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六入

外六入者,此六法疏故属外,识所游涉,故名为入。亦名尘者,尘以染污为义,以能染污情识,故通名为尘也。一、色入 一切对眼所见之色,名为色。色有二种,摄一切色:一正报可见色,众生身色,青..

十二入(二)

三藏法数云:十二入,入即涉入之义,谓六根六尘,互相涉入,故名十二入也。一、眼入 谓眼根对色,即能见色,是名眼入。二、耳入 谓耳根对声,即能闻声,是名耳入。三、鼻入 谓鼻根对香,即能嗅..

十八界(二)

三藏法数云:十八界,界即界分,谓众生心色俱迷者故。大圣教门,开色为十界,开心为八界,令其观此色心二法,皆从虚妄因缘而生,起惑造业,轮转生死。若达此妄源,无有实体,绝名离相,则不为惑..

蕴处界三科相摄

如论云:一、色蕴即十处十界及法处法界一分。二、识蕴即意处及七心界。三、余三蕴及色蕴一分,并诸无为,即法处法界。(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眼┐ ┌眼│耳│ │耳色─色───┬┤鼻├..

百法

大乘百法明门论云: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心法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一、眼识 依于眼根,了别色尘,名为眼识。二、耳识 依于耳根,了别声尘,名为..

心所有法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谓心所有法者,亦名心数,与心相应,如臣随王,如仆随主,故名心所也..

遍行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具四一切,名为遍行,谓遍于善恶无记三性,遍于三界九地,遍于有漏无漏世出世时,遍于八识心王相应也。一、作意 作意者,警觉心种,令起现行,..

别境

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么地、五慧。所缘境事多分不同,缘别别境而得生故,名为别境。 一、欲 欲者,于所乐境希求冀望,以为体性,精勤依此而生,以为业用。 二、胜解 胜解者,..

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一、信 信者,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而为体性,对治不信..

烦恼(二)

四烦恼六者:一贪、二嗔、三慢、四无明、五疑、六不正见、以其烦燥扰动,恼乱身心,故名烦恼。一、贪 贪者,于有有具染着为性,能障无贪善根,生苦为业。二、嗔 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

随烦恼

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言..

四不定

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言不定者,不定是善,不定是烦恼,不定遍一切心,不定遍一切地,故名不定。一、睡眠 睡眠者,令身不自在,心极暗昧略缘境界为性,障观为业。二、恶作 ..

色法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心心所所变相分,皆名为色。今且约内五根外六尘故,但略有十一种也。一、眼、耳、鼻、..

心不相应行法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

无为法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上之四种,色心假实,皆是生灭之法,名有为性。无此有为,假名无为,非..

分别相

百法者,总列一切法之名而已,细分别之,其义甚多甚深。

有漏无漏

一切法有二大别,曰有漏无漏。漏、漏泄之义,贪嗔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之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故名曰漏。言有或无,曰有漏无漏。一、有漏 有烦恼之法,或为增长烦恼缘之法,谓之有漏。染..

相等四分

于心心所,若细分别,应有四分:谓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一、相分 相、谓相状也。所缘为义,纵缘于心。以心为相,亦唯所缘。相分之心,不能缘故。色尘有青黄等相状,声尘有执受非执受..

自共二相

自共二相者。一、自相 诸法自体,唯局法体不通于余,唯证智知,言说不及,是名自相。二、共相 通在诸法,如缕贯华,言说所及,假智所缘,是名共相。如五蕴中,以五蕴事为自相,空无我等理为共相..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