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难

十四难者,外道十四难句,佛不答之。一、神及世间之常无常等四句: 一、常。二、无常。三、常无常。四、非常非无常。二、神及世间之边无边等四句: 一、有边。 二、无边。三、有边无边。 四、非..

六十二见 其一

大品般若经佛母品,开十四难而为六十二。一、于五蕴计常无常四句成二十 计色之常无常,即言世间之常无常也。计他四蕴之常无常,即计神之常无常也。此于过去之五蕴之所计也。二、于五蕴计有边无..

六十二见 其二

身边所摄者之六十二见。一、于五蕴各有四句成二十。二、历三世成六十。三、加根本断常二或有无二,成六十二。 ┌色┐┌阴大我小我在阴中(五)┐┌过去(二十) │受││我大阴小阴在我中(五)..

六十二见 其三

边邪所摄者之六十二见。一、于五蕴各有常或边或如去四句成二十。二、历三世成六十。三、加根本断常二或有无二,成六十二。┌一、常无常常无常非常非无常三种四句┤二、有边无边有边无边亦有边亦..

六十二见 其四

六十二见者,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无数,尽入六十二见中。一、本劫本见, 种种无数,尽入十八见中。二、末劫末见,种种无数,尽入四十四见中。本劫者,过去之时也。本见者,于彼之过去起常..

六十二见 其五

瑜珈论言:萨迦耶见为根本,有六十二诸恶见趣。如是十八诸恶见趣,是计前际而说我者也。此四十四诸恶见趣,是计后际而说我之论者也。此四十四,合前十八,为六十二。一、四遍常见论(即常论四)..

六十二见 其六 释六十二见

六十二见所立之六十二论,下分释之。一、常论四: 一、外道入禅定,得忆识过去二十劫以来之事,而计其中之众,为常住不灭也。 二、某外道忆识过去四十劫以来之事,计之为常住也。 三、某外道忆..

一百八见

一百八见者。一、六根六尘,各有三种,各成十八,合成三十六。二、历三世成一百八。眼┐耳│鼻│┌乐 受(六)┐舌├┤苦 受(六)│身│└中庸受(六)│┌过去(三十六)意┘ ││色┐ ├┤现..

八万四千尘劳(二)

西天之法,显物之多者,常举八万四千之数,略云八万。三藏法数引华严孔目云:八万四千尘劳八万四千尘劳者,尘即染污之义,谓种种邪见烦恼,能染污真性也。劳即劳役也,谓众生被邪见烦恼,劳役不..

八倒

八倒者,凡天二乘,迷执之八种转倒也。常乐我净,为凡夫之四倒;非常非乐非我非净,为小乘之四倒。

八迷

八迷者,谓生、灭、去、来、一、异、断、常,八种之迷见也。

五欲

欲者希求之义,又染爱之义。言五欲者,谓色声香味触也。能起人贪欲之心,故名欲。智度论云:五欲名华箭,又名五箭,破种种善事故。又曰: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

五欲(二)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五欲:一、财欲 财,即世间一切赀财也。谓人以财物为养己之资,故至贪求恋着不舍,是为财欲。二、色欲 色,即世间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也。谓人以色悦情适意,故至贪求恋着,不..

六欲

六欲者:一、色欲 谓若见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着,是名色欲。二、形貌欲 谓若见端容美貌,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着,是名形貌欲。三、威仪恣态欲 谓若见行步轻..

法相

诸法一性而相万殊,由万殊之相以言法,故曰法相。

明法(二)

何以得解?谓能明耳?明何所明,谓一切法。佛学辞典曰:法者梵名达磨,通一切之语。如小者、大者、有形者、无形者、真实者、虚妄者,事物其物者,道理其物者,皆悉有法也。唯识论因以自体任持与..

名色(二)

法界次第云:行者初受一期妄报,歌罗逻时,但有名色二法。当知名色,即是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之根本。能生一切法,普摄一切法,即是一切法。若诸大圣,说一切法门,皆约名色而分别之。无有一法,出..

五蕴(二)

法界次第云:名色开之为五阴。所以开为五阴者,以惑者迷名遍重故。大圣教门,开名则为四,心对色合为五也。此五通称为阴者,一往而释。阴以阴覆为义,能覆出世真明之慧,而增长生死,集散不绝,..

十二入

法界次第云:次五阴而办十二入者,以惑者迷色偏重故。大圣教门,开色为十,心但为二。合为十二也。通称入者,入以涉入为义。根尘相对,则有识生。识依根尘,仍为能入,根尘即是所入。今此十二,..

内六入

内六入者,此之六法,亲故属内,为识所依,故名为入。亦名根者,根以能生为义,此六既并有生识之功,故通名根也。一、眼入 身分对色,能见色之处名眼。眼是四大造色,体为十色共成。所谓四、四..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