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本行经卷第四(一名佛本行赞传)
宋凉洲沙门释宝云译
度五比丘品第十七
「敬顺于佛,意无差别;吾愍汝等,
令离罪咎。佛于世间,普施以善;
以平等慈,犹如赤子。其有慢意,
侍是师者;其人受愆,如违慈父。」
于是五人,同声对曰:「修甚苦勤,
无所剋致。意退从安,放恣其情;
何由致道?愿示其意。」「犹如有人,
撽压沙水;唐劳其力,终不得苏。
譬人[穀-禾+牛]牛,舍乳[穀-禾+牛]角;以其行愆,
终不得乳。缘灯光明,以除晦冥;
亦不以水,恶骂利刀。如是厚重,
愚痴闇冥;以智慧灯,终不以余。
犹如盛火,得风吹动;烧然乾薪,
终不休灭。
「人纵情意,迷惑六欲;尘劳秽行,
终不损灭。盛炎虽灭,余有少火;
终不舍本,烧燋之性。意虽精微,
故有余识;觉有识苦,尔乃了谛。
当求无生,无老无病;又无有死,
地水火风。无前无后,无中无动;
思求是处,觉灭度苦。八贤圣路,
可以逮致;是以觉道,及其方便。
不以觉了,八贤圣路;故迷世间,
颠倒轮转。当觉是苦,次相承侍;
先除苦原,恩爱欲缚。勤加剋修,
八贤圣路;当以泥洹,寂灭为证。
应觉觉苦,除爱欲着,以灭为证。
修圣路者,因是立行,其事具成;
吾当尔时,逮覩黠眼,明达四谛。」
以是四谛,为是五人,三明解脱;
以坚金刚,正法慧杵;坏碎五人,
尘劳之山。亿宝始初,觉正谛法;
八万诸天,时俱解脱。地上天龙,
鬼神俱叹:「转上法轮,何甚快哉。
善修禁戒,辐甚牢緻;调良寂灭,
辋博周匝。精勤志介,毂处中央;
为天人转,未转之轮。」鬼神叹声,
上冲于天;周遍天上,乃至梵宫。
诸天始得,闻是音声;因是发意,
来诣佛所。当其始转,正法轮时;
天龙人鬼,海神皆喜。即雨天花,
不可称计;众生蒙赖,从苦得安。
梵天请佛,乞转法轮;众生得度,
于今不息。是之福报,皆归梵天;
是故称号,梵福第一。其初始转,
法轮之时;佛以甘露,先饮五人。
愿使众生,速转法轮;如佛世尊,
说法度人。
佛本行经度宝称品第十八
久无央数劫,所积得善本;
逮得昔所愿,先以授五人。
犹如事火祠,得酥益增炽;
佛炎超踰彼,光明靡不照。
已出五道渊,寻便度五人;
始与五沙门,德力胜五根。
佛如满月现,与诸弟子俱;
犹如五明星,与月俱游处。
时波罗奈城,有大长者子;
性慈仁愍达,厥名曰宝称。
居宅如天宫,侍使犹天女;
伎乐小罢息,称及女皆眠。
古世福所追,应服甘露药;
前世见死尸,慈悲斯须间。
宿善所追及,怅然从寐寤;
见诸女如尸,居宅犹丘墓。
其心怀惨忤,举手悲叹曰:
「吾今遭厄难,大苦患之中。
自然生善心,唯乐无为安;
欲乐难久保,善乐斯须耳。
当从何路逃?于何自藏匿?
不遭无常火,无恐怖之处。
谁于世可恃?吾当何所怙?
谁当从爱欲,深泥中见拔?」
于是舍爱欲,徐下金宝床;
因便履宝屣,其价直百千。
居宅城门户,皆自然夜开;
即明晓如昼,其心怀狐疑。
天于上空中,怀慈告令悦:
「仁远建志性,莫顾懈迟久。
佛世间圣师,今去是不远;
停立相望待,如牛求母犊。
仁当于今日,建无极大利;
淫欲如群鱼,迷惑之回波。
以乘上精进,第一牢桴材;
度诸苦渊海,期必在今日。」
时童子宝称,行正流泣测;
遥举手向佛,悲声而叹曰:
「惟尊我今困,于老病死苦;
愿尊常为归,济我斯苦患。」
佛时遥告以,梵柔软净音:
「是间有安静,无苦患之处;
有八贤圣路,寂灭甚清凉。
速来诣吾所,当为汝作归。」
宝称闻是教,喜踊意充益;
犹如遭旱热,自洗清净池。
寻声至佛所,稽首世尊足;
唯如妙华树,为风所吹颠。
体璎珞服饰,心怛然不着;
宿福今运会,毕竟获罗汉。
佛见宝称心,内惭体璎珞;
沙门事俱辨,因告语之曰:
「饰容内纯善,第一胜诸根;
是谓成吾法,不以託外服。
其有内心端,表里相应顺;
道门为之开,不可恃虚服。」
缘宝称功德,四友因得度;
满成与无怙,牛呞及善与。
将五十童子,得度脱诸苦;
彼诸世尊边,始六十罗汉。
时佛以梵音,告诸弟子曰:
「汝等已度苦,旷然清凉安。
众生沉爱欲,受苦可怜伤;
卿等宜慈愍,诸方宣化度。」
分布遣弟子,于是独游行;
乃至野象泽,因求止宿处。
现神光晃昱,以降毒害龙;
显神足变化,种种奇妙好。
佛憍慢已尽,又化诸憍慢;
度第一迦叶,居野象泽者。
然后以次度,迦叶之二弟;
三兄弟门徒,千人成无着。
佛与是三人,功德甚巍巍;
法则及惠施,禁戒威仪善。
将从千弟子,名众师之师;
慈愍度竭王,行诣王舍城。
有宿德之人,典领摩竭境;
以善居王位,德善踰众生。
闻佛大圣尊,来入国境内;
闻即心喜踊,整严往迎佛。
王驾躬自出,与大极自军;
王瓶沙妙容,众王中最殊。
如释从诸天,俱出其天宫;
严威仪导从,往见梵天时。
与诸重臣属,始从城中出;
执转轮圣王,出游之威仪。
与诸神宝臣,前后俱导从;
极世之严饰,殊妙无有比。
象马车人从,声震于云中;
妇女临路观,服饰如电曜。
诸城门各出,填塞四衢路;
犹如山诸谷,秋雨暴水出。
诸王中雄勐,行近至佛前;
佛奋金色光,照曜诸树间。
以佛之威神,曜泽令金色;
王愕然欢喜,顾谓傍臣曰:
「听声视其色,礼仪甚相应;
如吾谛熟观,诚实妙宝器。」
智慧之大海,众善之宝藏;
遥视其容貌,佛以慈相示。
王不胜欢喜,便下其宝车;
如日出于云,下没西山岗。
罢王五威仪,步进诣佛所;
五体礼佛足,尽心谦恭敬。
叉手仰视佛,甚妙意无厌;
喜敬心无量,身衣毛皆竪。
礼竟就位坐,形容益殊好;
一心熟观佛,犹宝须弥山。
三自称名号,因白世尊曰:
「今视世尊颜,心终无厌足。
佛兴世奇快,为三界作归;
今日喜踊跃,情怀心逸豫。
豫覩计明谛,快舍圣王位,
天世人所敬,其宜实应当。
度身至安处,充满众生愿;
今礼世尊足,身命归于佛。」
王于佛前坐,佥然自捡整;
系眼睛于佛,熟视心不动。
专精在守意,如蜂向花树;
兼加谦恪心,渴仰欲闻经。
佛以八种声,为王广说法:
「诸根及心意,六情缘起色。
起灭不停息,犹如水中泡;
诸根之起灭,王当谛觉知。
如下种于地,必有萌芽生;
芽非种种非,芽王当审觉。
非本不离本,诸情意如是;
生死之颠倒,相因缘生灭。」
王闻是深法,心为之悚然;
即度生死渊,逮得慧眼净。
侍从万二千,皆蒙得解脱;
上诸天八万,逮得甘露药。
尔时佛圣师,游止竹林园;
慈愍众生故,昼夜奋光明。
比丘名马师,顺威仪早起;
启辞白世尊,欲入城分卫。
佛告今出行,若卒逢异学;
当以四谛颂,次第为解说。
时闻圣师教,顶受而奉承,
为其四大故,行诣王舍城,
寂然息心行,目视不离前。
外学甚明达,厥名曰受训,
见妙异威仪,敬心而往问:
「新威仪寂灭,唯告示其意。
是何奇宝山,为仁最上师?
仁是何宝颗?从何山迸出?
是何智慧树,所戴鲜好花?
为从何师日,仁光所从出?
是何慧清池,乃生是芙蓉?
仁师有何教?是谁见告示?」
「有王甘蔗族,释种王之子;
舍家学成佛,为普世圣师。
仁当觉吾师,天人圣贤师;
我适始初学,生年既幼稚。
佛法广且深,所说甚精微;
今当精现说,圣师之言教。
觉苦苦起无,又知苦所灭;
所以苦灭道,圣师所颁宣。」
彼闻是四句,心即霍停止;
忧婆替即时,逮得慧眼净。
因为目犍连,再遍说四句;
应时见道迹,俱行诣佛所。
与五百门徒,稽首敬礼佛;
发声称沙门,威仪即备悉。
二贤先见道,俱逮罗汉果;
一者智慧最,二者神足备。
二贤侍世尊,犹如左右臂;
共辅翼于佛,如王者贤臣。
时有大姓子,名曰药树生;
舍金色妙英,剃头被袈裟。
于多子野泽,见佛陈本行:
「今始得覩佛,一切智圣师。」
叉手戴顶上,向佛遥稽首:
「佛是我圣师,我是佛弟子。」
佛以妙梵音,慈心告之曰:
「善来贤明士,适遇会良时。」
佛应顺本行,为说深妙法;
散其尘劳聚,即时逮果证。
与三圣弟子,光显一切智;
犹月十五日,与三明星俱。
适从舍卫国,奉使至王舍;
财富好施与,厥名曰须达。
到适闻佛名,喜踊跃无量;
举身衣毛竪,夜不能眠寐。
夜半至佛所,到即得见佛;
五体礼佛足,情甚怀欢欣。
「汝以爱法故,除损睡眠耶?
夜喜故诣吾,必获其善报。」
施戒及智慧,叹誉生天安;
淫欲之瑕秽,广说若干法。
犹如净好[叠*毛],入染受色鲜;
时长者须达,受入泥洹池。
久发愿求佛,欲于世兴出;
度脱众生苦,所誓今已满。
从生死苦厄,度无数众生;
导以正平路,径趣泥洹城。
如其本所愿,各各从意得;
往古得度者,尽服甘露味。
皆寻得安隐,不危坠之处;
闻已乐学者,当入泥洹城。
佛本行经广度品第十九
独为一切护,独为世间师;
为天人为导,号佛天中天。
长夜在尘劳,久处昏眠者;
击正法之鼓,以寤所应度。
五岳所拥绕,罗阅祇城中;
度王弟攦黑,及群众八万。
长者号勇勐,悭垢蔽其目;
先济化炎光,并度医耆域。
王舍城国内,迦罗卫首家;
世尊光踰日,小火欲焚佛。
法雨洗其心,三垢之盛火;
毒饭及尘冥,一时普消殄。
随提大国中,达士如梵天;
度名闻梵志,号曰梵摩踰。
香特大国王,目如绀莲叶;
为解六种法,令觉正见谛。
有山名道术,特显如金山;
心净有智慧,沐浴俗解脱。
有十六梵志,号曰度彼岸;
及余六万人,同时皆得道。
时众祐福田,往诣处聚中;
于时彼聚中,有大姓梵志。
有名闻重齿,时欲大祠祀;
断祠祀疑网,立之于正路。
时在随提山,帝释石室中;
时佛处其中,不动如太山。
天乐般遮翼,歌颂觉寤佛;
以清净甘露,饮天王帝释。
怀害多瞋怒,捷疾甚暴风;
小指为额鬘,迷惑痴狂走。
害如阎罗王,梵志鸯掘魔;
神足以调化,凶暴难调者。
又于安屈界,梵志名戒慎;
狐疑所缠结,绝断其狐疑。
与三百门徒,从苦得解脱;
截其尘劳结,令永无有余。
头上火炎然,口中亦吐火;
瞋怒衔下脣,撩掷火烧然。
身都放火炎,犹如劫尽烧;
以言灭旷野,阿腊鬼神火。
身大如青云,电光晃斑驳;
体大亦如是,饰以金璎珞。
怀害吐毒气,霹雳雹石緻;
视神力斯须,灭无苗龙毒。
于大宅聚中,化童子拜守;
先度善昏眠,野城化手授。
拘睒尼所济,无畏及令者;
于罗阅城国,化梵志无嫌。
维耶离所度,食肉蔽罗刹;
叶耳恶鬼神,俱化令度脱。
师子力已下,化度四千人;
又化劫宾[少/兔],及四千童子。
于野畜繁山,化太子道德;
地时度白转,所生化济使。
退守于双林,生听于舍卫;
化梵志无畏,及无数大众。
又化优波先,五百将从俱;
又度听受等,及五百梵志。
化不兰弟子,有五百贾人;
济五百释种,皆令作沙门。
于清林村落,化度二百人;
无特度二百,会同度五百。
又于亿传村,化度八十人;
此满度六百,随提聚五十。
诸天四天王,大力护世间;
势力如谷水,恚害如流波。
以其越呪教,为说四圣谛;
极乃能解达,立之八正路。
诸贤士等辈,二十八鬼神;
将军凶弊恶,犯娆人魂魄。
居雪山鬼神,竪毛多瞋怒;
刺毛甚弊恶,佛灭其恚害。
女神诸鬼母,厥名曰取去;
食世间无数,婴孩抱上子。
最小子爱作,佛取藏钵覆;
母行方便求,狂走来诣佛。
佛问:「爱子耶?世人亦爱子;
若能慈不杀,吾当示汝子。」
即从教受戒,执慈不复杀;
与子归诣佛,如江河归海。
将男女甚多,鬼男女亦众;
孙息诸男女,无数塞野泽。
于祇树之中,化诸鬼子母;
将从无数众,佛授以正法。
随提国沙门,度脱四十人;
四方士沙门,又度三百人。
度簇发梵志,徒党四千人;
有勇进梵志,又复度千人。
如化舍利弗,精进者无数;
以化槃特法,软意教亦尔。
又如安庠法,化无数善人;
化罗旬擩法,度诸薄福者。
如化贤良法,度无数贵人;
以化厕士方,度无数贱人。
如化迦叶术,度无数调良;
如化迦楼陀,无数放逸人。
如化善除法,所度无央数;
以化贵姓法,聚度亦无数。
因度占波法,度诸占相师;
如迦叶比类,化晓迎意者。
舍卫城门中,逢五百异学;
化以火围绕,方便度脱之。
现神足变化,度郁鞞迦叶;
以威神降伏,梵志名快谛。
审谛与阿践,及无苗龙王;
并言谈长者,皆急疾力化。
或如鸯掘魔,舍走而以化;
如化香持王,迎逆烦意度。
以若干方便,接度其弟难;
度梵志因头,佛从因化出。
变现身为鹿,济度野猎师;
五百释种猎,化其箭为花。
化醉如郁伽,度严饰如綵;
以度憍怅方,济诸奢憍者。
化难动迦叶,逆不受其施;
以若干方便,行调度众生。
长齿与黑子,吉瓶及造作;
诸国弊鬼神,佛之所教化。
上昇及深奥,江施与形像;
至牢山鬼神,化于普广山。
度明珠齿鬼,花齿鬼第二;
千目及青眼,法度与赤色。
婴耳及花耳,大力甚贡高;
大深山谷中,化是诸鬼神。
佛至大吼国,度诸优婆塞;
立之不还道,凡有百五十。
建往还道者,有二百五十;
须陀洹道者,具满五百人。
所向及喜叹,叹者乐花开;
听善性及雾,吉善来充溢。
称满及善觉,仲隐光含笑;
牛胜絜长颈,未发并泉作。
如是等罗汉,同一有五百;
略说其端首,度者无央数。
或以柔软教,或以麤穬辞;
或以刚柔调,佛尽教化之。
调达之所放,狂醉于王舍;
佛所化迷惑,醉象名财守。
时于城门外,佛见勐师子;
好目视世尊,佛记当得佛。
于帝释石室,降化勐特牛;
旷野中诸应,为下生天种。
时不具城中,两初生虎子;
得慈心于佛,及与千飞鸟。
鹦鹉及孔雀,犲犳并维罗;
龟鼈与毒蛇,鸜鹆及奢立。
鸽雀及与乌,乃及至虾蟇;
是等蒙恃怙,皆得生天上。
裸形入海水,可浮得彼岸;
日有千光明,可以手掌障。
佛诸经深义,广博微妙句;
一切诸圣师,莫有能究尽。
无数诸天乐,无量诸圣神;
无边空中露,无底山地祇。
无数水树神,无数地天人;
所度无央数,先世所愿具。
犹佛得愿具,众圣天人师;
亦充天世人,所求之善愿。
亦愿使一切,有形众生类;
其学是经者,令入泥洹城。
诸天执乐神,龙鬼阿须伦;
是等闻佛经,逮服甘露药。
见佛受化者,世间今故有;
是等护国土,灾患永消亡。
佛本行经现大神变品第二十
诸天之帝,与诸天俱;已胜强怨,
诸阿须伦。名称力势,普增远闻;
坐施安床,心喜无量。以微妙法,
甘露神药;天人之尊,甚自充饱。
犹如天帝,处施安床;梵志见佛,
安坐如是。心不欢喜,不得休息;
因生嫉妬,怀烦郁热。因相聚会,
于林树间;广共博义,论说于佛。
此人何因,独显于世;其名听远,
超吾等上。及将世人,入邪径路;
令梵志法,转见轻慢。若其名德,
转久增益;吾等名称,便当灭亡。
吾等名称,若灭亡者;何从能致,
供养安乐。故当勤加,推理思求;
释种之子,独得敬养。若能推尽,
反其事者;了必当失,供养名称。
各各思惟,欲露佛短;或有发声,
反叹颜貌。或复称其,言辞清净;
又复叹咏,其相好者。如是言语,
斑驳不同;乃反称扬,佛之功德。
于时其中,有大梵志;谓众人曰:
「听吾言理。母生之时,从右脇出;
其母永无,疮痍疾苦。难动大地,
六反肃震;微妙天乐,自然有声。
空中自然,雨诸天花;金粟银粟,
盘檀种种。于时日光,踰倍于常;
花下犹如,杂綵帐幔。诸天撞击,
宝钟金鼓;庆云含润,如垂降泽。
日月灯烛,皆失精光;普世忻喜,
如得恃怙。生于微妙,林树之间;
从脇生时,犹日出云。未及下至,
于地之顷;天帝掌接,倾侧恭敬。
子出生时,显露如是;奇瑞可怪,
不可思议。天地为之,感动证应;
自是普世,将护名称。少小勤求,
解脱度世;尘劳之秽,蛇蚖毒害。
正应登临,转轮王位;舍弃不顾,
勤求灭度。不迷惑于,少壮之惑;
念老病死,伤损其情。舍家入林,
息心净行;名称之美,熟复踰此。
其弟子众,贤良调善;以是之故,
得世敬养。迦叶目连,及舍利弗;
是等屈就,余敢不从。三王舍弃,
美号王位;执持沙门,微妙威仪。
其余无数,贤善贵人;归释种子,
训化言教。佛于世间,所得谐偶;
或因弟子,或以己听。宜设方便,
早屈折之;如恶病王,思惟除灭。
曼今吾等,瑕丑未现;人未觉寤,
簇发重戴。亦[口*曼]未笑,灰涂身体;
裸露五形,如是礼节。现子所为,
不可得胜;以其辩口,託诸言说。
巧便精勇,及于无畏;丰秋贤善,
并与迦叶。厥性质直,名曰审谛;
身体妙挺,巍巍可畏。所学聪疾,
明达踰师;视世学人,犹如草秽。
又自矜高,意常求敌;言辞临众,
譬如醉客。得至释子,皆沉着地;
自居如象,过勐师子。吾唯一事,
可以胜之;偏当以此,得伏子耳。
若能尔时,必得胜子;名称可畏,
又增利养。唯可请佛,令现神变;
子性少求,又喜惭愧。每勅弟子,
不现神足;若不现变,则负吾等。」
闻是皆喜,还相叹誉;已各罢散,
各寓庐窟。魔天其夜,诣诸异学;
欲以威神,令意喜悦。各各一一,
至其庐窟;自变形容,如其弟子。
自投其身,不兰足下;我真实是,
圣师弟子。又复往至,余五人所;
遍往行诣,欺诳六人。以其神足,
令各愕然;梵志欢喜,谓必果胜。
诸梵志等,各各早起;大相聚合,
到王宫门。诣王耳目,明司之官;
具各陈情,使入启王:「是诸梵志,
大婆罗门;或所长养,智慧宿年。
今来诣门,求见大王;如天仙士,
诣帝释门。」王曰:「吾闻,是诸梵志,
欲与佛竞,显己功德。嫉恶于佛,
善德相好;如阿须伦,嫉月之明。」
臣下白王:「是等群聚,长声嚮嚮,
求敌欲斗。犹如熊罴,特牛虎象;
如为师子,见遮深谷。」王即听使,
诸梵志现;坐席承望,敬以容礼。
慈意瞻视,逊辞与语:「诸师何故?
劳体顾意。」诸梵志等,各举右手;
同声发声,启白天王:「智达慧人,
应驰省王;如天仙士,谒现梵天。
梵志立王,唯以一法;在于世间,
诣明人事。唯以称量,是法非法;
立王者位,如称度量。自昔以来,
未曾闻见,上世之时,犹不如是。」
视诸梵志,众善功德;如于王国,
受供养福。愿听其意,来之意故;
今尽微愿,启白天王:「今欲与此,
瞿昙沙门;俱于王前,捔神足力。
愿躬临视,大智慧者;有大神力,
功德胜者。然后乃可,谛觉了知;
其得胜者,王请为师。」王良久乃,
谓诸梵志:「贤明竞争,理所不安;
金初不曾,还与金争。是故贤明,
不当争竞。」于是梵志,重复白王:
「愿王听省,某等所因;不复开避,
某等径路。于己善法,劳勤志思;
舍弃旧典,所居庐窟。又复叛弃,
梵志先师;突走归趣,瞿昙法律。
犹如海水,入摩竭口;託是事理,
及余无数。」以诸言辞,切逼迫王,
王因一视,左右傍臣。便以此事,
付梨师达。时梨师达,逊辞谓言:
「今说一事,唯各善听;贤以善意,
扪摸疮痍。以软滑篦,耗尽病原;
师子虎狼,毒害蝮虺。值其睡眠,
智者不觉;佛今坐定,入禅寂灭。
仁等不宜,无事觉悟;犹如乌鹊,
与金鸟诤。牛迹之水,与海捔量;
萤火虫子,与日光明。田家灰堆,
欲比须弥;求欲与日,力竞光明。
又欲与月,比其盛满;欲与帝释,
共相照曜。又请梵天,示现神足;
下贱之类,若饿鬼来。与诸上尊,
欲捔神力;汝等请佛,亦复如是。
何智达者,当信是事?仁等今余,
所有弟子,善自防护,于释种子;
如摩竭鱼,久睡眠时,不可觉言,
起来吞我。」时王听受,梵志所启。
王前下期,却后七日;王便轻出,
往行见佛。具向世尊,陈说此事:
「我于尊法,终无厌足;听受世尊,
微妙正典。贪众善意,无有断绝;
今谛思惟,世尊德善。尊无数劫,
积行如流;今世功德,充满如海。
犹如昼夜,兴大云雨;新水入海,
充盈满实。佛世尊之,无量巨海;
梵志等见,洪满盈溢。便欲以手,
接取洒弃;洒弃巨海,欲令枯竭。
梵志等期,会祇树园;却后七日,
捔神足力。其已许可,此等所启;
是辈与我已结要誓。退忘不失,
启白世尊;愚情有失,愆重如何?」
王体素自,麤丁姝大;叹佛威德,
悚然细小。世尊弟子,名曰目连;
长跪叉手,前白佛言:「佛天中天,
众圣之师;愿默寂然,是事见付。
薄能挫折,此外异学;犹金翅鸟,
临海诸龙。」佛以梵音,而告之曰:
「斯等请吾,吾宜往应。」王闻佛许,
欢喜踊跃;因显发声,说是言曰:
「地上诸人,及虚空中,天龙鬼神,
听吾言令。种种展转,必相告语;
天上空中,大山巨海,相请来会,
观名称德;必来莫疑,普世众会。」
于是斯会,七日已至;于祇树间,
徵瑞应现。以众香汁,沐浴灌洒;
若干色花,遍布其地。可见之类,
于空中现;诸天营从,与诸天女。
诸妙宝树,于空中现;众宝幡幢,
如舌舐空。盖拂垂珠,而杂种香;
诸天璎珞,花鬘转目。众宝积聚,
处处显现;诸天名宝,侧塞空中。
天上世间,莫不踊跃;故集会来,
观神变现。诸天人聚,犹如大海;
譬如秋水,趣于海渊。尔时有天,
名曰称令;观诸无间,普怀欢喜。
从天下来,稽首佛足;执恭敬意,
白世尊曰:「我今特当,殊异于余;
勤加奉事,于佛世尊。若有先时,
以善施人;彼则加报,迎之以善。
世尊普慈,加于世间;以次为之,
众生恃怙。如今观察,佛天中天;
出兴于世,独为我故。自惟我兄,
大国之王;己身前世,行善恶事。
缘是更历,大艰难中;如从天上,
堕于地狱。割我两臂,乃到曲肘;
两脚见截,乃至于膝。犹如屠儿,
屠羊之法;解我支节,令各解散。
世尊尔时,来受我师;缘佛世尊,
更受生命。时佛为我,说微妙法;
寻还建立,阿那含证。我独一己,
能胜异学;以神足力,压伏外道。
世尊躬自,难其弟子;以一切智,
或能预知。今当承事,小加劳苦;
乃后来世,以为念事。」梵志后时,
闻是言论;便不敢复,求捔神力。
以己神足,忽然昇虚;斯须之间,
到雪山中。于深谿谷,见其好树;
天香众宝,甚严微妙。拔取大树,
周匝由延;以手擎持,犹如宝盖。
时一切智,宝座之侧;时诸天人,
以杂天缯;挍饰宝树,甚可爱乐。
于时便出,无量光明;譬如云除,
日霍然现。紫金色炎,白银色光;
其光昱昱,普曜世间。自然芙蓉,
从地中现;千叶莲花,天杂宝成。
妙绀瑠璃,以为花茎;象牙高座,
在莲花上。天金花台,细明珠茸;
为佛施主,极妙无比。时佛徐行,
就天宝座;处于花上,如梵天王。
佛身光明,踰倍于前;日月明珠,
不可为比。奋放臂光,照曜世间;
一切智灯,明辉于世。犹如莲花,
尘水不着;众生视佛,周匝围绕;
如蜂集花,而食其精,熟视佛面,
而无厌足。遣使往请,外道诸师,
意疑不欲,来就众会。时佛告语,
诸天人曰:「是等不来,至此共会。」
于时神通,一切圣智;众生缘毕,
应得度者。即以佛眼,覩察十方;
欲从生死,广度众生。地即噼裂,
狱苦尽现;如大张口,欲吞世间。
众生恐怖,心怀战慄;如船贾客,
遭摩竭口。时佛呼告,大目犍连:
「勅语众生,诸地狱名。是痛如此,
此苦如是;犯是瑕恶,堕是地狱。」
目连昇虚,奋洪声令;遍十八狱,
说其罪对。时众生各,识本所作;
我应堕此,我应生此。一切众生,
心尽向佛;余无可怙,唯归三尊。
众生心专,一向不动;悚息缚束,
尔乃现变。于佛宝座,四角化现;
角有四佛,坐宝莲花。因是转变,
无数诸佛;坐宝莲花,塞满虚空。
诸佛光明,照曜十方;身或出水,
如云中雨。或复变现,水火俱出;
满虚空中,化现如是。时佛奋现,
如是神变;至二十八,无结爱天。
诸佛充满,三千世界;众生远近,
见佛所在。诸佛世尊,坐莲花上;
光明神德,一切具足。功德巍巍,
犹如宝山;四严严饰,光曜于世。
如梵天王,花中出时;坐莲花上,
威仪备悉。唯佛世尊,降伏魔兵;
坐莲花上,德超梵天。一切众生,
展转相谓:「劫数若干,百千万亿,
无央数劫,所积聚德;一切智藏,
今日乃发。犹如往古,劫初之时;
四生众生,从梵口出。佛今所现,
如古梵天。」世尊口出,无央数佛。
自古已来,众生怀念;谓此世界,
唯有一佛。蒙佛光明,长养众善;
无央数佛,世所恃怙。佛之大灯,
然于世间;光明彻照,三界众生。
世间无复,愚痴之冥;一切智明,
愚痴除无。
绀色光明,晃深虚空;坐于千叶,
宝莲花上。佛现福报,满是世界;
犹如大海,七宝充盈。佛现众会,
皆怀善心;即以深奥,柔软清净,
梵哀鸾音,以种种声,广为众生,
说微妙法:「如是三界,无常无坚;
无我苦空,灭无为安。」佛说如是,
深要法时;声遍流闻,三千世界。
有亿众生,发大道意;又余无数,
发缘觉乘。复亿众生,逮得道迹;
诸外异学,舍外邪见。时佛即便,
还舍威神;于众生前,显然昇天。
于忉利宫,为母说法;以甘露药,
饮诸天人。佛所以得,胜诸梵志;
神足变化,威德相好。充满一切,
众生之愿;普同净洁,甘露法药。
汝今在此,现大神变;化度无量,
无数众生。其诸天神,逮见佛者;
念佛恩德,拥护世间。其闻是者,
增益功德;缘是种善,于佛福田。
得度生死,苦恼之对;因入泥洹,
安乐之城。
佛本行经卷第四
转法轮品第十七
愿成怀欢喜,悦泽树王下;
坐观树七日,不食喜充盈。
犹王初临国,巡行妙宝藏;
佛妙藏亦尔,先观视诸法。
以佛眼普视,世间悉了见;
觉世行入邪,六师迷惑说。
法微妙难解,愚了泥洹解;
觉第一最觉,意欲默然寂。
最神妙梵天,方便见无偏;
知佛先世誓,发心欲来下。
欲以善益世,妙辞请法雨;
被[叠*毛]明如日,显然降世间。
寻来到佛前,敬稽首佛足;
在佛侧甚明,如风吹金树。
慈目视无厌,尽敬白佛言:
「愿忆果敢誓,施甘露于世。
「世人如藕,华微妙好;或齐水敷,
或出水上。众生钦仰,佛日当出;
蒙日心开,犹池中华。舍佛世尊,
无谁能有;从生死狱,拔出众生。
犹如往古,转轮圣王;济众生苦,
以十善行。已能[打-丁+毛]搅,智慧海渊;
得上神良,甘露法药。欲以充满,
众生疾苦;宜开惠施,分甘露药。
尊已得度,众苦海渊;愿以法船,
度一切生。犹如贾客,沉没海中;
方便济度,如巧船师。尘劳之疾,
甚重弊恶;众生久患,不遇良医。
最上医王,兴出于世;今宜授与,
法神良药。想烟如云,覆盖甚厚;
淫火炽烧,诸天世人。尊已饱满,
宜伤众生;愿以法水,充饱一切。
已能灭除,一切愚冥;心明智慧,
喻如大灯。愚冥覆蔽,世间之眼;
愿施法灯,照曜愚心。尊已服饮,
先佛口教;言辞之江,犹先仙人。
愿从妙口,慈哀惠舍;清净言辞,
恒水江河。贡高慢山,岩甚峻高;
以慧刚杵,碎令无余。愿复以此,
智慧法杵;施与众生,令碎慢山。
心性躁扰,今已调良;缚以审谛,
智慧之绳。愿施世间,清净调意;
智慧牢固,索之系缚。慈仁之主,
施惠慈心;众生久远,堕邪径路。
世间导师,今已出兴;愿导世间,
生死旷野。迦叶佛来,世皆昏寐;
沉没迷惑,尘劳长夜。惟愿世尊,
宜以正法,之大钟鼓,觉寤久眠。」
世间梵尊,受许梵天;净音微妙,
当班宣法。梵天闻之,甚大欢喜;
礼佛足已,忽昇虚逝。于是众善,
第一法器;号曰世间,功德福田。
佛应普受,众生之施;四王即来,
奉献四钵。佛即时以,神变之力;
左受右按,合成一器。于是便受,
二贾客施;始受五戒,为清信士。
因是发意,当广说法;佛眼始视,
应得度者。阿兰命过,已至七日;
见郁陀罗,昨夜命终。因复忆念,
侍者五人;欲为是等,除长夜冥。
行诣大城,波罗奈界;威仪安庠,
犹师子步。所作已办,相好甚着;
厥虽独行,德如众从。有一达士,
名曰尼揵;于路逢之,意用愕然。
占相变梦,逆知吉凶;八种世典,
名称独举。见佛德相,审谛观视;
谦逊恭敬,软辞白佛:「诸染着中,
而无所着;诸根动中,寂无所动。
瞻覩面相,于情有疑;将无智慧,
明达具足。熟视面相,清彻明好;
牵御诸根,所为自在。观察仪容,
所作事办;师为是谁?愿为诚告。」
时佛告以,清净之声:「天上世间,
吾无有师;吾不诣师,自然觉之。
吾证佛灭,卿当了之;自称为佛,
已普胜邪。如是尼揵,应觉已觉;
一切可胜,都已得胜。以是胜故,
成一切智;今始行诣,波罗奈城。
吾欲于彼,击大法鼓;为世苦恼,
建置善法。普请令会,法之上宾;
独安己身,是不为奇。济拔勤劳,
一身苦者;广为众生,而求善者;
其人功德,不可计量。若以一身,
度流上岸;若复见人,为水所漂;
不发慈心,济水流人;是辈不可,
称为道士。若复有得,伏藏珍宝;
不惠济贫,是不可尔。手持良药,
行瞻病人;不以济病,齎之何益?
若见迷人,行失路者;不示正路,
不名大道。若复见人,为蛇所螫;
不与其呪,用此人为。若自然灯,
有所照见;是不可以,置恩于此。
佛以慈善,教化一切;为人说法,
不以贡高。木中可保,必审有火;
空中有风,地中有水。如是诸佛,
必有圣道;道树下得,波罗奈说。」
即时叹吒,甚妙无比;尼揵叹已,
顺道而逝。心怀喜行,数数顾瞻;
慈目视佛,而无厌足。佛顺道行,
至波罗奈;翔鸟所乐,鹿野之园。
光相晃昱,明曜于世;犹日天子,
入迷惑园。亿宝意好,边方第三,
第四马氏,第五贤居。尔时五人,
遥见佛来;还共论议,而相谓言:
「乐义者来,是瞿昙子;退失本志,
术败不成。不足起迎,亦莫礼待;
本誓已坏,不宜恭敬。」如是要已,
急坐不起。语言之顷,佛即来至;
忽不自觉,违其本要。犹如地神,
擎持令起。或有迎接,摄取衣者;
又有取钵,设座席者。以如是像,
承敬奉佛;犹不能舍,世俗戏言。
佛因告曰:「非道士宜,佛前不宜,
慢无恭肃。」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