至西方国家。汉传佛教在佛教史上扮演著承..
日本佛教

日本佛教

第十五课 日本佛教公元六世纪中叶,佛教由中国经百济传日本,初期的弘扬以圣德太子(五七四-六二二)为最大功臣,他定佛教为国教,并在制定的十七条宪法中规定全民「笃敬三宝」,说明佛教为「四生之终归,万国之极宗」,奠定日本佛教的基础。此后,日本留学僧陆续至中国求法,将中国佛教的思想传承、宗..
华严宗

华严宗

第十课 华严宗华严宗系依据《华严经》而立名。杜顺大师作《法界观》一卷,总括华严奥旨而开宗。唐代贤首国师撰《探玄记》及章疏多种,华严法门因而大行,所以本宗又称贤首宗。又本宗以四界说明法界自在无碍法门,亦称法界宗。后以现今通行的《八十华严疏钞》是清凉国师澄观所作,故亦名清凉宗。《华严..
净土宗

净土宗

第十三课 净土宗净土宗是以往生极乐净土为目的的宗派。因为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结白莲社,取义生西方净土者皆由莲花所化生,而极乐国土亦名莲邦,所以又称莲宗。本宗特别以称念佛名为主要修行法,藉弥陀本愿的他力,祈获生于西方极乐净土,故又称念佛宗。净土思想广见于大乘诸经。净土,是指清净国土,..
法相宗

法相宗

第七课 法相宗本宗依据《解深密经法相品》而立,主张一切诸法的体性、相状都是唯识所变,故将宇宙万有的一切现象分析其性相和体性,并加以组织化、系统化,所以称法相宗,又名唯识宗或有相宗。唯识学说建立种种「法相」,以解释宇宙人生的真理,力矫空宗末流断灭空的偏执,故名「大乘有宗」。唯识思想..
律宗

律宗

第六课 律宗律,指佛陀随缘制戒的具体规范,乃因僧众不当行为而被动制定。在印度曾分为二部、五部、二十部等。传来中国的,只有五部中的前四部,即:《十诵律》、《四分律》、《僧只律》、《五分律》。本宗以律为所依,故名为律宗。佛陀制戒的原则是「随犯随制」,因此律藏中的每一条戒律,都有其制戒..
印度部派佛教

印度部派佛教

第二课 印度部派佛教佛陀为适应众生根器,演说八万四千法门,在原始佛教时代,诸大弟子便已随个人的性格、思想、专好以及对教法的实践,而呈现出迥异的风格。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后来更因时空因缘改变,后代佛弟子根性不同,对佛法义理也以不同角度诠释、探究,由根本分裂到枝末..
宗派总论

宗派总论

第一课 宗派总论佛陀的教义是极为简明的,其究竟的目的,就是对众生示教利喜,要让我们从执著中醒悟过来。但由于弟子众多,根性也不尽相同,佛陀对于这些人,并不执著于某种教义,而是采用能适合对方根性的道理,所谓契理契机为他们说法;就好比现在大学,设立种种的科系,就其兴趣专长而因材施教。弟..
俱舍宗

俱舍宗

第四课 俱舍宗俱舍宗是依据世亲菩萨所造的《阿毗达磨俱舍论》而成立的小乘宗派,其教义内容是以「我空法有」、「三世实有」为宗旨,故被视为小乘有宗。对中国佛教各宗都有重要影响,在思想的演变过程上,唯识宗可说是以俱舍宗为其根源。本宗除了以《俱舍论》为主要论典外,其它依据的经典有四阿含,论..
禅宗

禅宗

第十二课 禅宗禅宗的「禅」,溯源自印度释迦牟尼佛于灵山会上的「拈花微笑」,发扬光大于中国唐朝的惠能大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禅」,由此逐渐形成为「五家七宗」的庞大宗派--禅宗。其后再陆续传到日本、韩国、越南,乃至近代普遍传至欧、美、澳、非等世界各地。禅宗尊奉北魏时来华的菩..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